周易上經乾傳第一

關燈
上六之所以兇者,後夫三爻也,故曰後夫兇,比道貴先故也。

    象 曰:地上有水,比。

    先王以建萬國,親諸侯。

     地上有水,相比而無間。

    乾,五王也。

    四,諸侯位。

    坤土在上,國也。

    坤為衆。

    萬國,諸侯衆多也。

    比,師之反。

    九二為五,有先王建萬國,親諸侯之象。

    建萬國者,衆建也。

    建萬國則民比其國君,親諸侯則國君比于天子。

    封建自上古聖人至于三代不廢,享國久長。

    秦罷侯置守,二世而亡,此封建不可廢之驗也。

    患封建不得其道耳。

    得其道者,建萬國是巳。

    夏承唐虞,執玉帛者萬國。

    成湯之時,七千七百七十三國,成周千八百國。

    而夫子必曰建萬國者,衆建諸侯而少其力也。

    衆建則多助,少其力則易制。

    觀此,則周官諸侯之制,疑若非周公之意也。

     初六,有孚比之,無咎。

    有孚盈缶,終來有它吉。

    象曰:比之初六,有它吉也。

     初六不正,未能信者也。

    比道以信為本,中心不信,人誰親之?以是比人,宜有咎。

    四與初本相應,初動而正,往比之,則有孚信矣。

    孚者,信之應也。

    春秋傳曰:小信未孚,故有孚比之無咎。

    初六,坤土,坤為腹,動之四成兌。

    兌為口,巽為繩。

    土器有腹有口而繩引之,坎水盈其中,盈,缶也。

    缶所以汲,質素之器,誠之象。

    水盈其中,亦誠信充實而無閑之象,有孚之謂也。

    比之有孚,何咎之有?故曰有孚盈缶。

    初,始也。

    四,終也。

    初自四複位。

    終,來也。

    四非正應謂之它。

    子夏曰:非應稱它。

    初比之以誠信,其終也來,有它之吉矣。

    若始比不以誠,其能終有它乎?故曰比之初六,有它吉也。

    陸績曰:變而得正,故吉是也。

     六二,比之自内,貞吉。

    象曰:比之自内,不自失也。

     六二、九五,中正相比,剛柔正而位當,聖人猶曰比之自内者。

    六二柔也,恐其自失也。

    二處乎内,待上之求,然後應之,比之自内者也。

    故貞吉。

    正則吉也。

    不能自重,汲汲以求比,動而自失其正道,亦不可以行矣。

    枉尺直尋,未有能直人者也。

    故曰比之自内,不自失也。

    易傳曰:士之修巳,乃求上之道,降志辱身,非自重之道也。

    故伊尹、武侯救天下之心非不切,必待禮至而後出也。

     六三,比之匪人。

    象曰:比之匪人,不亦傷乎! 比之匪人與否之匪人同義。

    子夏曰:處非其位,非人道也。

    三四處中,人位也。

    人道相比以正, 六三柔而不正,處非其位。

    遠比幹上六以非道而不應,近比乎六四、六二以不正而不受,天地之間,未有不相親比而能自存者也。

    比之而人莫與,不亦可傷乎?虞翻曰:體剝傷象。

    彌子瑕曰:孔子主我,衛卿可得也。

    孔子曰:有命。

    魯桓公求會于衛,至桃丘,衛侯弗與之見。

    求比而不得,不亦可傷乎?可傷則悔咎不必言也。

     六四,外比之,貞吉。

    象曰:外比于賢,以從上也。

     四以五為外,内外相形而後有也。

    六四當位,不内比于初,絕其系應,外比于五,守正不動,則相比以誠矣,故貞吉。

    五以德言之,剛健中正,賢也;以位言之,君上也。

    以正比賢,以臣比君,外比之所以吉欤?易曰:東北喪朋,安貞吉。

    六四之謂乎! 九五,顯比,王用三驅,失前禽,邑人不誡,吉。

    象曰:顯比之吉,位正中也。

    含逆取順,失前禽也。

    邑人不誡,上使中也。

    九五比之主,坎為明,顯明比道者也,故曰顯比。

    五位乎正中,比者因以比之,不規規以求比于物,比之以正中之道,所以吉也。

    故曰顯比之吉,位正中也。

    乾五為王,自四至二曆三爻,坤為輿、為衆,坎為輪,田獵之象。

    王用三驅也。

    艮為黔喙,坎為豕,震為決躁,内卦為後,外卦為前,向上為逆,順下為順,故曰失前禽也。

    顯比之道,譬之從禽。

    王者之于田也,三面驅之,阙其一面,逆而向我則舍之,背而順我之射則取之。

    舍之者,明比也。

    取之者,明不比也,所謂正中也。

    施于征伐,叛者伐之,服者舍之,故曰舍逆取順,失前禽也。

    坤在下為邑,謂二也。

    邑人者,二,乾也。

    二之五,艮見兌,伏兌為口,邑人不誡也。

    王者之比天下,無遠迩,無内外,無親疏,不以邑人近,則告誡而親之;不以僻陋之國遠,則不誡而疏之。

    使人人以中道相比,無适無莫則吉。

    若顯比矣,其道猶狹,未吉也。

    故曰邑人不誡,上使中也。

    或曰:安知舍逆之為向我取順之為射取之?曰:觀其所殺而知也。

    射者,從禽左而射之,由左達右。

    詩曰:公曰左之,舍拔則獲。

    故田有三殺,自左膘達于右腢為上殺,射右耳本為中殺,射左髀達于右?為下殺。

    面傷不獻,剪毛不獻。

    鄭康成曰:禽在前來不逆而射之也,去又不射也。

    唯其走者,順而射之。

    王弼亦曰:趣巳則舍之,背已而走則射之。

     上六,比之無首,兇。

    象曰:比之無首,無所終也。

     六三動而比上,上比乎三成乾,乾為首。

    三者上之始,上者比三之終,三不知比上則比之無首,上不知比三則比之無終,比之無首,無所終矣。

    正者宜吉,然上六不免于兇者,正而不知用也。

    道與人同者也,不相親比,與比之而無首,雖正亦兇。

    ?乾下,巽上。

    小畜:亨。

    密雲不雨,自我西郊。

    彖曰: 小畜,柔得位而上下應之,曰小畜。

    健而巽,剛中而志行,乃亨。

    密雲不雨,尚往也。

    自我西郊,施未行也。

     柔自姤進而上行,至四得位,上下五剛說而應之,說則見畜矣。

    一柔畜,五剛,小畜大,臣畜君也。

    爻非所應,亦曰應之。

    陰者,陽之所求也,故曰柔得位而上下應之,曰小畜。

    比以六四,言小畜之義也。

    下乾,健也;上巽,巽也。

    九二、九五,剛中也。

    健而濟之以巽,則易入,剛不過乎中,則志行于上下,兩者得則柔道亨,而陽為陰所畜矣,故曰健而巽,剛中而志行,乃亨。

    此以兩體二五言小畜之才也。

    兌,盛陰也。

    密雲者,兌澤之氣上行也。

    雨者,陽為陰所得,相持而下者也。

    六四志在畜君,以往為尚。

    畜君者,好君也。

    不得于君,其能畜乎?故曰密雲不雨。

    尚,往也。

    比再以六四言小畜也。

    乾,天也,在内外之交而見天際,郊之象。

    兌,西也。

    我者,内為主,柔自下升,天地之理。

    陽唱則陰和,西郊,陰也。

    密雲不雨,陰先唱也。

    以臣畜君,雖尚往也,然不待唱而先之,則其施未行。

    施者,膏澤下流也。

    柔得位,待唱而往,則君施行矣,故曰自我西郊,施未行也。

    聖人言此,示臣強之戒。

    且曰:陰畜陽,小畜大,終不可以成大事。

    乾天下之至健至難畜者,非剛健笃實輝光,日新其德,豈能畜之。

    在卦氣為四月,故太玄準之以斂象 曰:風行天上,小畜,君子以懿文德。

     天剛德,文柔德。

    風行天上,剛為柔,所畜,小者畜也,君子以是懿文德。

    傳言太虛無礙,大氣舉之。

     初九,複自道,何其咎?吉。

    象曰:複自道,其義吉也。

     聖人欲明陽不受畜于陰之義,故以履、小畜二卦反複明之。

    小畜、履之反,初本在上,二本在五,三本在四,故初二皆以複言之,三受畜而不得複者也。

    初者九之位,正也,正者君子之道,初九不受畜而複四,猶未為得,所宜有咎。

    然由正道而複四,亦以柔道下之,何其咎哉!于義吉也。

     九二,牽複,吉。

    象曰:牽複在中,亦不自失也。

     小畜以一陰畜五陽,五本二之位,五動則二應,同志者也。

    二乾體,剛健,五巽體柔巽。

    二進而欲複其所,五以同志,牽挽而複之。

    巽為繩,為股,艮為手。

    牽,複也。

    二牽挽而後複者,畜之巳深,不若初九自道而複為易。

    然在小畜之時,五能下之,引類自助,為得中道。

    二複而在中,亦不自失其正而吉,兩得之也。

    易傳曰:同患相憂。

    二五志同,故相牽連而複。

    二陽并進,則陰不能勝,得遂其複矣。

     九三,輿說輻,夫妻反目。

    象曰:夫妻反目,不能正室也。

    子夏傳。

    虞翻本輻作輹,當作輹。

    上九、九三本相應,若動而成震,坤其輿也。

    陽畫輿,下橫木也,為輹。

    九三見畜,不可動,兌為毀折。

    輿說輹矣,其能進乎。

    震為夫,離為妻,為目,巽為多白眼。

    九三剛而不中,見畜而怒,故反目相視。

    妻制其夫,男女失位,不能正室也。

    三四巽離,有家人象,故以室言之。

    妻,齊也,敵夫之辭。

    震離同象,故曰夫妻。

    初二畜于巽而複,獨九三畜于六四而不複者,九三失道,比于四而悅之也。

    陽無失道,陰豈能畜之。

    聖人詳言此者,為陽畜于陰之戒。

    易傳曰:未有夫不失道而妻能制之也。

    春秋傳:晉獻公筮嫁相姬于秦,遇歸妹之暌,史蘇占之曰:車脫其輹。

    歸妹,外卦震也。

    上六變離,震毀,車脫其輹,與此爻及大畜九二同象。

     六四,有孚,血去惕出,無咎。

    象曰:有孚惕出,上合志也。

    五君位,體巽,四近而相得,以正相比,臣畜君者也。

    四不系于初,誠信孚于上,有孚也。

    三陽務進,而上四以一陰乘之,若畜之以力,陰陽相傷,可不惕懼乎!唯誠信孚于上,而與上之志合,則物莫之傷而惕懼遠矣。

    伏坎為血、為加憂。

    巽為多白眼,惕也。

    血去惕出者,四五相易,合志之象。

    象辭不言血去,蓋惕出則血去可知。

    九五之剛,六四在下,止畜其欲。

    非誠信感之,上下志合,是嬰龍鱗也。

    豈能畜哉。

    惟其有孚志合,守正而見信,故以此處上下之際而無咎。

    自古人臣得位,上畜君,下畜乎衆君子,不如六四之有孚,未有不傷。

    霍光之于魏相蕭望之,卒見傷也。

     九五,有孚攣如,富以其鄰。

    象曰:有孚攣如,不獨富也。

    五近四,相得無應以分其志,有孚也。

    易言交如者,異體交也。

    言攣如者,同體合也。

    四五同巽體,君臣合志攣如也。

    小畜一陰畜五陽,常恐力不足而見傷。

    王于畜時,雖得尊位而不能畜,以其富也。

    委之于鄰,并力而畜之,有孚攣如,則衆陽皆為我用矣。

     陽實為富,陰虛為貧,四虛五實,而五與之共位食祿,四得盡其心,能以富用其鄰也。

    以如師能左右之曰以。

    相比為鄰,巽離亦鄰也。

    富以其鄰不獨富,謂富善人也。

     上九,既雨既處,尚德載,婦貞厲。

    月幾望,君子征兇。

    象曰:既雨既處,德積載也。

    君子征兇,有所疑也。

     大畜,畜之以止,畜極則散。

    小畜,畜之以巽,極則畜道成矣。

    上九動而畜三,九三止而見畜,坎見兌,澤流既雨也。

    既雨則陽與陰和矣。

    九三不往而還其所既處也,既處則不進矣。

    陽剛健既雨既處,豈一日畜之哉。

    柔巽易入,陽說而受制,則剛者退避,柔者尚之,積之甚微,至于載之而有不知也。

    坎為輪,乾,陽德也,而在下,巽,陰德也,而在上,陽反載之矣。

    巽為婦,當以柔巽從夫為德。

    陰而畜陽,柔而畜剛,非德之正。

    以是為正,守而不變,危厲之道。

    譬之月也,望則陰道盛滿,即複虧而成巽。

    巽畜乾,豈婦德哉?坎為月,離日在兌西,月望之時也。

    六四未中,幾望也。

    君子,上九也。

    陰盛陽消,君子有害,動而去之,則正征以正行也。

    然不可動,動則兇,故不得巳而處,有所疑也。

    巽為不果疑也。

    可動者,其唯小畜之初乎?兌下,乾上。

    履虎尾,不咥人,亨。

    彖曰:履,柔履剛也。

    說而應乎乾,是以履虎尾,不咥人,亨。

    剛中正,履帝位而不疚,光明也。

     履,踐也。

    言踐履之道,一柔而履二剛,上為乾剛所履,不言剛履柔者,三柔履之主也。

    以柔履剛,踐履之難,處之得其道,履之至善也,故曰柔履剛。

    此以六三一爻言履之義也。

    卦後為尾,兌為虎,為口,虎口,咥人者也。

    乾,健也。

    上九極乾,六三以柔履其後,上九與三相易,上複成兌,是履猛虎之尾,怒而見咥者也。

    三兌體,下說乎人之情,上應乎乾,上極健而我應之以和,雖剛而不忤,和而不流,柔而不犯,推是道以行,蹈呂梁之險可也。

    故處乎五剛之間,柔而能亨。

    關子明曰:履而不處,其周公乎?故曰說而應乎剛,是以履虎尾,不咥人,亨。

    此合兩體言履至危而亨也。

    九五以天德臨下,剛不中正,有所偏系,則君子畏禍将去之,小人以柔邪而進陽,為陰所病矣。

    九五中正,踐帝位,立乎萬物之上,無所累其心。

    舜禹之有天下也,履道至此,光明格于上下矣。

    離為明。

    疚,病也。

    陰陽失位為病,六三不正,五不應之,不疚也。

    故夫子贊之曰:剛中正,履帝位而不疚,光明也。

    今之王,古之帝也。

    獨于履言帝位者,易君德而當君位者,五卦:否、無妄、同人、遁,乾體也,而無履之時。

    有是德,有是時而履是位者,唯履而巳。

    上下履位,物物循理之時也。

    在卦氣為六月。

    太玄準之以禮。

     象 曰:上天下澤,履,君子以辯上下,定民志。

     天澤相際,目力之所極,則視之一也,而上下實異體,不可不辯。

    禮者,人所履表微者也。

    坤為民,巽為不果疑也。

    故君子以禮辯上下,定民志。

    古之治天下者,思去民之疑志以定之爾。

     初九,素履,往無咎。

    象曰:素履之往,獨行願也。

     初在履之下,而正安于下,不援乎上者也。

    四動而求之,斯可往矣。

    往以正,不失其素。

    履往成巽,巽為白,亦素也,故往無咎。

    履九五,中正,君位也。

    四爻不正,初九獨正,往之四者,将以正。

    夫衆不正,獨行願也,非厭貧賤也,非利富貴也,是以往無咎。

    易傳曰:夫人不能自安于貧賤之素,則其進也,乃貪躁而動,求去乎貧賤爾,非欲有為也。

    既得其進,驕佚必矣,故往則有咎。

     九二,履道坦坦,幽人貞吉。

    象曰:幽人貞吉,中不自亂也。

    二動成震,震為大途,坤為平衍,履道坦坦也,道中正也。

    初動二成坎,坎為隐伏,初未往,二伏于坎中,幽人也。

    幽人言靜而無求,反初複位,動而不失其正,幽人之貞也。

    正則吉,初之應四,動而往,靜而來,上下無常也。

    而幽人守正,所履坦坦者,自若其中不自亂也。

    坤為亂,二正得中,不自亂也。

    久幽而不改其操者,其唯九二乎!易傳曰:九二陽志上進,故有幽人之戒。

     六三,眇能視,跛能履,履虎尾,咥人兇,武人為于大君。

    象曰:眇能視,不足以有明也。

    跛能履,不足以與行也。

    咥人之兇,位不當也。

    武人為于大君,志剛也。

     六三離為目,兌,毀之眇也。

    眇者不能視遠,言其知不足以有明也。

    巽為股,兌,折之跛也。

    跛者不能行遠,言其才雖有上九之應,不足以相與而行也。

    卦一陰介五陽剛健之中,才知不足,處非其位,柔不勝剛,必有兇禍。

    故曰咥人之兇,位不當也。

    卦後為尾,兌為虎,為口。

    履乾之後,三往乎上成兌。

    虎口??之,咥人之象。

    六三位不當,一也。

    在卦言不咥人亨,爻言咥人兇者,卦體說而應乎乾,應則以柔應剛,以說應健,如列禦寇,所謂達其怒心也。

    爻則才知不足,而有為于大君,妄動也,是不知宋王之猛者也。

    乾五為君。

    上九,大君也。

    兌,西方肅殺之氣,武也。

    天右行,故天事武。

    三居中,志也。

    六柔居三,志剛也。

    六三往之上九,武人有為于大君。

    志剛則決,不慮其才知不足,而決于有為,緻咥之道,盆成括是已。

    觀六三妄動而兇,則知初九之往為吉矣。

     九四,履虎尾,訴訴,終吉。

    象曰:訴訴終吉,志行也。

     九四履三陽之後,下有兌虎,履虎尾也。

    五剛四近君,多懼,然以陽居陰,謙而不處,動成震,震為恐懼,訴,訴也。

    恐懼則敬慎,敬慎則動,無非正,始也;履虎尾,終也。

    恐懼不失其正,而志上行于君,終吉也。

    中為志,動則行。

     九五,決履,貞厲。

    象曰:決履貞厲,位正當也。

     六三,履虎尾,咥人兇者,位不當也。

    九五其位正,其德當,而貞厲者,剛,天德不可為首也。

    九五履乎正位,當用六三之柔,濟乎剛,健而說,決而和,斯可以履天下之籍矣。

    人君擅生殺之柄,不患乎無威,患乎剛過。

    不能以柔濟,則臣下恐懼而不進。

    人君守此不變,危厲之道。

    兌為決,三五相易成決,故曰決履。

    或曰:六三不正,何以用之,義取柔濟剛也。

    易傳曰:古之聖人居天下之尊,明足以照,剛足以決,勢足以專,然未嘗不盡天下之議。

     上九,視履考祥,其旋元吉。

    象曰:元吉在上,大有慶也。

    祥者,吉之先見,生于所履者也。

    視我之所履,則吉之來可考而知之矣。

    天下之理,未有出而不反者也。

    上九,所履不邪,其旋反者,必元吉也。

    陽為大為慶,上動以正,乃緻大有吉慶之道,故曰元吉。

    在上,三在内為離,目視履也。

    上動而三有慶,其旋元吉也。

    上履之終,故其祥可考焉。

    周易上經乾傳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