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下
關燈
小
中
大
文本《難經》,注詳《脈簡》,此義診內傷尤切,宜深究之。
假令下利,寸口、關上、尺中悉不見脈,然尺中時一小,見脈再舉頭者,腎氣也。
若見損脈來至,為難治。
下利,三部脈伏,惟霍亂有之。
久利脈脫,即尺中再舉頭,其能生乎!竊思不見脈,蓋謂三部盛大,不見應病之脈也,惟尺中時一小弱,且見脈再舉頭,頭者,紀數之名也,謂脈來中止,復從首紀也,腎氣不續,因下利而衰也。
損脈者,動止頻多,真氣損也。
臆說如此,未知合否。
文義與上節不續,其第四章之錯簡歟? 第七章 問曰:脈有相乘,有縱有橫,有逆有順,何也?師曰:水行乘火,金行乘木,名曰縱;火行乘水,木行乘金,名曰橫;水行乘金,火行乘木,名曰逆;金行乘水,木行乘火,名曰順也。
五行之氣,己強則乘人,己弱則為人所乘,故脈有相乘也。
華佗曰:如火病入木,為難治,子不合乘母之逆也。
觀於縱橫逆順之名,其虛實難易可睹矣。
第八章 問曰:脈有殘賊,何謂也?師曰:脈有弦緊浮滑沉澀,此六者,名曰殘賊,能為諸脈作病也。
諸脈,一作諸經。
弦緊沉澀,陰也,陰盛則人病矣。
浮滑,陽也,浮為內虛,滑為內熱。
亦有浮滑應指如電掣,按之即散者。
《中藏經》以滑為虛,是也。
按:澀脈雖百病所忌,然虛細滑數,勞損已深,脈來時有艱難停止,是內之陰氣猶欲挽留,陰未全絕,即陽未全散。
至衛氣奔逸,略無所戀,並此澀象而無之,則短期至矣。
此前人所未道也。
第九章 問曰:脈有災怪,何謂也?師曰:假令人病,脈得太陽,與形證相應,因為作湯,比還,送湯,如食頃,病人乃大吐。
若下利,腹中痛。
師曰:我前來不見此證,今乃變異,是名災怪。
又問曰:何緣作此吐利?答曰:或有舊時服藥,今乃發作,故名災怪耳。
脈有災怪,非脈也,病也,亦非病也,乃病人所自作也,謂無妄之災可怪者也。
此病家不以情告醫之過也。
第十章 缺冬脈,當是脫簡。
問曰:東方肝脈,其形何似?師曰:肝者,木也,名厥陰。
其脈微弦濡弱而長,是肝脈也。
肝病自得濡弱者,愈也。
自得者,不改其常也。
若但濡弱而無弦,則肝不弦,是無胃氣也。
後仿此。
假令得純弦者,死。
何以知之?以其脈如弦直,是肝臟傷,故知死也。
但弦而不見濡弱,是肝之真臟也。
南方心臟,其形何擬?師曰:心者,火也,名少陰。
其脈洪大而長,是心脈也。
心病自得洪大者,愈也。
心脈洪大而長,心為肝子,長者肝脈,子不離母也。
諸家隻謂浮大而散,是泥於《難經》,而未喻其真也。
假令脈來微去大,故名反,病在裡也。
脈來頭小本大者,故名復,病在表也。
上微頭小者,則汗出;下微本大者,則為關格不通,不得尿。
頭無汗者,可治;有汗者,死。
來微去大,即所謂來不盛、去反盛也。
病在裡者,陰盛也。
脈來者,專指來之形勢也,脈之動也。
陽氣前至,陰氣後至,故有頭有本。
此頭小本大,非陽虛陰實也,乃邪格於表,氣來不能暢達,而鬱於後也,故名復。
上,寸口也;微,略也;頭小者,汗出,陽虛不固,故見小弱。
下,尺中也;本大者,關格不通,不得尿;陰燥氣浮,故見盛大。
《金匱要略》曰:浮者在後,其病在裡,腰痛背強不能行,必短氣而極。
即此義也。
此於脈來過指之時,分別首尾大小,以決表裡、上下、虛實之病,是診法之極細者。
末二句,義似不續。
若謂關格不通而頭有汗,是陰氣不得下通,而隨陽氣以上越也,則必脈來上頭大、下本小矣。
此節與夏脈不屬,疑是第二章錯簡。
按:濕家下之,額上汗出,小便不利者,死;下利不止者,亦死。
又「太陽篇」 :陰不得有汗。
今頭汗出,故知非少陰也。
注雲:少陰證,但頭汗出,則死矣。
仲景論頭汗死證止此,其後條解者,即援為本節註腳。
蓋寒邪幹心,本為賊邪,寒束於外,火鬱於內,其根未拔;火越於上,寒逼於下,則根撥矣。
頭小本大,其脈為短,與長相反,是寒水淩心之象也。
頭汗不尿,是上竭下厥之候也。
西方肺脈,其形何似?師曰:肺者,金也,名太陰。
其脈毛浮也,肺病自得此脈。
若得緩遲者,皆愈;若得數者,則劇。
何以知之?數者,南方火,火克西方金,法當癰腫,為難治也。
秋,揪也,斂之義也。
人氣乍斂,則外不能盛;而炎夏久汗,津液不充,則內不能實。
毛浮者,略沉於夏脈,而浮候輕虛如毛,不及夏脈之洪大也。
故《內經》曰:秋日下膚。
非極浮薄中空,無根如毛之輕也。
癰腫脈數,非難治;癰腫在肺,而肺脈數,則難治也。
第十一章 問曰:二月得毛浮脈,何以處言至秋當死?師曰:二月之時,脈當濡弱,反得毛浮者,故知至秋死。
二月肝用事,肝脈屬木,應濡弱,反得毛浮者,是肺脈也。
肺屬金,金來剋木,故知至秋死。
他皆仿此。
此即《內經》所謂春胃有毛曰秋病,毛甚曰今病。
又所謂脈不得胃氣者,肝不弦是也。
二月木氣用事,反見金氣,則木氣已微,故至秋死也。
不但此也,木氣從水生,脈當兼沉,乃為有根。
毛浮者,陰竭無根也。
夏陽得令,氣與時順,故猶可持。
至秋則氣當內斂,而內無陰以接引之,故不能內濟,而外脫以死也。
若更見躁疾,夏即當死,不待秋矣。
第十二章 師曰:脈,肥人責浮,瘦人責沉。
肥人當沉,今反浮,瘦人當浮,今反沉,故責之。
李士材書,有謂肥人當浮,瘦人當沉,義各有當。
第十三章 師曰:寸脈下不至關,為陽絕;尺脈上不至關,為陰絕。
此皆不治,決死也。
若計其餘命死生之期,期以月節克之也。
寸脈,是僅寸有脈也。
下不至關,是尺無脈也,故為陽絕於陰。
尺脈上不至關,仿此。
兩「絕」字,如「極」字之義,謂絕類離群而孤立也。
不然上部無脈,下部有脈,是為有根,豈遽曰決死不治耶?蓋凡脈之上下不至關者,有上越下脫,亦有上格下郁,何以別之?察其脈之有神無神而知之。
期以月節克之者,月節五行之氣與臟腑五行之氣相感通者也。
第十四章 師曰:脈病人不病,名曰行屍,以無王氣。
卒眩僕,不識人者,短命則死。
人病脈不病,名曰內虛,以無穀神。
雖困,無苦。
王氣,即四時五行之王氣,具於五臟者也。
氣當王而不能王,是根株已絕,臟氣不能自主,故將卒眩僕,不識人,不能盡其天年而死也。
卒者,不知何時,旦暮不保之意也。
五色以候外,五脈以候內。
內虛者,內無邪氣也。
穀神者,胃氣也。
「無」當為「有」,諸家曲說不足信也。
果無穀神,猶得曰脈不病耶? 第十五章 問曰:翕奄沉,名曰滑,何謂也?沉為純陰,翕為正陽,陰陽和合,故令脈滑。
關尺自平,陽明脈微沉,飲食自可。
少陰脈微滑,滑者,緊之浮名也,此為陰實,其人必股內汗出,陰下濕也。
《金匱》腎水者,腹大,臍腫,腰痛,陰下濕如牛鼻上汗,其足逆冷,面反瘦。
此反復以釋滑脈之義也。
翕,即《論語》翕如之義。
《素間》曰:陰陽相過,名曰溜。
溜,即滑也。
相過者,由沉出浮,由浮入沉,是陽涵陰、陰透陽,脈之來也,自具起伏闔闢之緻,故曰滑也。
「關尺自平」四字尤為緊要,即陰脈與陽脈同等之緩脈是也。
忽浮忽沉,若無正形,但見指下搏擊,便非平脈矣,陽明脈微沉以下是也。
陽明脈,關上也。
胃中陽氣充足,脈當浮盛,今微見沉,是陽氣漸不充舉矣。
飲食自可者,陽未甚衰,自能消穀,而津液有餘,亦即由此,是胃陰漸盛於胃陽矣。
少陰脈,尺中也。
微滑者,似
假令下利,寸口、關上、尺中悉不見脈,然尺中時一小,見脈再舉頭者,腎氣也。
若見損脈來至,為難治。
下利,三部脈伏,惟霍亂有之。
久利脈脫,即尺中再舉頭,其能生乎!竊思不見脈,蓋謂三部盛大,不見應病之脈也,惟尺中時一小弱,且見脈再舉頭,頭者,紀數之名也,謂脈來中止,復從首紀也,腎氣不續,因下利而衰也。
損脈者,動止頻多,真氣損也。
臆說如此,未知合否。
文義與上節不續,其第四章之錯簡歟? 第七章 問曰:脈有相乘,有縱有橫,有逆有順,何也?師曰:水行乘火,金行乘木,名曰縱;火行乘水,木行乘金,名曰橫;水行乘金,火行乘木,名曰逆;金行乘水,木行乘火,名曰順也。
五行之氣,己強則乘人,己弱則為人所乘,故脈有相乘也。
華佗曰:如火病入木,為難治,子不合乘母之逆也。
觀於縱橫逆順之名,其虛實難易可睹矣。
第八章 問曰:脈有殘賊,何謂也?師曰:脈有弦緊浮滑沉澀,此六者,名曰殘賊,能為諸脈作病也。
諸脈,一作諸經。
弦緊沉澀,陰也,陰盛則人病矣。
浮滑,陽也,浮為內虛,滑為內熱。
亦有浮滑應指如電掣,按之即散者。
《中藏經》以滑為虛,是也。
按:澀脈雖百病所忌,然虛細滑數,勞損已深,脈來時有艱難停止,是內之陰氣猶欲挽留,陰未全絕,即陽未全散。
至衛氣奔逸,略無所戀,並此澀象而無之,則短期至矣。
此前人所未道也。
第九章 問曰:脈有災怪,何謂也?師曰:假令人病,脈得太陽,與形證相應,因為作湯,比還,送湯,如食頃,病人乃大吐。
若下利,腹中痛。
師曰:我前來不見此證,今乃變異,是名災怪。
又問曰:何緣作此吐利?答曰:或有舊時服藥,今乃發作,故名災怪耳。
脈有災怪,非脈也,病也,亦非病也,乃病人所自作也,謂無妄之災可怪者也。
此病家不以情告醫之過也。
第十章 缺冬脈,當是脫簡。
問曰:東方肝脈,其形何似?師曰:肝者,木也,名厥陰。
其脈微弦濡弱而長,是肝脈也。
肝病自得濡弱者,愈也。
自得者,不改其常也。
若但濡弱而無弦,則肝不弦,是無胃氣也。
後仿此。
假令得純弦者,死。
何以知之?以其脈如弦直,是肝臟傷,故知死也。
但弦而不見濡弱,是肝之真臟也。
南方心臟,其形何擬?師曰:心者,火也,名少陰。
其脈洪大而長,是心脈也。
心病自得洪大者,愈也。
心脈洪大而長,心為肝子,長者肝脈,子不離母也。
諸家隻謂浮大而散,是泥於《難經》,而未喻其真也。
假令脈來微去大,故名反,病在裡也。
脈來頭小本大者,故名復,病在表也。
上微頭小者,則汗出;下微本大者,則為關格不通,不得尿。
頭無汗者,可治;有汗者,死。
來微去大,即所謂來不盛、去反盛也。
病在裡者,陰盛也。
脈來者,專指來之形勢也,脈之動也。
陽氣前至,陰氣後至,故有頭有本。
此頭小本大,非陽虛陰實也,乃邪格於表,氣來不能暢達,而鬱於後也,故名復。
上,寸口也;微,略也;頭小者,汗出,陽虛不固,故見小弱。
下,尺中也;本大者,關格不通,不得尿;陰燥氣浮,故見盛大。
《金匱要略》曰:浮者在後,其病在裡,腰痛背強不能行,必短氣而極。
即此義也。
此於脈來過指之時,分別首尾大小,以決表裡、上下、虛實之病,是診法之極細者。
末二句,義似不續。
若謂關格不通而頭有汗,是陰氣不得下通,而隨陽氣以上越也,則必脈來上頭大、下本小矣。
此節與夏脈不屬,疑是第二章錯簡。
按:濕家下之,額上汗出,小便不利者,死;下利不止者,亦死。
又「太陽篇」 :陰不得有汗。
今頭汗出,故知非少陰也。
注雲:少陰證,但頭汗出,則死矣。
仲景論頭汗死證止此,其後條解者,即援為本節註腳。
蓋寒邪幹心,本為賊邪,寒束於外,火鬱於內,其根未拔;火越於上,寒逼於下,則根撥矣。
頭小本大,其脈為短,與長相反,是寒水淩心之象也。
頭汗不尿,是上竭下厥之候也。
西方肺脈,其形何似?師曰:肺者,金也,名太陰。
其脈毛浮也,肺病自得此脈。
若得緩遲者,皆愈;若得數者,則劇。
何以知之?數者,南方火,火克西方金,法當癰腫,為難治也。
秋,揪也,斂之義也。
人氣乍斂,則外不能盛;而炎夏久汗,津液不充,則內不能實。
毛浮者,略沉於夏脈,而浮候輕虛如毛,不及夏脈之洪大也。
故《內經》曰:秋日下膚。
非極浮薄中空,無根如毛之輕也。
癰腫脈數,非難治;癰腫在肺,而肺脈數,則難治也。
第十一章 問曰:二月得毛浮脈,何以處言至秋當死?師曰:二月之時,脈當濡弱,反得毛浮者,故知至秋死。
二月肝用事,肝脈屬木,應濡弱,反得毛浮者,是肺脈也。
肺屬金,金來剋木,故知至秋死。
他皆仿此。
此即《內經》所謂春胃有毛曰秋病,毛甚曰今病。
又所謂脈不得胃氣者,肝不弦是也。
二月木氣用事,反見金氣,則木氣已微,故至秋死也。
不但此也,木氣從水生,脈當兼沉,乃為有根。
毛浮者,陰竭無根也。
夏陽得令,氣與時順,故猶可持。
至秋則氣當內斂,而內無陰以接引之,故不能內濟,而外脫以死也。
若更見躁疾,夏即當死,不待秋矣。
第十二章 師曰:脈,肥人責浮,瘦人責沉。
肥人當沉,今反浮,瘦人當浮,今反沉,故責之。
李士材書,有謂肥人當浮,瘦人當沉,義各有當。
第十三章 師曰:寸脈下不至關,為陽絕;尺脈上不至關,為陰絕。
此皆不治,決死也。
若計其餘命死生之期,期以月節克之也。
寸脈,是僅寸有脈也。
下不至關,是尺無脈也,故為陽絕於陰。
尺脈上不至關,仿此。
兩「絕」字,如「極」字之義,謂絕類離群而孤立也。
不然上部無脈,下部有脈,是為有根,豈遽曰決死不治耶?蓋凡脈之上下不至關者,有上越下脫,亦有上格下郁,何以別之?察其脈之有神無神而知之。
期以月節克之者,月節五行之氣與臟腑五行之氣相感通者也。
第十四章 師曰:脈病人不病,名曰行屍,以無王氣。
卒眩僕,不識人者,短命則死。
人病脈不病,名曰內虛,以無穀神。
雖困,無苦。
王氣,即四時五行之王氣,具於五臟者也。
氣當王而不能王,是根株已絕,臟氣不能自主,故將卒眩僕,不識人,不能盡其天年而死也。
卒者,不知何時,旦暮不保之意也。
五色以候外,五脈以候內。
內虛者,內無邪氣也。
穀神者,胃氣也。
「無」當為「有」,諸家曲說不足信也。
果無穀神,猶得曰脈不病耶? 第十五章 問曰:翕奄沉,名曰滑,何謂也?沉為純陰,翕為正陽,陰陽和合,故令脈滑。
關尺自平,陽明脈微沉,飲食自可。
少陰脈微滑,滑者,緊之浮名也,此為陰實,其人必股內汗出,陰下濕也。
《金匱》腎水者,腹大,臍腫,腰痛,陰下濕如牛鼻上汗,其足逆冷,面反瘦。
此反復以釋滑脈之義也。
翕,即《論語》翕如之義。
《素間》曰:陰陽相過,名曰溜。
溜,即滑也。
相過者,由沉出浮,由浮入沉,是陽涵陰、陰透陽,脈之來也,自具起伏闔闢之緻,故曰滑也。
「關尺自平」四字尤為緊要,即陰脈與陽脈同等之緩脈是也。
忽浮忽沉,若無正形,但見指下搏擊,便非平脈矣,陽明脈微沉以下是也。
陽明脈,關上也。
胃中陽氣充足,脈當浮盛,今微見沉,是陽氣漸不充舉矣。
飲食自可者,陽未甚衰,自能消穀,而津液有餘,亦即由此,是胃陰漸盛於胃陽矣。
少陰脈,尺中也。
微滑者,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