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氏雜方
關燈
小
中
大
利水之聖藥也。
又加肉桂、乾薑以祛寒,砂仁、甘草、神麯以調和之,則寒氣自然越出,而洩瀉自止矣。
小兒生下不肯食乳者,乃心熱也。
蔥煎乳汁,令小兒服之亦妙,不若用黃連三分,煎湯一分,灌小兒數匙,即食乳矣,神效。
小兒初生,臍汁不幹,用車前子炒焦為細末,敷之即幹。
小兒肚臍突出半寸許,此氣旺不收也,若不急安之,往往變為角弓反張,方用: 茯苓(一錢) 車前子(一錢) 甘草(二分) 陳皮(三分) 通草(三分) 如無通草,〔用〕燈心一團,共煎湯,灌之,一劑即安,神方也。
岐天師傳治回毒方 回毒即消丹 金銀花(五錢) 甘草(一錢) 人參(二錢) 元參(三錢) 水煎服,一劑即消大半,二劑痊愈,不須三劑也。
畫符一道,焚在藥中,煎湯神效。
凡服藥不效者,焚符於藥中煎藥,與小兒飲之,十人十生。
(符樣刪去)咒曰:小兒有病,病魔作祟,吾今施符,治無不愈。
吾奏天師歧真君律令敕。
書符前後念一遍,焚於藥內又念一遍,此秘訣也。
按:世傳本《兒科》中名痘症回毒或疔毒方: 銀花(五錢) 甘草(一錢) 人參(二錢) 元參(一錢) 水煎服。
此外,《兒科》中尚有「痘瘡壞證已黑者,人將棄之,藥下咽即活」,《方論》及《石室秘錄》均無: 人參(三錢) 陳皮(一錢) 蟬蛻(五分) 元參(二錢) 當歸(二錢) 荊芥(一錢) 水煎服 此乃元氣虛而火不能發也,故用人參以補元氣,元參去浮遊之火,陳皮去痰開胃,則三無礙而相得益彰。
荊芥以發之,又能引火歸經;當歸生新去舊消瘀血,蟬蛻解毒除風,世人何知妙法。
初起時不可服,必壞症乃可服。
岐天師又傳治回毒歲久不愈方: 金銀花(一兩) 當歸(一兩) 白朮(一兩) 黃耆(二兩) 薏仁(三兩) 甘草(二錢) 白芥子(三錢) 柴胡(五分) 肉桂(五分) 水煎服,四服痊愈。
其服藥之時,更須用藥洗之:金銀花一兩、生甘草三錢、生蔥三條,煎二碗。
又傳疹方,治夏日發疹者神效: 蘇葉(一錢) 麥冬(二錢) 桔梗(一錢) 甘草(一錢) 升麻(五分) 生地(二錢) 元參(三錢) 青蒿(三錢) 水煎服 岐真人曰:張真人〔方〕治四時之疹,餘方治夏時熱疹也,切記此二方,何患疹病之難治哉。
附張真人傳治四時疹方: 元參(三錢) 麥冬(二錢) 蘇葉(一錢) 升麻(八分) 天花粉(一錢) 金銀花(三錢) 陳皮(三分) 甘草(一錢) 生地(三錢) 黃芩(八分) 桂枝(二錢) 水煎熱服,無不神效,惟夏天加青蒿三錢可也。
小兒初數月,〔分量〕減半,一周〔歲〕外,照此分量,不必再傳方也。
服吾方一劑即愈,何至三撰。
又傳治水痘方,亦治熱症而有水氣也: 柴胡(一錢) 茯苓(二錢) 桔梗(一錢) 甘草(五分) 黃芩(五分) 竹葉(十片) 燈心(一撮) 水煎服 有痰者加天花粉三分;有食加山楂三粒、麥芽三分;有火加黃連一分;餘可不必。
有此一方,水痘無難治矣。
痘治法 天師曰:今人看痘為難治,不知得其法則無難也。
初起之時,不論身弱身強,先以補氣補血之藥為君,加一發散之藥,則重則必輕,而輕者必少。
無如世人以寒涼之品為主,又助以劫散之味,此所以輕變重、重變死也!吾今傳五方,朝夕服之,至七日無不結壓。
再無回毒之症,十人十活,不殺一小兒也。
第一日方 小兒身熱,眼如醉眼者,此出痘兆也。
若不是醉眼,則非出痘,不可用此方,用治外感方治之。
若見眼醉,急投此方,則痘點即見,不必待三日而自出也。
方用: 黃耆(三錢) 白朮(一錢) 甘草(一錢) 當歸(二錢) 川芎(二錢) 茯苓(三錢) 柴胡(一錢) 升麻(五分) 麥冬(二錢) 元參(三錢) 陳皮(五分) 荊芥(一錢) 金銀花(三錢) 水煎服 此方五歲以上者,俱照此分量。
五歲以下者減半,周歲內者又遽減之。
服此藥自然神思清爽,服後見點,再用第二方。
第二日方 白朮(二錢) 麥冬(三錢) 甘草(一錢) 桔梗(二錢) 當歸(五錢) 生地(五錢) 元參(二錢) 柴胡(一錢) 升麻(三分) 荊芥(一錢) 茯苓(二錢) 白芍(三錢) 白芥子(二錢) 金銀花(三錢) 服此藥後,一身盡見點矣。
其色必紅,而無色白、色黑之虞矣。
第三日方 人參(五分) 白芍(三錢) 白朮(二錢) 茯苓(二錢) 元參(二錢) 神麯(三分) 丹皮(一錢) 水煎服 服此方後,盡皆灌漿,無不氣血之足,永無退症之虞矣。
第四日方 人參(一錢) 當歸(二錢) 熟地(五錢) 茯苓(二錢) 金銀花(三錢) 陳皮(五分) 甘草(一錢) 元參(三錢) 白朮(三錢) 白芍(二錢) 神麯(五分) 水煎服 服此方後,小兒必然口(脾)健,要吃食不已。
不妨少少頻與,亦不可食多也,第五方不必再用矣。
然更傳之者,恐小兒多食,更生他病。
第五日方 人參(一錢) 茯苓(三錢) 白朮(二錢) 甘草(一錢) 水煎服 有食加麥芽五分、山楂五粒,若不傷食,不必加(也),止加金銀花三錢。
能服此五方,期七日前而回春也。
以上本兒年歲,小者俱照第一方減之。
如小兒已身熱〔見點〕,日用第三方,〔至第〕四日,則用第四方。
如壞症,另用壞症方(按:回毒方、回毒歲久不愈方,應在此條後)。
此外,在《方論》及《兒科》中有「治火丹方」二方,《石室秘錄》中則無。
《方論》中尚有「洗胎毒方」、「口瘡方」、「夜啼方」、「尿血方」、「寒積食積方」,《兒科》及《石室秘錄》則均無。
附:潘昌遠堂選方 (此部方從傅山男女科中摘錄) 急救時症仙方 此方淨疴,淨嘔,淨肚痛俱合。
蒼朮二錢,泡,柴胡、羌活、藿香各二錢,六曲三錢,炒,澤瀉、木通各一錢,清遠茶三錢,老蔥二條,連根為引。
抽筋正方 用豬糠,灑炒熱透,乘熱用布包住,熨患處。
如熨冷,再炒熱,再熨即愈。
單、雙鵝喉或喉痹等症妙方 應效多人。
土細辛(又名金茶匙):用新鮮生的搗爛,取汁,開些少酒,灌入口內。
將鵝毛攪汁,入至喉中。
不久,其痰吐出,即愈。
發癲發狂良方 此症由熱盛所緻,應效如神。
假矮瓜其葉背有筋便是,將此樹身並根堡水,堡至一日之久,交發狂者飲之便愈。
應效馬嘴疔方 鮮生水仙子洗淨,煅灰,放在地,去火氣,用燈盞底油開搽。
此方傳自羅浮,有友得之已久,而未嘗目睹其驗。
適於舊歲,有友偶患此症,用治即愈,亦信其神妙。
治毛疔方 此症初起,登時或肚痛看肚,或前心、後心痛看前心,後心,或頭痛如刀刺一樣看頭額角,必有起影映如蚊口一樣。
即將針嘴拔到,必停針,即是毛疔,可用針嘴挑破,刮去血,便見安然,後服解毒湯。
銀花五錢,天葵、蒲公英、甘谷各二錢,地丁三錢,淨水煎服。
急救傷署夾邑、夾食妙方(不可輕視) 青蒟七塊,綠豆、黃皮核各一方,尖檳三文,白欖七個,五靈脂二個,硃砂五十文,六一散二文,淨水煎服。
立止牙痛方(當面見功) 生硼砂、牙硝、冰片、元明粉各等分,為細末,搽患處。
滾油、滾粥、滾湯、滾水所傷方(此係應效多人) 生豬脊肥肉,生扁柏葉、生蔥,三味各等分,用刀琢爛敷患處。
疴痢症妙方 鐵門閂系井欄邊之假芫葵,骨如鐵線,葉如雞腳(趾)指樣,搗爛取汁,堡燒酒,沖生蜜糖服。
鐵打吊瘀藥醋方 紅花、蘇木、三稜、莪朮、梔子、三奈、羌活、牛膝、加皮、乳香、沒藥、續斷,每味各一錢五分,為粗末,用黑醋煮透,乘熱熨患處。
生無名腫毒或運甲或石硬等方 有破損不合用。
斑蝥、獨活、白灰、視水、米醋,將斑蝥、獨活研粗末,同白灰、梘水、米醋煮透,乘熱浸洗之。
毒蛇咬傷良方 五靈脂、靈仙、白芒、川貝、雄黃精各二錢,用酒堡服。
倘服藥不下,其頭上必有小泡,即將此泡挑破,其藥立下,應效如神。
生蛇頭纏指妙方 甕菜遠搗爛,加片糖,擀勻敷患處。
生臭田螺妙方 柿餅一個切片,用生薑汁潤,搗爛入兒茶末和勻,敷患處。
癲狗咬傷良方 牆腳青苔、臭草、片糖,搗爛,敷患處。
炮火鐵砂所傷方 番石榴葉搗爛,敷患處,其鐵砂自出。
誤食神仙大睡(一名山未滿)方 用甕菜擂爛,渣汁灌飲,即吐而愈。
若牙關緊閉,從鼻灌入,亦吐而愈。
誤食鴉片姻膏方 山膽礬二錢,為末,沖生水灌飲,即吐而愈。
發熱症出周身芽菜方(此經驗) 此症熱盛所緻,周身出一條條白色,如芽菜一樣,凡染此症,坐臥起立俱痛。
可用新鮮生穀芽,擦之便條條斷落。
若無新生穀芽,即用新谷發濕,搗爛,擦之亦斷落。
附:經驗堂選方 治外痔方 凡人勞思過度,傷皮滯血,此痔所由成也。
初起於出恭前面後,略有微血。
若不知節慮養脾,又不得良方調治,遂至血耗病深,而黃倦郁,氣滯濕凝,結瘡於腸頭,而出恭之苦,不勝言矣。
予曾患此,備嘗艱苦,幸神賜良方,往患頓平,如釋重債,特刊公世。
且藥和和平詢,稱奇異雲。
搽方 黑棗三枚,去核,入以銅綠,合回。
用紅土包好,全性,去了紅土,取出黑棗、銅綠,研細末。
另加藥散: 雄黃精、白芷、滑石、甘草節、防風、荊芥穗、角刺、花粉各二錢,共為細末,入上存性二味,用真麻油開搽患處。
洗方 川萆薢、蟬蛻、蒼朮、白芷、角刺、花椒、堡水,日洗數次。
食方 川萆薢、防風,堡豬精肉湯飲之。
每食飯,用好酒三五杯,灌飯同食,以暖脾滯氣。
治跌打傷內筋骨腫痛吊瘀方 不見血合用。
凡跌傷、打傷,其內必有瘀血凝滯,必消其瘀乃平,而切近莫如即患處治之,尤捷收功,方用: 桃仁、歸尾、桂枝、蘇木、草烏、白芷、防風、川烏、大黃、沒藥、荊芥、紅花、乳香、續斷各二錢,細辛四錢。
共為粗末,每用四錢,加酒半斤,加生蔥半斤,瓦缽煮滾,乘熱洗熨患處,日洗數次,見功甚速。
忌用水煮,因必借酒力、蔥力,方能直透皮毛,而入內也。
是以再熨必再加酒並蔥,實以酒、蔥為使焉。
附:葉天士先生真傳眼科方 此書乃蘇郡名醫葉天士先生所傳眼科奇方,存留濟世,屢試屢驗,試應患目之金針,有瞽復明之妙,不啻迴天再造之功。
瞳仁屬腎,黑珠屬肝,白珠屬肺,內外眼角屬心,上下胞屬脾。
茲特手錄,切宜珍寶。
忽視為泛泛,則幸甚。
方開於後。
荊齊湯 荊芥、防風、川芎、蔓荊子、赤芍、蟬蛻、青葙子、菊花、生地、車前子各一錢,甘草四分,生薑一片引。
凡白眼珠有紅絲,微痛者,宜用荊芥湯治之。
如大眼角紅腫,仍用荊芥湯加酒炒黃芩; 四分者,心火也,木通少許,引用淡竹葉八片,生薑一片。
涼血散火湯 生地二錢,赤芍、蟬蛻、黃芩、丹皮、荊芥、歸尾、防風、柴胡各八分,車前子一錢,生薑一片引。
凡白眼珠盡紅腫痛,失眸流淚者,火盛也,宜用此湯治之。
如頭痛惡風,或發熱,加羌活八分;眼痛不可忍,口渴,加酒炒黃連八分;腫不消,紅不退,加紅花四錢。
此乃百發百中,慎勿輕視。
附:刺疔捷法 治疔要言 凡疔症發於頭面手臂者多,發於腹背下部者少。
初起時一小瘰,或麻或癢而不痛,漸即長大,急須戒口,一切魚肉葷腥煎炒發食務要忌淨。
治法先看疔之發於何處,翻閱歌訣,用小鐮刀或三三稜針按穴輕刺,略為出血,隨以麻油和食鹽點穴上,以透洩其毒,切勿將疔頭刺破為要,即以疔膏藥隔水溫軟捏扁貼於患處,初起二三日立見消化,無須服藥矣。
如疔頭焮腫者,膏藥外用鮮菊葉搗爛塗之,即能消腫,再用菊葉搗汁服之神效。
菊花
又加肉桂、乾薑以祛寒,砂仁、甘草、神麯以調和之,則寒氣自然越出,而洩瀉自止矣。
小兒生下不肯食乳者,乃心熱也。
蔥煎乳汁,令小兒服之亦妙,不若用黃連三分,煎湯一分,灌小兒數匙,即食乳矣,神效。
小兒初生,臍汁不幹,用車前子炒焦為細末,敷之即幹。
小兒肚臍突出半寸許,此氣旺不收也,若不急安之,往往變為角弓反張,方用: 茯苓(一錢) 車前子(一錢) 甘草(二分) 陳皮(三分) 通草(三分) 如無通草,〔用〕燈心一團,共煎湯,灌之,一劑即安,神方也。
岐天師傳治回毒方 回毒即消丹 金銀花(五錢) 甘草(一錢) 人參(二錢) 元參(三錢) 水煎服,一劑即消大半,二劑痊愈,不須三劑也。
畫符一道,焚在藥中,煎湯神效。
凡服藥不效者,焚符於藥中煎藥,與小兒飲之,十人十生。
(符樣刪去)咒曰:小兒有病,病魔作祟,吾今施符,治無不愈。
吾奏天師歧真君律令敕。
書符前後念一遍,焚於藥內又念一遍,此秘訣也。
按:世傳本《兒科》中名痘症回毒或疔毒方: 銀花(五錢) 甘草(一錢) 人參(二錢) 元參(一錢) 水煎服。
此外,《兒科》中尚有「痘瘡壞證已黑者,人將棄之,藥下咽即活」,《方論》及《石室秘錄》均無: 人參(三錢) 陳皮(一錢) 蟬蛻(五分) 元參(二錢) 當歸(二錢) 荊芥(一錢) 水煎服 此乃元氣虛而火不能發也,故用人參以補元氣,元參去浮遊之火,陳皮去痰開胃,則三無礙而相得益彰。
荊芥以發之,又能引火歸經;當歸生新去舊消瘀血,蟬蛻解毒除風,世人何知妙法。
初起時不可服,必壞症乃可服。
岐天師又傳治回毒歲久不愈方: 金銀花(一兩) 當歸(一兩) 白朮(一兩) 黃耆(二兩) 薏仁(三兩) 甘草(二錢) 白芥子(三錢) 柴胡(五分) 肉桂(五分) 水煎服,四服痊愈。
其服藥之時,更須用藥洗之:金銀花一兩、生甘草三錢、生蔥三條,煎二碗。
又傳疹方,治夏日發疹者神效: 蘇葉(一錢) 麥冬(二錢) 桔梗(一錢) 甘草(一錢) 升麻(五分) 生地(二錢) 元參(三錢) 青蒿(三錢) 水煎服 岐真人曰:張真人〔方〕治四時之疹,餘方治夏時熱疹也,切記此二方,何患疹病之難治哉。
附張真人傳治四時疹方: 元參(三錢) 麥冬(二錢) 蘇葉(一錢) 升麻(八分) 天花粉(一錢) 金銀花(三錢) 陳皮(三分) 甘草(一錢) 生地(三錢) 黃芩(八分) 桂枝(二錢) 水煎熱服,無不神效,惟夏天加青蒿三錢可也。
小兒初數月,〔分量〕減半,一周〔歲〕外,照此分量,不必再傳方也。
服吾方一劑即愈,何至三撰。
又傳治水痘方,亦治熱症而有水氣也: 柴胡(一錢) 茯苓(二錢) 桔梗(一錢) 甘草(五分) 黃芩(五分) 竹葉(十片) 燈心(一撮) 水煎服 有痰者加天花粉三分;有食加山楂三粒、麥芽三分;有火加黃連一分;餘可不必。
有此一方,水痘無難治矣。
痘治法 天師曰:今人看痘為難治,不知得其法則無難也。
初起之時,不論身弱身強,先以補氣補血之藥為君,加一發散之藥,則重則必輕,而輕者必少。
無如世人以寒涼之品為主,又助以劫散之味,此所以輕變重、重變死也!吾今傳五方,朝夕服之,至七日無不結壓。
再無回毒之症,十人十活,不殺一小兒也。
第一日方 小兒身熱,眼如醉眼者,此出痘兆也。
若不是醉眼,則非出痘,不可用此方,用治外感方治之。
若見眼醉,急投此方,則痘點即見,不必待三日而自出也。
方用: 黃耆(三錢) 白朮(一錢) 甘草(一錢) 當歸(二錢) 川芎(二錢) 茯苓(三錢) 柴胡(一錢) 升麻(五分) 麥冬(二錢) 元參(三錢) 陳皮(五分) 荊芥(一錢) 金銀花(三錢) 水煎服 此方五歲以上者,俱照此分量。
五歲以下者減半,周歲內者又遽減之。
服此藥自然神思清爽,服後見點,再用第二方。
第二日方 白朮(二錢) 麥冬(三錢) 甘草(一錢) 桔梗(二錢) 當歸(五錢) 生地(五錢) 元參(二錢) 柴胡(一錢) 升麻(三分) 荊芥(一錢) 茯苓(二錢) 白芍(三錢) 白芥子(二錢) 金銀花(三錢) 服此藥後,一身盡見點矣。
其色必紅,而無色白、色黑之虞矣。
第三日方 人參(五分) 白芍(三錢) 白朮(二錢) 茯苓(二錢) 元參(二錢) 神麯(三分) 丹皮(一錢) 水煎服 服此方後,盡皆灌漿,無不氣血之足,永無退症之虞矣。
第四日方 人參(一錢) 當歸(二錢) 熟地(五錢) 茯苓(二錢) 金銀花(三錢) 陳皮(五分) 甘草(一錢) 元參(三錢) 白朮(三錢) 白芍(二錢) 神麯(五分) 水煎服 服此方後,小兒必然口(脾)健,要吃食不已。
不妨少少頻與,亦不可食多也,第五方不必再用矣。
然更傳之者,恐小兒多食,更生他病。
第五日方 人參(一錢) 茯苓(三錢) 白朮(二錢) 甘草(一錢) 水煎服 有食加麥芽五分、山楂五粒,若不傷食,不必加(也),止加金銀花三錢。
能服此五方,期七日前而回春也。
以上本兒年歲,小者俱照第一方減之。
如小兒已身熱〔見點〕,日用第三方,〔至第〕四日,則用第四方。
如壞症,另用壞症方(按:回毒方、回毒歲久不愈方,應在此條後)。
此外,在《方論》及《兒科》中有「治火丹方」二方,《石室秘錄》中則無。
《方論》中尚有「洗胎毒方」、「口瘡方」、「夜啼方」、「尿血方」、「寒積食積方」,《兒科》及《石室秘錄》則均無。
附:潘昌遠堂選方 (此部方從傅山男女科中摘錄) 急救時症仙方 此方淨疴,淨嘔,淨肚痛俱合。
蒼朮二錢,泡,柴胡、羌活、藿香各二錢,六曲三錢,炒,澤瀉、木通各一錢,清遠茶三錢,老蔥二條,連根為引。
抽筋正方 用豬糠,灑炒熱透,乘熱用布包住,熨患處。
如熨冷,再炒熱,再熨即愈。
單、雙鵝喉或喉痹等症妙方 應效多人。
土細辛(又名金茶匙):用新鮮生的搗爛,取汁,開些少酒,灌入口內。
將鵝毛攪汁,入至喉中。
不久,其痰吐出,即愈。
發癲發狂良方 此症由熱盛所緻,應效如神。
假矮瓜其葉背有筋便是,將此樹身並根堡水,堡至一日之久,交發狂者飲之便愈。
應效馬嘴疔方 鮮生水仙子洗淨,煅灰,放在地,去火氣,用燈盞底油開搽。
此方傳自羅浮,有友得之已久,而未嘗目睹其驗。
適於舊歲,有友偶患此症,用治即愈,亦信其神妙。
治毛疔方 此症初起,登時或肚痛看肚,或前心、後心痛看前心,後心,或頭痛如刀刺一樣看頭額角,必有起影映如蚊口一樣。
即將針嘴拔到,必停針,即是毛疔,可用針嘴挑破,刮去血,便見安然,後服解毒湯。
銀花五錢,天葵、蒲公英、甘谷各二錢,地丁三錢,淨水煎服。
急救傷署夾邑、夾食妙方(不可輕視) 青蒟七塊,綠豆、黃皮核各一方,尖檳三文,白欖七個,五靈脂二個,硃砂五十文,六一散二文,淨水煎服。
立止牙痛方(當面見功) 生硼砂、牙硝、冰片、元明粉各等分,為細末,搽患處。
滾油、滾粥、滾湯、滾水所傷方(此係應效多人) 生豬脊肥肉,生扁柏葉、生蔥,三味各等分,用刀琢爛敷患處。
疴痢症妙方 鐵門閂系井欄邊之假芫葵,骨如鐵線,葉如雞腳(趾)指樣,搗爛取汁,堡燒酒,沖生蜜糖服。
鐵打吊瘀藥醋方 紅花、蘇木、三稜、莪朮、梔子、三奈、羌活、牛膝、加皮、乳香、沒藥、續斷,每味各一錢五分,為粗末,用黑醋煮透,乘熱熨患處。
生無名腫毒或運甲或石硬等方 有破損不合用。
斑蝥、獨活、白灰、視水、米醋,將斑蝥、獨活研粗末,同白灰、梘水、米醋煮透,乘熱浸洗之。
毒蛇咬傷良方 五靈脂、靈仙、白芒、川貝、雄黃精各二錢,用酒堡服。
倘服藥不下,其頭上必有小泡,即將此泡挑破,其藥立下,應效如神。
生蛇頭纏指妙方 甕菜遠搗爛,加片糖,擀勻敷患處。
生臭田螺妙方 柿餅一個切片,用生薑汁潤,搗爛入兒茶末和勻,敷患處。
癲狗咬傷良方 牆腳青苔、臭草、片糖,搗爛,敷患處。
炮火鐵砂所傷方 番石榴葉搗爛,敷患處,其鐵砂自出。
誤食神仙大睡(一名山未滿)方 用甕菜擂爛,渣汁灌飲,即吐而愈。
若牙關緊閉,從鼻灌入,亦吐而愈。
誤食鴉片姻膏方 山膽礬二錢,為末,沖生水灌飲,即吐而愈。
發熱症出周身芽菜方(此經驗) 此症熱盛所緻,周身出一條條白色,如芽菜一樣,凡染此症,坐臥起立俱痛。
可用新鮮生穀芽,擦之便條條斷落。
若無新生穀芽,即用新谷發濕,搗爛,擦之亦斷落。
附:經驗堂選方 治外痔方 凡人勞思過度,傷皮滯血,此痔所由成也。
初起於出恭前面後,略有微血。
若不知節慮養脾,又不得良方調治,遂至血耗病深,而黃倦郁,氣滯濕凝,結瘡於腸頭,而出恭之苦,不勝言矣。
予曾患此,備嘗艱苦,幸神賜良方,往患頓平,如釋重債,特刊公世。
且藥和和平詢,稱奇異雲。
搽方 黑棗三枚,去核,入以銅綠,合回。
用紅土包好,全性,去了紅土,取出黑棗、銅綠,研細末。
另加藥散: 雄黃精、白芷、滑石、甘草節、防風、荊芥穗、角刺、花粉各二錢,共為細末,入上存性二味,用真麻油開搽患處。
洗方 川萆薢、蟬蛻、蒼朮、白芷、角刺、花椒、堡水,日洗數次。
食方 川萆薢、防風,堡豬精肉湯飲之。
每食飯,用好酒三五杯,灌飯同食,以暖脾滯氣。
治跌打傷內筋骨腫痛吊瘀方 不見血合用。
凡跌傷、打傷,其內必有瘀血凝滯,必消其瘀乃平,而切近莫如即患處治之,尤捷收功,方用: 桃仁、歸尾、桂枝、蘇木、草烏、白芷、防風、川烏、大黃、沒藥、荊芥、紅花、乳香、續斷各二錢,細辛四錢。
共為粗末,每用四錢,加酒半斤,加生蔥半斤,瓦缽煮滾,乘熱洗熨患處,日洗數次,見功甚速。
忌用水煮,因必借酒力、蔥力,方能直透皮毛,而入內也。
是以再熨必再加酒並蔥,實以酒、蔥為使焉。
附:葉天士先生真傳眼科方 此書乃蘇郡名醫葉天士先生所傳眼科奇方,存留濟世,屢試屢驗,試應患目之金針,有瞽復明之妙,不啻迴天再造之功。
瞳仁屬腎,黑珠屬肝,白珠屬肺,內外眼角屬心,上下胞屬脾。
茲特手錄,切宜珍寶。
忽視為泛泛,則幸甚。
方開於後。
荊齊湯 荊芥、防風、川芎、蔓荊子、赤芍、蟬蛻、青葙子、菊花、生地、車前子各一錢,甘草四分,生薑一片引。
凡白眼珠有紅絲,微痛者,宜用荊芥湯治之。
如大眼角紅腫,仍用荊芥湯加酒炒黃芩; 四分者,心火也,木通少許,引用淡竹葉八片,生薑一片。
涼血散火湯 生地二錢,赤芍、蟬蛻、黃芩、丹皮、荊芥、歸尾、防風、柴胡各八分,車前子一錢,生薑一片引。
凡白眼珠盡紅腫痛,失眸流淚者,火盛也,宜用此湯治之。
如頭痛惡風,或發熱,加羌活八分;眼痛不可忍,口渴,加酒炒黃連八分;腫不消,紅不退,加紅花四錢。
此乃百發百中,慎勿輕視。
附:刺疔捷法 治疔要言 凡疔症發於頭面手臂者多,發於腹背下部者少。
初起時一小瘰,或麻或癢而不痛,漸即長大,急須戒口,一切魚肉葷腥煎炒發食務要忌淨。
治法先看疔之發於何處,翻閱歌訣,用小鐮刀或三三稜針按穴輕刺,略為出血,隨以麻油和食鹽點穴上,以透洩其毒,切勿將疔頭刺破為要,即以疔膏藥隔水溫軟捏扁貼於患處,初起二三日立見消化,無須服藥矣。
如疔頭焮腫者,膏藥外用鮮菊葉搗爛塗之,即能消腫,再用菊葉搗汁服之神效。
菊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