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五
關燈
小
中
大
一握束縛,切去根葉,留白三寸,如餅。
先將麝香半分填於臍內,後加蔥餅於上,以火熨之,爛即易。
納三餅後,稍醒,先灌薑汁,後服姜附湯。
如不醒,再灸關元穴三十壯,不醒者必死。
熱邪亢極,黃連一兩,煎水一碗,放井中待冷,浸新青布搭胸上,稍熱即易,熱勢稍減即止。
夏月方用此法。
服藥即吐者,將生薑汁半盞熱飲,吐即止。
大抵服寒藥熱飲,熱藥寒飲,中和之劑溫服。
傷寒死候 陽證見陰脈者死。
陰陽毒過六七日者死。
脈浮而滑,身汗如油,水漿不入,喘息不休,身體不仁者,死。
咳逆上氣,脈散者死。
陽反獨留,體如煙燻,直視搖頭,心絕。
汗出發潤而喘,肺絕。
唇物反青,四肢汗出,肝絕。
環口黧黑,虛寒發黃,脾極。
脈緊盛,汗出不解者死。
盡寸俱虛,熱不止者死。
身熱喘息,脈陽而躁者死。
大發濕家汗則痙,熱而痙者死。
發少陽汗則譫語,發少陰汗則動血,謂之下厥上竭者死。
發動氣汗者死。
發風溫汗者死。
發濕溫汗,日重暍死。
汗後不為汗衰,謂之陰陽交者死。
不得汗者死。
發熱脈躁疾,狂言不能食,謂之三死。
咳逆不止者死。
臟結者死。
結胸證,舌有白苔也。
舌卷囊縮者死。
脈代者死。
少陰吐利,煩躁四逆者死。
結胸證悉具,煩躁者死。
發厥至七八日,膚冷而躁,無時暫安,曰臟厥死。
少陽與陽明合病,脈長大而弦,曰負者死。
陰陽易病,頭重眼花,四肢拘急,小腹絞痛,手足攣痛,離經脈見者死。
厥而下利,當不能食,反能食者,除中死。
少陰病,厥逆無脈,與白通豬膽湯,脈暴出者死。
脈陰陽俱虛,熱不止者死。
七八日以上,大發熱者死。
脈候 浮澀而緊為傷寒,浮而緊者,表實可汗;浮而緩弱,表虛宜救。
沉數或疾滑,或沉實,裡實可下;沉、細、微、遲、軟,裡虛可溫。
中候而數,為胃實;中候而遲,為胃虛。
寸口沉細無力,為陽中伏陰;尺部沉數有力,為陰中伏陽。
寸部數大有力,為重陽,尺部遲細無力,為重陰。
寸部微細,為脫陽,尺部無力,為脫陰。
寸脈弱者忌吐,尺脈弱者忌下。
純弦之脈名曰負,死脈也。
陰病見陽脈者生。
浮、數、動、滑、大、陽病見陰脈者死。
沉、澀、弱、弦、微、結、促、濡、緩、緊、遲、芤、散、革、代。
醫案 社友韓茂遠,傷寒九日以來,口不能言,目不能視,體不能動,四肢俱冷,眾皆曰陰證。
比餘診之,六脈皆無,以手按腹,兩手護之,眉皺作楚,按其趺陽,大而有力,乃知腹有燥屎也。
欲與大承氣湯,病家惶懼不敢進。
餘曰:吾郡能辨是證者,惟施笠澤耳。
延至診之,與餘言若合符節,遂下之,得燥屎六七枚,口能言,體能動矣。
故按手不及足者,何以救此垂絕之證耶? 休寧吳文哉,傷寒,煩躁面赤,昏亂悶絕,時索冷水,其弟日休乞餘決死期。
手揚足擲,難以候脈,五六人制之,方得就診,洪大無倫,按之如絲。
餘曰:浮大,沉小,陰證似陽也。
與附子理中湯,當有生理。
日休駭曰:醫者十輩至,不曰柴胡、承氣,則曰竹葉石膏,今反與熱劑,烏乎敢?餘曰:溫劑猶生,涼劑立斃矣!日休蔔之吉,遂用理中湯加人參四錢、附子二錢,煎成入井,冰冷與飲。
甫及一時,狂躁定矣。
再劑而神爽,服參至五斤而安。
文哉遺以書曰:弟為俗子所誤,既登鬼錄矣,而兄翁拯全之,大奇亦大幸也!方弟躁熱之時,醫以三黃湯入牛黃服之,轉加悶絕,舉室哀號,惟是治終具,候目瞑而已。
不意兄翁毅然以為可活,參附一投,陰霾見晛,荊妻稚子,含淚歡呼,一日即醒,經年乃復。
嗚呼!父母生之,兄翁再生之,吳天罔極,莫可雲喻。
敢志巔末,乞附案帙,俾天下萬世,知藥不可浪投,命不可輕棄,何莫非大仁人回春之澤哉! 同社王月懷,傷寒至五日,下利不止,懊憹目脹,諸藥不效。
有以山藥、茯苓與之,慮其瀉脫。
餘診之,六脈沉數,按其臍則痛,此脅熱自利,中有結糞,小承氣倍大黃服之,得結糞數枚,諸證悉安。
婁水張爾和,傷寒第二日,頭痛發熱,正在太陽。
餘曰:方今正月,天令猶寒,必服麻黃,兩日愈矣。
若服沖和湯,不惟不得汗,即使得汗,必緻傳經。
遂以麻黃湯熱飲之,更以滾水入浴桶置床下熏之,得汗如雨,密覆半日易被,神已爽矣。
至晚索粥,家人不與,餘曰:邪已解矣,必不傳裡,食粥何妨。
至明日果愈。
不以麻黃汗之,傳變深重,非半月不安也。
光祿卿吳玄水患傷寒,頭痛腹脹,身重不能轉側,口中不和,語言譫妄,有雲表裡俱有邪,宜以大柴胡下之。
餘曰:此三陽合病也,誤下之,決不可救。
乃以白虎湯連進兩服,諸症漸減,更加天花粉、麥門冬,二劑而安。
縣學師楊龍友如夫人,發熱頭疼,六日後忽見紅疹,眾皆以為發斑,用升麻犀角等湯,凡五日不效。
餘視之曰:此疹也,非斑也;斑為陽明火毒,疹為太陰風熱,一表一裡,如天與淵。
乃用防風二錢,黃芩一錢,甘草五分,薄荷、桔梗、蟬蛻各一錢,四劑霍然矣。
儒者吳君明,傷寒六日,譫語狂笑,頭痛有汗,大便不通,小便自利,眾議承氣湯下之。
餘診其脈,浮而大,因思仲景雲:傷寒不大便六七日,頭疼有熱,小便清,知不在裡仍在表也。
方今仲冬,宜與桂枝湯,眾皆咋舌掩口,謗之甚力,以譫狂為陽盛,桂枝入口必斃矣。
餘曰:汗多神昏,故發譫妄,雖不大便,腹無所苦,和其營衛,必自愈矣。
遂違眾用之。
及夜而笑語皆止,明日大便自通。
故夫病變多端,不可膠執,向使狐疑而用下藥。
其可活乎? 內戚顧淡之,勞神之後,煩躁太熱,頭痛時作時止,醫者禁其飲食,與之解表,見四日熱不退,欲與攻裡。
餘診之曰:脈不浮緊,安得表耶?又不沉實,安得裡耶?惟心部大而澀,此勞心而虛煩,乃類傷寒,非真傷寒。
禁食餓絕矣,與之粥,兼進歸脾湯,五日而安。
傷寒諸劑 麻黃湯 治太陽經脈浮緊,頭痛身疼,發熱惡寒,無汗而喘。
麻黃(二錢,去根節) 桂枝(一錢) 甘草(五分) 杏仁(八枚,去皮尖,炒) 水盞半,加生薑三片,棗一枚,煎八分,熱服。
桂枝湯 治太陽中風,發熱汗出,鼻鳴乾嘔。
桂枝 赤芍藥(各二錢) 甘草(一錢) 水盞半,生薑五片,大棗三枚,煎八分,溫服。
大青龍湯 治傷寒中風,頭痛發熱,無汗煩躁。
麻黃(三錢,去節) 桂枝(一錢) 杏仁(五枚,去皮尖,炒) 甘草(四錢) 石膏(三錢) 水鍾半,生薑一錢,棗一枚,煎八分,溫服。
小青龍湯 治表不解,有水氣,發熱嘔咳,或渴或利,或小便不利,小腹滿而喘。
麻黃 桂枝 芍藥(各一錢) 甘草(五分) 乾薑 細辛(各五分) 五味子(十二粒) 半夏(一錢,熟) 水二鍾,煎八分服。
桂枝麻黃各半湯 治太陽脈浮緩,無汗身疼。
桂枝(五錢) 芍藥 甘草 麻黃(各三錢) 杏仁(三十個,去皮尖) 水四鍾,生薑三錢,大棗四枚,煎二鍾,分三服。
麻黃升麻湯 治大下後脈沉遲,尺脈不至,咽喉不利,厥逆,洩利不止。
麻黃(八錢) 升麻 當歸(各四錢) 知母(去毛) 黃芩(炒) 萎蕤(各二錢) 石膏 白朮(炒黃) 芍藥 天門冬(去心) 桂枝 茯苓(去皮) 甘草 乾薑(各一錢) 水四鍾,煎二鍾,分三服。
麻黃連翹赤小豆湯 治瘀熱在裡,身目發黃,中濕身痛。
麻黃(去根節) 連翹 甘草(各四錢) 桑白皮(蜜炙) 赤豆(各一兩二錢) 杏仁(三十個) 水四鍾,生薑七錢,大棗八枚,煎二鍾,分三服。
桂枝甘草湯 治發汗過多,叉手冒心,心下悸,欲得按。
桂枝(三錢) 甘草(一錢) 水一鍾,煎八分服。
桂枝芍藥湯 治脈浮,腹痛。
桂枝湯加芍藥一倍。
桂枝附子湯 治風濕身病,脈浮虛澀。
桂枝湯加附子一錢。
葛根湯 治太陽無汗惡風,太陽陽明合病。
葛根(一錢五分) 麻黃(一錢) 桂枝 芍藥 甘草(各六分) 水二鍾,生薑五片,大棗二枚,煎一鍾服。
葛根蔥白湯 治已汗未汗頭痛。
葛根 芍藥 知母(去毛) 川芎(各一錢) 生薑(三錢) 蔥白(五個) 水二鍾,煎一鍾,熱服。
葛根半夏湯 葛根湯加半夏。
水煎服。
小柴胡湯 治傷寒四五日,往來寒熱,胸滿心煩,喜嘔,少陽經發熱,及風 溫濕熱。
柴胡(三錢) 黃芩(炒) 人參(去蘆) 半夏(各一錢) 甘草(五分) 水二鍾,姜三片,棗一枚,煎一鍾,熱服。
柴胡桂枝湯 治風溫汗後身熱,心下煩熱,妨悶動氣。
柴胡(二錢) 桂枝(一錢) 甘草(七分) 人參(一錢) 半夏(熟) 芍藥(各七分) 黃芩(一錢) 生 姜(五片) 水二鍾,棗二枚,煎一杯,溫服。
柴胡桂枝幹柴湯 治往來寒熱,胸脅滿,小便不利。
嘔而不渴。
柴胡(一錢五分) 黃芩 桂枝 乾薑(各八分) 甘草(五分) 牡蠣(七分) 栝蔞根(一錢) 水二鍾,煎一鍾,溫服。
柴苓湯 治小便難,微熱腹滿。
小柴胡湯加茯苓。
水煎服。
柴胡加桂湯 治身熱欲近衣,身熱不渴。
柴胡 黃芩 半夏(各一錢,泡) 甘草 肉桂(各五分) 水二鍾,生薑三片,大棗一枚,煎一鍾服。
五苓散 治小便不利而渴,中暑,煩躁霍亂。
豬苓 澤瀉 白朮(炒) 茯苓(各一錢) 肉桂(五分)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白湯調下。
辰砂五香散 治表裡未解,頭痛發熱,心胸鬱悶,唇口乾焦,狂言見鬼,小便閉。
五苓散加辰砂,(研細水飛。
) 白湯調服。
小建中湯 傷寒三四日,心悸而煩,少陰惡寒,手足踡而濕。
桂枝(一錢) 芍藥(二錢) 甘草(六分) 飴糖(三匙) 生薑(五片) 大棗(一枚) 水鍾半,煎八分,內飴糖令化,溫服。
黃耆建中湯 傷寒身痛,汗後身痛,脈弱宜服。
黃耆(一錢五分,炒) 芍藥(二錢,炒) 肉桂(一錢,去皮) 甘草(六分) 生薑(六片) 大棗(三枚) 水二鍾,煎一鍾,去渣,入飴一大匙,煎一沸服。
若微溏利,或嘔者,不用飴。
大柴胡湯 治身熱不惡寒,反惡熱,大便秘。
柴胡(一錢二分) 黃芩 芍藥(各一錢) 半夏(八分) 大黃(七分) 枳實(四分) 水二鍾,生薑三片,棗一枚,煎一鍾,熱服。
大承氣湯 治五六日不大便,腹痛煩渴,少陰口燥咽乾,日哺發熱,脈實,三焦俱有邪。
大黃(五錢) 芒硝(四錢) 厚樸(二錢,炒) 枳實(一錢,炒) 水二鍾,先煎枳實至鍾半,投大黃煎至一鍾,去渣,內芒硝沸,熱服。
小承氣湯 治六七日不大便,腹脹滿,潮熱,狂言而喘,專瀉上焦之痞熱。
大黃(四錢) 厚樸(二錢,炒) 枳實(一錢,炒) 水二鍾,煎一鍾,熱服。
調胃承氣湯 太陽、陽明不惡寒,反惡熱,大便秘,譫語,嘔逆,宜服。
大黃(六錢,酒洗) 芒硝(四錢) 甘草(一錢) 水鍾半,煎八分,去渣,入硝一沸服。
桃仁承氣湯 小腹急,大便黑,小便不利,中焦積血也。
桃仁(十個) 肉桂(去皮) 甘草(各一錢) 大黃(二錢五分) 芒硝(一錢五分) 水二鍾,煎一鍾,去渣,入硝煎一沸,熱服。
梔子豉湯 治吐下後心中懊憹,大下後身熱不去,心中痛。
肥梔子(四枚) 香豉(五錢) 水二鍾,煎梔子至一鍾,入豉,煎至七分服。
梔子厚樸湯 太陽下後腹痛,起臥不安。
梔子(五枚) 厚樸(三錢) 枳實(一錢) 水二鍾,煎一鍾,溫服。
豬苓湯 治嘔而渴,心煩不得眠,熱在下焦,小便不利。
豬苓 澤瀉 滑石 茯苓 阿膠(各一錢五分) 水二鍾,煎一鍾,入阿膠煎熔,溫服。
黃芩湯 太陽少陽合病,脅熱下利。
黃芩(三錢) 芍藥 甘草(各一錢) 水鍾半,棗三枚,煎一鍾,熱服。
黃芩芍藥湯 衄後脈微。
黃芩湯去大棗。
黃芩半夏生薑湯 治乾嘔而利。
黃芩湯加半夏、生薑。
黃連湯 治腹滿痛,大便秘,胸中有熱,腹痛欲嘔。
黃連 甘草 乾薑 芍藥(各一錢) 人參 半夏(各五分) 大棗(二枚) 桂(五分) 水二鍾,煎一鍾服。
黃連阿膠湯(一名黃連雞子湯) 治溫毒下利膿血,少陰煩躁,不得臥。
黃連(二錢) 阿膠(二錢五分) 黃芩 芍藥(各一錢) 雞子黃(二枚) 水二鍾,煎三物至一鍾,去渣,入膠煎一沸,入雞子黃勻服。
黃連犀角湯 治狐惑。
犀角(三錢,磨) 黃連(二錢) 烏梅(四個) 木香(三分,磨) 水鍾半,煎八分,入犀角、木香汁,勻服。
黃連解毒湯 治大熱乾嘔,譫語,呻吟不眠。
黃連(三錢) 黃芩 黃柏 梔子(各一錢) 水二鍾,煎一鍾,熱服。
黃連瀉心湯 黃連 生地 知母(各一錢五分) 甘草(五分) 水鍾半,煎八分服。
升麻湯 治無汗而喘,小便不利而煩渴。
升麻 蒼朮 麥門冬 麻黃(各一錢) 黃芩 大青(各七分) 石膏(一錢) 淡竹葉(十片) 水二鍾,煎一鍾,熱服。
升麻葛根湯 治無寒惡汗,發斑,小兒瘡疹疫癘通用。
升麻 葛根 芍藥 甘草(等分) 水二鍾,煎一鍾,寒多熱服,熱多溫服。
升麻六物湯 治赤斑口瘡赤爛。
升麻 梔子
先將麝香半分填於臍內,後加蔥餅於上,以火熨之,爛即易。
納三餅後,稍醒,先灌薑汁,後服姜附湯。
如不醒,再灸關元穴三十壯,不醒者必死。
熱邪亢極,黃連一兩,煎水一碗,放井中待冷,浸新青布搭胸上,稍熱即易,熱勢稍減即止。
夏月方用此法。
服藥即吐者,將生薑汁半盞熱飲,吐即止。
大抵服寒藥熱飲,熱藥寒飲,中和之劑溫服。
傷寒死候 陽證見陰脈者死。
陰陽毒過六七日者死。
脈浮而滑,身汗如油,水漿不入,喘息不休,身體不仁者,死。
咳逆上氣,脈散者死。
陽反獨留,體如煙燻,直視搖頭,心絕。
汗出發潤而喘,肺絕。
唇物反青,四肢汗出,肝絕。
環口黧黑,虛寒發黃,脾極。
脈緊盛,汗出不解者死。
盡寸俱虛,熱不止者死。
身熱喘息,脈陽而躁者死。
大發濕家汗則痙,熱而痙者死。
發少陽汗則譫語,發少陰汗則動血,謂之下厥上竭者死。
發動氣汗者死。
發風溫汗者死。
發濕溫汗,日重暍死。
汗後不為汗衰,謂之陰陽交者死。
不得汗者死。
發熱脈躁疾,狂言不能食,謂之三死。
咳逆不止者死。
臟結者死。
結胸證,舌有白苔也。
舌卷囊縮者死。
脈代者死。
少陰吐利,煩躁四逆者死。
結胸證悉具,煩躁者死。
發厥至七八日,膚冷而躁,無時暫安,曰臟厥死。
少陽與陽明合病,脈長大而弦,曰負者死。
陰陽易病,頭重眼花,四肢拘急,小腹絞痛,手足攣痛,離經脈見者死。
厥而下利,當不能食,反能食者,除中死。
少陰病,厥逆無脈,與白通豬膽湯,脈暴出者死。
脈陰陽俱虛,熱不止者死。
七八日以上,大發熱者死。
脈候 浮澀而緊為傷寒,浮而緊者,表實可汗;浮而緩弱,表虛宜救。
沉數或疾滑,或沉實,裡實可下;沉、細、微、遲、軟,裡虛可溫。
中候而數,為胃實;中候而遲,為胃虛。
寸口沉細無力,為陽中伏陰;尺部沉數有力,為陰中伏陽。
寸部數大有力,為重陽,尺部遲細無力,為重陰。
寸部微細,為脫陽,尺部無力,為脫陰。
寸脈弱者忌吐,尺脈弱者忌下。
純弦之脈名曰負,死脈也。
陰病見陽脈者生。
浮、數、動、滑、大、陽病見陰脈者死。
沉、澀、弱、弦、微、結、促、濡、緩、緊、遲、芤、散、革、代。
醫案 社友韓茂遠,傷寒九日以來,口不能言,目不能視,體不能動,四肢俱冷,眾皆曰陰證。
比餘診之,六脈皆無,以手按腹,兩手護之,眉皺作楚,按其趺陽,大而有力,乃知腹有燥屎也。
欲與大承氣湯,病家惶懼不敢進。
餘曰:吾郡能辨是證者,惟施笠澤耳。
延至診之,與餘言若合符節,遂下之,得燥屎六七枚,口能言,體能動矣。
故按手不及足者,何以救此垂絕之證耶? 休寧吳文哉,傷寒,煩躁面赤,昏亂悶絕,時索冷水,其弟日休乞餘決死期。
手揚足擲,難以候脈,五六人制之,方得就診,洪大無倫,按之如絲。
餘曰:浮大,沉小,陰證似陽也。
與附子理中湯,當有生理。
日休駭曰:醫者十輩至,不曰柴胡、承氣,則曰竹葉石膏,今反與熱劑,烏乎敢?餘曰:溫劑猶生,涼劑立斃矣!日休蔔之吉,遂用理中湯加人參四錢、附子二錢,煎成入井,冰冷與飲。
甫及一時,狂躁定矣。
再劑而神爽,服參至五斤而安。
文哉遺以書曰:弟為俗子所誤,既登鬼錄矣,而兄翁拯全之,大奇亦大幸也!方弟躁熱之時,醫以三黃湯入牛黃服之,轉加悶絕,舉室哀號,惟是治終具,候目瞑而已。
不意兄翁毅然以為可活,參附一投,陰霾見晛,荊妻稚子,含淚歡呼,一日即醒,經年乃復。
嗚呼!父母生之,兄翁再生之,吳天罔極,莫可雲喻。
敢志巔末,乞附案帙,俾天下萬世,知藥不可浪投,命不可輕棄,何莫非大仁人回春之澤哉! 同社王月懷,傷寒至五日,下利不止,懊憹目脹,諸藥不效。
有以山藥、茯苓與之,慮其瀉脫。
餘診之,六脈沉數,按其臍則痛,此脅熱自利,中有結糞,小承氣倍大黃服之,得結糞數枚,諸證悉安。
婁水張爾和,傷寒第二日,頭痛發熱,正在太陽。
餘曰:方今正月,天令猶寒,必服麻黃,兩日愈矣。
若服沖和湯,不惟不得汗,即使得汗,必緻傳經。
遂以麻黃湯熱飲之,更以滾水入浴桶置床下熏之,得汗如雨,密覆半日易被,神已爽矣。
至晚索粥,家人不與,餘曰:邪已解矣,必不傳裡,食粥何妨。
至明日果愈。
不以麻黃汗之,傳變深重,非半月不安也。
光祿卿吳玄水患傷寒,頭痛腹脹,身重不能轉側,口中不和,語言譫妄,有雲表裡俱有邪,宜以大柴胡下之。
餘曰:此三陽合病也,誤下之,決不可救。
乃以白虎湯連進兩服,諸症漸減,更加天花粉、麥門冬,二劑而安。
縣學師楊龍友如夫人,發熱頭疼,六日後忽見紅疹,眾皆以為發斑,用升麻犀角等湯,凡五日不效。
餘視之曰:此疹也,非斑也;斑為陽明火毒,疹為太陰風熱,一表一裡,如天與淵。
乃用防風二錢,黃芩一錢,甘草五分,薄荷、桔梗、蟬蛻各一錢,四劑霍然矣。
儒者吳君明,傷寒六日,譫語狂笑,頭痛有汗,大便不通,小便自利,眾議承氣湯下之。
餘診其脈,浮而大,因思仲景雲:傷寒不大便六七日,頭疼有熱,小便清,知不在裡仍在表也。
方今仲冬,宜與桂枝湯,眾皆咋舌掩口,謗之甚力,以譫狂為陽盛,桂枝入口必斃矣。
餘曰:汗多神昏,故發譫妄,雖不大便,腹無所苦,和其營衛,必自愈矣。
遂違眾用之。
及夜而笑語皆止,明日大便自通。
故夫病變多端,不可膠執,向使狐疑而用下藥。
其可活乎? 內戚顧淡之,勞神之後,煩躁太熱,頭痛時作時止,醫者禁其飲食,與之解表,見四日熱不退,欲與攻裡。
餘診之曰:脈不浮緊,安得表耶?又不沉實,安得裡耶?惟心部大而澀,此勞心而虛煩,乃類傷寒,非真傷寒。
禁食餓絕矣,與之粥,兼進歸脾湯,五日而安。
傷寒諸劑 麻黃湯 治太陽經脈浮緊,頭痛身疼,發熱惡寒,無汗而喘。
麻黃(二錢,去根節) 桂枝(一錢) 甘草(五分) 杏仁(八枚,去皮尖,炒) 水盞半,加生薑三片,棗一枚,煎八分,熱服。
桂枝湯 治太陽中風,發熱汗出,鼻鳴乾嘔。
桂枝 赤芍藥(各二錢) 甘草(一錢) 水盞半,生薑五片,大棗三枚,煎八分,溫服。
大青龍湯 治傷寒中風,頭痛發熱,無汗煩躁。
麻黃(三錢,去節) 桂枝(一錢) 杏仁(五枚,去皮尖,炒) 甘草(四錢) 石膏(三錢) 水鍾半,生薑一錢,棗一枚,煎八分,溫服。
小青龍湯 治表不解,有水氣,發熱嘔咳,或渴或利,或小便不利,小腹滿而喘。
麻黃 桂枝 芍藥(各一錢) 甘草(五分) 乾薑 細辛(各五分) 五味子(十二粒) 半夏(一錢,熟) 水二鍾,煎八分服。
桂枝麻黃各半湯 治太陽脈浮緩,無汗身疼。
桂枝(五錢) 芍藥 甘草 麻黃(各三錢) 杏仁(三十個,去皮尖) 水四鍾,生薑三錢,大棗四枚,煎二鍾,分三服。
麻黃升麻湯 治大下後脈沉遲,尺脈不至,咽喉不利,厥逆,洩利不止。
麻黃(八錢) 升麻 當歸(各四錢) 知母(去毛) 黃芩(炒) 萎蕤(各二錢) 石膏 白朮(炒黃) 芍藥 天門冬(去心) 桂枝 茯苓(去皮) 甘草 乾薑(各一錢) 水四鍾,煎二鍾,分三服。
麻黃連翹赤小豆湯 治瘀熱在裡,身目發黃,中濕身痛。
麻黃(去根節) 連翹 甘草(各四錢) 桑白皮(蜜炙) 赤豆(各一兩二錢) 杏仁(三十個) 水四鍾,生薑七錢,大棗八枚,煎二鍾,分三服。
桂枝甘草湯 治發汗過多,叉手冒心,心下悸,欲得按。
桂枝(三錢) 甘草(一錢) 水一鍾,煎八分服。
桂枝芍藥湯 治脈浮,腹痛。
桂枝湯加芍藥一倍。
桂枝附子湯 治風濕身病,脈浮虛澀。
桂枝湯加附子一錢。
葛根湯 治太陽無汗惡風,太陽陽明合病。
葛根(一錢五分) 麻黃(一錢) 桂枝 芍藥 甘草(各六分) 水二鍾,生薑五片,大棗二枚,煎一鍾服。
葛根蔥白湯 治已汗未汗頭痛。
葛根 芍藥 知母(去毛) 川芎(各一錢) 生薑(三錢) 蔥白(五個) 水二鍾,煎一鍾,熱服。
葛根半夏湯 葛根湯加半夏。
水煎服。
小柴胡湯 治傷寒四五日,往來寒熱,胸滿心煩,喜嘔,少陽經發熱,及風 溫濕熱。
柴胡(三錢) 黃芩(炒) 人參(去蘆) 半夏(各一錢) 甘草(五分) 水二鍾,姜三片,棗一枚,煎一鍾,熱服。
柴胡桂枝湯 治風溫汗後身熱,心下煩熱,妨悶動氣。
柴胡(二錢) 桂枝(一錢) 甘草(七分) 人參(一錢) 半夏(熟) 芍藥(各七分) 黃芩(一錢) 生 姜(五片) 水二鍾,棗二枚,煎一杯,溫服。
柴胡桂枝幹柴湯 治往來寒熱,胸脅滿,小便不利。
嘔而不渴。
柴胡(一錢五分) 黃芩 桂枝 乾薑(各八分) 甘草(五分) 牡蠣(七分) 栝蔞根(一錢) 水二鍾,煎一鍾,溫服。
柴苓湯 治小便難,微熱腹滿。
小柴胡湯加茯苓。
水煎服。
柴胡加桂湯 治身熱欲近衣,身熱不渴。
柴胡 黃芩 半夏(各一錢,泡) 甘草 肉桂(各五分) 水二鍾,生薑三片,大棗一枚,煎一鍾服。
五苓散 治小便不利而渴,中暑,煩躁霍亂。
豬苓 澤瀉 白朮(炒) 茯苓(各一錢) 肉桂(五分)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白湯調下。
辰砂五香散 治表裡未解,頭痛發熱,心胸鬱悶,唇口乾焦,狂言見鬼,小便閉。
五苓散加辰砂,(研細水飛。
) 白湯調服。
小建中湯 傷寒三四日,心悸而煩,少陰惡寒,手足踡而濕。
桂枝(一錢) 芍藥(二錢) 甘草(六分) 飴糖(三匙) 生薑(五片) 大棗(一枚) 水鍾半,煎八分,內飴糖令化,溫服。
黃耆建中湯 傷寒身痛,汗後身痛,脈弱宜服。
黃耆(一錢五分,炒) 芍藥(二錢,炒) 肉桂(一錢,去皮) 甘草(六分) 生薑(六片) 大棗(三枚) 水二鍾,煎一鍾,去渣,入飴一大匙,煎一沸服。
若微溏利,或嘔者,不用飴。
大柴胡湯 治身熱不惡寒,反惡熱,大便秘。
柴胡(一錢二分) 黃芩 芍藥(各一錢) 半夏(八分) 大黃(七分) 枳實(四分) 水二鍾,生薑三片,棗一枚,煎一鍾,熱服。
大承氣湯 治五六日不大便,腹痛煩渴,少陰口燥咽乾,日哺發熱,脈實,三焦俱有邪。
大黃(五錢) 芒硝(四錢) 厚樸(二錢,炒) 枳實(一錢,炒) 水二鍾,先煎枳實至鍾半,投大黃煎至一鍾,去渣,內芒硝沸,熱服。
小承氣湯 治六七日不大便,腹脹滿,潮熱,狂言而喘,專瀉上焦之痞熱。
大黃(四錢) 厚樸(二錢,炒) 枳實(一錢,炒) 水二鍾,煎一鍾,熱服。
調胃承氣湯 太陽、陽明不惡寒,反惡熱,大便秘,譫語,嘔逆,宜服。
大黃(六錢,酒洗) 芒硝(四錢) 甘草(一錢) 水鍾半,煎八分,去渣,入硝一沸服。
桃仁承氣湯 小腹急,大便黑,小便不利,中焦積血也。
桃仁(十個) 肉桂(去皮) 甘草(各一錢) 大黃(二錢五分) 芒硝(一錢五分) 水二鍾,煎一鍾,去渣,入硝煎一沸,熱服。
梔子豉湯 治吐下後心中懊憹,大下後身熱不去,心中痛。
肥梔子(四枚) 香豉(五錢) 水二鍾,煎梔子至一鍾,入豉,煎至七分服。
梔子厚樸湯 太陽下後腹痛,起臥不安。
梔子(五枚) 厚樸(三錢) 枳實(一錢) 水二鍾,煎一鍾,溫服。
豬苓湯 治嘔而渴,心煩不得眠,熱在下焦,小便不利。
豬苓 澤瀉 滑石 茯苓 阿膠(各一錢五分) 水二鍾,煎一鍾,入阿膠煎熔,溫服。
黃芩湯 太陽少陽合病,脅熱下利。
黃芩(三錢) 芍藥 甘草(各一錢) 水鍾半,棗三枚,煎一鍾,熱服。
黃芩芍藥湯 衄後脈微。
黃芩湯去大棗。
黃芩半夏生薑湯 治乾嘔而利。
黃芩湯加半夏、生薑。
黃連湯 治腹滿痛,大便秘,胸中有熱,腹痛欲嘔。
黃連 甘草 乾薑 芍藥(各一錢) 人參 半夏(各五分) 大棗(二枚) 桂(五分) 水二鍾,煎一鍾服。
黃連阿膠湯(一名黃連雞子湯) 治溫毒下利膿血,少陰煩躁,不得臥。
黃連(二錢) 阿膠(二錢五分) 黃芩 芍藥(各一錢) 雞子黃(二枚) 水二鍾,煎三物至一鍾,去渣,入膠煎一沸,入雞子黃勻服。
黃連犀角湯 治狐惑。
犀角(三錢,磨) 黃連(二錢) 烏梅(四個) 木香(三分,磨) 水鍾半,煎八分,入犀角、木香汁,勻服。
黃連解毒湯 治大熱乾嘔,譫語,呻吟不眠。
黃連(三錢) 黃芩 黃柏 梔子(各一錢) 水二鍾,煎一鍾,熱服。
黃連瀉心湯 黃連 生地 知母(各一錢五分) 甘草(五分) 水鍾半,煎八分服。
升麻湯 治無汗而喘,小便不利而煩渴。
升麻 蒼朮 麥門冬 麻黃(各一錢) 黃芩 大青(各七分) 石膏(一錢) 淡竹葉(十片) 水二鍾,煎一鍾,熱服。
升麻葛根湯 治無寒惡汗,發斑,小兒瘡疹疫癘通用。
升麻 葛根 芍藥 甘草(等分) 水二鍾,煎一鍾,寒多熱服,熱多溫服。
升麻六物湯 治赤斑口瘡赤爛。
升麻 梔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