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
關燈
小
中
大
虛損
多屬陰虛。
凡虛勞不受補者不治。
四君子湯 治氣虛。
人參五錢 白朮 茯苓各一兩 甘草三錢 每服四五錢,水煎服。
四物湯 治血虛。
川芎 當歸各一兩 芍藥 熟地黃各二兩半 每服一兩,水煎服。
八物湯 四君子合四物湯。
治氣血俱虛。
十全大補湯 人參 黃耆 白朮 茯苓 甘草 芍藥 熟地黃 肉桂 當歸 川芎 每服一兩,加薑棗水煎服。
固真丸 補氣血,固精壯陽,烏鬚髮。
忌食蘿蔔。
仙茅四兩(米泔水浸一宿,黑豆拌,同何首烏蒸) 何首烏(赤白各一斤,竹刀刮去皮,黑豆拌蒸) 牛膝三兩(同何首烏蒸) 當歸(酒洗)四兩 熟地(酒蒸)五兩破故紙(炒)山藥 菟絲子(酒煮炒) 蒼朮(米泔浸炒) 白朮(炒)各四兩 枸杞子三兩 茯苓(赤白各三兩,人乳拌曬乾) 人參二兩(去蘆) 為末,蜜丸。
空心鹽湯下百丸。
三補丸 治上焦積熱,洩五臟火。
黃芩 黃柏 黃連各等分 為末,蒸餅丸。
大補陰丸 降陰火補腎水。
黃柏(炒褐色) 知母(酒炒)各四兩 熟地黃 龜闆(酥炙)各六兩 為末,豬脊髓和蜜丸,空心鹽湯下。
補陰丸(又名虎潛丸) 黃柏半斤(鹽酒炒) 知母(酒炒) 熟地各二兩 龜闆四兩(酥炙) 白芍藥 陳皮 牛膝各二兩 鎖陽 當歸各一兩五錢 虎脛骨一兩(酥炙) 上為末,酒煮羊肉丸,鹽湯下。
冬加乾薑五錢。
八珍酒 當歸三兩 南芎一兩 白芍二兩(煨) 生地四兩 人參一兩 白朮三兩(炒) 茯苓二兩 粉草一兩半 五加皮八兩 小紅棗肉四兩 核桃肉四兩 上絹袋裝,用好酒四十斤煮二炷香,埋土中五日,取出過二七日隨量服。
滋陰大補丸 牛膝(酒浸) 山藥各一兩半 杜仲(酒和薑汁浸炙斷絲) 山茱萸(鮮紅者去核) 巴戟(去心) 肉蓯蓉(酒浸,新瓦上焙乾) 五味子 白茯苓(去皮) 茴香 遠志(甘草同煮去心)各一兩 石菖蒲 枸杞子各五錢 熟地黃二兩 上為末,紅棗煮取肉,和煉蜜為丸桐子大。
每服八十丸,淡鹽湯或酒空心下,與加味虎潛丸相間服之佳。
所謂補陰和陽、生血益精、潤肌膚、強筋骨,性味清而不寒、溫而不熱。
非達造化之精微者未足與議於斯。
加味虎潛丸 人參 黃耆 芍藥 黃柏(堅厚金色者酒浸炒) 當歸(酒浸) 山藥各一兩 鎖陽(比蓯蓉幹而色淡者酥炙黃) 枸杞(甘州者佳) 杜仲(炒去絲) 虎脛骨(酒浸一宿酥炙黃) 龜闆(同上制) 菟絲子(鹽浸炒)各五錢 破故紙(炒黃) 五味子各七錢半 牛膝(酒洗)一兩 熟地黃四兩 上為末,煉蜜和豬脊髓丸,桐子大。
每服百丸,溫酒或鹽湯下。
六味地黃丸 治腎氣虛損、久新惟悴、寢汗發熱、五臟齊損、瘦弱虛煩、骨蒸萎弱下血。
乾山藥 山茱萸各四兩 澤瀉 牡丹皮 白茯苓各三兩 熟地黃八兩 上為末,煉蜜丸桐子大。
每服五十丸,自滾湯空心下。
人參固本丸 天門冬(去心) 麥門冬(去心) 生地黃 熟地黃 人參 上為細末,煉蜜丸桐子大。
每服五十丸,空心鹽湯或酒下。
紫河車丸 當歸(酒洗) 熟地(酒蒸) 白朮(炒) 山藥 山茱萸(淨肉)各二兩 茯神(去皮木) 川芎(酒洗) 人參 麥門冬(去心) 枸杞子 破故紙(炒) 肉蓯蓉(酒洗去鱗甲白膜) 菟絲子(酒煮炒)各一兩 白芍藥(酒浸炒) 棗仁(炒) 杜仲(薑汁炒去絲) 天門冬(去心)各一兩五錢 紫河車一具(酒洗挑去血筋,瓦上焙乾搗末。
如幹者酒浸洗) 牛膝(酒浸去蘆)八錢 五味子五錢 上為末,煉蜜丸桐子大。
每服百丸,空心鹽湯下。
三味補陰丸 治酒色過傷少陰。
龜闆半斤(酥炙) 黃柏一斤(酒炒) 知母半斤(酒炒) 上煉蜜丸桐子大。
每服四十丸,空心酒或鹽湯下。
八味丸 治腎氣虛乏,下元冷憊,臍腹疼痛,夜多旋溺,腳膝緩弱,肢體倦怠,麵皮痿黃或黧黑及虛勞不足,渴欲飲水,腰重疼痛,小腹急痛,小便不利。
熟地八兩 澤瀉 牡丹皮 白茯苓各三兩 山藥 山茱萸肉各四兩 附子(炮) 桂心各一兩 上為末,煉蜜丸桐子大。
每服五十丸,酒下或鹽湯下。
婦人淡醋湯下。
一方不用附子,用肉桂、五味子各一兩。
加味太極丸 黃柏(去皮淨)三兩六錢(鹽酒浸一晝夜炒褐色) 知母(去毛淨)二兩四錢(鹽酒浸一晝夜。
曬乾炒) 砂仁一兩二錢(一半生用,一半川椒炒,去椒用) 破故紙二兩八錢(鹽酒浸半日,曬乾炒) 胡桃肉(去皮)三兩二錢 柏子仁 菟絲子(酒浸炒) 甘枸杞 生地(酒洗) 杜仲(鹽酒浸一宿,炒去絲) 熟地(酒蒸) 山藥 白茯苓(去木) 牛膝(去蘆酒浸) 人參各二兩 山茱萸(去核淨肉) 五味子各一兩 赤白 何首烏各一斤(不犯鐵器,切片,用牛膝半斤,並黑豆拌蒸一炷香,取出又換豆再蒸三次,曬乾,各用二兩六錢) 共為末,煉蜜丸桐子大。
每早晨溫酒或白湯下。
坎離丸 此藥取天一生水地二生火之意,藥輕而功用大,久服而取效速,先賢王道之藥無出於此,大能生精益血,升水降火。
當歸(全用好酒浸洗三日,曬乾銼碎) 川芎(大者用清水洗淨挫碎) 白芍藥(溫水洗淨銼碎,用好酒浸一日,曬乾炒赤) 知母(去毛,與黃柏制同)各四兩 熟地黃八兩(淮慶者佳。
四兩用砂仁,四兩用白茯苓,同人絹袋,用好酒二壺煮乾去二味,隻用地黃) 厚黃柏(去皮)八兩(二兩鹽水浸,二兩酒浸,二兩人乳浸,二兩蜜浸,俱曬乾炒赤) 上六味修制明白和合一處,平鋪三、四分厚,夜露日曬三日夜以收天地之精、日月之華。
研細末,用真冬蜜一斤八兩加水半碗,共煉至滴水成珠,再加水一碗煎一滾,和前藥丸桐於大。
每服八、九十丸,空心鹽湯下。
冬用溫酒下。
人參膏 治傷寒汗吐下後及行倒倉法吐下後用此補之。
韓飛霞曰:人參煉膏回元氣於無何有之鄉?王道也。
又肺虛嗽亦宜人參膏補之。
如氣虛兼有火邪者人參膏與天門冬膏對服。
人參去蘆,或一斤、二斤隨意切片入砂鍋水浮於藥一手指,文武火煎乾一半,傾在一瓶盛之。
又將渣煎,又如前傾於瓶。
凡煎三次驗參咀嚼無味乃止,卻將三次所煎之汁去渣,仍入砂鍋內文武火慢慢熬成膏。
如一斤參隻好熬一碗及成膏入碗內,隔宿必有清水浮上亦宜去之,隻留調膏。
秋石四精丸 治腎虛盜汗腰疼。
秋石 蓮肉 茯苓 芡實俱一兩 上四味為末,棗肉十二兩為丸,桐子大。
每服五、六十丸,溫酒下。
大補丸 去腎經火、燥下焦濕,治筋骨軟。
氣虛以補氣藥下;血虛以補血藥下,並不單用。
川黃柏炒褐色,水丸服。
補腎丸 黃柏(酒炒) 龜闆(炙)各三兩 杜仲(炒) 牛膝(酒浸)各二兩 乾薑五錢(冬月用之) 五味子一兩(夏月用之) 上為末,薑汁糊丸,或酒糊丸。
每服七十丸,鹽湯下。
八味定志丸 補益心神,安定魂魄。
治痰,去胸中邪熱,理肺腎虛勞。
人參一兩半 菖蒲 遠志(去心) 茯神 茯苓各一兩 白朮 麥門冬 硃砂(水飛)各五錢 牛黃二錢(另研) 上為末,煉蜜丸桐子大。
米飲下三十丸。
髓竭不足加生地、當歸;肺氣不足加天門冬、麥門冬、五味子;心氣不足加人參、茯神、菖蒲;脾氣不足加白朮、白芍藥、益智、牡丹皮;膽氣不足加細辛、酸棗仁、地榆;神昏不足加硃砂、預知子、茯神。
太乙神應丸 治一切虛損勞症。
人乳一碗(用磁鍋煮乾去水不用,將幹乳用磁碗焙乾聽用) 牛乳一碗(同前制) 白果汁一碗(同前制) 杜仲三兩(薑製炒黃色) 破故紙二兩半(用大麥炒黃色) 白鮮皮二兩(童便浸三日) 白茯苓二兩 川牛膝二兩(燒酒浸三日) 當歸二兩(童便浸三日) 黍米金丹一個(曬乾。
即初生嬰兒口中血珠) 共為細末,煉蜜丸桐子大。
每服一丸,夜間噙化。
驚加珍珠、琥珀。
吐血 吐全是血者是乃火載血上,錯經妄行,其脈必芤。
身熱脈實大者難治,身涼脈微細者易治,血症腹下惡痢者其邪易去。
犀角地黃湯 吐血、嘔血、衄血通治。
犀角(鎊) 生地黃 芍藥 牡丹皮各等分。
每服五錢,水煎溫服。
面色痿黃,大便黑者更宜服之。
又方 用童便一分,酒半分,擂側柏葉溫飲。
去渣,非酒不能行血,惟嘔血、衄血不用酒,以水擂服。
七生湯 治血向口鼻中出,如泉湧,諸藥止之不效。
生地黃汁 生荷葉汁 生藕汁 生韭汁 生茅根汁各一碗 生薑五錢(取汁) 磨京墨與各汁同服。
加味四物湯 治吐血。
當歸 芍藥 側柏各錢半 川芎 生地黃 梔子(炒)各一錢。
水二鍾煎八分,入水研京墨汁二三匙,童便半小鐘,薑汁少許徐徐服之。
若吐血夾痰積吐一、二碗者加黃柏、知母。
治吐血不止 用乾薑炒黑色為末,童便調服。
玄霜膏 治吐血虛嗽神應。
烏梅汁 蘿蔔汁 梨汁 柿霜 白糖各四兩 薑汁一兩 款冬花 紫菀各二兩(為末) 以上藥聽用。
另以白茯苓半斤為末,用乳汁三斤將茯苓浸入,取出曬乾又浸入,取出曬乾乳盡為度。
卻將前款冬花、紫菀末再入蜂蜜四兩,同前柿霜、白糖並各汁作一處,入砂鍋內慢火熬成膏,丸如彈子大。
臨睡噙化一丸。
治吐血 槐花(炒焦) 發(煅灰) 繭(煅灰) 茅根各一錢(俱研細末) 白及膏和丸 芡實大,每服五分。
又用繭黃四兩煎湯三碗,每碗送藥五分,日進三服。
忌油膩、煎炒、魚腥。
如欲飲茶,以藕節數個,扁柏四兩,茅根三兩煎湯,磨京墨一寸許在內作茶飲之。
愈後須服固本丸。
治暴吐 紫血成塊 雖多不妨。
用四物湯合解毒湯調之。
若吐血覺胸中氣塞上吐紫血者,桃仁承氣湯下之。
四生丸 治吐血衄血、陽盛於陰、血熱妄行,此方甚效。
生荷葉 生艾 生柏葉 生地黃各等分 上研爛丸雞子大。
每服一丸,水三鍾煎一鍾,濾過溫服。
治先見吐紅後見痰嗽 此陰虛火動痰不降下。
當歸 川芎 芍藥 生地黃各一錢五分 貝母 山梔(炒)天花粉各一錢 牡丹皮八分 麥門冬八分 水二鍾煎八分,童便少許服。
治先痰嗽後見吐紅 是痰積熱。
知母 貝母 瓜蔞仁 生地黃各一錢 山梔(炒)一錢二分 天花粉一錢半 芍藥一錢 麥門冬一錢 水二鍾煎八分,通口服。
芎藭湯 治一切失血過多,眩暈不蘇。
芎藭 當歸(去蘆酒浸)各等分 每服四錢,水二鍾煎七分,溫服不拘時。
治見血後脾胃弱精神少血不止者 人參一錢 黃耆二錢 五味子十三粒 芍藥 甘草 當歸 麥門冬各五分 水煎服。
加鬱金研入亦可。
華佗危病方 治吐血下血。
其證皆因內傷損或因酒色勞損,或心肺傷破、血氣妄行,血如湧泉口鼻俱出,須臾不救。
側柏葉(蒸乾)一兩 人參(焙乾)一兩 為末。
每服二錢,入飛羅面二錢,新汲水調和稀糊服。
如無前藥,用荊芥一握燒過,蓋地上出火毒碾如粉,陳米飲調下三錢,不過二服。
如無荊芥用釜底墨研如粉服二錢,米飲下,連進三服。
治舌上無故出血如線不止 以槐花炒為末摻之。
血餘散 治吐血衄血。
頭髮燒存性為末,米飲調下二錢。
衄血者以少許吹入鼻中。
嘔血 先噁心而嘔出成升碗者是,多因怒氣過甚所緻。
治方 當歸 川芎 芍藥 生地黃 山梔(炒) 水二鍾煎八分,入童便薑汁少許服。
治嘔血脈大發熱喉中痛者 此是氣虛。
人參 黃花(蜜炙) 黃柏 荊芥 當歸 生地 各等分,水煎服。
又方 韭汁、童便、薑汁、鬱金飲之,其血自清。
如無鬱金,以山茶花代亦可。
吐血亦治。
又方 黃柏蜜炙搗為末,煎麥門冬湯調二錢服。
一方側柏葉為末,米飲調下。
一方 治怒氣逆甚而嘔血。
瓜蔞子 當歸 生地黃 桔梗 牡丹皮 通草 上等分,水煎服。
衄血 血熱妄行從鼻出者是,治法與吐血同。
河間生地黃散 治鬱熱衄血,或咯吐血皆治之。
枸杞子 柴胡 黃連 地骨皮 天門冬 甘草 白芍藥 黃芩 黃耆 生地 熟地各等分 水煎服。
若下血加地榆。
止衄散 治勞傷出衄。
黃耆六錢 赤茯苓 白芍藥 當歸 生地 阿膠各三錢 為末。
每服二錢,食後黃耆湯下。
麥門冬飲子 治衄血不止。
麥門冬 生地黃 各等分,水煎服。
犀角地黃湯 治衄血。
或加黃芩、升麻,或加鬱金末,童便、薑汁調服亦可。
(方見吐血門) 一方 伏龍肝半升,以新汲水一大碗淘取汁,和蜜頓服。
一方 頭髮燒灰,以竹管吹入鼻孔中即止。
亦可以酒調服。
一方 韭汁飲之立效。
吐血嘔血亦可用。
又法 將患人頭髮從中分,取井花水濕紙頂上搭之即止。
又法 如左鼻孔出血者以色線紮右手中指根;右孔出血者紮左手中指根;兩孔俱出者紮二指根。
又方 鼻衄不止,搐鼻側從口中出者,以牛乳二小盞溫暖連服之則止。
又治腸風酒痢。
咳血 因嗽而去痰,痰內有血者是。
治方 當歸 芍藥 知母 桔梗 麥門冬各一錢 生地黃 天花粉各一錢五分 貝母一錢二分 甘草五分 茯苓八分 水二鍾煎八分,通口服。
辟穀丹 治咳血。
天門冬□斤 熟地黃半斤 上為末,煉蜜丸彈子大。
每服三丸,溫酒下,或湯下,日進三服。
一方 治咳血痰盛、身熱,多是血虛。
用青黛、瓜蔞仁、訶子、海石、山梔為末,薑汁蜜丸,噙化。
嗽盛者加杏仁,後以八物湯加減調理。
痰盛再加痰藥。
咯血 此出於腎咯,出血屑者是。
亦有痰帶血絲出者。
治方 白朮 牡丹皮各一錢半 當歸 芍藥 貝母 桃仁(研)各一錢 山梔(炒黑) 黃芩各八分 桔梗七分 甘草三分 青皮五分 水煎服。
一方無青皮、黃芩,有知母、黃柏、麥門冬。
一方 四物湯入童便、薑汁、青黛服之。
加地黃膏、牛膝膏尤效。
噙化仙方 治五勞七傷、吐膿吐血吐痰、咳嗽喘急。
五味子一兩 款冬花 紫菀 桔梗各二兩 上用水熬成膏濃汁,去渣,入梨汁、蘿蔔汁、生薑汁、飴糖各二兩,再熬成膏,入人參末五錢和勻,至晚噙化。
聖餅子 治咯血。
青黛一錢 杏仁四十粒(去皮尖,以黃蠟煎黃色) 上研杏仁細,入青黛捏作餅子,用時以柿一枚破開,以餅置其中合定,濕紙煨,研食。
天門冬丸 治吐血咯血,大能潤肺止咳。
天門冬一兩 甘草 白茯苓 阿膠 杏仁(炒) 貝母各五錢 上為末,煉蜜丸桐子大。
每服一丸,含口中化下,日夜可服十丸。
溺血 屬熱痛者為血淋;不痛者為溺血,不可純用寒涼藥,必用辛溫升藥,如酒煮炒涼藥之類。
治方 當歸 川芎 芍藥 生地黃 山梔(炒) 牛膝 水煎,空心服。
一方加黃連、棕灰。
又方 生地黃四兩 小薊 滑石 通草 蒲黃 藕節 淡竹葉 當歸(酒浸) 山梔(炒) 甘草(炙)各五錢 上水煎服。
並治血淋。
一方 用油頭髮燒灰存性為末,新汲水調下。
治暴熱溺血 用梔子去皮炒,水煎服。
當歸承氣湯 溺血實者以此下,之後以四物湯加炒山梔調理。
當歸 厚樸 枳實 大黃 芒硝 水煎服。
治小便出血條痛不可忍 用淡豆豉一撮,煎湯溫服。
治房室勞傷小便尿血 用自己頭髮一握,洗淨燒灰作一服,溫酒調下。
小兒尿血 用甘草、升麻煎湯,調益元散服。
下血 治下血有熱 當歸 川芎 芍藥 地黃 山梔(炒) 升麻 秦艽 阿膠 水煎服,此去大腸濕熱。
虛者用四物湯加炮乾薑、升麻。
芍藥黃連湯 治便血腹中痛,謂之熱毒。
芍藥 黃連 當歸各三錢半 淡竹葉 大黃 甘草(炙)各一錢 水鍾半煎八分,食前服。
如痛甚,調木香、檳榔末各五分服。
黃連湯 治便血腹中不痛者謂之濕毒。
黃連 當歸各半兩 甘草一錢半(炙) 水鍾半煎八分,空心服。
臟連丸 治便血並赤痢等症。
用宣州肥大黃連不拘多寡,去毛洗淨為末,篩過如面,用雄豬大腸一段,將前藥填入腸中滿,兩頭紮定入鍋蒸熟,以爛為度取出,入木臼內杵為丸桐子大。
早晚每服三十丸,白湯下,能滌五臟諸毒。
治便血 亦治痔漏。
槐角子十月已上摘取,置透風處陰乾,去粗梗;採側柏葉不拘多少,用木甑鋪柏葉一層,槐子一層,入鍋蒸三個時辰,去柏葉曬乾,次日又換新拍葉,如前法蒸之九次,槐子黑色味甘。
每日清晨細嚼數十粒,滾湯送下,如無鮮槐角即用乾者。
治大便下血不時來升碗者並效 男人用雄豬肚,女人用雌豬肚,取來不要洗去裡面白膜。
荊芥穗四兩 當歸 黃連各一兩 紅花五錢 地榆三錢 皮硝一錢 上為末,裝在肚內紮定勿使水進,用水淹過肚二三指許,以盆覆煮勿洩氣,候爛為度取出去藥淨,肚就以原汁送下,用二三個痊愈。
烏梅丸 治下血。
烏梅三兩,燒灰存性為末,醋糊丸桐子大。
每服七十丸,空心米湯下。
黃連香薷飲 治伏暑純下鮮血者。
(方見暑門) 敗毒散 治風熱流入大腸經下血不止者。
胃風湯 治風濕乘虛入腸胃或下瘀血者,加枳殼、荊芥、槐花。
(方見痢門) 治糞前有血面色黃 用石榴皮為末,煎茄子湯調一錢服。
治糞後下血不止 用艾葉不拘多少,以生薑汁三合和服。
治積熱下血 蒼朮 陳皮各一兩半 連翹五錢 黃連 黃芩 黃
凡虛勞不受補者不治。
四君子湯 治氣虛。
人參五錢 白朮 茯苓各一兩 甘草三錢 每服四五錢,水煎服。
四物湯 治血虛。
川芎 當歸各一兩 芍藥 熟地黃各二兩半 每服一兩,水煎服。
八物湯 四君子合四物湯。
治氣血俱虛。
十全大補湯 人參 黃耆 白朮 茯苓 甘草 芍藥 熟地黃 肉桂 當歸 川芎 每服一兩,加薑棗水煎服。
固真丸 補氣血,固精壯陽,烏鬚髮。
忌食蘿蔔。
仙茅四兩(米泔水浸一宿,黑豆拌,同何首烏蒸) 何首烏(赤白各一斤,竹刀刮去皮,黑豆拌蒸) 牛膝三兩(同何首烏蒸) 當歸(酒洗)四兩 熟地(酒蒸)五兩破故紙(炒)山藥 菟絲子(酒煮炒) 蒼朮(米泔浸炒) 白朮(炒)各四兩 枸杞子三兩 茯苓(赤白各三兩,人乳拌曬乾) 人參二兩(去蘆) 為末,蜜丸。
空心鹽湯下百丸。
三補丸 治上焦積熱,洩五臟火。
黃芩 黃柏 黃連各等分 為末,蒸餅丸。
大補陰丸 降陰火補腎水。
黃柏(炒褐色) 知母(酒炒)各四兩 熟地黃 龜闆(酥炙)各六兩 為末,豬脊髓和蜜丸,空心鹽湯下。
補陰丸(又名虎潛丸) 黃柏半斤(鹽酒炒) 知母(酒炒) 熟地各二兩 龜闆四兩(酥炙) 白芍藥 陳皮 牛膝各二兩 鎖陽 當歸各一兩五錢 虎脛骨一兩(酥炙) 上為末,酒煮羊肉丸,鹽湯下。
冬加乾薑五錢。
八珍酒 當歸三兩 南芎一兩 白芍二兩(煨) 生地四兩 人參一兩 白朮三兩(炒) 茯苓二兩 粉草一兩半 五加皮八兩 小紅棗肉四兩 核桃肉四兩 上絹袋裝,用好酒四十斤煮二炷香,埋土中五日,取出過二七日隨量服。
滋陰大補丸 牛膝(酒浸) 山藥各一兩半 杜仲(酒和薑汁浸炙斷絲) 山茱萸(鮮紅者去核) 巴戟(去心) 肉蓯蓉(酒浸,新瓦上焙乾) 五味子 白茯苓(去皮) 茴香 遠志(甘草同煮去心)各一兩 石菖蒲 枸杞子各五錢 熟地黃二兩 上為末,紅棗煮取肉,和煉蜜為丸桐子大。
每服八十丸,淡鹽湯或酒空心下,與加味虎潛丸相間服之佳。
所謂補陰和陽、生血益精、潤肌膚、強筋骨,性味清而不寒、溫而不熱。
非達造化之精微者未足與議於斯。
加味虎潛丸 人參 黃耆 芍藥 黃柏(堅厚金色者酒浸炒) 當歸(酒浸) 山藥各一兩 鎖陽(比蓯蓉幹而色淡者酥炙黃) 枸杞(甘州者佳) 杜仲(炒去絲) 虎脛骨(酒浸一宿酥炙黃) 龜闆(同上制) 菟絲子(鹽浸炒)各五錢 破故紙(炒黃) 五味子各七錢半 牛膝(酒洗)一兩 熟地黃四兩 上為末,煉蜜和豬脊髓丸,桐子大。
每服百丸,溫酒或鹽湯下。
六味地黃丸 治腎氣虛損、久新惟悴、寢汗發熱、五臟齊損、瘦弱虛煩、骨蒸萎弱下血。
乾山藥 山茱萸各四兩 澤瀉 牡丹皮 白茯苓各三兩 熟地黃八兩 上為末,煉蜜丸桐子大。
每服五十丸,自滾湯空心下。
人參固本丸 天門冬(去心) 麥門冬(去心) 生地黃 熟地黃 人參 上為細末,煉蜜丸桐子大。
每服五十丸,空心鹽湯或酒下。
紫河車丸 當歸(酒洗) 熟地(酒蒸) 白朮(炒) 山藥 山茱萸(淨肉)各二兩 茯神(去皮木) 川芎(酒洗) 人參 麥門冬(去心) 枸杞子 破故紙(炒) 肉蓯蓉(酒洗去鱗甲白膜) 菟絲子(酒煮炒)各一兩 白芍藥(酒浸炒) 棗仁(炒) 杜仲(薑汁炒去絲) 天門冬(去心)各一兩五錢 紫河車一具(酒洗挑去血筋,瓦上焙乾搗末。
如幹者酒浸洗) 牛膝(酒浸去蘆)八錢 五味子五錢 上為末,煉蜜丸桐子大。
每服百丸,空心鹽湯下。
三味補陰丸 治酒色過傷少陰。
龜闆半斤(酥炙) 黃柏一斤(酒炒) 知母半斤(酒炒) 上煉蜜丸桐子大。
每服四十丸,空心酒或鹽湯下。
八味丸 治腎氣虛乏,下元冷憊,臍腹疼痛,夜多旋溺,腳膝緩弱,肢體倦怠,麵皮痿黃或黧黑及虛勞不足,渴欲飲水,腰重疼痛,小腹急痛,小便不利。
熟地八兩 澤瀉 牡丹皮 白茯苓各三兩 山藥 山茱萸肉各四兩 附子(炮) 桂心各一兩 上為末,煉蜜丸桐子大。
每服五十丸,酒下或鹽湯下。
婦人淡醋湯下。
一方不用附子,用肉桂、五味子各一兩。
加味太極丸 黃柏(去皮淨)三兩六錢(鹽酒浸一晝夜炒褐色) 知母(去毛淨)二兩四錢(鹽酒浸一晝夜。
曬乾炒) 砂仁一兩二錢(一半生用,一半川椒炒,去椒用) 破故紙二兩八錢(鹽酒浸半日,曬乾炒) 胡桃肉(去皮)三兩二錢 柏子仁 菟絲子(酒浸炒) 甘枸杞 生地(酒洗) 杜仲(鹽酒浸一宿,炒去絲) 熟地(酒蒸) 山藥 白茯苓(去木) 牛膝(去蘆酒浸) 人參各二兩 山茱萸(去核淨肉) 五味子各一兩 赤白 何首烏各一斤(不犯鐵器,切片,用牛膝半斤,並黑豆拌蒸一炷香,取出又換豆再蒸三次,曬乾,各用二兩六錢) 共為末,煉蜜丸桐子大。
每早晨溫酒或白湯下。
坎離丸 此藥取天一生水地二生火之意,藥輕而功用大,久服而取效速,先賢王道之藥無出於此,大能生精益血,升水降火。
當歸(全用好酒浸洗三日,曬乾銼碎) 川芎(大者用清水洗淨挫碎) 白芍藥(溫水洗淨銼碎,用好酒浸一日,曬乾炒赤) 知母(去毛,與黃柏制同)各四兩 熟地黃八兩(淮慶者佳。
四兩用砂仁,四兩用白茯苓,同人絹袋,用好酒二壺煮乾去二味,隻用地黃) 厚黃柏(去皮)八兩(二兩鹽水浸,二兩酒浸,二兩人乳浸,二兩蜜浸,俱曬乾炒赤) 上六味修制明白和合一處,平鋪三、四分厚,夜露日曬三日夜以收天地之精、日月之華。
研細末,用真冬蜜一斤八兩加水半碗,共煉至滴水成珠,再加水一碗煎一滾,和前藥丸桐於大。
每服八、九十丸,空心鹽湯下。
冬用溫酒下。
人參膏 治傷寒汗吐下後及行倒倉法吐下後用此補之。
韓飛霞曰:人參煉膏回元氣於無何有之鄉?王道也。
又肺虛嗽亦宜人參膏補之。
如氣虛兼有火邪者人參膏與天門冬膏對服。
人參去蘆,或一斤、二斤隨意切片入砂鍋水浮於藥一手指,文武火煎乾一半,傾在一瓶盛之。
又將渣煎,又如前傾於瓶。
凡煎三次驗參咀嚼無味乃止,卻將三次所煎之汁去渣,仍入砂鍋內文武火慢慢熬成膏。
如一斤參隻好熬一碗及成膏入碗內,隔宿必有清水浮上亦宜去之,隻留調膏。
秋石四精丸 治腎虛盜汗腰疼。
秋石 蓮肉 茯苓 芡實俱一兩 上四味為末,棗肉十二兩為丸,桐子大。
每服五、六十丸,溫酒下。
大補丸 去腎經火、燥下焦濕,治筋骨軟。
氣虛以補氣藥下;血虛以補血藥下,並不單用。
川黃柏炒褐色,水丸服。
補腎丸 黃柏(酒炒) 龜闆(炙)各三兩 杜仲(炒) 牛膝(酒浸)各二兩 乾薑五錢(冬月用之) 五味子一兩(夏月用之) 上為末,薑汁糊丸,或酒糊丸。
每服七十丸,鹽湯下。
八味定志丸 補益心神,安定魂魄。
治痰,去胸中邪熱,理肺腎虛勞。
人參一兩半 菖蒲 遠志(去心) 茯神 茯苓各一兩 白朮 麥門冬 硃砂(水飛)各五錢 牛黃二錢(另研) 上為末,煉蜜丸桐子大。
米飲下三十丸。
髓竭不足加生地、當歸;肺氣不足加天門冬、麥門冬、五味子;心氣不足加人參、茯神、菖蒲;脾氣不足加白朮、白芍藥、益智、牡丹皮;膽氣不足加細辛、酸棗仁、地榆;神昏不足加硃砂、預知子、茯神。
太乙神應丸 治一切虛損勞症。
人乳一碗(用磁鍋煮乾去水不用,將幹乳用磁碗焙乾聽用) 牛乳一碗(同前制) 白果汁一碗(同前制) 杜仲三兩(薑製炒黃色) 破故紙二兩半(用大麥炒黃色) 白鮮皮二兩(童便浸三日) 白茯苓二兩 川牛膝二兩(燒酒浸三日) 當歸二兩(童便浸三日) 黍米金丹一個(曬乾。
即初生嬰兒口中血珠) 共為細末,煉蜜丸桐子大。
每服一丸,夜間噙化。
驚加珍珠、琥珀。
吐血 吐全是血者是乃火載血上,錯經妄行,其脈必芤。
身熱脈實大者難治,身涼脈微細者易治,血症腹下惡痢者其邪易去。
犀角地黃湯 吐血、嘔血、衄血通治。
犀角(鎊) 生地黃 芍藥 牡丹皮各等分。
每服五錢,水煎溫服。
面色痿黃,大便黑者更宜服之。
又方 用童便一分,酒半分,擂側柏葉溫飲。
去渣,非酒不能行血,惟嘔血、衄血不用酒,以水擂服。
七生湯 治血向口鼻中出,如泉湧,諸藥止之不效。
生地黃汁 生荷葉汁 生藕汁 生韭汁 生茅根汁各一碗 生薑五錢(取汁) 磨京墨與各汁同服。
加味四物湯 治吐血。
當歸 芍藥 側柏各錢半 川芎 生地黃 梔子(炒)各一錢。
水二鍾煎八分,入水研京墨汁二三匙,童便半小鐘,薑汁少許徐徐服之。
若吐血夾痰積吐一、二碗者加黃柏、知母。
治吐血不止 用乾薑炒黑色為末,童便調服。
玄霜膏 治吐血虛嗽神應。
烏梅汁 蘿蔔汁 梨汁 柿霜 白糖各四兩 薑汁一兩 款冬花 紫菀各二兩(為末) 以上藥聽用。
另以白茯苓半斤為末,用乳汁三斤將茯苓浸入,取出曬乾又浸入,取出曬乾乳盡為度。
卻將前款冬花、紫菀末再入蜂蜜四兩,同前柿霜、白糖並各汁作一處,入砂鍋內慢火熬成膏,丸如彈子大。
臨睡噙化一丸。
治吐血 槐花(炒焦) 發(煅灰) 繭(煅灰) 茅根各一錢(俱研細末) 白及膏和丸 芡實大,每服五分。
又用繭黃四兩煎湯三碗,每碗送藥五分,日進三服。
忌油膩、煎炒、魚腥。
如欲飲茶,以藕節數個,扁柏四兩,茅根三兩煎湯,磨京墨一寸許在內作茶飲之。
愈後須服固本丸。
治暴吐 紫血成塊 雖多不妨。
用四物湯合解毒湯調之。
若吐血覺胸中氣塞上吐紫血者,桃仁承氣湯下之。
四生丸 治吐血衄血、陽盛於陰、血熱妄行,此方甚效。
生荷葉 生艾 生柏葉 生地黃各等分 上研爛丸雞子大。
每服一丸,水三鍾煎一鍾,濾過溫服。
治先見吐紅後見痰嗽 此陰虛火動痰不降下。
當歸 川芎 芍藥 生地黃各一錢五分 貝母 山梔(炒)天花粉各一錢 牡丹皮八分 麥門冬八分 水二鍾煎八分,童便少許服。
治先痰嗽後見吐紅 是痰積熱。
知母 貝母 瓜蔞仁 生地黃各一錢 山梔(炒)一錢二分 天花粉一錢半 芍藥一錢 麥門冬一錢 水二鍾煎八分,通口服。
芎藭湯 治一切失血過多,眩暈不蘇。
芎藭 當歸(去蘆酒浸)各等分 每服四錢,水二鍾煎七分,溫服不拘時。
治見血後脾胃弱精神少血不止者 人參一錢 黃耆二錢 五味子十三粒 芍藥 甘草 當歸 麥門冬各五分 水煎服。
加鬱金研入亦可。
華佗危病方 治吐血下血。
其證皆因內傷損或因酒色勞損,或心肺傷破、血氣妄行,血如湧泉口鼻俱出,須臾不救。
側柏葉(蒸乾)一兩 人參(焙乾)一兩 為末。
每服二錢,入飛羅面二錢,新汲水調和稀糊服。
如無前藥,用荊芥一握燒過,蓋地上出火毒碾如粉,陳米飲調下三錢,不過二服。
如無荊芥用釜底墨研如粉服二錢,米飲下,連進三服。
治舌上無故出血如線不止 以槐花炒為末摻之。
血餘散 治吐血衄血。
頭髮燒存性為末,米飲調下二錢。
衄血者以少許吹入鼻中。
嘔血 先噁心而嘔出成升碗者是,多因怒氣過甚所緻。
治方 當歸 川芎 芍藥 生地黃 山梔(炒) 水二鍾煎八分,入童便薑汁少許服。
治嘔血脈大發熱喉中痛者 此是氣虛。
人參 黃花(蜜炙) 黃柏 荊芥 當歸 生地 各等分,水煎服。
又方 韭汁、童便、薑汁、鬱金飲之,其血自清。
如無鬱金,以山茶花代亦可。
吐血亦治。
又方 黃柏蜜炙搗為末,煎麥門冬湯調二錢服。
一方側柏葉為末,米飲調下。
一方 治怒氣逆甚而嘔血。
瓜蔞子 當歸 生地黃 桔梗 牡丹皮 通草 上等分,水煎服。
衄血 血熱妄行從鼻出者是,治法與吐血同。
河間生地黃散 治鬱熱衄血,或咯吐血皆治之。
枸杞子 柴胡 黃連 地骨皮 天門冬 甘草 白芍藥 黃芩 黃耆 生地 熟地各等分 水煎服。
若下血加地榆。
止衄散 治勞傷出衄。
黃耆六錢 赤茯苓 白芍藥 當歸 生地 阿膠各三錢 為末。
每服二錢,食後黃耆湯下。
麥門冬飲子 治衄血不止。
麥門冬 生地黃 各等分,水煎服。
犀角地黃湯 治衄血。
或加黃芩、升麻,或加鬱金末,童便、薑汁調服亦可。
(方見吐血門) 一方 伏龍肝半升,以新汲水一大碗淘取汁,和蜜頓服。
一方 頭髮燒灰,以竹管吹入鼻孔中即止。
亦可以酒調服。
一方 韭汁飲之立效。
吐血嘔血亦可用。
又法 將患人頭髮從中分,取井花水濕紙頂上搭之即止。
又法 如左鼻孔出血者以色線紮右手中指根;右孔出血者紮左手中指根;兩孔俱出者紮二指根。
又方 鼻衄不止,搐鼻側從口中出者,以牛乳二小盞溫暖連服之則止。
又治腸風酒痢。
咳血 因嗽而去痰,痰內有血者是。
治方 當歸 芍藥 知母 桔梗 麥門冬各一錢 生地黃 天花粉各一錢五分 貝母一錢二分 甘草五分 茯苓八分 水二鍾煎八分,通口服。
辟穀丹 治咳血。
天門冬□斤 熟地黃半斤 上為末,煉蜜丸彈子大。
每服三丸,溫酒下,或湯下,日進三服。
一方 治咳血痰盛、身熱,多是血虛。
用青黛、瓜蔞仁、訶子、海石、山梔為末,薑汁蜜丸,噙化。
嗽盛者加杏仁,後以八物湯加減調理。
痰盛再加痰藥。
咯血 此出於腎咯,出血屑者是。
亦有痰帶血絲出者。
治方 白朮 牡丹皮各一錢半 當歸 芍藥 貝母 桃仁(研)各一錢 山梔(炒黑) 黃芩各八分 桔梗七分 甘草三分 青皮五分 水煎服。
一方無青皮、黃芩,有知母、黃柏、麥門冬。
一方 四物湯入童便、薑汁、青黛服之。
加地黃膏、牛膝膏尤效。
噙化仙方 治五勞七傷、吐膿吐血吐痰、咳嗽喘急。
五味子一兩 款冬花 紫菀 桔梗各二兩 上用水熬成膏濃汁,去渣,入梨汁、蘿蔔汁、生薑汁、飴糖各二兩,再熬成膏,入人參末五錢和勻,至晚噙化。
聖餅子 治咯血。
青黛一錢 杏仁四十粒(去皮尖,以黃蠟煎黃色) 上研杏仁細,入青黛捏作餅子,用時以柿一枚破開,以餅置其中合定,濕紙煨,研食。
天門冬丸 治吐血咯血,大能潤肺止咳。
天門冬一兩 甘草 白茯苓 阿膠 杏仁(炒) 貝母各五錢 上為末,煉蜜丸桐子大。
每服一丸,含口中化下,日夜可服十丸。
溺血 屬熱痛者為血淋;不痛者為溺血,不可純用寒涼藥,必用辛溫升藥,如酒煮炒涼藥之類。
治方 當歸 川芎 芍藥 生地黃 山梔(炒) 牛膝 水煎,空心服。
一方加黃連、棕灰。
又方 生地黃四兩 小薊 滑石 通草 蒲黃 藕節 淡竹葉 當歸(酒浸) 山梔(炒) 甘草(炙)各五錢 上水煎服。
並治血淋。
一方 用油頭髮燒灰存性為末,新汲水調下。
治暴熱溺血 用梔子去皮炒,水煎服。
當歸承氣湯 溺血實者以此下,之後以四物湯加炒山梔調理。
當歸 厚樸 枳實 大黃 芒硝 水煎服。
治小便出血條痛不可忍 用淡豆豉一撮,煎湯溫服。
治房室勞傷小便尿血 用自己頭髮一握,洗淨燒灰作一服,溫酒調下。
小兒尿血 用甘草、升麻煎湯,調益元散服。
下血 治下血有熱 當歸 川芎 芍藥 地黃 山梔(炒) 升麻 秦艽 阿膠 水煎服,此去大腸濕熱。
虛者用四物湯加炮乾薑、升麻。
芍藥黃連湯 治便血腹中痛,謂之熱毒。
芍藥 黃連 當歸各三錢半 淡竹葉 大黃 甘草(炙)各一錢 水鍾半煎八分,食前服。
如痛甚,調木香、檳榔末各五分服。
黃連湯 治便血腹中不痛者謂之濕毒。
黃連 當歸各半兩 甘草一錢半(炙) 水鍾半煎八分,空心服。
臟連丸 治便血並赤痢等症。
用宣州肥大黃連不拘多寡,去毛洗淨為末,篩過如面,用雄豬大腸一段,將前藥填入腸中滿,兩頭紮定入鍋蒸熟,以爛為度取出,入木臼內杵為丸桐子大。
早晚每服三十丸,白湯下,能滌五臟諸毒。
治便血 亦治痔漏。
槐角子十月已上摘取,置透風處陰乾,去粗梗;採側柏葉不拘多少,用木甑鋪柏葉一層,槐子一層,入鍋蒸三個時辰,去柏葉曬乾,次日又換新拍葉,如前法蒸之九次,槐子黑色味甘。
每日清晨細嚼數十粒,滾湯送下,如無鮮槐角即用乾者。
治大便下血不時來升碗者並效 男人用雄豬肚,女人用雌豬肚,取來不要洗去裡面白膜。
荊芥穗四兩 當歸 黃連各一兩 紅花五錢 地榆三錢 皮硝一錢 上為末,裝在肚內紮定勿使水進,用水淹過肚二三指許,以盆覆煮勿洩氣,候爛為度取出去藥淨,肚就以原汁送下,用二三個痊愈。
烏梅丸 治下血。
烏梅三兩,燒灰存性為末,醋糊丸桐子大。
每服七十丸,空心米湯下。
黃連香薷飲 治伏暑純下鮮血者。
(方見暑門) 敗毒散 治風熱流入大腸經下血不止者。
胃風湯 治風濕乘虛入腸胃或下瘀血者,加枳殼、荊芥、槐花。
(方見痢門) 治糞前有血面色黃 用石榴皮為末,煎茄子湯調一錢服。
治糞後下血不止 用艾葉不拘多少,以生薑汁三合和服。
治積熱下血 蒼朮 陳皮各一兩半 連翹五錢 黃連 黃芩 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