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上經乾傳第一
關燈
小
中
大
天,下不在田,或進而之五,則中不在人,可懼之地也,故疑而未決。
上下進退,不必于處,是以無咎。
九三之惕,九四之疑,可謂能用九矣。
雖重剛不中,何患于過乎。
道者,循萬物之理,而行其所無事者也。
天地之覆載,日月之照臨,四時之消長,鬼神之吉兇,豈有意為之哉。
大人其道與天地日月四時鬼神合,故順至理而推行之,先後天而不違。
天且不違,而況于人乎,況于鬼神乎。
鬼神者,流行于天地之間者也,是以九五利見大人也。
亢者,處極而不知反者也。
萬物之理,進必有退,存必有亡,得必有喪。
亢知一而不知二,故道窮而緻災。
人固有知進退存亡者矣,其道詭于聖人,則未必得其正,不得其正,則與天地不相似。
知進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唯聖人乎?故兩言之。
前曰大人,此曰聖人。
知進退存亡不失其正,則德合陰陽,與天地同流而無不通矣。
此大而化之者也。
?坤下,坤上。
坤,元亨,利牝馬之貞。
君子有攸往,先迷後得主,利。
西南得朋,東北喪朋,安貞吉。
彖曰:至哉坤元,萬物資生,乃順承天。
坤厚載物,德合無疆,含弘光大,品物鹹亨。
牝馬地類,行地無疆,柔順利貞。
君子攸行,先迷失道,後順得常。
西南得朋,乃與類行;東北喪朋,乃終有慶。
安貞之吉,應地無疆, 萬物資乾以始而有氣,資坤以生而有形。
乾始而亨,無所待也,是以能大。
坤待乾而行,乃能至于大,有氣而後有形也。
故乾元曰大哉,坤元曰至哉。
天健也。
坤順而承之,故曰坤。
天先地後而生萬物,坤為大輿,自下載之積厚也。
天無疆者也,坤所以配之者,載物之德,合乎無疆,故地配天,坤合乾,乾坤之始,皆謂之元。
光者,坎離也。
大者,乾陽也。
靜翕,含之也,以育其根。
動辟,弘之也,以成其形。
一靜一動,品物鹹亨,故曰亨。
品物鹹亨者,離之時也。
乾為馬,坤變之為牝馬。
牝馬,地類也。
無疆者,乾之行也。
坤依乾而行,以柔承剛,以順承健,乃能行地無疆,故曰利牝馬之貞。
利牝馬之貞,則非不言所利,此坤之利所以異于乾之利欤?君子,乾之象。
柔順,坤之德。
一、三、五,天也。
二、四、六,地也。
陽以奇為正,陰以偶為正。
陽先陰後,柔順承乾,乃得坤正,則柔順者利于承乾以為正也。
是以君子體坤而行,行者攸往也,故曰君子攸往。
猶乾言時乘六龍,首出庶物也。
一。
三、五不得其正,先迷也,失坤道也。
牝雞無晨,西雲不雨,故曰先迷。
二順一,四順三,六順五,順乾得主,坤道有常,有常者,坤之利也。
臣待君唱,女須男行,故曰後得主,利。
子夏傳曰:先迷後得主也。
二進至三,坤體成,西南,坤也。
止而不進成艮,東北,艮也。
坤陰生于午,至申,三陰成矣。
自申抵戍,群陰得朋,宜若有得也。
而至亥成坤,萬物皆虛,故曰西南得朋,乃與類行。
乾陽生于子,至寅三陽成矣。
自寅抵辰,陰類浸亡,宜若有喪也。
而至巳成乾,萬物皆盈,故曰東北喪朋,乃終有慶。
是以得君者臣之慶,得親者子之慶,得夫者婦之慶,三者未有不離其朋類而得者也,故曰東北喪朋,乃終有慶。
坤以順為正,而地之順天而無疆者,順夫正也。
臣有獻替,婦有警戒,子有幾谏,各安其正,乃能悠久而無窮。
安貞之吉,應乎地之所以無疆也,故曰安貞吉。
張載曰:東北喪朋,雖得主有慶,而不可懷也。
虞翻以月之生死論之曰:從震至乾,與時偕行。
消乙入坤,滅藏于癸,坤終複生。
陰陽之義配日月,其大緻則同。
象曰: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天高西北,地傾東南以順之,故水潦有所歸,而萬物各得其所。
君子積順德而至博厚,故能容載萬物。
初六,履霜堅冰至。
象曰:履霜堅冰,陰始凝也。
馴緻其道,至堅冰也。
陰者,小人之道也。
一陰生于午,剝,乾之初也。
五陰而霜降,六陰而堅冰。
初六之動,柔成剛,陰始凝也,莫之禦焉,骎骎然馴緻乎盛陰,而小人之道極矣。
故觀其所踐履,則一陰始凝,知其必至于履霜堅冰也。
震為足,自下而進履也。
或曰:坤之初六,五月也,何以有履霜堅冰之象?曰:所謂見微者也。
寒露者,剝之初六也。
霜降者,剝之六五也。
剝之初六,即坤之初六也。
剝之六五,即坤之六五也,剝窮成坤,上六也。
露者,坤之氣,寒氣入之,故露為霜。
立冬水始冰,亦坤之初六也,于鬥建為亥,乾金之氣為冰,故坤之初六一爻,自姤卦言之為五月,自剝卦言之為九月,至五陰而霜降,自坤卦言之為十月,為亥,至六陰而成冬。
玄所謂水凝地坼,非見不見之形者,其能知小人之禍于甚微之時乎? 六二,直方大,不習無不利。
象曰:六二之動,直以方也。
不習無不利,地道光也。
六二中正而動,中故直,正故方。
直者,遂也,方者,不易其宜也。
易曰:乾,其靜也專,其動也直,是以大生焉。
又曰:坤至柔而動也剛,至靜而德方。
而說卦乾為直,坤為方,方亦剛也。
故曰六二之動,直以方也。
重坎為習,二動成坎,不習也。
動而之五,得正不習,無不利也。
坎為光,光,大也。
易傳曰:二為坤之主,中正在下,盡地之道,故以直方大。
三者形容其德,由直方大,故不習而無不利。
不習,謂自然也。
在坤道則莫之為而為也,在聖人則從容中道。
六三,含章可貞,或從王事,無成有終。
象曰:含章可貞,以時發也。
或從王事,知光大也。
坤離為文明,三文之成為章。
坤見離伏,含章也。
人臣當含章不耀,以其美歸之君。
六三不正,非容悅者也,可正也。
六三動則正,惟含章也。
故當可動而動,以時發也。
坤德含弘光大,含章者,坤之靜也。
以時發者,坤之動也。
靜而含,動而弘,坤之所以承天欤。
乾為王,伏巽為事。
三内卦之上為成,上為外卦之終。
或從王事者,三之上也。
坤作成物,無以成功自居,有終其事而巳。
為臣而終其事,職當然也。
六三以是從王事,得恭順之道,知光大矣。
坎離合為知,知如日月之明光大也。
邵雍曰:陽知其始而享其成,陰效其法而終其勞。
六四,括囊,無咎無譽。
象曰:括囊無咎,慎不害也。
坤為囊,六四動成艮,艮為手,括囊也。
六四正動則不正,四有伏兌,兌為口,不正無譽可也。
無咎何邪?六四當天地否塞、賢人遁藏之時,不利君子正,故止其口而不出者,慎也。
慎以全身,故于義不害。
若立人之本,朝道不行矣,而括囊緘默,罪也,安得無咎?故此爻不以位言之。
六五,黃裳元吉。
象曰:黃裳元吉,文在中也。
五尊位,六居之,人臣當此,唯守中居下,乃得元吉,否則必兇。
黃,地之中色。
文者,地道之美,見于山川動植者也。
裳,下體之飾,曰黃,則守中,有地道之美而不過,故曰文在中也。
曰裳,則居下,雖處尊位而不失坤之常,唯守中不過,斯能居下矣。
以是而動,動則得二元吉也。
元吉者,言其始本自吉,非變而吉也,故元吉,在吉為至善。
上六,龍戰于野,其血玄黃。
象曰:龍戰于野,其道窮也。
上六,坤之窮十月也,其位在亥。
乾之位,十一月複震,震變乾為龍。
上六變乾,乾為天卦,外天際也。
野之象野,莫知所适之地。
坤道巳窮,動而不巳,臣疑于君。
乾坤交戰,君臣相傷,不知變通故也。
用六,利永貞。
象曰:用六永貞,以大終也。
六陰,柔之極,不濟之以陽剛,則邪佞之道。
故以九用六,乃能永久,不失其正。
杜欽曰:地道貴欽,陽始之,陰終之,未始離陽,故曰以大終也。
文言曰:坤至柔而動也剛,至靜而德方,後得主而有常,含萬物而化光。
坤道其順乎,承天而時行。
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
臣弑其君,子弑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來者漸矣,由辯之不早辯也。
易曰:履霜堅冰至。
蓋言順也。
直其正也,方其義也。
君子敬以直内,義以方外,敬義立而德不孤。
直方大,不習無不利,則不疑其所行也。
陰雖有美,含之以從王事,弗敢成也。
地道也,妻道也,臣道也,地道無成而代有終也。
天地變化,草木蕃,天地閉,賢人隐。
易曰:括囊,無咎無譽。
蓋言謹也。
君子黃中通理,正位居體,美在其中,而暢于四支,發于事業,美之至也。
陰疑于陽必戰,為其嫌于無陽也,故稱龍焉。
猶未離其類也,故稱血焉。
夫玄黃者,天地之雜也。
天玄而地黃, 至柔至靜者,坤之體也。
動而剛方者,坤之用也。
方亦剛也,以其不可易言之謂之方。
其體則坤,用則随乾,觀其所動,而坤之順德見矣。
含萬物而生之者,陰含陽也。
玄曰:天郁化精,地隐魄榮。
隐,所謂含萬物也。
及其化生,品物鹹章,保厥昭陽,坤道乃光。
坤之光,即乾之光大也。
玄曰:天炫炫出于無畛,熿熿出于無垠。
炫炫熿熿,所謂化光也。
坤道至矣,一言可盡,其順矣乎。
天動地随,其行有時,故承天而時行。
善不善之報,必有餘者,馴而不巳,積之既久,則末流必多,乾坤是也。
家言,臣子也。
坤積至五,子弑父,臣弑君,離日坎月,自下而進,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來者漸矣。
辯之不早,其禍至此,矧不辯乎?先儒嘗以乾坤論之,謂君子之道有時而消,于是有坤化陽滅者矣,然而複出為震者,餘慶之不亡也。
小人之道有時而消,于是有陽息陰盡者矣,然而極姤生巽者,餘殃猶在也。
觀諸天道,月之生死,晦盡而生明,既滿而成虧,先儒餘慶餘殃之論,為不誣矣。
是故有虞之子不肖,而陳齊永祚;商辛之後有國,而祿父再亡。
敬者,操持其誠心而弗敢失也。
二動以直,敬以直内也。
直内,言内省不疚,其理直也。
方者,義之不可易也,有所不為,有所不行也。
二往之五,義以方外也。
誠者,合内外之道,内直外方,敬義立矣。
敬義立,則相應相與,其德不孤。
放諸四海而準以直方大也。
爻動為行,巽為不果。
二動震見巽伏,不習無不利,則不疑其所行也。
上曰中則直,此言直其正,何也?曰:正而不中者有矣,中則正矣。
天地之間,萬物粲然而陳者,皆陽麗于陰,托之以為美者也。
陽盡則陰之惡畢見,不能自美矣。
然陰雖有陽之美,當含蓄之以從王事,待時而發,不有巳也,豈敢當其成功哉。
乾巽,從王事也。
地道無成,順天而行,乾知太始,坤代有終,自然之道也。
故臣終君之事,妻終夫之事。
不言子者,臣子一也。
泰之時,天地變化,草木亦蕃,而況人乎。
否之時,天地閉塞,賢人亦隐,而況草木乎。
三才一理也,是故并言之。
括囊無咎,非閉其言而不出,蓋言謹也。
謹者,莊子所謂慎為善也。
陰進至三成否,否泰反其類,故其言如此。
坤五黃中,動而成坎,傳所謂坤之比也。
坎為通,有美在中而通于理。
理者,中正也,天地萬物之所共由者也。
通于理,則大美具矣,美在其中矣。
五,君位,六變九,正位也。
正位而居坤體,不失為臣之道,黃裳也。
九五艮,艮為手,二五相易成震,震為足,暢于四支也。
巽為事,業者,事之成,發于事業也。
誠則形,形則不可掩,故美在其中,暢于四支,發于事業,通于理者,無往而不通,其伊尹、周公共伯和之事乎!月盛則掩日,臣強則疑君,陰疑于陽,必戰。
十月純坤用事而稱龍者,天地未嘗一日而無陽,亦未嘗一日而無君子,為其純陰,嫌于無陽也,故稱龍焉。
乾在故也。
上六之動坤成乾,其體剝,剝者,複之反,震變也。
十一月複,複初九庚子,子坎之位。
坎為血,震為玄黃。
血,幽陰也。
上六疑陽未離陰類,故稱血焉。
震者,天地之一交,天玄而地黃。
玄者,坎中之陽,黃者,離中之陰,天地之雜也。
其血玄黃者,君臣相傷也。
雖欲力勝,莫之助也。
故聖人于初六戒之,上六則無及巳。
鄭本作為其兼于陽也,故稱龍焉。
或問:初之四,二之五,三之上,六爻反複相應,何也?曰:京房所傳世,應也。
三畫之卦,一二、三重為六爻,四即初,五即二,上即三,各以其類相應。
邵雍曰:有變必有應也。
變乎内者應乎外,變乎外者應乎内。
變乎下者應乎上,變乎上者應乎下。
本乎天者親上,本乎地者親下。
變之與應,常反對也。
故卦一世者四應,二世者五應,三世者上應,四世者初應,五世者二應,六世者三應。
在易言應者一十有九卦。
昔之言應,如子太叔論迷複兇是也。
至虞翻始傳其袐,然未盡善。
系辭曰:變動不居,周流六虛,上下無常,剛柔相易。
世應者,相易之一也。
故曰兩則化,一則神。
?震下,坎上。
屯,元亨,利貞,勿用有攸往,利建侯。
彖曰: 屯,剛柔始交而難生,動乎險中,大亨貞。
雷雨之動滿盈,天造草昧,宜建侯而不甯, 自屯、彖而下,乃以卦變為象。
屯、臨之變自震來。
四之五震者,乾交于坤,一索得之,剛柔始交也。
四之五成坎,坎險難,剛柔始交而難生也。
易傳曰:始交而未暢為屯。
在時則天下未亨之時。
此以震、坎釋屯之義也。
安乎險而不動,與動乎險中不以正,皆非濟屯之道。
初九,正也。
四之五得位、大者、亨以正而利也。
以天地觀之、剛柔始交、郁而未暢。
雷升雨降、其動以正、則萬物滿盈乎天地之間、有不大亨乎。
此以初九、九五釋元亨利貞也。
震,雷也。
坎,雨也。
兌澤上而成坎、故為雨。
初九,屯之主也。
初往之五,行必犯難,益屯而不能亨矣。
君子宜守正待時,故勿用有攸往。
此言初九也。
天造之始,草創冥昧,人思其主,能乘時衆建諸侯,使人人各歸以事主,雖有強暴,誰與為亂哉?四為諸侯,九五在上,六四正位,分民而治,建侯也。
雖則建侯,而未始忘乎險難。
震為草,乾之始也。
坤為冥昧,坎為勞卦,故曰天造草昩,宜建侯而不甯。
此再言初九、九五也。
以卦氣言之,十月卦也。
太玄準之以礥,或曰:聖人既重卦矣,又有卦變,何也?曰:因體以明用也。
易無非用,用無非變,以乾坤為體,則以八卦為用,以八卦為體,則以六十四卦為用。
以六十四卦為體,則以卦變為用;以卦變為體,則以六爻相變為用。
體用相資,其變無窮,而乾坤不變。
變者,易也;不變者,易之袓也。
所謂天下之動,貞夫一也。
故曰:剛柔相推,變在其中矣。
系辭焉而命之,動在其中矣。
又曰:辭也者,各指其所之。
考其所命之辭,尋其辭之所指,則于變也若辨白黑矣。
夫易之屢遷,将以明道,而卦之所變,舉一隅也。
推而行之,觸類而長之,存乎蔔筮之所尚者,豈有既哉。
故在春秋傳曰某卦之某卦者,言其變也。
若伯廖舉豐之上六曰:在豐之離,知莊子舉師之初六,曰在師之臨。
其見于蔔筮者,若崔子遇困之大過者,六三變也;莊叔遇明夷之謙者,初九變也;孔成子遇屯之比者,初九變也;南蒯遇坤之比者,六五變也;陽虎遇泰之需者,六五變也;陳仲遇觀之否者,六四變也。
周官大蔔掌三易之法,其經卦皆八,其别皆六十有四。
八卦謂之經,則六十四卦為卦變可知。
故曰卦之所變,舉一隅也。
王弼盡斥卦變,以救易學之失,救之是也,盡斥之非也。
象曰:雲雷屯,君子以經綸。
坎在上為雲,雷動于下,雲蓄雨而未降,屯也。
屯者,結而未解之時,雨則屯解矣。
彖言雷雨之動滿盈者,要終而言也。
解絲棼者,綸之經之。
經綸者,經而又綸,終則有始。
屯自臨變,離為絲,坎為輪,綸也。
離南坎北,南北為經,經綸也。
君子經綸以解屯難,凡事有未決,反複思念,亦此象也。
初九,盤桓,利居貞,利建侯。
象曰:雖盤桓,志行正也。
以貴下賤,大得民也。
初九剛正,屯難之始,上有正應,震動體進,則犯難成,巽為進退,九居四不安,故盤桓。
子夏傳曰:盤桓猶桓旋也。
盤桓不進,利于守正,不進非必于退也,志在行其正也。
初九不忘上行之謂志,志剛中也。
志行正也。
可不盤桓以待時乎。
初動濟屯,四諸侯位。
建國命侯,資以輔五。
屯難未解,衆陰不能自存。
有剛正之才,使之有國,則衆從之。
陽貴陰賤,坤衆為民。
九退複初,以貴下賤,大得民也。
故曰利建侯。
夫子時、楚有四縣,趙簡子命下大夫受郡,必言利建侯者,建侯,萬世之利也。
或問:震又成巽,何也?曰:所謂雜物撰德也。
撰,數也。
且以屯論之,坎,陽物也;震,動也。
四比于九五,自三柔爻數之,至于九五,巽也。
震,陽物也;巽,陰物也。
剛者陽之德,柔者陰之德,剛柔雜揉,不相逾越,故曰雜而不越
上下進退,不必于處,是以無咎。
九三之惕,九四之疑,可謂能用九矣。
雖重剛不中,何患于過乎。
道者,循萬物之理,而行其所無事者也。
天地之覆載,日月之照臨,四時之消長,鬼神之吉兇,豈有意為之哉。
大人其道與天地日月四時鬼神合,故順至理而推行之,先後天而不違。
天且不違,而況于人乎,況于鬼神乎。
鬼神者,流行于天地之間者也,是以九五利見大人也。
亢者,處極而不知反者也。
萬物之理,進必有退,存必有亡,得必有喪。
亢知一而不知二,故道窮而緻災。
人固有知進退存亡者矣,其道詭于聖人,則未必得其正,不得其正,則與天地不相似。
知進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唯聖人乎?故兩言之。
前曰大人,此曰聖人。
知進退存亡不失其正,則德合陰陽,與天地同流而無不通矣。
此大而化之者也。
?坤下,坤上。
坤,元亨,利牝馬之貞。
君子有攸往,先迷後得主,利。
西南得朋,東北喪朋,安貞吉。
彖曰:至哉坤元,萬物資生,乃順承天。
坤厚載物,德合無疆,含弘光大,品物鹹亨。
牝馬地類,行地無疆,柔順利貞。
君子攸行,先迷失道,後順得常。
西南得朋,乃與類行;東北喪朋,乃終有慶。
安貞之吉,應地無疆, 萬物資乾以始而有氣,資坤以生而有形。
乾始而亨,無所待也,是以能大。
坤待乾而行,乃能至于大,有氣而後有形也。
故乾元曰大哉,坤元曰至哉。
天健也。
坤順而承之,故曰坤。
天先地後而生萬物,坤為大輿,自下載之積厚也。
天無疆者也,坤所以配之者,載物之德,合乎無疆,故地配天,坤合乾,乾坤之始,皆謂之元。
光者,坎離也。
大者,乾陽也。
靜翕,含之也,以育其根。
動辟,弘之也,以成其形。
一靜一動,品物鹹亨,故曰亨。
品物鹹亨者,離之時也。
乾為馬,坤變之為牝馬。
牝馬,地類也。
無疆者,乾之行也。
坤依乾而行,以柔承剛,以順承健,乃能行地無疆,故曰利牝馬之貞。
利牝馬之貞,則非不言所利,此坤之利所以異于乾之利欤?君子,乾之象。
柔順,坤之德。
一、三、五,天也。
二、四、六,地也。
陽以奇為正,陰以偶為正。
陽先陰後,柔順承乾,乃得坤正,則柔順者利于承乾以為正也。
是以君子體坤而行,行者攸往也,故曰君子攸往。
猶乾言時乘六龍,首出庶物也。
一。
三、五不得其正,先迷也,失坤道也。
牝雞無晨,西雲不雨,故曰先迷。
二順一,四順三,六順五,順乾得主,坤道有常,有常者,坤之利也。
臣待君唱,女須男行,故曰後得主,利。
子夏傳曰:先迷後得主也。
二進至三,坤體成,西南,坤也。
止而不進成艮,東北,艮也。
坤陰生于午,至申,三陰成矣。
自申抵戍,群陰得朋,宜若有得也。
而至亥成坤,萬物皆虛,故曰西南得朋,乃與類行。
乾陽生于子,至寅三陽成矣。
自寅抵辰,陰類浸亡,宜若有喪也。
而至巳成乾,萬物皆盈,故曰東北喪朋,乃終有慶。
是以得君者臣之慶,得親者子之慶,得夫者婦之慶,三者未有不離其朋類而得者也,故曰東北喪朋,乃終有慶。
坤以順為正,而地之順天而無疆者,順夫正也。
臣有獻替,婦有警戒,子有幾谏,各安其正,乃能悠久而無窮。
安貞之吉,應乎地之所以無疆也,故曰安貞吉。
張載曰:東北喪朋,雖得主有慶,而不可懷也。
虞翻以月之生死論之曰:從震至乾,與時偕行。
消乙入坤,滅藏于癸,坤終複生。
陰陽之義配日月,其大緻則同。
象曰: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天高西北,地傾東南以順之,故水潦有所歸,而萬物各得其所。
君子積順德而至博厚,故能容載萬物。
初六,履霜堅冰至。
象曰:履霜堅冰,陰始凝也。
馴緻其道,至堅冰也。
陰者,小人之道也。
一陰生于午,剝,乾之初也。
五陰而霜降,六陰而堅冰。
初六之動,柔成剛,陰始凝也,莫之禦焉,骎骎然馴緻乎盛陰,而小人之道極矣。
故觀其所踐履,則一陰始凝,知其必至于履霜堅冰也。
震為足,自下而進履也。
或曰:坤之初六,五月也,何以有履霜堅冰之象?曰:所謂見微者也。
寒露者,剝之初六也。
霜降者,剝之六五也。
剝之初六,即坤之初六也。
剝之六五,即坤之六五也,剝窮成坤,上六也。
露者,坤之氣,寒氣入之,故露為霜。
立冬水始冰,亦坤之初六也,于鬥建為亥,乾金之氣為冰,故坤之初六一爻,自姤卦言之為五月,自剝卦言之為九月,至五陰而霜降,自坤卦言之為十月,為亥,至六陰而成冬。
玄所謂水凝地坼,非見不見之形者,其能知小人之禍于甚微之時乎? 六二,直方大,不習無不利。
象曰:六二之動,直以方也。
不習無不利,地道光也。
六二中正而動,中故直,正故方。
直者,遂也,方者,不易其宜也。
易曰:乾,其靜也專,其動也直,是以大生焉。
又曰:坤至柔而動也剛,至靜而德方。
而說卦乾為直,坤為方,方亦剛也。
故曰六二之動,直以方也。
重坎為習,二動成坎,不習也。
動而之五,得正不習,無不利也。
坎為光,光,大也。
易傳曰:二為坤之主,中正在下,盡地之道,故以直方大。
三者形容其德,由直方大,故不習而無不利。
不習,謂自然也。
在坤道則莫之為而為也,在聖人則從容中道。
六三,含章可貞,或從王事,無成有終。
象曰:含章可貞,以時發也。
或從王事,知光大也。
坤離為文明,三文之成為章。
坤見離伏,含章也。
人臣當含章不耀,以其美歸之君。
六三不正,非容悅者也,可正也。
六三動則正,惟含章也。
故當可動而動,以時發也。
坤德含弘光大,含章者,坤之靜也。
以時發者,坤之動也。
靜而含,動而弘,坤之所以承天欤。
乾為王,伏巽為事。
三内卦之上為成,上為外卦之終。
或從王事者,三之上也。
坤作成物,無以成功自居,有終其事而巳。
為臣而終其事,職當然也。
六三以是從王事,得恭順之道,知光大矣。
坎離合為知,知如日月之明光大也。
邵雍曰:陽知其始而享其成,陰效其法而終其勞。
六四,括囊,無咎無譽。
象曰:括囊無咎,慎不害也。
坤為囊,六四動成艮,艮為手,括囊也。
六四正動則不正,四有伏兌,兌為口,不正無譽可也。
無咎何邪?六四當天地否塞、賢人遁藏之時,不利君子正,故止其口而不出者,慎也。
慎以全身,故于義不害。
若立人之本,朝道不行矣,而括囊緘默,罪也,安得無咎?故此爻不以位言之。
六五,黃裳元吉。
象曰:黃裳元吉,文在中也。
五尊位,六居之,人臣當此,唯守中居下,乃得元吉,否則必兇。
黃,地之中色。
文者,地道之美,見于山川動植者也。
裳,下體之飾,曰黃,則守中,有地道之美而不過,故曰文在中也。
曰裳,則居下,雖處尊位而不失坤之常,唯守中不過,斯能居下矣。
以是而動,動則得二元吉也。
元吉者,言其始本自吉,非變而吉也,故元吉,在吉為至善。
上六,龍戰于野,其血玄黃。
象曰:龍戰于野,其道窮也。
上六,坤之窮十月也,其位在亥。
乾之位,十一月複震,震變乾為龍。
上六變乾,乾為天卦,外天際也。
野之象野,莫知所适之地。
坤道巳窮,動而不巳,臣疑于君。
乾坤交戰,君臣相傷,不知變通故也。
用六,利永貞。
象曰:用六永貞,以大終也。
六陰,柔之極,不濟之以陽剛,則邪佞之道。
故以九用六,乃能永久,不失其正。
杜欽曰:地道貴欽,陽始之,陰終之,未始離陽,故曰以大終也。
文言曰:坤至柔而動也剛,至靜而德方,後得主而有常,含萬物而化光。
坤道其順乎,承天而時行。
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
臣弑其君,子弑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來者漸矣,由辯之不早辯也。
易曰:履霜堅冰至。
蓋言順也。
直其正也,方其義也。
君子敬以直内,義以方外,敬義立而德不孤。
直方大,不習無不利,則不疑其所行也。
陰雖有美,含之以從王事,弗敢成也。
地道也,妻道也,臣道也,地道無成而代有終也。
天地變化,草木蕃,天地閉,賢人隐。
易曰:括囊,無咎無譽。
蓋言謹也。
君子黃中通理,正位居體,美在其中,而暢于四支,發于事業,美之至也。
陰疑于陽必戰,為其嫌于無陽也,故稱龍焉。
猶未離其類也,故稱血焉。
夫玄黃者,天地之雜也。
天玄而地黃, 至柔至靜者,坤之體也。
動而剛方者,坤之用也。
方亦剛也,以其不可易言之謂之方。
其體則坤,用則随乾,觀其所動,而坤之順德見矣。
含萬物而生之者,陰含陽也。
玄曰:天郁化精,地隐魄榮。
隐,所謂含萬物也。
及其化生,品物鹹章,保厥昭陽,坤道乃光。
坤之光,即乾之光大也。
玄曰:天炫炫出于無畛,熿熿出于無垠。
炫炫熿熿,所謂化光也。
坤道至矣,一言可盡,其順矣乎。
天動地随,其行有時,故承天而時行。
善不善之報,必有餘者,馴而不巳,積之既久,則末流必多,乾坤是也。
家言,臣子也。
坤積至五,子弑父,臣弑君,離日坎月,自下而進,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來者漸矣。
辯之不早,其禍至此,矧不辯乎?先儒嘗以乾坤論之,謂君子之道有時而消,于是有坤化陽滅者矣,然而複出為震者,餘慶之不亡也。
小人之道有時而消,于是有陽息陰盡者矣,然而極姤生巽者,餘殃猶在也。
觀諸天道,月之生死,晦盡而生明,既滿而成虧,先儒餘慶餘殃之論,為不誣矣。
是故有虞之子不肖,而陳齊永祚;商辛之後有國,而祿父再亡。
敬者,操持其誠心而弗敢失也。
二動以直,敬以直内也。
直内,言内省不疚,其理直也。
方者,義之不可易也,有所不為,有所不行也。
二往之五,義以方外也。
誠者,合内外之道,内直外方,敬義立矣。
敬義立,則相應相與,其德不孤。
放諸四海而準以直方大也。
爻動為行,巽為不果。
二動震見巽伏,不習無不利,則不疑其所行也。
上曰中則直,此言直其正,何也?曰:正而不中者有矣,中則正矣。
天地之間,萬物粲然而陳者,皆陽麗于陰,托之以為美者也。
陽盡則陰之惡畢見,不能自美矣。
然陰雖有陽之美,當含蓄之以從王事,待時而發,不有巳也,豈敢當其成功哉。
乾巽,從王事也。
地道無成,順天而行,乾知太始,坤代有終,自然之道也。
故臣終君之事,妻終夫之事。
不言子者,臣子一也。
泰之時,天地變化,草木亦蕃,而況人乎。
否之時,天地閉塞,賢人亦隐,而況草木乎。
三才一理也,是故并言之。
括囊無咎,非閉其言而不出,蓋言謹也。
謹者,莊子所謂慎為善也。
陰進至三成否,否泰反其類,故其言如此。
坤五黃中,動而成坎,傳所謂坤之比也。
坎為通,有美在中而通于理。
理者,中正也,天地萬物之所共由者也。
通于理,則大美具矣,美在其中矣。
五,君位,六變九,正位也。
正位而居坤體,不失為臣之道,黃裳也。
九五艮,艮為手,二五相易成震,震為足,暢于四支也。
巽為事,業者,事之成,發于事業也。
誠則形,形則不可掩,故美在其中,暢于四支,發于事業,通于理者,無往而不通,其伊尹、周公共伯和之事乎!月盛則掩日,臣強則疑君,陰疑于陽,必戰。
十月純坤用事而稱龍者,天地未嘗一日而無陽,亦未嘗一日而無君子,為其純陰,嫌于無陽也,故稱龍焉。
乾在故也。
上六之動坤成乾,其體剝,剝者,複之反,震變也。
十一月複,複初九庚子,子坎之位。
坎為血,震為玄黃。
血,幽陰也。
上六疑陽未離陰類,故稱血焉。
震者,天地之一交,天玄而地黃。
玄者,坎中之陽,黃者,離中之陰,天地之雜也。
其血玄黃者,君臣相傷也。
雖欲力勝,莫之助也。
故聖人于初六戒之,上六則無及巳。
鄭本作為其兼于陽也,故稱龍焉。
或問:初之四,二之五,三之上,六爻反複相應,何也?曰:京房所傳世,應也。
三畫之卦,一二、三重為六爻,四即初,五即二,上即三,各以其類相應。
邵雍曰:有變必有應也。
變乎内者應乎外,變乎外者應乎内。
變乎下者應乎上,變乎上者應乎下。
本乎天者親上,本乎地者親下。
變之與應,常反對也。
故卦一世者四應,二世者五應,三世者上應,四世者初應,五世者二應,六世者三應。
在易言應者一十有九卦。
昔之言應,如子太叔論迷複兇是也。
至虞翻始傳其袐,然未盡善。
系辭曰:變動不居,周流六虛,上下無常,剛柔相易。
世應者,相易之一也。
故曰兩則化,一則神。
?震下,坎上。
屯,元亨,利貞,勿用有攸往,利建侯。
彖曰: 屯,剛柔始交而難生,動乎險中,大亨貞。
雷雨之動滿盈,天造草昧,宜建侯而不甯, 自屯、彖而下,乃以卦變為象。
屯、臨之變自震來。
四之五震者,乾交于坤,一索得之,剛柔始交也。
四之五成坎,坎險難,剛柔始交而難生也。
易傳曰:始交而未暢為屯。
在時則天下未亨之時。
此以震、坎釋屯之義也。
安乎險而不動,與動乎險中不以正,皆非濟屯之道。
初九,正也。
四之五得位、大者、亨以正而利也。
以天地觀之、剛柔始交、郁而未暢。
雷升雨降、其動以正、則萬物滿盈乎天地之間、有不大亨乎。
此以初九、九五釋元亨利貞也。
震,雷也。
坎,雨也。
兌澤上而成坎、故為雨。
初九,屯之主也。
初往之五,行必犯難,益屯而不能亨矣。
君子宜守正待時,故勿用有攸往。
此言初九也。
天造之始,草創冥昧,人思其主,能乘時衆建諸侯,使人人各歸以事主,雖有強暴,誰與為亂哉?四為諸侯,九五在上,六四正位,分民而治,建侯也。
雖則建侯,而未始忘乎險難。
震為草,乾之始也。
坤為冥昧,坎為勞卦,故曰天造草昩,宜建侯而不甯。
此再言初九、九五也。
以卦氣言之,十月卦也。
太玄準之以礥,或曰:聖人既重卦矣,又有卦變,何也?曰:因體以明用也。
易無非用,用無非變,以乾坤為體,則以八卦為用,以八卦為體,則以六十四卦為用。
以六十四卦為體,則以卦變為用;以卦變為體,則以六爻相變為用。
體用相資,其變無窮,而乾坤不變。
變者,易也;不變者,易之袓也。
所謂天下之動,貞夫一也。
故曰:剛柔相推,變在其中矣。
系辭焉而命之,動在其中矣。
又曰:辭也者,各指其所之。
考其所命之辭,尋其辭之所指,則于變也若辨白黑矣。
夫易之屢遷,将以明道,而卦之所變,舉一隅也。
推而行之,觸類而長之,存乎蔔筮之所尚者,豈有既哉。
故在春秋傳曰某卦之某卦者,言其變也。
若伯廖舉豐之上六曰:在豐之離,知莊子舉師之初六,曰在師之臨。
其見于蔔筮者,若崔子遇困之大過者,六三變也;莊叔遇明夷之謙者,初九變也;孔成子遇屯之比者,初九變也;南蒯遇坤之比者,六五變也;陽虎遇泰之需者,六五變也;陳仲遇觀之否者,六四變也。
周官大蔔掌三易之法,其經卦皆八,其别皆六十有四。
八卦謂之經,則六十四卦為卦變可知。
故曰卦之所變,舉一隅也。
王弼盡斥卦變,以救易學之失,救之是也,盡斥之非也。
象曰:雲雷屯,君子以經綸。
坎在上為雲,雷動于下,雲蓄雨而未降,屯也。
屯者,結而未解之時,雨則屯解矣。
彖言雷雨之動滿盈者,要終而言也。
解絲棼者,綸之經之。
經綸者,經而又綸,終則有始。
屯自臨變,離為絲,坎為輪,綸也。
離南坎北,南北為經,經綸也。
君子經綸以解屯難,凡事有未決,反複思念,亦此象也。
初九,盤桓,利居貞,利建侯。
象曰:雖盤桓,志行正也。
以貴下賤,大得民也。
初九剛正,屯難之始,上有正應,震動體進,則犯難成,巽為進退,九居四不安,故盤桓。
子夏傳曰:盤桓猶桓旋也。
盤桓不進,利于守正,不進非必于退也,志在行其正也。
初九不忘上行之謂志,志剛中也。
志行正也。
可不盤桓以待時乎。
初動濟屯,四諸侯位。
建國命侯,資以輔五。
屯難未解,衆陰不能自存。
有剛正之才,使之有國,則衆從之。
陽貴陰賤,坤衆為民。
九退複初,以貴下賤,大得民也。
故曰利建侯。
夫子時、楚有四縣,趙簡子命下大夫受郡,必言利建侯者,建侯,萬世之利也。
或問:震又成巽,何也?曰:所謂雜物撰德也。
撰,數也。
且以屯論之,坎,陽物也;震,動也。
四比于九五,自三柔爻數之,至于九五,巽也。
震,陽物也;巽,陰物也。
剛者陽之德,柔者陰之德,剛柔雜揉,不相逾越,故曰雜而不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