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六
關燈
小
中
大
如樁不久居。
中風發直口吐沫,噴藥悶亂起復蘇。
咽喉拽鋸水雞響,搖頭上竄氣長噓。
病人頭面青黑暗,汗透毛端恰似珠。
眼小目瞪不須治,詐汗如油不可蘇。
內實腹脹痛滿盈,心下牢強幹嘔頻。
手足煩熱脈沉細,大小便澀死多真。
外實內熱吐相連,下清注谷轉難安。
忽然診得脈洪大,莫廢神功定不痊。
內外俱虛身冷寒,汗出如珠微嘔煩。
忽然手足脈厥逆,體不安寧必死判。
上氣喘急候何寧,手足溫暖淨濟生。
反得寒澀脈厥逆,必知歸死命須傾。
咳而尿血羸瘦形,其疾脈大命難任。
唾血之脈沉弱吉,忽若實太死來侵。
上氣浮腫肩息頻,浮滑之脈即相成。
忽然微細應難救,神功用盡也無生。
中惡腹脹緊細生,若得浮大命逡巡。
金瘡血盛虛細活,急實大數必危身。
凡脈尺寸緊數形,又似釵直吐轉增。
此患蠱毒急須救,速求神藥命難停。
中毒洪大命應生,細微之脈必危傾。
吐血但出不能止,命應難返沒痊平。
大凡要看生死門,太衝脈在即有憑。
若動應神魂魄在,止便乾休命不停。
察色觀病生死候歌 欲愈之病目皆黃,眼胞忽陷定知亡。
耳目口鼻黑色起,入口十死七難當。
面黃目青酒亂頻,邪風在胃喪其身。
面黑目自命門敗,困極八日死來侵。
面色忽然望之青,進之如黑卒難當。
面赤目白憂息氣,待過十日定存亡。
黃黑白色起入目,更兼口鼻有災殃。
面青目黃中時死,餘候須看兩日強。
目無精光齒斷黑,面白目黑亦災殃。
口如魚口不能合,氣出不返命飛揚。
肩息直視及唇焦,面腫蒼黑也難逃。
妄言錯亂及不語,唇臭無知壽不高。
人中盡滿兼背青,三日須知命必傾。
口張直氣命難停,足跌趾腫膝如鬥。
十日須知難保守,項筋舒直定知□。
掌內無紋也不久,唇青體冷及遺尿。
皆而飲食四日期,手足爪甲皆青黑。
能過八日定難醫,脊痛腰重反復難。
此是骨絕五日看。
體重溺赤時不止,肉絕六日便高判。
手足甲青呼罵多,筋絕九日定難過。
髮直如麻半日死,尋衣語死十知麼。
外因 緊則傷寒定不移,濡因傷暑向心推。
澀緣傷燥須觀肺,細緩傷濕更看脾。
浮則傷風肝即應,弱而傷熱察心知。
外因但把人迎審,細別六淫皆可醫。
內因 喜則傷心脈必虛,思傷脾脈結中居。
因憂傷肺脈必澀,怒氣傷肝脈定濡。
恐傷於腎脈沉是,緣驚傷膽動相胥。
脈緊固悲傷心絡,七情氣口內因之。
不內外因 勞神役慮愛傷心,虛澀之中仔細尋。
勞役陰陽每傷腎,須因脈緊看來因。
房帷任意傷心絡,微澀脈中細忖度。
疲劇筋力要傷肝,仔細思量脈弦弱。
飢則緩弦脾受傷,若還滑實飽無疑。
叫呼傷氣須損肺,燥弱脈中豈能避。
能通不內不外因,生死吉兇都在是。
辨童男童女 欲識童男與童女,決在寸關並尺裡。
自然緊數甚分明,都緣未散精華氣。
童女童男何次別,需看太真無損缺。
大約童子尺脈沉,童女尺中洪拍拍。
傷寒脈 大浮數滑動陽脈,陰病見陽生可得。
沉澀弦微弱屬陰,陽病見陰終死厄。
輕手脈浮為在表,表實而浮兼有力。
但浮無力表中虛,自汗惡風常析析。
重手脈沉為在裡,裡實脈沉表亦實。
重手無力大而虛,此是表虛宜審的。
風則虛浮寒實堅,水停水蓄必沉潛。
動則為痛數則熱,反飲應須脈急弦。
太過之脈為可怪,不及之脈亦如然,止氣脈散為形損,耳聾浮澀命難全。
譫言身熱宜洪大,沉細而微壽不延。
腹大洩利當微細,緊大而滑定歸泉。
吐衄喜得沉細者,浮大而牢嘆逝川。
陰陽俱虛熱不止,乍疏乍數命歸天。
瞥瞥有如□止肥,此脈定知陽氣微。
榮榮來似蛛絲細,卻是體中陰氣衰。
脈如瀉潦之絕者,疾人亡血更何疑。
陽結藹藹如車蓋,陰結循竿亦象之。
陽盛則促來一止,陰盛則結緩而遲。
右手氣口當主氣,主血人迎左其位。
氣口緊盛食必傷,人迎緊盛風邪熾。
數為在腑遲為臟,浮為在表沉在裡。
浮緊兼澀寒陽榮,脈浮而緩風傷衛。
脈淨人病內虛故,人安脈病行屍是。
脈微大忌令人吐,欲下猶防虛與細。
沉微氣弱汗為難,三者要須常審記。
陽加於陰有汗證,左手沉微卻應未。
跌陽胃脈定死生,太谿腎脈為根蒂。
脈來六至與七至,邪氣漸深須用意。
浮大晝加並屬陽,沉細夜加分陰位。
九至以上來短促,狀若湧泉無入氣。
如屋漏如雀啄來,如彈石去如解索。
蝦遊魚翔脈證乖,轉豆偃刀形候惡。
下上至關陽氣絕,上不至關陰氣鑠。
代脈來時不可醫,必定傾危難救藥。
更加玄絕漸無根,命斷天真當死也。
病人三部脈調勻,大小浮沉遲數類。
此是陰陽氣已和,勿藥自然應可喜。
六經傳變歌 傷寒一日二日間,發熱頭疼及惡寒。
腰痛脈浮真可見,此脈從頭連腰還。
無汗麻黃湯發散,有汗傷風桂枝單。
大青龍湯表裡實,此屬太陽膀胱間。
傷寒二日三日內,目痛身熱加一倍。
鼻子不睡脈來長,此脈往來緩者是。
無汗惡寒用葛根,有汗桂皮湯一劑。
便實惡寒大柴胡,此屬陽明胃經內。
三日四日病轉深,耳聾胸脅痛如針。
寒熱嘔逆口乾苦,此脈循脅絡耳真。
強盛之脈真可見,小柴胡湯宜酌斟。
似瘧婦人血結類,此屬少陽膽經尋。
病傳四日及五日,腹痛咽乾自溫的。
自利而渴脈微沉,脈布脾胃絡咽嗌。
四逆理中治臟寒,腹痛脈浮桂枝入。
胸滿痰多瓜吐之,此屬太陽脾經脈。
傷寒五日六日來,多眠口燥舌乾訣。
此脈絡肺系舌本,指下脈沉貫腎來。
舌乾須用小承氣,不渴不幹四逆差。
汗出亡陽豬膚屬,此屬少陰腎經排。
傷寒六日七日到,煩滿囊縮脈微緩。
筋急唇青四肢疼,脈循陰氣絡肝道。
脈若不浮小建中,浮緩如瘧各半妙。
囊縮汗毒承氣加,此屬厥陰肝經類。
傷寒六經正病 太陽頭痛,身熱脊強。
陽明目痛,鼻乾不眠。
少陽耳聾,脅痛寒熱。
嘔而口為之苦。
太陽腹滿自利、尺寸沉而津不到咽。
少陰則舌乾口燥。
厥陽則煩滿囊拳,一日二日可發表而解,三日四日宜和解而痊,五六日便實方可議下,七八日不愈又復再傳。
日傳二經病名兩感,經傳六日應無一痊。
太陽無汗,麻黃為最。
太陽有汗,桂枝可先。
小柴胡為少陽之要領,大柴胡行陽明之秘。
堅至三陰則難拘定法,或可溫而或可下。
宜數變以曲全生意,或可方而或可圓。
傷寒表裡證 傷寒表證是如何,無汗惡寒身熱多。
頭項俱疼脈浮取,擇方施劑汗之和。
傷寒裡證腹心膨,不惡寒而惡熱蒸。
其脈數沉兼自汗,汗多便秘下之生。
陽症陰症 陽症身熱頭疼痛,體痛咽乾難臥動,或有譫語及循衣,脈息弦洪宜審用;陰症身涼二便清,病初自汗少頭痛,也無煩躁也無渴,脈息沉微自可明。
陽症似陰陰症似陽 陽證身涼冷四肢,小便赤少大便稀。
心煩口燥脈沉數,白虎湯中竹葉奇。
陰症如陽面色紅,小便清滑大便通。
渾身微熱沉遲脈,真武湯兼用理中。
陽厥陰厥 陽厥時時指甲溫,心煩便秘口乾論。
脈來沉細中還疾,承氣柴胡最可吞。
陰厥身涼熱不回,二便通滑不煩時。
脈來沉浮知端的,三建湯兼四逆宜。
血黃濕黃 發黃恰似煙薰色,小便自利大便黑。
唇焦漱水血家黃,桃仁承氣湯堪擇。
發黃渾似桔皮明,小便不利大便行。
濕熱相蒸名曰疸,茵陳湯共五苓平。
剛痙柔痙 元來痙病屬膀胱,口噤如癇身反張。
此是傷風感寒濕,故分兩證有柔剛。
無汗為剛須易識,惟有葛根湯第一。
有汗為柔
中風發直口吐沫,噴藥悶亂起復蘇。
咽喉拽鋸水雞響,搖頭上竄氣長噓。
病人頭面青黑暗,汗透毛端恰似珠。
眼小目瞪不須治,詐汗如油不可蘇。
內實腹脹痛滿盈,心下牢強幹嘔頻。
手足煩熱脈沉細,大小便澀死多真。
外實內熱吐相連,下清注谷轉難安。
忽然診得脈洪大,莫廢神功定不痊。
內外俱虛身冷寒,汗出如珠微嘔煩。
忽然手足脈厥逆,體不安寧必死判。
上氣喘急候何寧,手足溫暖淨濟生。
反得寒澀脈厥逆,必知歸死命須傾。
咳而尿血羸瘦形,其疾脈大命難任。
唾血之脈沉弱吉,忽若實太死來侵。
上氣浮腫肩息頻,浮滑之脈即相成。
忽然微細應難救,神功用盡也無生。
中惡腹脹緊細生,若得浮大命逡巡。
金瘡血盛虛細活,急實大數必危身。
凡脈尺寸緊數形,又似釵直吐轉增。
此患蠱毒急須救,速求神藥命難停。
中毒洪大命應生,細微之脈必危傾。
吐血但出不能止,命應難返沒痊平。
大凡要看生死門,太衝脈在即有憑。
若動應神魂魄在,止便乾休命不停。
察色觀病生死候歌 欲愈之病目皆黃,眼胞忽陷定知亡。
耳目口鼻黑色起,入口十死七難當。
面黃目青酒亂頻,邪風在胃喪其身。
面黑目自命門敗,困極八日死來侵。
面色忽然望之青,進之如黑卒難當。
面赤目白憂息氣,待過十日定存亡。
黃黑白色起入目,更兼口鼻有災殃。
面青目黃中時死,餘候須看兩日強。
目無精光齒斷黑,面白目黑亦災殃。
口如魚口不能合,氣出不返命飛揚。
肩息直視及唇焦,面腫蒼黑也難逃。
妄言錯亂及不語,唇臭無知壽不高。
人中盡滿兼背青,三日須知命必傾。
口張直氣命難停,足跌趾腫膝如鬥。
十日須知難保守,項筋舒直定知□。
掌內無紋也不久,唇青體冷及遺尿。
皆而飲食四日期,手足爪甲皆青黑。
能過八日定難醫,脊痛腰重反復難。
此是骨絕五日看。
體重溺赤時不止,肉絕六日便高判。
手足甲青呼罵多,筋絕九日定難過。
髮直如麻半日死,尋衣語死十知麼。
外因 緊則傷寒定不移,濡因傷暑向心推。
澀緣傷燥須觀肺,細緩傷濕更看脾。
浮則傷風肝即應,弱而傷熱察心知。
外因但把人迎審,細別六淫皆可醫。
內因 喜則傷心脈必虛,思傷脾脈結中居。
因憂傷肺脈必澀,怒氣傷肝脈定濡。
恐傷於腎脈沉是,緣驚傷膽動相胥。
脈緊固悲傷心絡,七情氣口內因之。
不內外因 勞神役慮愛傷心,虛澀之中仔細尋。
勞役陰陽每傷腎,須因脈緊看來因。
房帷任意傷心絡,微澀脈中細忖度。
疲劇筋力要傷肝,仔細思量脈弦弱。
飢則緩弦脾受傷,若還滑實飽無疑。
叫呼傷氣須損肺,燥弱脈中豈能避。
能通不內不外因,生死吉兇都在是。
辨童男童女 欲識童男與童女,決在寸關並尺裡。
自然緊數甚分明,都緣未散精華氣。
童女童男何次別,需看太真無損缺。
大約童子尺脈沉,童女尺中洪拍拍。
傷寒脈 大浮數滑動陽脈,陰病見陽生可得。
沉澀弦微弱屬陰,陽病見陰終死厄。
輕手脈浮為在表,表實而浮兼有力。
但浮無力表中虛,自汗惡風常析析。
重手脈沉為在裡,裡實脈沉表亦實。
重手無力大而虛,此是表虛宜審的。
風則虛浮寒實堅,水停水蓄必沉潛。
動則為痛數則熱,反飲應須脈急弦。
太過之脈為可怪,不及之脈亦如然,止氣脈散為形損,耳聾浮澀命難全。
譫言身熱宜洪大,沉細而微壽不延。
腹大洩利當微細,緊大而滑定歸泉。
吐衄喜得沉細者,浮大而牢嘆逝川。
陰陽俱虛熱不止,乍疏乍數命歸天。
瞥瞥有如□止肥,此脈定知陽氣微。
榮榮來似蛛絲細,卻是體中陰氣衰。
脈如瀉潦之絕者,疾人亡血更何疑。
陽結藹藹如車蓋,陰結循竿亦象之。
陽盛則促來一止,陰盛則結緩而遲。
右手氣口當主氣,主血人迎左其位。
氣口緊盛食必傷,人迎緊盛風邪熾。
數為在腑遲為臟,浮為在表沉在裡。
浮緊兼澀寒陽榮,脈浮而緩風傷衛。
脈淨人病內虛故,人安脈病行屍是。
脈微大忌令人吐,欲下猶防虛與細。
沉微氣弱汗為難,三者要須常審記。
陽加於陰有汗證,左手沉微卻應未。
跌陽胃脈定死生,太谿腎脈為根蒂。
脈來六至與七至,邪氣漸深須用意。
浮大晝加並屬陽,沉細夜加分陰位。
九至以上來短促,狀若湧泉無入氣。
如屋漏如雀啄來,如彈石去如解索。
蝦遊魚翔脈證乖,轉豆偃刀形候惡。
下上至關陽氣絕,上不至關陰氣鑠。
代脈來時不可醫,必定傾危難救藥。
更加玄絕漸無根,命斷天真當死也。
病人三部脈調勻,大小浮沉遲數類。
此是陰陽氣已和,勿藥自然應可喜。
六經傳變歌 傷寒一日二日間,發熱頭疼及惡寒。
腰痛脈浮真可見,此脈從頭連腰還。
無汗麻黃湯發散,有汗傷風桂枝單。
大青龍湯表裡實,此屬太陽膀胱間。
傷寒二日三日內,目痛身熱加一倍。
鼻子不睡脈來長,此脈往來緩者是。
無汗惡寒用葛根,有汗桂皮湯一劑。
便實惡寒大柴胡,此屬陽明胃經內。
三日四日病轉深,耳聾胸脅痛如針。
寒熱嘔逆口乾苦,此脈循脅絡耳真。
強盛之脈真可見,小柴胡湯宜酌斟。
似瘧婦人血結類,此屬少陽膽經尋。
病傳四日及五日,腹痛咽乾自溫的。
自利而渴脈微沉,脈布脾胃絡咽嗌。
四逆理中治臟寒,腹痛脈浮桂枝入。
胸滿痰多瓜吐之,此屬太陽脾經脈。
傷寒五日六日來,多眠口燥舌乾訣。
此脈絡肺系舌本,指下脈沉貫腎來。
舌乾須用小承氣,不渴不幹四逆差。
汗出亡陽豬膚屬,此屬少陰腎經排。
傷寒六日七日到,煩滿囊縮脈微緩。
筋急唇青四肢疼,脈循陰氣絡肝道。
脈若不浮小建中,浮緩如瘧各半妙。
囊縮汗毒承氣加,此屬厥陰肝經類。
傷寒六經正病 太陽頭痛,身熱脊強。
陽明目痛,鼻乾不眠。
少陽耳聾,脅痛寒熱。
嘔而口為之苦。
太陽腹滿自利、尺寸沉而津不到咽。
少陰則舌乾口燥。
厥陽則煩滿囊拳,一日二日可發表而解,三日四日宜和解而痊,五六日便實方可議下,七八日不愈又復再傳。
日傳二經病名兩感,經傳六日應無一痊。
太陽無汗,麻黃為最。
太陽有汗,桂枝可先。
小柴胡為少陽之要領,大柴胡行陽明之秘。
堅至三陰則難拘定法,或可溫而或可下。
宜數變以曲全生意,或可方而或可圓。
傷寒表裡證 傷寒表證是如何,無汗惡寒身熱多。
頭項俱疼脈浮取,擇方施劑汗之和。
傷寒裡證腹心膨,不惡寒而惡熱蒸。
其脈數沉兼自汗,汗多便秘下之生。
陽症陰症 陽症身熱頭疼痛,體痛咽乾難臥動,或有譫語及循衣,脈息弦洪宜審用;陰症身涼二便清,病初自汗少頭痛,也無煩躁也無渴,脈息沉微自可明。
陽症似陰陰症似陽 陽證身涼冷四肢,小便赤少大便稀。
心煩口燥脈沉數,白虎湯中竹葉奇。
陰症如陽面色紅,小便清滑大便通。
渾身微熱沉遲脈,真武湯兼用理中。
陽厥陰厥 陽厥時時指甲溫,心煩便秘口乾論。
脈來沉細中還疾,承氣柴胡最可吞。
陰厥身涼熱不回,二便通滑不煩時。
脈來沉浮知端的,三建湯兼四逆宜。
血黃濕黃 發黃恰似煙薰色,小便自利大便黑。
唇焦漱水血家黃,桃仁承氣湯堪擇。
發黃渾似桔皮明,小便不利大便行。
濕熱相蒸名曰疸,茵陳湯共五苓平。
剛痙柔痙 元來痙病屬膀胱,口噤如癇身反張。
此是傷風感寒濕,故分兩證有柔剛。
無汗為剛須易識,惟有葛根湯第一。
有汗為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