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傳第二十九

關燈
(此篇錄音資料僅限于提要,其他據《黃帝内經章句索引》整理)

    篇解:師傳,即先師心得之傳授也。全篇的主要内容有二:首言治病之貴順,特别是能就病人之情志而順之,使其盡得其便,則有助于治療;次言身形肢節為髒腑之外候,髒居于中,形見于外,故閱身表之外狀,即可候内在之髒腑。此兩者皆屬于診斷的範疇。全篇可分作二章。

    第一章 診治貴乎順之道

    【原文】“黃帝曰:餘聞先師有所心藏”至“乃不緻邪僻也”。

    【提要】統言診治貴順之道。可分作三節。

    第一節 診治順乎情志

    【原文】黃帝曰:餘聞先師有所心藏,弗著于方,餘願聞而藏之,則而行之,上以治民,下以治身,使百姓無病,上下和親,德澤下流,子孫無憂,傳于後世,無有終時,可得聞乎?岐伯曰:遠乎哉問也。夫治民與自治,治彼與治此,治小與治大,治國與治家,未有逆而能治之也,夫惟順而已矣。順者,非獨陰陽脈論氣之逆順也,百姓人民皆欲順其志也。

    【提要】提出診治貴順乎病人之情志而不可與之相逆的認識。

    【講解】文中提出,醫生在診斷、治療的時候,要充分了解和分析病人的情緒和心理狀态,不能與之相逆,此即所謂“順”。“順者,非獨陰陽脈論氣之逆順也,百姓人民皆欲順其志也”,是說醫生要把握病人之“順逆”,不僅僅是機體陰陽氣血之順逆,還包括情志之順逆。

    第二節 診治便乎病人

    【原文】黃帝曰:順之奈何?岐伯曰:入國問俗,入家問諱,上堂問禮,臨病人問所便。黃帝曰:便病人奈何?岐伯曰:夫中熱消瘅則便寒,寒中之屬則便熱。胃中熱則消谷,令人懸心善饑,臍以上皮熱;腸中熱,則出黃如糜,臍以下皮寒。胃中寒,則腹脹;腸中寒,則腸鳴飧洩。胃中寒,腸中熱,則脹而且洩;胃中熱,腸中寒,則疾饑,小腹痛脹。黃帝曰:胃欲寒飲,腸欲熱飲,兩者相逆,便之奈何?且夫王公大人血食之君,驕恣從欲,輕人,而無能禁之,禁之則逆其志,順之則加其病,便之奈何?治之何先?

    【提要】論述“便病人”之道。

    【講解】此節文獻具體講醫生如何與病人配合得更好。“問所便”就是問病人喜歡什麼不喜歡什麼,這樣才能找到順應病人的切入點。下面提出了個實際問題,“王公大人血食之君,驕恣從欲,輕人,而無能禁之,禁之則逆其志,順之則加其病”,這種情況怎麼辦呢?這裡所提出的問題就不僅僅是醫術問題了,而是關乎社會人事了,看來古人也意識到人事關系在治療疾病時的重要性了。

    第三節 心理疏導之道

    【原文】岐伯曰:人之情,莫不惡死而樂生,告之以其敗,語之以其善,導之以其所便,開之以其所苦,雖有無道之人,惡有不聽者乎?黃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春夏先治其标,後治其本;秋冬先治其本,後治其标。黃帝曰:便其相逆者奈何?岐伯曰:便此者,食飲衣服,亦欲适寒溫,寒無凄怆,暑無出汗。食飲者,熱無灼灼,寒無滄滄。寒溫中适,故氣将持,乃不緻邪僻也。

    【提要】“便病人”在乎于醫者善做思想工作,即“告之以其敗,語之以其善,導之以其所便,開之以其所苦”。

    【講解】臨床時,要把利害關系與病人講清楚,做好心理疏導工作,醫生做好了自己該做的,說了自己該說的,就算是蠻不講理的人,也會聽從醫生的勸告,故曰“雖有無道之人,惡有不聽者乎”。重要的是要讓病人知道醫生是救人的而不是害人的,醫生不僅要從技術方面解決問題,還要從思想方面解決問題。

    第二章 身形為髒腑外候

    【原文】“黃帝曰:本髒以身形肢節肉”至“髒安且良矣”。

    【提要】叙身形肢節為髒腑之外候。可分作二節。

    第一節 五髒之外候

    【原文】黃帝曰:本髒以身形肢節肉,候五髒六腑之大小焉。今夫王公大人,臨朝即位之君而問焉,誰可扪循之而後答乎?岐伯曰:身形肢節者,髒腑之蓋也,非面部之閱也。黃帝曰:五髒之氣,閱于面者,餘已知之矣,以肢節知而閱之奈何?岐伯曰:五髒六腑者,肺為之蓋,巨肩陷咽,候見其外。黃帝曰:善。岐伯曰:五髒六腑,心為之主,缺盆為之道,骷骨有餘,以候。黃帝曰:善。岐伯曰:肝者主為将,使之候外,欲知堅固,視目小大。黃帝曰:善。岐伯曰:脾者主為衛,使之迎糧,視唇舌好惡,以知吉兇。黃帝曰:善。岐伯曰:腎者,主為外,使之遠聽,視耳好惡,以知其性。

    【提要】言身形肢節為五髒之外候。

    第二節 六腑之外候

    【原文】黃帝曰:善。願聞六腑之候。岐伯曰:六腑者,胃為之海,廣骸、大頸、張胸,五谷乃容;鼻隧以長,以候大腸;唇厚、人中長,以候小腸;目下果大,其膽乃橫;鼻孔在外,膀胱漏洩;鼻柱中央起,三焦乃約。此所以候六腑者也。上下三等,髒安且良矣。

    【提要】言六腑之外閱于面形者,包括鼻孔、唇、鼻柱等面部五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