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上感應篇
關燈
小
中
大
【題解】《感應篇直講》雲:太上,是太上老君,姓李名耳,得道為仙家之祖,系上天至尊之聖。
《感應篇》,是太上勸人作善之書。
感,是感動,應,是報應;言人以善惡感動,天必有禍福報應。
太上[1]曰:禍福[2]無門,唯人自召[3]。
善惡之報[4],如影随形[5]。
【注釋】 [1]太上:指太上老君,道教界公認的道教創始者,即道德天尊。
道教最高祖師“三清”之一,天道聖人。
又稱:老子、太上道祖、太清道德天尊、混元上帝、降生天尊、開皇末劫天尊。
[2]禍福:災殃與幸福。
《左傳·襄公二十三年》:“禍福無門,唯人所召。
” [3]召:召緻,引來。
[4]報:本義指斷獄,判決罪人。
此處指果報。
[5]形:形體,實體。
【譯文】太上老君說:人的災殃與幸福是沒有一定的門路的,完全是人自己的所作所為感召得來的。
人作善或者造惡,果報就如同影子跟随形體一般,是寸步也不離開的! 是以[1]天地有司過之神[2],依人犯輕重,以奪[3]人算[4]。
【注釋】 [1]是以:所以;因此。
[2]司過之神:司,職掌,主管;過,過失。
《感應篇彙編》雲:言人之一生,日夜時刻,上下四旁,皆有鬼神鑒察也。
天有三官五帝,百神諸司。
地有五嶽四渎,城隍裡社。
又有舉意司,專主關達人起念處之善惡。
凡此皆為司過之神。
[3]奪:剝奪;削除。
[4]人算:人活百日叫一算。
算,音蒜。
【譯文】所以天地之間有各種主管人過失的神明,根據人所犯過失的輕重,以剝奪人的壽算。
算減則貧耗[1],多逢憂患[2],人皆惡[3]之,刑禍[4]随之,吉慶[5]避之,惡星[6]災[7]之,算盡則死。
【注釋】 [1]貧耗:貧,本義缺少财物,貧困。
耗,虧損,消耗。
[2]憂患:憂是愁苦,患是禍患。
[3]惡:音wù。
讨厭,憎恨。
[4]刑禍:刑,對犯罪的處罰。
禍,災殃,苦難。
[5]吉慶:吉,好,有利的,幸福的。
慶,喜,福慶,吉慶。
[6]惡星:指星宿,屬于天神的一類,即天神惡煞,他是掌管人間一切災禍厄難之神,專門是對這些造惡的人,制造一些災難來懲罰世人的。
[7]災:傷害,使受災害。
【譯文】一個人若是作惡,被減了壽算,則生活就會貧困,而且會虧損連連,常常會有各種愁苦和禍患的事,到哪裡都會受到人的讨厭。
刑罰和災禍都會緊緊跟随他,好的、吉慶的事情都避開他了,連天上的兇神惡煞也會降災禍于他頭上,等到壽算被奪盡了,也就要死了。
又有三台[1]北鬥[2]神君,在人頭上,錄人罪惡,奪其紀[3]算。
【注釋】 [1]三台:星名,掌人壽夭。
《感應篇彙編》雲:“三台六星,上台司命,中台司福,下台司祿,主人生死壽夭。
” [2]北鬥:星名,《感應篇彙編》雲:“北鬥乃紫極都曹,為天地日月江河海之元,合陰陽木火土金水之德,宣威三界,統禦萬靈,斡旋氣運,斟酌死生。
人有罪過,錄入惡籍。
量度重輕,奪其紀算。
紀,十二年也。
又管辂曰:‘南鬥注生,北鬥注死,凡人受胎,皆從南鬥過北鬥,若有祈求,宜向北鬥。
’又七真曰:‘吾每月初三,及二十七日,必一下降,受人醮祭,察人善惡。
’又《業報因緣經》曰:‘七星之氣,常結為一星,在人頭上,去頂三寸。
其人為善則光明,為惡則光暗。
大善則光愈著,大惡則光滅沒,人不見而鬼神見之。
今曰:‘在人頭上。
錄罪奪算。
’詢非誣矣。
[3]紀:十二年為一紀。
【譯文】又有三台和北鬥這些星君主,在人的頭上,記錄人的罪惡,根據罪惡的大小,大的奪取十二年的壽命,小的也要奪取一百天的壽命。
又有三屍神[1],在人身中,每到庚申日[2],辄[3]上詣[4]天曹[5],言人罪過。
月晦之日[6],竈神[7]亦然。
【注釋】 [1]三屍神:《感應篇彙編》雲:“上屍青姑,名彭踞,居人首,令人多思欲,眼昏發落。
中屍白姑,名彭踬,居人腸,令人嗜食多忘,好作惡事。
下屍血姑,名彭蹻,居人足,令人耽色喜殺,肢髒擾動。
三屍利人速死,即出作鬼,享受血食,故于庚申日,乘人睡寐,與身中七魄,上詣天曹。
言人罪過,所謂心口意語,鬼聞人聲者,三屍其最也。
今人不知檢身克己,清心寡欲,而徒恃道家守庚去申之法,為斷絕三屍入告之路。
适足自欺耳。
” [2]庚申日:庚申日,來源于我國古代的記時方法。
我國古代是靠天幹與地支配合來記時間(年月日時)的。
天幹有10個,地支有12個,兩兩結合,一輪為60。
庚申為幹支之一,順序為第57個。
前一位是己未,後一位是辛酉。
[3]辄:立即,就。
[4]詣:晉谒,造訪。
古代到朝廷或上級、尊長處去之稱。
[5]天曹:道家所稱天上的官署。
[6]月晦之日:月晦,月盡也。
農曆每月的最後一日。
[7]竈神:《感應篇彙編》雲:“竈神,号曰司命,以其司人一家良賤之命也,于人朝夕罪惡,無微不察。
” 【譯文】又有三屍神,在人的身體裡面,每到庚申日這一天,他們就立即到天上去,專門彙報人的罪惡和過失。
農曆每月的最後一天,竈神也是如此。
凡人有過[1],大則奪紀,小則奪算。
其過大小,有數百事,欲求長生[2]者,先須避之。
【注釋】 [1]過:《說文》:“過,罪愆也。
” [2]長生:永久存在或生存;壽命很長。
《老子》:“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
” 【譯文】凡是人的過失,隻要犯了,不論有意還是無意,過失大的,就要被削除十二年的壽命,小的也要被奪取一百天的壽算。
其過失的大小,有數百件事情,想要求得長壽、甚至想得道成仙、成佛作祖的人,首先就必須要避免犯這些過失。
是道[1]則進,非道則退。
不履邪徑[2],不欺[3]暗室[4]。
【注釋】 [1]道:道德,道義,正義。
《感應篇彙編》雲:“道,猶大路也。
順天理,合人心,坦平正直,即是道。
逆天理,拂人心,荊棘險巇〔xī〕,即非道。
” [2]不履邪徑:履,本義踐踏。
邪徑,比正道近便的小路。
《漢書·五行志(中之上)》:“成帝時歌謠又曰:‘邪徑敗良田,讒口亂善人。
’” [3]欺:《說文》:“欺,詐欺也”。
《感應篇彙編》雲:“欺,謂明知故犯。
” [4]暗室:特指别人看不見的地方。
《南史·梁紀下·簡文帝》:“自序雲:‘有梁正士蘭陵蕭世贊,立身行道,終始如一,風雨如晦,雞鳴不已。
弗欺暗室,豈況三光?數至于此,命也如何!’” 【譯文】凡是順天理、合人心的事情,就要努力去做,凡是違背天理,違逆人心的事情就要止步後退,絕對不去做。
不要走比正道近的小路,即使在暗室屋漏之中,也不可明知故犯。
積德累功[1],慈心于物[2]。
忠孝[3]友悌[4],正己化人[5]。
【注釋】 [1]積德累功:《感應篇彙編》雲:“存諸心,曰德。
見諸事,曰功。
由少至多,曰積。
由卑至高,曰累。
德不積不崇,功不累不大。
” [2]慈心于物:《說文》:“慈,愛也。
”《感應篇彙編》雲:“慈者萬善之本,即仁心也。
慈有二義:一是濟貧拔苦,一是戒殺放生。
玩“于”字,當從及物上說。
言積德累功之君子,不但親親仁民而已,于慈心所至,又将及于物矣。
” [3]忠孝:忠,本義忠誠無私,盡心竭力。
孝,本義盡心奉養和服從父母。
《說文》:“孝,善事父母者。
”《感應篇彙編》雲:“為臣盡忠,為子盡孝,乃天理之常,人倫之本。
使為臣不忠,則君複何望于臣?為子不孝,則父複何望于子?畜生禽獸之不如,安可言人乎?” [4]友悌:《感應篇彙編》雲:“孝悌本一,今又專言者,欲人随事而盡之也。
兄友則愛而且敬,弟悌則畏而且和。
” [5]正己化人:正己,端正自己的思想、言行。
《禮記·中庸》:“正己而不求于人,則無怨。
”《感應篇彙編》雲:“正者,确不可易;化者,自然而然。
所謂其身正,不令而行也。
【譯文】要積累仁德,多作善功,對待一切人、事、物都要有一個慈愛之心。
要忠于君長,孝順父母,友愛弟弟,禮敬兄長。
要端正自己的思想、言行,才能夠感化他人。
矜孤恤寡,敬老懷幼[1]。
昆蟲草木,猶不可傷[2]。
【注釋】 [1]矜孤恤寡,敬老懷幼:矜,憐憫,憐惜;孤,幼年死去父親或父母雙亡;恤,對别人表同情,憐憫;寡,老而無夫的女人。
敬,尊重,有禮貌地對待;老,年紀大的人;懷,撫恤;幼,小孩。
《感應篇彙編》雲:“于鐵樵曰‘孤寡,人生之不幸;老幼,人生所必曆。
矜恤敬懷,亦是自然而動之良心。
’” [2]昆蟲草木,猶不可傷:《感應篇彙編》雲:“昆,衆也,言一切大小蟲也。
猶不可傷,則其重且大者可知。
今人恣傷物命,殊不知蠢動含靈,皆有佛性。
方長不折,儒訓昭然。
豈可謂昆蟲微物,草木無知,而遽傷乎? 【譯文】要憐憫從小失去父母的孤兒,體恤失去丈夫的寡婦,尊敬年紀大的老人,撫恤幼小的孩子。
即使大小的昆蟲和花草樹木,也不可以随意傷害。
宜憫人之兇,樂人之善[1],濟人之急,救人之危[2]。
【注釋】 [1]宜憫人之兇,樂人之善:宜,應該,應當。
《感應篇彙編》雲:“宜字,直貫至于人不追悔句。
兇亦是兇禍之兇,是兇惡之兇。
憫者曲加勸導,使其改行從善。
憫,則措置安全,使之各得其所,不止是煦煦矜憐之而已。
” [2]濟人之急,救人之危:濟,幫助,救助。
人有緊要需用,叫做急。
人有禍難将死,叫做危。
【譯文】看到人造作惡業,應該憐憫他,要想法設法勸他改悔。
看到人作善事,請替他感到高興,更要鼓勵他成就善舉。
要幫助有緊急需要的人,要拯救處于危難中的人。
見人之得,如己之得[1]。
見人之失,如己之失[2]。
【注釋】 [1]見人之得,如己之得:得,《說文》:“得,行有所得也。
”本義得到,獲得。
[2]見人之失,如己之失:《說文》:“失,縱也。
”段注:“在手而逸去為失。
”《感應篇彙編》雲:“今人見人得失,不能如己得失,隻是一片私心為着自己,要得怕失,便動了惟恐人得,甯使人失之念。
起初還隻利己,後來漸至妨人。
然忌成樂敗,何與人事?徒自壞心術,而種惡因以自害耳。
不知聖賢功夫,原要消除我見;達人見識,亦須打破俗情。
若悟人己一原,得失天命,則見人之得,不但不妒,還要百般扶持。
見人之失,不但不喜,兼且多方救護矣。
此自己真實受用處。
【譯文】見到人家有所獲得,毫無妒忌之心,如自己有所獲得一樣高興。
見到人家有所失去,要有悲憫之心,如同自己有所失去一樣。
不彰人短,不炫己長[1]。
遏惡揚善[2],推多取少[3]。
【注釋】 [1]不彰人短,不炫己長:彰,是顯說。
炫,是誇口。
凡技藝拙,做事陋,都叫做短;技藝高,處事當,都叫做長。
《感應篇彙編》雲:“人之有短,如聞父母之名,耳可得聞,口不可得言也。
然口固不可得言,而耳亦不可得聞,則更上也。
大抵人孰無短?彰之則不免傳播,減聞望而堕素守,咎将誰執耶?苟非無忌憚之小人,不為此也。
己之有長,如同良賈之财,深藏則善,淺露則危也。
人生必有所長,要在韬晦涵養,日新又新,然後可以成德。
老子曰:‘盛德容貌若愚’子思曰:‘闇然日章’聖訓昭然,人當自省。
” [2]遏惡揚善遏:遏,是阻住。
揚,是表獎。
《感應篇彙編》雲:“道曰:‘遏惡揚善’,佛曰:‘止惡行善’,儒曰:‘隐惡揚善’三教之言,如出一口。
是知聖人心體,虛靈洞澈,纖欲不留,如明鏡照形,随照随現,随現随化,故見惡便自消融,見善便能昭朗。
遏之揚之,無非複完衆生本來性體而已。
” [3]推多取少:推,是推讓。
《感應篇彙編》雲:“此句所指甚廣,如兄弟分産,朋友交财等類。
但兄弟義屬天倫,财為外物,更當推讓耳。
《遺教經》曰:‘多欲之人,多求利故,苦惱亦多;少欲之人,無求無欲,則無此患。
若欲脫諸苦惱,當觀知足。
知足之法,即是富樂安隐之處。
知足之人,雖卧地上,猶為安樂。
不知足者,雖處天堂,亦不稱意。
故知人能推多取少,自然心地平夷,對境無侵,常行知足。
’” 【譯文】絕不能宣揚人的短處,也不可以炫耀自己的長處。
要遏止惡行,發揚善德。
在與人分取财物的時候,要推讓多的,隻取少的。
受辱不怨,受寵若驚[1]。
施恩不求報,與人不追悔[2]。
【注釋】 [1]受辱不怨,受寵若驚:辱,凡受人欺侮,到不堪情狀處,叫做辱。
寵,凡登科做官,及一應榮華,都叫做寵。
《感應篇彙編》雲:“恥辱之來,惟當自問,屈在己耶?所應辱矣;屈在彼耶?則辱所不應,辱己,仍無辱矣。
非不當怨,實無可怨也。
自古大智大勇,必能忍小恥小忿,乃能任大事,成大功。
豈局量褊淺者所知耶?榮寵之及,雖分所應得,亦當知幾知足。
有弗克負荷,若驚若懼之意。
蓋福兮禍所伏,日中則昃,月盈則缺,理固然也。
至于君上,恩如天地,若不實圖報效,臣子何以自安,豈不更可驚乎?” [2]施恩不求報,與人不追悔:施恩,是加惠。
與人,是把财物授人。
《感應篇彙編》雲:“施恩求報,則貪心未忘;與人追悔,則吝心未化。
貪而且吝,君子不為。
《金剛經》曰:‘菩薩于法,應無所住而行布施。
’又曰:‘若菩薩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
’由此觀之,人能以财濟人,内不見有能施之我,外不見有受施之人,中不見有所施之物,是謂三輪體空。
一心清淨,則鬥粟稱無涯之福,一文消千劫之災。
若微有求報之心,雖施黃金萬镒,終不圓滿一心之量也。
至于‘追悔’二字,尤人生大關鍵處。
惡事追悔之,則将來惡念漸止;善事追悔之,則将來善念不生矣。
人而施與後悔,莫如不施不與之為愈也。
” 【譯文】受到他人的侮辱,不可以有怨恨之心;受到寵幸的時候,要如同受到驚吓一樣,保持警惕;布施恩德與人,不要求他人的回報;給與人财物千萬不要給出去了又後悔。
所謂善人[1],人皆敬之[2]。
天道佑之[3],福祿随之[4]。
衆邪遠之[5],神靈衛之[6],所作必成,神仙可冀[7]。
【注釋】 [1]所謂善人:把上面各條,做得切實,才叫做是善人了。
[2]人皆敬之:敬,恭敬。
《感應篇彙編》雲:“善者,人所固有,一觸便動。
雖是愚夫愚婦,若聞一善事,必定大家稱揚。
憑你極兇惡,見了善人,也不敢相犯。
蓋良心之發,自有不能已者。
敬之而言人皆者,必其人之道德,真有可敬,無一人不然也。
” [3]天道佑之:佑,保護佑助。
《感應篇彙編》雲:“‘天道無親。
常與善人。
’不言而巧應,不召而自來,我果有以格之,無往不為所佑者也。
然惟自盡人事,誠心無間,所以終至格天。
《救劫經》曰‘一心如此,聽命于天。
’可見非有一毫将迎希冀心也。
” [4]福祿随之:福,福氣,福運。
祿,亦指福。
《說文》:“祿,福也。
”此指爵祿。
《感應篇彙編》雲:“聖賢君子,言善行善,和氣感召,自然佳祥協應。
《詩》曰:‘樂隻君子,福祿申之。
’即随之之說也。
” [5]衆邪遠之:邪,不正當,不正派。
《感應篇彙編》雲:“邪正不兩立。
正之所至,邪自不容,譬如太陽一出,則冰雪自化耳。
李吉甫曰:‘神好正直,守直則神飨;妖不勝德,失德則妖盛。
理之自然也。
’” [6]神靈衛之:衛,保衛,防護。
《感應篇彙編》雲:“神人一理,人之所敬,神亦加護,所謂道德既重,則鬼神俱欽。
” [7]所作必成,神仙可冀:成,完成,成就。
冀,希望。
《感應篇彙編》雲:“世間無不成之事,天下皆可作之人。
惟以實心行善,則人事既合天心,而天意豈違人願?自然默助,行無不通,作無不成矣。
”又雲:“太上道家之祖,故專以求仙為言。
孟子曰:‘人皆可以為堯舜。
’震旦禅宗六祖曰:‘但用此心,直了成佛。
’三教聖人,何以言之?若合符節也。
夫仙可冀,佛可成,堯舜可為,而況世之功名、富貴、長壽、男女,又何求而不可得乎?亦視其人之所作耳。
” 【譯文】能夠把以上諸條都做實了,就是善人了。
這樣的人,到哪裡人人都會禮敬他,上天也會在冥冥中護佑他,福報與爵祿會時時跟随他,各種邪惡之事都會遠離他,各種神靈都會在暗中保衛他,他作什麼事情都能夠圓滿完成,甚至有希望成為人人夢寐以求的神仙。
欲求天仙[1]者,當立[2]一千三百善,欲求地仙[3]者,當立三百善。
【注釋】 [1]天仙:《感應篇直講》雲:“功行圓滿,超居洞天,叫做天仙。
” [2]立:積的意思。
[3]地仙:《感應篇直講》雲:“煉形住世,長生不死,叫做地仙。
” 【譯文】想要功行圓滿,超居洞天,将來成為天仙,要積累一千三百件善事,想要煉形住世,長生不死成為地仙,要積累三百件善事。
苟或非義而動,背理而行[1]。
以惡為能[2],忍作殘害[3]。
【注釋】 [1]苟或非義而動,背理而行:苟或是如果,非是違反。
《感應篇彙編》雲:“自此至死亦及之,詳言為惡召禍之事。
二句是總攝提綱,與是道則進二句相反。
動者萌于心,行者見于事,太上先以此二句為言,教人于舉心動念,出言行事之始,谛審思惟,有懔然不可踰越之意。
” [2]以惡為能:《感應篇彙編》雲:“此句專就人事上說,人性本善,爾乃以惡為能,是失其性善之體矣。
愚謂此四字,乃千萬世大大小小惡人受病之根也,故列于諸惡之首。
人雖極愚,未有甘為惡人者,然亦未有不欲為能人者,隻緣錯認能字,所以愈做愈差。
其始也,曰:‘能人有用,不能人無用,能人有人怕懼,不能受人欺侮。
’迨其久也,亦自知其為惡,遂俨然以惡人自居而不諱,而文之以美名焉。
” [3]忍作殘害:殘害是傷害。
《感應篇彙編》雲:“此句專就物命上說,大德曰生,爾乃忍作殘害。
夫殘傷毒害,惡之至大,而更出于忍,則任意所至,無一毫恻隐憐憫之心矣。
諸善本于一慈,諸惡本于一忍。
去忍而慈,聖賢佛仙之功在是矣。
” 【譯文】如果違背道義而動惡念,行惡事,違背天理的行事,反而以為做惡事是能耐,忍心做出傷人害物的事情來。
陰賊良善[1],暗侮君親[2]。
慢其先生[3],叛其所事[4]。
【注釋】 [1]陰賊良善:《感應篇彙編》雲:“陰賊,陰謀賊害也,如暗箭傷人,最為難防。
且人由我害,而我不任惡名,此魑魅魍魉之尤者。
施之餘人皆不可,施之良善,則尤不可。
蓋良善者,民之望也,在一國,則一國重;在一鄉,則一鄉重。
其可陰賊之乎?” [2]暗侮君親:《感應篇彙編》雲:“暗,人所不見聞之處。
侮,欺也。
此句專為好名及矯情者發,君親恩同天地,苟食祿怠事,貪利徇私,或奸谀肆其欺罔,此心不可與君知,是暗侮君也;奉養不誠,處身不肖,或粉飾蓋其違忤,此心不可與親知,是暗侮親也。
不忠不孝,害教叛道,孰過于此?生遭天禍,殁拷酆都,必也
《感應篇》,是太上勸人作善之書。
感,是感動,應,是報應;言人以善惡感動,天必有禍福報應。
太上[1]曰:禍福[2]無門,唯人自召[3]。
善惡之報[4],如影随形[5]。
【注釋】 [1]太上:指太上老君,道教界公認的道教創始者,即道德天尊。
道教最高祖師“三清”之一,天道聖人。
又稱:老子、太上道祖、太清道德天尊、混元上帝、降生天尊、開皇末劫天尊。
[2]禍福:災殃與幸福。
《左傳·襄公二十三年》:“禍福無門,唯人所召。
” [3]召:召緻,引來。
[4]報:本義指斷獄,判決罪人。
此處指果報。
[5]形:形體,實體。
【譯文】太上老君說:人的災殃與幸福是沒有一定的門路的,完全是人自己的所作所為感召得來的。
人作善或者造惡,果報就如同影子跟随形體一般,是寸步也不離開的! 是以[1]天地有司過之神[2],依人犯輕重,以奪[3]人算[4]。
【注釋】 [1]是以:所以;因此。
[2]司過之神:司,職掌,主管;過,過失。
《感應篇彙編》雲:言人之一生,日夜時刻,上下四旁,皆有鬼神鑒察也。
天有三官五帝,百神諸司。
地有五嶽四渎,城隍裡社。
又有舉意司,專主關達人起念處之善惡。
凡此皆為司過之神。
[3]奪:剝奪;削除。
[4]人算:人活百日叫一算。
算,音蒜。
【譯文】所以天地之間有各種主管人過失的神明,根據人所犯過失的輕重,以剝奪人的壽算。
算減則貧耗[1],多逢憂患[2],人皆惡[3]之,刑禍[4]随之,吉慶[5]避之,惡星[6]災[7]之,算盡則死。
【注釋】 [1]貧耗:貧,本義缺少财物,貧困。
耗,虧損,消耗。
[2]憂患:憂是愁苦,患是禍患。
[3]惡:音wù。
讨厭,憎恨。
[4]刑禍:刑,對犯罪的處罰。
禍,災殃,苦難。
[5]吉慶:吉,好,有利的,幸福的。
慶,喜,福慶,吉慶。
[6]惡星:指星宿,屬于天神的一類,即天神惡煞,他是掌管人間一切災禍厄難之神,專門是對這些造惡的人,制造一些災難來懲罰世人的。
[7]災:傷害,使受災害。
【譯文】一個人若是作惡,被減了壽算,則生活就會貧困,而且會虧損連連,常常會有各種愁苦和禍患的事,到哪裡都會受到人的讨厭。
刑罰和災禍都會緊緊跟随他,好的、吉慶的事情都避開他了,連天上的兇神惡煞也會降災禍于他頭上,等到壽算被奪盡了,也就要死了。
又有三台[1]北鬥[2]神君,在人頭上,錄人罪惡,奪其紀[3]算。
【注釋】 [1]三台:星名,掌人壽夭。
《感應篇彙編》雲:“三台六星,上台司命,中台司福,下台司祿,主人生死壽夭。
” [2]北鬥:星名,《感應篇彙編》雲:“北鬥乃紫極都曹,為天地日月江河海之元,合陰陽木火土金水之德,宣威三界,統禦萬靈,斡旋氣運,斟酌死生。
人有罪過,錄入惡籍。
量度重輕,奪其紀算。
紀,十二年也。
又管辂曰:‘南鬥注生,北鬥注死,凡人受胎,皆從南鬥過北鬥,若有祈求,宜向北鬥。
’又七真曰:‘吾每月初三,及二十七日,必一下降,受人醮祭,察人善惡。
’又《業報因緣經》曰:‘七星之氣,常結為一星,在人頭上,去頂三寸。
其人為善則光明,為惡則光暗。
大善則光愈著,大惡則光滅沒,人不見而鬼神見之。
今曰:‘在人頭上。
錄罪奪算。
’詢非誣矣。
[3]紀:十二年為一紀。
【譯文】又有三台和北鬥這些星君主,在人的頭上,記錄人的罪惡,根據罪惡的大小,大的奪取十二年的壽命,小的也要奪取一百天的壽命。
又有三屍神[1],在人身中,每到庚申日[2],辄[3]上詣[4]天曹[5],言人罪過。
月晦之日[6],竈神[7]亦然。
【注釋】 [1]三屍神:《感應篇彙編》雲:“上屍青姑,名彭踞,居人首,令人多思欲,眼昏發落。
中屍白姑,名彭踬,居人腸,令人嗜食多忘,好作惡事。
下屍血姑,名彭蹻,居人足,令人耽色喜殺,肢髒擾動。
三屍利人速死,即出作鬼,享受血食,故于庚申日,乘人睡寐,與身中七魄,上詣天曹。
言人罪過,所謂心口意語,鬼聞人聲者,三屍其最也。
今人不知檢身克己,清心寡欲,而徒恃道家守庚去申之法,為斷絕三屍入告之路。
适足自欺耳。
” [2]庚申日:庚申日,來源于我國古代的記時方法。
我國古代是靠天幹與地支配合來記時間(年月日時)的。
天幹有10個,地支有12個,兩兩結合,一輪為60。
庚申為幹支之一,順序為第57個。
前一位是己未,後一位是辛酉。
[3]辄:立即,就。
[4]詣:晉谒,造訪。
古代到朝廷或上級、尊長處去之稱。
[5]天曹:道家所稱天上的官署。
[6]月晦之日:月晦,月盡也。
農曆每月的最後一日。
[7]竈神:《感應篇彙編》雲:“竈神,号曰司命,以其司人一家良賤之命也,于人朝夕罪惡,無微不察。
” 【譯文】又有三屍神,在人的身體裡面,每到庚申日這一天,他們就立即到天上去,專門彙報人的罪惡和過失。
農曆每月的最後一天,竈神也是如此。
凡人有過[1],大則奪紀,小則奪算。
其過大小,有數百事,欲求長生[2]者,先須避之。
【注釋】 [1]過:《說文》:“過,罪愆也。
” [2]長生:永久存在或生存;壽命很長。
《老子》:“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
” 【譯文】凡是人的過失,隻要犯了,不論有意還是無意,過失大的,就要被削除十二年的壽命,小的也要被奪取一百天的壽算。
其過失的大小,有數百件事情,想要求得長壽、甚至想得道成仙、成佛作祖的人,首先就必須要避免犯這些過失。
是道[1]則進,非道則退。
不履邪徑[2],不欺[3]暗室[4]。
【注釋】 [1]道:道德,道義,正義。
《感應篇彙編》雲:“道,猶大路也。
順天理,合人心,坦平正直,即是道。
逆天理,拂人心,荊棘險巇〔xī〕,即非道。
” [2]不履邪徑:履,本義踐踏。
邪徑,比正道近便的小路。
《漢書·五行志(中之上)》:“成帝時歌謠又曰:‘邪徑敗良田,讒口亂善人。
’” [3]欺:《說文》:“欺,詐欺也”。
《感應篇彙編》雲:“欺,謂明知故犯。
” [4]暗室:特指别人看不見的地方。
《南史·梁紀下·簡文帝》:“自序雲:‘有梁正士蘭陵蕭世贊,立身行道,終始如一,風雨如晦,雞鳴不已。
弗欺暗室,豈況三光?數至于此,命也如何!’” 【譯文】凡是順天理、合人心的事情,就要努力去做,凡是違背天理,違逆人心的事情就要止步後退,絕對不去做。
不要走比正道近的小路,即使在暗室屋漏之中,也不可明知故犯。
積德累功[1],慈心于物[2]。
忠孝[3]友悌[4],正己化人[5]。
【注釋】 [1]積德累功:《感應篇彙編》雲:“存諸心,曰德。
見諸事,曰功。
由少至多,曰積。
由卑至高,曰累。
德不積不崇,功不累不大。
” [2]慈心于物:《說文》:“慈,愛也。
”《感應篇彙編》雲:“慈者萬善之本,即仁心也。
慈有二義:一是濟貧拔苦,一是戒殺放生。
玩“于”字,當從及物上說。
言積德累功之君子,不但親親仁民而已,于慈心所至,又将及于物矣。
” [3]忠孝:忠,本義忠誠無私,盡心竭力。
孝,本義盡心奉養和服從父母。
《說文》:“孝,善事父母者。
”《感應篇彙編》雲:“為臣盡忠,為子盡孝,乃天理之常,人倫之本。
使為臣不忠,則君複何望于臣?為子不孝,則父複何望于子?畜生禽獸之不如,安可言人乎?” [4]友悌:《感應篇彙編》雲:“孝悌本一,今又專言者,欲人随事而盡之也。
兄友則愛而且敬,弟悌則畏而且和。
” [5]正己化人:正己,端正自己的思想、言行。
《禮記·中庸》:“正己而不求于人,則無怨。
”《感應篇彙編》雲:“正者,确不可易;化者,自然而然。
所謂其身正,不令而行也。
【譯文】要積累仁德,多作善功,對待一切人、事、物都要有一個慈愛之心。
要忠于君長,孝順父母,友愛弟弟,禮敬兄長。
要端正自己的思想、言行,才能夠感化他人。
矜孤恤寡,敬老懷幼[1]。
昆蟲草木,猶不可傷[2]。
【注釋】 [1]矜孤恤寡,敬老懷幼:矜,憐憫,憐惜;孤,幼年死去父親或父母雙亡;恤,對别人表同情,憐憫;寡,老而無夫的女人。
敬,尊重,有禮貌地對待;老,年紀大的人;懷,撫恤;幼,小孩。
《感應篇彙編》雲:“于鐵樵曰‘孤寡,人生之不幸;老幼,人生所必曆。
矜恤敬懷,亦是自然而動之良心。
’” [2]昆蟲草木,猶不可傷:《感應篇彙編》雲:“昆,衆也,言一切大小蟲也。
猶不可傷,則其重且大者可知。
今人恣傷物命,殊不知蠢動含靈,皆有佛性。
方長不折,儒訓昭然。
豈可謂昆蟲微物,草木無知,而遽傷乎? 【譯文】要憐憫從小失去父母的孤兒,體恤失去丈夫的寡婦,尊敬年紀大的老人,撫恤幼小的孩子。
即使大小的昆蟲和花草樹木,也不可以随意傷害。
宜憫人之兇,樂人之善[1],濟人之急,救人之危[2]。
【注釋】 [1]宜憫人之兇,樂人之善:宜,應該,應當。
《感應篇彙編》雲:“宜字,直貫至于人不追悔句。
兇亦是兇禍之兇,是兇惡之兇。
憫者曲加勸導,使其改行從善。
憫,則措置安全,使之各得其所,不止是煦煦矜憐之而已。
” [2]濟人之急,救人之危:濟,幫助,救助。
人有緊要需用,叫做急。
人有禍難将死,叫做危。
【譯文】看到人造作惡業,應該憐憫他,要想法設法勸他改悔。
看到人作善事,請替他感到高興,更要鼓勵他成就善舉。
要幫助有緊急需要的人,要拯救處于危難中的人。
見人之得,如己之得[1]。
見人之失,如己之失[2]。
【注釋】 [1]見人之得,如己之得:得,《說文》:“得,行有所得也。
”本義得到,獲得。
[2]見人之失,如己之失:《說文》:“失,縱也。
”段注:“在手而逸去為失。
”《感應篇彙編》雲:“今人見人得失,不能如己得失,隻是一片私心為着自己,要得怕失,便動了惟恐人得,甯使人失之念。
起初還隻利己,後來漸至妨人。
然忌成樂敗,何與人事?徒自壞心術,而種惡因以自害耳。
不知聖賢功夫,原要消除我見;達人見識,亦須打破俗情。
若悟人己一原,得失天命,則見人之得,不但不妒,還要百般扶持。
見人之失,不但不喜,兼且多方救護矣。
此自己真實受用處。
【譯文】見到人家有所獲得,毫無妒忌之心,如自己有所獲得一樣高興。
見到人家有所失去,要有悲憫之心,如同自己有所失去一樣。
不彰人短,不炫己長[1]。
遏惡揚善[2],推多取少[3]。
【注釋】 [1]不彰人短,不炫己長:彰,是顯說。
炫,是誇口。
凡技藝拙,做事陋,都叫做短;技藝高,處事當,都叫做長。
《感應篇彙編》雲:“人之有短,如聞父母之名,耳可得聞,口不可得言也。
然口固不可得言,而耳亦不可得聞,則更上也。
大抵人孰無短?彰之則不免傳播,減聞望而堕素守,咎将誰執耶?苟非無忌憚之小人,不為此也。
己之有長,如同良賈之财,深藏則善,淺露則危也。
人生必有所長,要在韬晦涵養,日新又新,然後可以成德。
老子曰:‘盛德容貌若愚’子思曰:‘闇然日章’聖訓昭然,人當自省。
” [2]遏惡揚善遏:遏,是阻住。
揚,是表獎。
《感應篇彙編》雲:“道曰:‘遏惡揚善’,佛曰:‘止惡行善’,儒曰:‘隐惡揚善’三教之言,如出一口。
是知聖人心體,虛靈洞澈,纖欲不留,如明鏡照形,随照随現,随現随化,故見惡便自消融,見善便能昭朗。
遏之揚之,無非複完衆生本來性體而已。
” [3]推多取少:推,是推讓。
《感應篇彙編》雲:“此句所指甚廣,如兄弟分産,朋友交财等類。
但兄弟義屬天倫,财為外物,更當推讓耳。
《遺教經》曰:‘多欲之人,多求利故,苦惱亦多;少欲之人,無求無欲,則無此患。
若欲脫諸苦惱,當觀知足。
知足之法,即是富樂安隐之處。
知足之人,雖卧地上,猶為安樂。
不知足者,雖處天堂,亦不稱意。
故知人能推多取少,自然心地平夷,對境無侵,常行知足。
’” 【譯文】絕不能宣揚人的短處,也不可以炫耀自己的長處。
要遏止惡行,發揚善德。
在與人分取财物的時候,要推讓多的,隻取少的。
受辱不怨,受寵若驚[1]。
施恩不求報,與人不追悔[2]。
【注釋】 [1]受辱不怨,受寵若驚:辱,凡受人欺侮,到不堪情狀處,叫做辱。
寵,凡登科做官,及一應榮華,都叫做寵。
《感應篇彙編》雲:“恥辱之來,惟當自問,屈在己耶?所應辱矣;屈在彼耶?則辱所不應,辱己,仍無辱矣。
非不當怨,實無可怨也。
自古大智大勇,必能忍小恥小忿,乃能任大事,成大功。
豈局量褊淺者所知耶?榮寵之及,雖分所應得,亦當知幾知足。
有弗克負荷,若驚若懼之意。
蓋福兮禍所伏,日中則昃,月盈則缺,理固然也。
至于君上,恩如天地,若不實圖報效,臣子何以自安,豈不更可驚乎?” [2]施恩不求報,與人不追悔:施恩,是加惠。
與人,是把财物授人。
《感應篇彙編》雲:“施恩求報,則貪心未忘;與人追悔,則吝心未化。
貪而且吝,君子不為。
《金剛經》曰:‘菩薩于法,應無所住而行布施。
’又曰:‘若菩薩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
’由此觀之,人能以财濟人,内不見有能施之我,外不見有受施之人,中不見有所施之物,是謂三輪體空。
一心清淨,則鬥粟稱無涯之福,一文消千劫之災。
若微有求報之心,雖施黃金萬镒,終不圓滿一心之量也。
至于‘追悔’二字,尤人生大關鍵處。
惡事追悔之,則将來惡念漸止;善事追悔之,則将來善念不生矣。
人而施與後悔,莫如不施不與之為愈也。
” 【譯文】受到他人的侮辱,不可以有怨恨之心;受到寵幸的時候,要如同受到驚吓一樣,保持警惕;布施恩德與人,不要求他人的回報;給與人财物千萬不要給出去了又後悔。
所謂善人[1],人皆敬之[2]。
天道佑之[3],福祿随之[4]。
衆邪遠之[5],神靈衛之[6],所作必成,神仙可冀[7]。
【注釋】 [1]所謂善人:把上面各條,做得切實,才叫做是善人了。
[2]人皆敬之:敬,恭敬。
《感應篇彙編》雲:“善者,人所固有,一觸便動。
雖是愚夫愚婦,若聞一善事,必定大家稱揚。
憑你極兇惡,見了善人,也不敢相犯。
蓋良心之發,自有不能已者。
敬之而言人皆者,必其人之道德,真有可敬,無一人不然也。
” [3]天道佑之:佑,保護佑助。
《感應篇彙編》雲:“‘天道無親。
常與善人。
’不言而巧應,不召而自來,我果有以格之,無往不為所佑者也。
然惟自盡人事,誠心無間,所以終至格天。
《救劫經》曰‘一心如此,聽命于天。
’可見非有一毫将迎希冀心也。
” [4]福祿随之:福,福氣,福運。
祿,亦指福。
《說文》:“祿,福也。
”此指爵祿。
《感應篇彙編》雲:“聖賢君子,言善行善,和氣感召,自然佳祥協應。
《詩》曰:‘樂隻君子,福祿申之。
’即随之之說也。
” [5]衆邪遠之:邪,不正當,不正派。
《感應篇彙編》雲:“邪正不兩立。
正之所至,邪自不容,譬如太陽一出,則冰雪自化耳。
李吉甫曰:‘神好正直,守直則神飨;妖不勝德,失德則妖盛。
理之自然也。
’” [6]神靈衛之:衛,保衛,防護。
《感應篇彙編》雲:“神人一理,人之所敬,神亦加護,所謂道德既重,則鬼神俱欽。
” [7]所作必成,神仙可冀:成,完成,成就。
冀,希望。
《感應篇彙編》雲:“世間無不成之事,天下皆可作之人。
惟以實心行善,則人事既合天心,而天意豈違人願?自然默助,行無不通,作無不成矣。
”又雲:“太上道家之祖,故專以求仙為言。
孟子曰:‘人皆可以為堯舜。
’震旦禅宗六祖曰:‘但用此心,直了成佛。
’三教聖人,何以言之?若合符節也。
夫仙可冀,佛可成,堯舜可為,而況世之功名、富貴、長壽、男女,又何求而不可得乎?亦視其人之所作耳。
” 【譯文】能夠把以上諸條都做實了,就是善人了。
這樣的人,到哪裡人人都會禮敬他,上天也會在冥冥中護佑他,福報與爵祿會時時跟随他,各種邪惡之事都會遠離他,各種神靈都會在暗中保衛他,他作什麼事情都能夠圓滿完成,甚至有希望成為人人夢寐以求的神仙。
欲求天仙[1]者,當立[2]一千三百善,欲求地仙[3]者,當立三百善。
【注釋】 [1]天仙:《感應篇直講》雲:“功行圓滿,超居洞天,叫做天仙。
” [2]立:積的意思。
[3]地仙:《感應篇直講》雲:“煉形住世,長生不死,叫做地仙。
” 【譯文】想要功行圓滿,超居洞天,将來成為天仙,要積累一千三百件善事,想要煉形住世,長生不死成為地仙,要積累三百件善事。
苟或非義而動,背理而行[1]。
以惡為能[2],忍作殘害[3]。
【注釋】 [1]苟或非義而動,背理而行:苟或是如果,非是違反。
《感應篇彙編》雲:“自此至死亦及之,詳言為惡召禍之事。
二句是總攝提綱,與是道則進二句相反。
動者萌于心,行者見于事,太上先以此二句為言,教人于舉心動念,出言行事之始,谛審思惟,有懔然不可踰越之意。
” [2]以惡為能:《感應篇彙編》雲:“此句專就人事上說,人性本善,爾乃以惡為能,是失其性善之體矣。
愚謂此四字,乃千萬世大大小小惡人受病之根也,故列于諸惡之首。
人雖極愚,未有甘為惡人者,然亦未有不欲為能人者,隻緣錯認能字,所以愈做愈差。
其始也,曰:‘能人有用,不能人無用,能人有人怕懼,不能受人欺侮。
’迨其久也,亦自知其為惡,遂俨然以惡人自居而不諱,而文之以美名焉。
” [3]忍作殘害:殘害是傷害。
《感應篇彙編》雲:“此句專就物命上說,大德曰生,爾乃忍作殘害。
夫殘傷毒害,惡之至大,而更出于忍,則任意所至,無一毫恻隐憐憫之心矣。
諸善本于一慈,諸惡本于一忍。
去忍而慈,聖賢佛仙之功在是矣。
” 【譯文】如果違背道義而動惡念,行惡事,違背天理的行事,反而以為做惡事是能耐,忍心做出傷人害物的事情來。
陰賊良善[1],暗侮君親[2]。
慢其先生[3],叛其所事[4]。
【注釋】 [1]陰賊良善:《感應篇彙編》雲:“陰賊,陰謀賊害也,如暗箭傷人,最為難防。
且人由我害,而我不任惡名,此魑魅魍魉之尤者。
施之餘人皆不可,施之良善,則尤不可。
蓋良善者,民之望也,在一國,則一國重;在一鄉,則一鄉重。
其可陰賊之乎?” [2]暗侮君親:《感應篇彙編》雲:“暗,人所不見聞之處。
侮,欺也。
此句專為好名及矯情者發,君親恩同天地,苟食祿怠事,貪利徇私,或奸谀肆其欺罔,此心不可與君知,是暗侮君也;奉養不誠,處身不肖,或粉飾蓋其違忤,此心不可與親知,是暗侮親也。
不忠不孝,害教叛道,孰過于此?生遭天禍,殁拷酆都,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