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經》運氣病釋九
關燈
小
中
大
此以寅申繼醜未之後,少陽當正太陰之位以司天,其間氣陽明燥金居醜未之泉右者,必先升寅申之天左,然後司天少陽得以遷正。
而金所畏者,天英火星也,勝之則升而不前。
凡他寅申支木、土、金、水之運,陽明金均無所畏,而惟戊寅、戊申火運之年剛火幹,太過之氣先天而至,中運之火隨之勝金,醜未泉右之金斯郁。
故寅申支中獨於二戊火幹,每見金鬱之證也。
民病面赤心煩,頭痛目眩,溫病欲作。
此以寅申繼醜未之後,少陽當正太陰之位以司天,其間氣少陰君火居醜未之天右者,必先降寅申之泉左,然後司天少陽得以遷正。
而火所畏者,地元水星也,勝之則降而不入。
凡他寅申支木、火、土、金之運,少陰火均無所畏,而惟丙寅、丙申水運之年剛水乾,太過之氣先天而至,中運之水隨之勝火,醜未天右之火斯郁。
故寅申支中獨於二丙水乾,每見火鬱之證也。
寅申年,太陰不退位,則少陽不遷正。
民病四肢少力,食飲不下,足脛寒,陰痿閉塞,失溺小便數,洩注淋漓。
又病痎瘧,骨熱,心悸驚駭,甚時血溢。
此以寅申之年猶行醜未之令,火氣不行,濕乃布天也。
卯酉年,水土二郁證。
民病注下,食不及化,久而成郁,厥逆而噦,熱生於內,氣痹於外,足脛痠冷,反生心悸懊熱,暴煩複厥。
此以卯酉繼寅申之後,陽明當正少陽之位以司天,其間氣太陽寒水居寅申之泉右者,必先升卯酉之天左,然後司天陽明得以遷正。
而水所畏者,天芮土星也,勝之則升而不前。
凡醜、卯、巳、未、酉、亥六支,皆屬陰年,即皆不及。
卯酉以不及之支,陽明未及遷正,其應昇天左之太陽本未當位,而又遇巳卯、巳酉年幹中運,並以土勝太陽之水,故卯酉支中獨於二巳土乾,每見水鬱之證也。
民病四肢不舉,昏眩,肢節痛,腹滿填臆。
此以卯酉繼寅申之後,陽明當正少陽之位以司天,其間氣太陰濕土居寅申之天右者,必先降卯酉之泉左,然後司天陽明得以遷正。
而土所畏者,地蒼木星也,勝之則降而不入。
凡子、寅、辰、午、申、戌六支,皆屬陽年,即皆有餘。
上陽支寅申司天,少陽以有餘而不退位,則右間厥陰本未當位,而又遇丁卯、丁酉年幹中運,並以木勝太陰之土,故卯酉支中獨於二丁木幹,每見土鬱之證也。
卯酉年,少陽不退位,則陽明不遷正。
民病少氣,寒熱更作,便血,上熱,小腹堅滿,小便赤沃,甚則血溢。
又病寒熱鼽嚏,皮毛折,爪甲枯焦,甚則喘嗽息高,悲傷不樂。
此以卯酉之年猶行寅申之令,火尚布天,金化不行也。
辰戌年,木火二郁證。
民病溫疫早發,咽嗌乾,四肢滿,肢節皆痛,郁久而發卒中偏痹,手足不仁。
此以辰戌繼卯酉之後,太陽當正陽明之位以司天,其間氣厥陰風木居卯酉之泉右者,必先升辰戌之天左,然後司天太陽得以遷正。
而木所畏者,天柱金星也,勝之則升而不前。
凡他辰戌支木、火、土、水之運,太陽水均無所畏,而惟庚辰、庚戌金運之年剛金幹,太過之氣先天而至,中運之金隨之勝木,卯酉泉右之木斯郁。
故辰戌支中獨於二庚金幹,每見木鬱之證也。
民病面赤心煩,頭痛目眩,熱病欲作。
此以辰戌繼卯酉之後,太陽當正陽明之位以司天,其間氣少陽相火居卯酉之天右者,必先降辰戌之泉左,然後司天太陽得以遷正。
而火所畏者,地元水星也,勝之則降而不入。
凡他辰戌支木、火、土、金之運,少陽火均無所畏。
而惟丙辰、丙戌水運之年剛水乾,太過之氣先天而至,中運之水隨之勝火,卯酉天右之火斯郁。
故辰戌支中獨於二丙水乾,每見火鬱之證也。
辰戌年,陽明不退位,則太陽不遷正。
民病嘔吐,暴注,食飲不下,大便乾燥,四肢不舉,目瞑掉眩。
又病溫癘,喉閉,嗌乾,煩躁而渴,喘息有音。
此以辰戌之年猶行卯酉之令,燥尚布天,寒化不行也。
按:此則《內經》遺篇所言疫癘者,方是後世所謂瘟疫之病。
特因古無「瘟」字,概作「溫」字,故誤以溫熱病為即瘟疫耳。
巳亥陰年,火欲升,而天蓬之水抑之。
當刺包絡之滎勞宮穴。
巳亥陰年,金欲降,而地彤之火窒之。
當刺心包絡之所出中衝穴、手少陽之所入天井穴。
子午陽年,土欲升,而天衝之木抑之。
當刺足太陰之俞太白穴。
子午陽年,水欲降,而地阜之土窒之。
當刺足太陰之所出隱白穴、足陽明之所入三裡穴。
醜未陰年,火欲升,而天蓬之水抑之。
當刺包絡之滎勞宮穴。
醜未陰年,木欲降,而地晶之金窒之。
當刺手太陰之所出少商穴、手陽明之所入曲池穴。
寅申陽年,金欲升,而天英之火抑之。
當刺手太陰之經經渠穴,先左後右。
寅申陽年,火欲降,而地元之水窒之。
當刺足少陰之所出湧泉穴、足太陽之所入委中穴,先左後右。
卯酉陰年,水欲升,而天芮之土抑之。
當刺足少陰之合陰谷穴,
而金所畏者,天英火星也,勝之則升而不前。
凡他寅申支木、土、金、水之運,陽明金均無所畏,而惟戊寅、戊申火運之年剛火幹,太過之氣先天而至,中運之火隨之勝金,醜未泉右之金斯郁。
故寅申支中獨於二戊火幹,每見金鬱之證也。
民病面赤心煩,頭痛目眩,溫病欲作。
此以寅申繼醜未之後,少陽當正太陰之位以司天,其間氣少陰君火居醜未之天右者,必先降寅申之泉左,然後司天少陽得以遷正。
而火所畏者,地元水星也,勝之則降而不入。
凡他寅申支木、火、土、金之運,少陰火均無所畏,而惟丙寅、丙申水運之年剛水乾,太過之氣先天而至,中運之水隨之勝火,醜未天右之火斯郁。
故寅申支中獨於二丙水乾,每見火鬱之證也。
寅申年,太陰不退位,則少陽不遷正。
民病四肢少力,食飲不下,足脛寒,陰痿閉塞,失溺小便數,洩注淋漓。
又病痎瘧,骨熱,心悸驚駭,甚時血溢。
此以寅申之年猶行醜未之令,火氣不行,濕乃布天也。
卯酉年,水土二郁證。
民病注下,食不及化,久而成郁,厥逆而噦,熱生於內,氣痹於外,足脛痠冷,反生心悸懊熱,暴煩複厥。
此以卯酉繼寅申之後,陽明當正少陽之位以司天,其間氣太陽寒水居寅申之泉右者,必先升卯酉之天左,然後司天陽明得以遷正。
而水所畏者,天芮土星也,勝之則升而不前。
凡醜、卯、巳、未、酉、亥六支,皆屬陰年,即皆不及。
卯酉以不及之支,陽明未及遷正,其應昇天左之太陽本未當位,而又遇巳卯、巳酉年幹中運,並以土勝太陽之水,故卯酉支中獨於二巳土乾,每見水鬱之證也。
民病四肢不舉,昏眩,肢節痛,腹滿填臆。
此以卯酉繼寅申之後,陽明當正少陽之位以司天,其間氣太陰濕土居寅申之天右者,必先降卯酉之泉左,然後司天陽明得以遷正。
而土所畏者,地蒼木星也,勝之則降而不入。
凡子、寅、辰、午、申、戌六支,皆屬陽年,即皆有餘。
上陽支寅申司天,少陽以有餘而不退位,則右間厥陰本未當位,而又遇丁卯、丁酉年幹中運,並以木勝太陰之土,故卯酉支中獨於二丁木幹,每見土鬱之證也。
卯酉年,少陽不退位,則陽明不遷正。
民病少氣,寒熱更作,便血,上熱,小腹堅滿,小便赤沃,甚則血溢。
又病寒熱鼽嚏,皮毛折,爪甲枯焦,甚則喘嗽息高,悲傷不樂。
此以卯酉之年猶行寅申之令,火尚布天,金化不行也。
辰戌年,木火二郁證。
民病溫疫早發,咽嗌乾,四肢滿,肢節皆痛,郁久而發卒中偏痹,手足不仁。
此以辰戌繼卯酉之後,太陽當正陽明之位以司天,其間氣厥陰風木居卯酉之泉右者,必先升辰戌之天左,然後司天太陽得以遷正。
而木所畏者,天柱金星也,勝之則升而不前。
凡他辰戌支木、火、土、水之運,太陽水均無所畏,而惟庚辰、庚戌金運之年剛金幹,太過之氣先天而至,中運之金隨之勝木,卯酉泉右之木斯郁。
故辰戌支中獨於二庚金幹,每見木鬱之證也。
民病面赤心煩,頭痛目眩,熱病欲作。
此以辰戌繼卯酉之後,太陽當正陽明之位以司天,其間氣少陽相火居卯酉之天右者,必先降辰戌之泉左,然後司天太陽得以遷正。
而火所畏者,地元水星也,勝之則降而不入。
凡他辰戌支木、火、土、金之運,少陽火均無所畏。
而惟丙辰、丙戌水運之年剛水乾,太過之氣先天而至,中運之水隨之勝火,卯酉天右之火斯郁。
故辰戌支中獨於二丙水乾,每見火鬱之證也。
辰戌年,陽明不退位,則太陽不遷正。
民病嘔吐,暴注,食飲不下,大便乾燥,四肢不舉,目瞑掉眩。
又病溫癘,喉閉,嗌乾,煩躁而渴,喘息有音。
此以辰戌之年猶行卯酉之令,燥尚布天,寒化不行也。
按:此則《內經》遺篇所言疫癘者,方是後世所謂瘟疫之病。
特因古無「瘟」字,概作「溫」字,故誤以溫熱病為即瘟疫耳。
巳亥陰年,火欲升,而天蓬之水抑之。
當刺包絡之滎勞宮穴。
巳亥陰年,金欲降,而地彤之火窒之。
當刺心包絡之所出中衝穴、手少陽之所入天井穴。
子午陽年,土欲升,而天衝之木抑之。
當刺足太陰之俞太白穴。
子午陽年,水欲降,而地阜之土窒之。
當刺足太陰之所出隱白穴、足陽明之所入三裡穴。
醜未陰年,火欲升,而天蓬之水抑之。
當刺包絡之滎勞宮穴。
醜未陰年,木欲降,而地晶之金窒之。
當刺手太陰之所出少商穴、手陽明之所入曲池穴。
寅申陽年,金欲升,而天英之火抑之。
當刺手太陰之經經渠穴,先左後右。
寅申陽年,火欲降,而地元之水窒之。
當刺足少陰之所出湧泉穴、足太陽之所入委中穴,先左後右。
卯酉陰年,水欲升,而天芮之土抑之。
當刺足少陰之合陰谷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