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
關燈
小
中
大
柏各七錢半
為末,生地黃膏丸服。
黃連丸 治飲酒過多及啖糟煿熱物緻引血入大腸,故下血鮮紅者。
黃連二兩 赤茯苓一兩 阿膠(炒)一兩 上用黃連、茯苓為末,將阿膠水化入藥,丸如桐子大。
每服三十丸,食後米飲下。
或用黃連一味煎飲亦可。
治下血過多不止者 川芎 當歸 白芍藥 生地黃 黃連 槐花 上為末,取血見愁、側柏葉各少許,同生薑汁和米飲服。
理中湯 治下血服涼藥過多不愈者。
(方見寒門) 治卒下血 用赤小豆一升搗碎,水二升絞汁飲之。
香梅丸 治臟毒。
糞前或糞後紅崩漏等疾。
烏梅(同核燒灰存性) 香白芷(生用) 百藥煎(燒灰存性) 上等分為細末,麵糊丸。
米湯下三五十丸。
又方 用五倍子為末,鹽梅擂膏丸,空心白湯下三五十丸。
發熱 陰虛發熱者難治,飲酒人發熱難治,不飲酒人因酒發熱亦難治。
加味四物湯 治陰虛發熱,脈數無力者是。
川芎 芍藥 當歸 生地黃 黃柏(炒) 黃芩 水二鍾煎八分通口服。
甚者加龜闆;兼氣虛加人參、黃耆、白朮;肌熱用黃芩,胸中煩熱用梔子。
治肥白人發熱 人參 黃耆 當歸 芍藥 浮小麥(炒)各等分 水煎服。
補中益氣湯 治陽虛及勞倦發熱。
(方見內傷門) 治虛發煩躁者 人參 黃耆 麥門冬 白茯苓 竹茹 白芍 上等分,水煎服。
治濕痰發熱 片芩(炒) 黃連(炒)各半兩 香附二兩半 蒼朮二兩 上為末,用瓜蔞瓤丸。
濕痰夜發者三補丸加白芍藥亦可。
三補丸(方見虛損門) 火鬱湯 治手足心發熱。
升麻 葛根 柴胡 白芍各一兩半 防風 甘草各一錢 入連須蔥白三寸,水煎稍熱服,不拘時。
治煩不得眠 六一散加牛黃。
(方見暑門) 逍遙散 治女人夜發熱咳嗽。
當歸 芍藥 白朮 赤茯苓 甘草 柴胡 薄荷 水鍾半煎服無時。
治大病後陰虛氣鬱夜熱 酒芍藥一兩三錢半 香附一兩 片芩(炒)三錢 甘草一錢半 蒼朮半兩 為末,炊餅丸。
治因酒發熱 用青黛、瓜蔞仁入薑汁,每日數匙。
惡寒 陽虛則惡寒,陰虛則惡熱。
治陽虛惡寒 脈浮無力者是。
人參 黃耆 附子少許 上水煎服。
若壯年惡寒多服附子。
而病甚者先以江茶入薑汁、香油些少,吐其痰後用通聖散去麻黃、硝黃,加地黃、當歸養之。
升麻加黃連湯 升麻 葛根各一錢 白芷七分 甘草(炙)白芍五分 黃連(酒炒) 川芎三分 荊芥 薄荷二分 生犀三分 上作一服水煎,此治面熱。
加附子治面寒。
升麻附子湯 治陽明經本虛氣不足則身已前皆寒,故面寒。
升麻 葛根一錢 白芷 黃耆七分 甘草(炙) 人參 草豆蔻各三分 附子(炮)七分 益智三分 連須蔥白同煎服。
自汗 屬氣屬、屬濕與熱疾病,亦有汗。
汗乃心之液,自汗之症未有不因心腎俱虛而得者。
禁用半夏。
治方 人參 黃耆 少加桂枝煎服。
陽虛者附子亦可用,須用酒煮。
撲法:用牡蠣、麩皮、麻黃根、藁本、糯米、防風、白芷為末撲之。
玉屏風散 防風 黃耆各一兩 白朮二兩 每服三兩,水煎服。
大補黃耆湯 治自汗虛弱甚者。
黃耆(蜜炙) 防風 川芎 山茱萸肉 當歸 肉桂 白朮 甘草(炙) 五味子 人參 白茯苓 熟地 肉蓯蓉各等分 水二鍾,棗二個煎八分,溫服。
陽虛者加附子少許,童便煎。
治心血不足腎水虛弱夜多自汗 當歸(酒洗) 白芍(酒炒) 淮生地(酒蒸九次) 白朮(炒) 黃耆(蜜炙) 酸棗仁(炒) 肉蓯蓉(酒洗去鱗甲白膜)各一兩 茯神(去皮木) 川芎 人參 枸杞 破故紙(炒) 遠志(甘草湯浸去骨) 五味子各五錢 陳皮四錢 杜仲(去粗皮薑汁炒去絲) 上為末,煉蜜丸桐子大。
每服百丸,空心服。
安胃湯 治胃熱食後復助其火,汗出如雨。
五味子 生甘草 炙甘草 烏梅 黑棗 生薑 水煎服。
涼膈散 治火氣上升蒸胃中之濕亦能作汗。
連翹 山梔 大黃 黃芩 薄荷 甘草 樸硝 水煎服。
獨勝散 五倍子為末,臨臥時以唾調三錢填臍中,絹帕縛定一宿即止。
治腳汗不幹 楊花著鞋中。
或加綿絮人靴內尤佳。
盜汗 屬陰虛小兒盜汗不須治。
禁用生薑。
當歸六黃湯 治盜汗聖藥。
當歸 生地 黃柏(炒) 黃芩(炒) 黃連(炒) 黃耆 熟地 水二鍾煎一鍾,臨臥通口服。
或加牡蠣。
黃耆六一湯 治虛人盜汗。
黃耆六兩 甘草一兩 各用蜜炙,數次出火毒。
每一兩水煎服。
治盜汗發熱因陰虛 四物湯加黃柏。
兼氣虛者加入參、黃耆、白朮。
四制白朮散 亦治盜汗。
白朮四兩,一兩黃耆炒,一兩石斛炒,一兩牡蠣炒,一兩麩皮炒。
止取白朮為末。
每服三錢,粟米煎湯調服。
茯苓補心湯 治心汗,別處俱無隻心孔有,此因憂思驚恐勞神而得。
茯苓 人參 白朮(炒) 當歸 生地 白芍 酸棗仁(炒) 麥門冬(去心) 陳皮 黃連(炒)各等分 甘草三分 棗二枚,烏梅一個,浮麥一撮,水二鍾煎七分,入硃砂末五分,食遠服。
治盜汗 心液為汗,此藥收斂心經。
人參 當歸各等分 每服五錢,先用豬心一枚破數片,並心內血煎湯,澄清汁煎藥服。
正氣湯 治盜汗。
黃柏 知母各一錢(炒) 甘草(炙)五分 水煎服。
治自汗並盜汗 用五倍子末加飛礬,唾調填滿臍中縮定一宿即止。
治陰囊汗 用蜜陀僧研極細,加蛤粉撲患處。
勞瘵 此陰虛之極痰與血病。
有蟲者,有傳屍者。
身瘦屬火,肉脫甚者難治。
治方 四物湯加童便、竹瀝、薑汁。
治陰虛勞瘵加減方 川芎 熟地各一錢 白芍(炒) 白朮 當歸各一錢三分 黃柏七分(炒) 加竹瀝、童便、薑汁,水煎服。
咳嗽盛加杏仁、阿膠、款冬花各七分,五味子十粒。
痰盛加茯苓、貝母、瓜蔞仁一錢。
喘盛加桑皮、大腹皮。
盜汗多加牡蠣、酸棗仁各七分,浮小麥一撮。
潮熱盛加柴胡、知母、地骨皮各七分。
夢遺精滑加牡蠣、龍骨、山茱萸各七分。
赤白濁加白茯苓一錢,黃連三分炒。
兼衄咳血出於肺也,加桑白皮一錢,黃芩、山梔仁各五分炒。
兼嗽血痰血出於脾胃,加桑白皮、貝母、天門冬、瓜蔞仁各七分。
兼嘔血、吐血出於胃也,加山梔、黃連、乾薑、蒲黃炒各一錢,韭汁半盞,薑汁少許。
兼咯唾血出於腎也,加桔梗、玄參、側柏葉炒各一錢。
黃耆鱉甲散 治虛勞客熱,肌肉消瘦,四肢煩熱,心悸盜汗,減食多渴,咳嗽有血。
鱉甲(醋煮) 天門冬(去心) 知母(焙) 黃耆 赤芍 秦艽 地骨皮 白茯苓 柴胡(去蘆) 生地(洗焙) 桑白皮 紫菀 半夏 甘草(炙) 人參 肉桂 桔梗 水鍾半煎七分,食後溫服。
神驗消化丸 專治肌肉消瘦、發熱、手足心熱、乾咳、陰虛火盛、新久怯症,不拘男女服之神效。
天門冬(去心) 麥門冬(去心) 淮山藥各二兩 白茯苓(乳浸) 生地(酒洗) 熟地(用生地酒浸九蒸九曬) 苡仁(用小絹袋盛飯內蒸熟) 黃柏(鹽水浸炒) 知母(銅刀去皮,鹽水炒)各一兩 五味子 甘草各五錢 上為細末,煉蜜丸桐子大。
每服五十丸,早鹽湯下,晚滾湯下。
治骨蒸勞熱 川牛膝(去蘆酒洗) 黃柏(鹽酒炒) 知母(去毛酒炒) 熟地(酒蒸) 天門冬(去心) 麥門冬(去心) 青蒿(童便浸) 五味子 貝母 婦人加童便,制香附。
水二鍾煎八分,食遠服。
氣血虛甚,痰熱成癆者,補天丸加骨蒸藥佐之。
(方見虛損門) 青蒿丸 青蒿一鬥五升,童便三鬥,文武火熬,約童便減二鬥去蒿再熬,至一升入豬膽汁七個,或又加辰砂、檳榔末熬數沸,甘草末收之,湯調服。
紫金錠 治家患傳屍勞癆並女子為屍蟲所噬,磨服甚效。
白蠟塵治瘵蟲。
犀角紫河車丸 治傳屍勞神效。
紫河車(男胎者佳,米泔浸一宿焙乾) 鱉甲(醋炙) 桔梗 胡黃連 芍藥 大黃 貝母(去心) 草龍膽 黃柏 知母各二錢半 敗鼓皮心(醋炙)二錢半 犀角(鎊末) 蓬朮 芒硝各一錢半 硃砂二錢(水飛) 上為末,煉蜜丸桐子大,硃砂為衣。
每服二十丸,空心食前溫酒下。
如隔熱,食後服之,三月必平復,其餘勞證隻數服便愈。
重病不過一料。
柴前梅連散 治骨蒸勞熱。
三服而除。
胡黃連 柴胡 前胡 烏梅各等分 每服三錢,入豬膽一個,豬脊髓一條,韭白、童便,水煎服。
清骨散 治男婦五心煩熱欲成勞瘵。
北柴胡 生地各二兩 人參 防風 熟地 秦艽 赤茯苓各一兩 胡黃連五錢 薄荷七錢五分 每服四錢,水煎溫服。
保和湯 治勞嗽、肺燥成痿者。
知母 貝母 天門冬(去心) 麥門冬(去心) 款花各二錢 紫菀 五味子 粉草(炙) 馬兜鈴 百合 桔梗 各一錢 苡仁 天花粉 杏仁(炒)各二錢 阿膠 當歸 生地 紫蘇 薄荷各半錢 一方無地黃有百部 上水煎,加生薑三片,入飴糖一匙,每日三服食後進。
血盛加蒲黃、茜根、藕節、大薊、小薊、茅花。
痰盛加南星、半夏、橘紅、茯苓,枳殼、枳實、瓜蔞實炒。
喘盛加桑皮、陳皮、大腹皮、蘿蔔子、葶藶、蘇子。
熱盛加梔子、炒黃連、黃芩、黃柏、連翹。
風盛加防風、荊芥、金沸草、甘菊、細辛、香附。
寒盛加人參、芍藥、桂皮、五味、蠟片。
保真湯 治勞症、體虛骨蒸。
當歸 生地 熟地 黃耆 人參 白朮 赤茯苓 白茯苓 蓮心各五分 天門冬(去心) 麥門冬(去心) 赤芍 白芍 知母 黃柏(炒) 五味 柴胡 甘草 地骨皮 陳皮各二錢 姜三片,棗一枚。
水煎食後服。
驚悸加茯神、遠志、柏子仁、酸棗仁。
淋獨加萆薢、臺烏藥、豬茯、澤瀉。
便澀加木通、石葦、萹蓄。
遺精加龍骨、牡蠣、蓮鬚、蓮子。
燥熱加滑石、石膏、青蒿、鱉甲。
盜汗加浮麥(炒)、牡蠣、黃耆、麻黃根。
太平丸 治勞症咳嗽,日久肺痿、肺癰。
並宜噙服。
天門冬(去心) 麥門冬(去心) 知母 貝母 款花 杏仁 當歸 生地 黃連 阿膠(炒)各一兩五錢 蒲黃 京墨 桔梗 薄荷各一兩 北蜜四兩 麝香 一方有熟地。
為末,煉蜜丸,彈子大。
食後濃煎薄荷湯先灌嗽喉中,細嚼一丸,津唾送下。
上床時再服一丸。
如痰盛先用飴糖拌消化丸一百丸,送下後即噙嚼此丸,仰面睡,從其流入肺竅。
消化丸 白茯苓 青礞石(炒黃色) 橘紅 牙皂(火炙) 半夏 南星各二兩 白礬 枳實兩半 枳殼兩半 薄荷葉一兩 上為末,神麯糊丸,桐子大。
每服百丸,上床時飴糖拌吞,次噙嚼太平丸。
二藥相攻痰嗽掃跡。
治傳屍勞殺蟲神效散 真川椒去合口者,炒去汗為細末,每服二錢米湯下或酒糊丸,每服三十丸。
一應蟲疾並宜服之。
痿 起於肺熱,有濕熱者、有濕痰者、有血虛者、有氣虛者、有瘀血者。
不可作風治。
東垣健步丸 治濕熱痿弱、膝中無力屈伸不得、腰背腿腳沉重、行步艱難。
羌活 柴胡 滑石(炒) 甘草(炙) 瓜蔞根(酒洗) 肉桂各五分 防風 澤瀉各三錢 防已(酒洗)一兩 川烏一錢 苦參(酒浸)一錢 加蒼朮 黃芩 黃柏 牛膝 上為細末,酒糊丸,桐子大。
每服七十丸,空心服。
原方用愈風湯下。
治氣虛痿弱 人參 黃耆 白朮 甘草 黃柏 黃芩 蒼朮 水煎,空心服。
或就以此藥吞補陰丸尤妙。
治濕痰痿弱 蒼朮 白朮 黃芩 黃柏 竹瀝 薑汁 陳皮 半夏 茯苓 甘草 水煎,空心服。
治骨軟風腰膝疼行履不得遍身瘙癢 大何首烏、牛膝各一斤,酒一升浸七宿,曬乾,木臼內搗為末,煉蜜丸,桐子大。
每服三五十丸,空心溫酒白湯下。
虎潛丸、補腎丸 治痿。
(方見虛損門) 腰痛 有腎虛、有瘀血、有濕熱、有挫閃、有痰。
治腎虛腰痛 動止軟弱不能支持,脈弦大虛,疼不已者是。
杜仲(酥炙去絲) 龜闆(酥炙) 黃柏(酒炙炒) 知母(酒炙炒) 枸杞子 芍藥 五味子 當歸(酒洗)黃耆 破故紙(炒)各一兩 上為末,煉蜜同豬脊髓和丸,桐子大。
每服八十丸,空心鹽湯下。
一方當歸、芍藥、破故紙、黃耆四味。
治腰疼 杜仲(薑汁炒去絲) 破故紙(炒)各一兩 木香三錢 胡桃肉四兩 上搗爛為丸,桐子大。
每服五十丸,空心酒下。
煨腎丸 治腎虛腰痛。
杜仲三錢,鹽酒製炒去絲,為末。
以豬腰子一枚,薄披五七片,以鹽椒醃去腥水,摻藥末,在內包以荷葉,外加濕紙,煨熟酒下。
青娥丸 專滋腎水、壯陽、益筋骨,治腰膝足痛,久服無不驗。
補骨脂(即破故紙,四川者佳。
洗淨酒浸少頃,隔紙炒香為度)四兩 萆薢(真者四兩,切片作四分,一分鹽水浸、一分童便浸、一分米泔浸、一分無灰酒浸,各一宿曬乾) 杜仲四兩(薑汁炒去絲) 胡桃肉(泡去皮)八兩 黃柏四兩(蜜炒) 知母三兩(蜜炒) 牛膝(去蘆淨)四兩(酒洗) 上為細末,春夏用粥,秋冬用蜜,其粥用糯米一碗煮之。
將胡桃肉搗爛為膏,和勻後臼舂千餘下,丸如桐子大。
每服五十丸至八十丸,空心鹽湯或鹽酒下,以乾物壓之。
秋石四精丸 亦治腎虛腰痛。
(方見虛損門) 治腰痛 川烏 草烏 川椒 南星 半夏 皂莢各五錢 為末,薑蔥搗爛炒熱和前藥置腰上,用布纏定,滿腰極熱,一周時立愈。
腎著湯 治腎虛傷濕,身重腰冷如坐水中,不渴,小便自利。
乾薑(泡) 茯苓各四兩 甘草(炙) 白朮各二兩 每服五錢,水煎,空心服。
獨活寄生湯 治腎氣虛弱,為風濕所乘流注腰膝或攣拳掣痛不得屈伸,或緩弱冷痹行步無力。
秦艽 獨活 桑寄生(如無以續斷代之) 細辛 牛膝 茯苓 白芍 桂心 川芎 防風 人參 熟地 當歸 杜仲(炒) 甘草各三兩(炙) 每服三錢,水煎,空心服。
下利去地黃。
仍灸腎俞、崑崙尤佳。
又方 當歸(酒浸) 杜仲(薑汁炒去絲)各五錢 赤芍 白芷 威靈各二錢 肉桂一錢 水、酒各一鍾半煎至一鍾,空心服。
治濕熱腰痛 動止滯重不能轉便,遇天陰或久坐則發,脈緩者是也。
杜仲(鹽酒製,炒去絲) 黃柏(酒製炒) 蒼朮(米泔浸炒) 當歸(酒洗) 川芎 白朮 破故紙(炒)各一錢 水煎,空心服。
一方無當歸、破故紙。
摩腰丹 治寒濕腰痛。
附子尖 烏頭尖 南星 硃砂 乾薑各一錢 雄黃 樟腦 丁香 麝香五分。
上為末,蜜丸圓眼大。
每服一丸,薑汁化開如厚粥,烘熱置掌中摩腰上,令盡黏著肉烘綿布縛定,腰熱如火妙。
間三日用一丸或加茱萸、桂。
治寒濕腰痛 見熱則減,見寒則增。
宜用五積散加吳茱萸半錢,杜仲一錢。
(方見寒門) 治痰積腰痛 脈滑者是。
南星(薑製) 半夏(薑製)各一錢半 茯苓八分 甘草五分 蒼朮(米泔浸炒) 陳皮 黃柏(炒)各一錢 水煎,空心服。
治瘀血腰痛 日輕夜重脈澀者是。
川芎八分 當歸(酒洗)錢半 芍藥一錢 桃仁九個 紅花(酒洗)八分 杜仲(鹽酒製炒去絲)一錢 香附 水煎,空心一服。
復元通聖欲 治閃挫腰痛。
茴香 穿山甲(蛤粉炒)各二兩 白牽牛(炒) 甘草 陳皮 玄胡索各一兩 木香 上為末,每一錢酒調服。
一身腔子盡痛必用木香行氣。
一方 治腰痛。
用刀豆殼化灰,好酒調服。
外以皂角燒煙薰之。
又方 生薑一斤取真汁四兩,水膠一兩同煎成膏,厚紙攤貼腰眼甚效。
腹痛 有寒、有積熱、有食積、有痰、有死血、有蟲痛、有絞腸痧者,有暑痛者。
臍下急忽大痛,人中黑者多死。
理中丸 治冷痛綿綿,而病無增減,以熱手熨之,稍止者是。
若手不可按者宜下之。
(方見寒門) 治感寒腹痛 宜薑桂。
嘔加丁香或五積散亦可。
治絞腸痧痛 用樟木煎湯吐之或鹽湯探吐亦可。
又宜刺委中出血。
治不思飲食其體素弱而腹冷痛者 養胃湯加桂、茱萸各一錢半,木香三分。
或理中湯、建中湯加茱萸亦可。
蟠蔥散 治脾胃虛冷,氣滯不行,攻刺心腹痛連胸脅。
(方見氣門) 治傷冷食而痛 用紅丸子。
(方見積聚門) 治稟受素弱飲食過傷腹痛者 當補脾胃以消導之。
人參 白朮 山楂 黃連 枳實 木香 水煎服。
治食枳腹痛 其脈弦,其痛在上以手重按愈痛甚,欲大便利後痛減者是也。
陳皮 山楂 神麯 枳實(麩炒) 香附各一錢 半夏 厚樸各八分 甘草 川芎各五分 木香三分 蒼朮(米泔制炒)六分 乾薑七分。
水二鍾、姜三片煎八分,一通口服。
治老年婦人脾胃不謂、虛寒、心氣不順腹內作痛 香附一斤 青蒿子 橘紅 艾葉各四兩 上用童便、老酒、米醋、糯米泔各一鍾,先將香附一斤浸內一宿,次早即入橘紅、艾,文武火煮,如幹再加童便、酒、醋、米泔,以香附爛為度,取起搗成餅,焙乾入青蒿子,為末,以饅頭去皮,鹽水打糊丸,黍米大。
日服六十丸,白湯下。
備急丸 治飽食心腹脹滿刺痛欲死者。
(方見傷食門) 調氣散 治氣滯於內,胸隔虛痞,腹中刺痛。
木香五分 檳榔七分 陳皮八分 甘草三分 青皮(麩炒)一錢 紫蘇五分 香附一錢 半夏八分 乳香 沒藥各三分。
水二鍾,姜三片煎八分,服。
治
黃連丸 治飲酒過多及啖糟煿熱物緻引血入大腸,故下血鮮紅者。
黃連二兩 赤茯苓一兩 阿膠(炒)一兩 上用黃連、茯苓為末,將阿膠水化入藥,丸如桐子大。
每服三十丸,食後米飲下。
或用黃連一味煎飲亦可。
治下血過多不止者 川芎 當歸 白芍藥 生地黃 黃連 槐花 上為末,取血見愁、側柏葉各少許,同生薑汁和米飲服。
理中湯 治下血服涼藥過多不愈者。
(方見寒門) 治卒下血 用赤小豆一升搗碎,水二升絞汁飲之。
香梅丸 治臟毒。
糞前或糞後紅崩漏等疾。
烏梅(同核燒灰存性) 香白芷(生用) 百藥煎(燒灰存性) 上等分為細末,麵糊丸。
米湯下三五十丸。
又方 用五倍子為末,鹽梅擂膏丸,空心白湯下三五十丸。
發熱 陰虛發熱者難治,飲酒人發熱難治,不飲酒人因酒發熱亦難治。
加味四物湯 治陰虛發熱,脈數無力者是。
川芎 芍藥 當歸 生地黃 黃柏(炒) 黃芩 水二鍾煎八分通口服。
甚者加龜闆;兼氣虛加人參、黃耆、白朮;肌熱用黃芩,胸中煩熱用梔子。
治肥白人發熱 人參 黃耆 當歸 芍藥 浮小麥(炒)各等分 水煎服。
補中益氣湯 治陽虛及勞倦發熱。
(方見內傷門) 治虛發煩躁者 人參 黃耆 麥門冬 白茯苓 竹茹 白芍 上等分,水煎服。
治濕痰發熱 片芩(炒) 黃連(炒)各半兩 香附二兩半 蒼朮二兩 上為末,用瓜蔞瓤丸。
濕痰夜發者三補丸加白芍藥亦可。
三補丸(方見虛損門) 火鬱湯 治手足心發熱。
升麻 葛根 柴胡 白芍各一兩半 防風 甘草各一錢 入連須蔥白三寸,水煎稍熱服,不拘時。
治煩不得眠 六一散加牛黃。
(方見暑門) 逍遙散 治女人夜發熱咳嗽。
當歸 芍藥 白朮 赤茯苓 甘草 柴胡 薄荷 水鍾半煎服無時。
治大病後陰虛氣鬱夜熱 酒芍藥一兩三錢半 香附一兩 片芩(炒)三錢 甘草一錢半 蒼朮半兩 為末,炊餅丸。
治因酒發熱 用青黛、瓜蔞仁入薑汁,每日數匙。
惡寒 陽虛則惡寒,陰虛則惡熱。
治陽虛惡寒 脈浮無力者是。
人參 黃耆 附子少許 上水煎服。
若壯年惡寒多服附子。
而病甚者先以江茶入薑汁、香油些少,吐其痰後用通聖散去麻黃、硝黃,加地黃、當歸養之。
升麻加黃連湯 升麻 葛根各一錢 白芷七分 甘草(炙)白芍五分 黃連(酒炒) 川芎三分 荊芥 薄荷二分 生犀三分 上作一服水煎,此治面熱。
加附子治面寒。
升麻附子湯 治陽明經本虛氣不足則身已前皆寒,故面寒。
升麻 葛根一錢 白芷 黃耆七分 甘草(炙) 人參 草豆蔻各三分 附子(炮)七分 益智三分 連須蔥白同煎服。
自汗 屬氣屬、屬濕與熱疾病,亦有汗。
汗乃心之液,自汗之症未有不因心腎俱虛而得者。
禁用半夏。
治方 人參 黃耆 少加桂枝煎服。
陽虛者附子亦可用,須用酒煮。
撲法:用牡蠣、麩皮、麻黃根、藁本、糯米、防風、白芷為末撲之。
玉屏風散 防風 黃耆各一兩 白朮二兩 每服三兩,水煎服。
大補黃耆湯 治自汗虛弱甚者。
黃耆(蜜炙) 防風 川芎 山茱萸肉 當歸 肉桂 白朮 甘草(炙) 五味子 人參 白茯苓 熟地 肉蓯蓉各等分 水二鍾,棗二個煎八分,溫服。
陽虛者加附子少許,童便煎。
治心血不足腎水虛弱夜多自汗 當歸(酒洗) 白芍(酒炒) 淮生地(酒蒸九次) 白朮(炒) 黃耆(蜜炙) 酸棗仁(炒) 肉蓯蓉(酒洗去鱗甲白膜)各一兩 茯神(去皮木) 川芎 人參 枸杞 破故紙(炒) 遠志(甘草湯浸去骨) 五味子各五錢 陳皮四錢 杜仲(去粗皮薑汁炒去絲) 上為末,煉蜜丸桐子大。
每服百丸,空心服。
安胃湯 治胃熱食後復助其火,汗出如雨。
五味子 生甘草 炙甘草 烏梅 黑棗 生薑 水煎服。
涼膈散 治火氣上升蒸胃中之濕亦能作汗。
連翹 山梔 大黃 黃芩 薄荷 甘草 樸硝 水煎服。
獨勝散 五倍子為末,臨臥時以唾調三錢填臍中,絹帕縛定一宿即止。
治腳汗不幹 楊花著鞋中。
或加綿絮人靴內尤佳。
盜汗 屬陰虛小兒盜汗不須治。
禁用生薑。
當歸六黃湯 治盜汗聖藥。
當歸 生地 黃柏(炒) 黃芩(炒) 黃連(炒) 黃耆 熟地 水二鍾煎一鍾,臨臥通口服。
或加牡蠣。
黃耆六一湯 治虛人盜汗。
黃耆六兩 甘草一兩 各用蜜炙,數次出火毒。
每一兩水煎服。
治盜汗發熱因陰虛 四物湯加黃柏。
兼氣虛者加入參、黃耆、白朮。
四制白朮散 亦治盜汗。
白朮四兩,一兩黃耆炒,一兩石斛炒,一兩牡蠣炒,一兩麩皮炒。
止取白朮為末。
每服三錢,粟米煎湯調服。
茯苓補心湯 治心汗,別處俱無隻心孔有,此因憂思驚恐勞神而得。
茯苓 人參 白朮(炒) 當歸 生地 白芍 酸棗仁(炒) 麥門冬(去心) 陳皮 黃連(炒)各等分 甘草三分 棗二枚,烏梅一個,浮麥一撮,水二鍾煎七分,入硃砂末五分,食遠服。
治盜汗 心液為汗,此藥收斂心經。
人參 當歸各等分 每服五錢,先用豬心一枚破數片,並心內血煎湯,澄清汁煎藥服。
正氣湯 治盜汗。
黃柏 知母各一錢(炒) 甘草(炙)五分 水煎服。
治自汗並盜汗 用五倍子末加飛礬,唾調填滿臍中縮定一宿即止。
治陰囊汗 用蜜陀僧研極細,加蛤粉撲患處。
勞瘵 此陰虛之極痰與血病。
有蟲者,有傳屍者。
身瘦屬火,肉脫甚者難治。
治方 四物湯加童便、竹瀝、薑汁。
治陰虛勞瘵加減方 川芎 熟地各一錢 白芍(炒) 白朮 當歸各一錢三分 黃柏七分(炒) 加竹瀝、童便、薑汁,水煎服。
咳嗽盛加杏仁、阿膠、款冬花各七分,五味子十粒。
痰盛加茯苓、貝母、瓜蔞仁一錢。
喘盛加桑皮、大腹皮。
盜汗多加牡蠣、酸棗仁各七分,浮小麥一撮。
潮熱盛加柴胡、知母、地骨皮各七分。
夢遺精滑加牡蠣、龍骨、山茱萸各七分。
赤白濁加白茯苓一錢,黃連三分炒。
兼衄咳血出於肺也,加桑白皮一錢,黃芩、山梔仁各五分炒。
兼嗽血痰血出於脾胃,加桑白皮、貝母、天門冬、瓜蔞仁各七分。
兼嘔血、吐血出於胃也,加山梔、黃連、乾薑、蒲黃炒各一錢,韭汁半盞,薑汁少許。
兼咯唾血出於腎也,加桔梗、玄參、側柏葉炒各一錢。
黃耆鱉甲散 治虛勞客熱,肌肉消瘦,四肢煩熱,心悸盜汗,減食多渴,咳嗽有血。
鱉甲(醋煮) 天門冬(去心) 知母(焙) 黃耆 赤芍 秦艽 地骨皮 白茯苓 柴胡(去蘆) 生地(洗焙) 桑白皮 紫菀 半夏 甘草(炙) 人參 肉桂 桔梗 水鍾半煎七分,食後溫服。
神驗消化丸 專治肌肉消瘦、發熱、手足心熱、乾咳、陰虛火盛、新久怯症,不拘男女服之神效。
天門冬(去心) 麥門冬(去心) 淮山藥各二兩 白茯苓(乳浸) 生地(酒洗) 熟地(用生地酒浸九蒸九曬) 苡仁(用小絹袋盛飯內蒸熟) 黃柏(鹽水浸炒) 知母(銅刀去皮,鹽水炒)各一兩 五味子 甘草各五錢 上為細末,煉蜜丸桐子大。
每服五十丸,早鹽湯下,晚滾湯下。
治骨蒸勞熱 川牛膝(去蘆酒洗) 黃柏(鹽酒炒) 知母(去毛酒炒) 熟地(酒蒸) 天門冬(去心) 麥門冬(去心) 青蒿(童便浸) 五味子 貝母 婦人加童便,制香附。
水二鍾煎八分,食遠服。
氣血虛甚,痰熱成癆者,補天丸加骨蒸藥佐之。
(方見虛損門) 青蒿丸 青蒿一鬥五升,童便三鬥,文武火熬,約童便減二鬥去蒿再熬,至一升入豬膽汁七個,或又加辰砂、檳榔末熬數沸,甘草末收之,湯調服。
紫金錠 治家患傳屍勞癆並女子為屍蟲所噬,磨服甚效。
白蠟塵治瘵蟲。
犀角紫河車丸 治傳屍勞神效。
紫河車(男胎者佳,米泔浸一宿焙乾) 鱉甲(醋炙) 桔梗 胡黃連 芍藥 大黃 貝母(去心) 草龍膽 黃柏 知母各二錢半 敗鼓皮心(醋炙)二錢半 犀角(鎊末) 蓬朮 芒硝各一錢半 硃砂二錢(水飛) 上為末,煉蜜丸桐子大,硃砂為衣。
每服二十丸,空心食前溫酒下。
如隔熱,食後服之,三月必平復,其餘勞證隻數服便愈。
重病不過一料。
柴前梅連散 治骨蒸勞熱。
三服而除。
胡黃連 柴胡 前胡 烏梅各等分 每服三錢,入豬膽一個,豬脊髓一條,韭白、童便,水煎服。
清骨散 治男婦五心煩熱欲成勞瘵。
北柴胡 生地各二兩 人參 防風 熟地 秦艽 赤茯苓各一兩 胡黃連五錢 薄荷七錢五分 每服四錢,水煎溫服。
保和湯 治勞嗽、肺燥成痿者。
知母 貝母 天門冬(去心) 麥門冬(去心) 款花各二錢 紫菀 五味子 粉草(炙) 馬兜鈴 百合 桔梗 各一錢 苡仁 天花粉 杏仁(炒)各二錢 阿膠 當歸 生地 紫蘇 薄荷各半錢 一方無地黃有百部 上水煎,加生薑三片,入飴糖一匙,每日三服食後進。
血盛加蒲黃、茜根、藕節、大薊、小薊、茅花。
痰盛加南星、半夏、橘紅、茯苓,枳殼、枳實、瓜蔞實炒。
喘盛加桑皮、陳皮、大腹皮、蘿蔔子、葶藶、蘇子。
熱盛加梔子、炒黃連、黃芩、黃柏、連翹。
風盛加防風、荊芥、金沸草、甘菊、細辛、香附。
寒盛加人參、芍藥、桂皮、五味、蠟片。
保真湯 治勞症、體虛骨蒸。
當歸 生地 熟地 黃耆 人參 白朮 赤茯苓 白茯苓 蓮心各五分 天門冬(去心) 麥門冬(去心) 赤芍 白芍 知母 黃柏(炒) 五味 柴胡 甘草 地骨皮 陳皮各二錢 姜三片,棗一枚。
水煎食後服。
驚悸加茯神、遠志、柏子仁、酸棗仁。
淋獨加萆薢、臺烏藥、豬茯、澤瀉。
便澀加木通、石葦、萹蓄。
遺精加龍骨、牡蠣、蓮鬚、蓮子。
燥熱加滑石、石膏、青蒿、鱉甲。
盜汗加浮麥(炒)、牡蠣、黃耆、麻黃根。
太平丸 治勞症咳嗽,日久肺痿、肺癰。
並宜噙服。
天門冬(去心) 麥門冬(去心) 知母 貝母 款花 杏仁 當歸 生地 黃連 阿膠(炒)各一兩五錢 蒲黃 京墨 桔梗 薄荷各一兩 北蜜四兩 麝香 一方有熟地。
為末,煉蜜丸,彈子大。
食後濃煎薄荷湯先灌嗽喉中,細嚼一丸,津唾送下。
上床時再服一丸。
如痰盛先用飴糖拌消化丸一百丸,送下後即噙嚼此丸,仰面睡,從其流入肺竅。
消化丸 白茯苓 青礞石(炒黃色) 橘紅 牙皂(火炙) 半夏 南星各二兩 白礬 枳實兩半 枳殼兩半 薄荷葉一兩 上為末,神麯糊丸,桐子大。
每服百丸,上床時飴糖拌吞,次噙嚼太平丸。
二藥相攻痰嗽掃跡。
治傳屍勞殺蟲神效散 真川椒去合口者,炒去汗為細末,每服二錢米湯下或酒糊丸,每服三十丸。
一應蟲疾並宜服之。
痿 起於肺熱,有濕熱者、有濕痰者、有血虛者、有氣虛者、有瘀血者。
不可作風治。
東垣健步丸 治濕熱痿弱、膝中無力屈伸不得、腰背腿腳沉重、行步艱難。
羌活 柴胡 滑石(炒) 甘草(炙) 瓜蔞根(酒洗) 肉桂各五分 防風 澤瀉各三錢 防已(酒洗)一兩 川烏一錢 苦參(酒浸)一錢 加蒼朮 黃芩 黃柏 牛膝 上為細末,酒糊丸,桐子大。
每服七十丸,空心服。
原方用愈風湯下。
治氣虛痿弱 人參 黃耆 白朮 甘草 黃柏 黃芩 蒼朮 水煎,空心服。
或就以此藥吞補陰丸尤妙。
治濕痰痿弱 蒼朮 白朮 黃芩 黃柏 竹瀝 薑汁 陳皮 半夏 茯苓 甘草 水煎,空心服。
治骨軟風腰膝疼行履不得遍身瘙癢 大何首烏、牛膝各一斤,酒一升浸七宿,曬乾,木臼內搗為末,煉蜜丸,桐子大。
每服三五十丸,空心溫酒白湯下。
虎潛丸、補腎丸 治痿。
(方見虛損門) 腰痛 有腎虛、有瘀血、有濕熱、有挫閃、有痰。
治腎虛腰痛 動止軟弱不能支持,脈弦大虛,疼不已者是。
杜仲(酥炙去絲) 龜闆(酥炙) 黃柏(酒炙炒) 知母(酒炙炒) 枸杞子 芍藥 五味子 當歸(酒洗)黃耆 破故紙(炒)各一兩 上為末,煉蜜同豬脊髓和丸,桐子大。
每服八十丸,空心鹽湯下。
一方當歸、芍藥、破故紙、黃耆四味。
治腰疼 杜仲(薑汁炒去絲) 破故紙(炒)各一兩 木香三錢 胡桃肉四兩 上搗爛為丸,桐子大。
每服五十丸,空心酒下。
煨腎丸 治腎虛腰痛。
杜仲三錢,鹽酒製炒去絲,為末。
以豬腰子一枚,薄披五七片,以鹽椒醃去腥水,摻藥末,在內包以荷葉,外加濕紙,煨熟酒下。
青娥丸 專滋腎水、壯陽、益筋骨,治腰膝足痛,久服無不驗。
補骨脂(即破故紙,四川者佳。
洗淨酒浸少頃,隔紙炒香為度)四兩 萆薢(真者四兩,切片作四分,一分鹽水浸、一分童便浸、一分米泔浸、一分無灰酒浸,各一宿曬乾) 杜仲四兩(薑汁炒去絲) 胡桃肉(泡去皮)八兩 黃柏四兩(蜜炒) 知母三兩(蜜炒) 牛膝(去蘆淨)四兩(酒洗) 上為細末,春夏用粥,秋冬用蜜,其粥用糯米一碗煮之。
將胡桃肉搗爛為膏,和勻後臼舂千餘下,丸如桐子大。
每服五十丸至八十丸,空心鹽湯或鹽酒下,以乾物壓之。
秋石四精丸 亦治腎虛腰痛。
(方見虛損門) 治腰痛 川烏 草烏 川椒 南星 半夏 皂莢各五錢 為末,薑蔥搗爛炒熱和前藥置腰上,用布纏定,滿腰極熱,一周時立愈。
腎著湯 治腎虛傷濕,身重腰冷如坐水中,不渴,小便自利。
乾薑(泡) 茯苓各四兩 甘草(炙) 白朮各二兩 每服五錢,水煎,空心服。
獨活寄生湯 治腎氣虛弱,為風濕所乘流注腰膝或攣拳掣痛不得屈伸,或緩弱冷痹行步無力。
秦艽 獨活 桑寄生(如無以續斷代之) 細辛 牛膝 茯苓 白芍 桂心 川芎 防風 人參 熟地 當歸 杜仲(炒) 甘草各三兩(炙) 每服三錢,水煎,空心服。
下利去地黃。
仍灸腎俞、崑崙尤佳。
又方 當歸(酒浸) 杜仲(薑汁炒去絲)各五錢 赤芍 白芷 威靈各二錢 肉桂一錢 水、酒各一鍾半煎至一鍾,空心服。
治濕熱腰痛 動止滯重不能轉便,遇天陰或久坐則發,脈緩者是也。
杜仲(鹽酒製,炒去絲) 黃柏(酒製炒) 蒼朮(米泔浸炒) 當歸(酒洗) 川芎 白朮 破故紙(炒)各一錢 水煎,空心服。
一方無當歸、破故紙。
摩腰丹 治寒濕腰痛。
附子尖 烏頭尖 南星 硃砂 乾薑各一錢 雄黃 樟腦 丁香 麝香五分。
上為末,蜜丸圓眼大。
每服一丸,薑汁化開如厚粥,烘熱置掌中摩腰上,令盡黏著肉烘綿布縛定,腰熱如火妙。
間三日用一丸或加茱萸、桂。
治寒濕腰痛 見熱則減,見寒則增。
宜用五積散加吳茱萸半錢,杜仲一錢。
(方見寒門) 治痰積腰痛 脈滑者是。
南星(薑製) 半夏(薑製)各一錢半 茯苓八分 甘草五分 蒼朮(米泔浸炒) 陳皮 黃柏(炒)各一錢 水煎,空心服。
治瘀血腰痛 日輕夜重脈澀者是。
川芎八分 當歸(酒洗)錢半 芍藥一錢 桃仁九個 紅花(酒洗)八分 杜仲(鹽酒製炒去絲)一錢 香附 水煎,空心一服。
復元通聖欲 治閃挫腰痛。
茴香 穿山甲(蛤粉炒)各二兩 白牽牛(炒) 甘草 陳皮 玄胡索各一兩 木香 上為末,每一錢酒調服。
一身腔子盡痛必用木香行氣。
一方 治腰痛。
用刀豆殼化灰,好酒調服。
外以皂角燒煙薰之。
又方 生薑一斤取真汁四兩,水膠一兩同煎成膏,厚紙攤貼腰眼甚效。
腹痛 有寒、有積熱、有食積、有痰、有死血、有蟲痛、有絞腸痧者,有暑痛者。
臍下急忽大痛,人中黑者多死。
理中丸 治冷痛綿綿,而病無增減,以熱手熨之,稍止者是。
若手不可按者宜下之。
(方見寒門) 治感寒腹痛 宜薑桂。
嘔加丁香或五積散亦可。
治絞腸痧痛 用樟木煎湯吐之或鹽湯探吐亦可。
又宜刺委中出血。
治不思飲食其體素弱而腹冷痛者 養胃湯加桂、茱萸各一錢半,木香三分。
或理中湯、建中湯加茱萸亦可。
蟠蔥散 治脾胃虛冷,氣滯不行,攻刺心腹痛連胸脅。
(方見氣門) 治傷冷食而痛 用紅丸子。
(方見積聚門) 治稟受素弱飲食過傷腹痛者 當補脾胃以消導之。
人參 白朮 山楂 黃連 枳實 木香 水煎服。
治食枳腹痛 其脈弦,其痛在上以手重按愈痛甚,欲大便利後痛減者是也。
陳皮 山楂 神麯 枳實(麩炒) 香附各一錢 半夏 厚樸各八分 甘草 川芎各五分 木香三分 蒼朮(米泔制炒)六分 乾薑七分。
水二鍾、姜三片煎八分,一通口服。
治老年婦人脾胃不謂、虛寒、心氣不順腹內作痛 香附一斤 青蒿子 橘紅 艾葉各四兩 上用童便、老酒、米醋、糯米泔各一鍾,先將香附一斤浸內一宿,次早即入橘紅、艾,文武火煮,如幹再加童便、酒、醋、米泔,以香附爛為度,取起搗成餅,焙乾入青蒿子,為末,以饅頭去皮,鹽水打糊丸,黍米大。
日服六十丸,白湯下。
備急丸 治飽食心腹脹滿刺痛欲死者。
(方見傷食門) 調氣散 治氣滯於內,胸隔虛痞,腹中刺痛。
木香五分 檳榔七分 陳皮八分 甘草三分 青皮(麩炒)一錢 紫蘇五分 香附一錢 半夏八分 乳香 沒藥各三分。
水二鍾,姜三片煎八分,服。
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