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一
關燈
小
中
大
別證
感冒
感冒本與傷寒。
治證一同。
但有輕重之分耳。
故重者為傷。
輕者為感。
感冒之中。
有風有寒。
又須詳別。
夫感寒則必惡寒。
面色黯慘。
項背拘急。
亦或頭痛發熱。
其脈沉遲。
當以五積散。
藿香正氣散。
養胃湯表之。
感風則必惡風。
面色光浮。
身體發熱如瘧。
鼻塞聲重。
時出清涕。
或咳唾稠黏。
其脈多浮數。
當以十神湯。
敗毒散治。
或風寒兼之。
又當用和解之藥。
體虛之人。
不可過於發散。
恐緻他疾。
(醫方集成) 感冒為病。
亦有風寒二證。
即是傷寒外證。
初感之輕者。
故以感冒名之。
若入裡而重。
則是正傷寒。
初感用藥。
與太陽證一同。
今病人往往惡言傷寒。
不知輕則為感。
重則為傷。
又重則為中。
有其病而諱其名。
甚為無義。
特以俗呼為大病。
故諱言之耳。
有微惡風微發熱。
起居飲食自如常。
但不甚清快。
又不可過用表劑。
若投以和解養胃對金之頭。
不效者。
宜神朮散。
有虛人感冒發熱。
僅得一日。
熱不為久。
又不為重。
便見讝語。
此乃虛不禁熱。
不可遽用十分冷劑。
(要訣) 內經曰。
卑下之地。
春氣常在。
故東南卑濕之區。
風氣柔弱。
易傷風寒。
俗稱感冒。
受邪膚淺之名也。
由鼻而入。
在於上部。
客於皮膚。
故無六經形症。
惟發熱頭痛而已。
(醫方集解) 傷寒見證 輕者。
咳嗽有痰。
咽乾聲重。
鼻燥作癢。
或流清涕。
腹脹額悶。
口燥喉痛。
重者。
頭痛項強。
肢節煩疼。
憎寒壯熱。
頭眩嘔吐。
心煩潮熱。
自汗惡風。
亦有無汗而惡風者。
(匯補) 傷寒大汗宜禁 傷風症。
腠理疏洩。
但宜輕揚之劑。
徹越其邪。
不可與傷寒家大汗之藥。
恐蹈亡陽之弊。
(同上) 傷風久虛宜補 如虛人傷風。
屢感屢發。
形氣病氣俱虛者。
又當補中。
而佐以和解。
倘專泥發散。
恐脾氣益虛。
腠理益疏。
邪乘虛入。
病反增劇也。
(同上引立齋。
案此即陶節菴所謂勞力感寒。
主以補中益氣湯者也。
) 傷風寒甚者。
遍傳經絡。
已見傷寒論。
此言其輕淺者。
邪止犯皮毛。
皮毛為肺之合。
皮毛開。
則肺氣不得外洩。
故上壅而嚏。
蒸成涕液。
壅塞鼻中。
故聲出重濁。
肺氣鬱而成熱。
故肺癢而咳。
其人平素體氣。
寒者則無汗。
熱者則有汗。
或發熱。
或不發熱。
或頭痛。
或不頭痛。
蓋雖輕證。
其中又分輕重也。
(醫碥)感冒固輕。
惟人以其輕忽之。
亦足以傷生。
其緻不醒之故。
亦各有因。
我將為子備言之。
以告知命者。
當防微而杜漸也。
今人感冒。
每率己見用藥。
病未除而元氣先傷。
以緻困者。
一也。
有未冒之前。
元氣先虛。
既冒之後。
乘虛陷裡。
虛邪並病。
醫者未及辨明。
而誤藥者。
二也。
有稟性怯弱。
情志多郁。
素有骨蒸虛熱之恙。
重冒風寒。
而咳傷肺絡。
痰紅癆嗽者。
三也。
有沉湎酒色。
濕熱內傷。
當風露臥。
復感風邪。
而成癆瘵者。
四也。
有行房不謹。
汗出當風。
邪入三陰。
傳為虛萎。
或成癆風者。
五也。
有童子室女。
情性執滯。
素多愁郁。
天癸不通。
形神羸弱。
偶冒風寒。
內熱並病。
而成癆者。
六也。
有體肥氣盛。
情性素暴。
不耐病苦。
偶冒風寒。
而煩躁愈甚。
酒色不戒。
飲食失調。
以緻痰嗽咳血。
音啞喉痹。
朝涼暮熱。
大肉脫盡而死者。
七也。
有勞形役心。
負重疾走。
因躁熱而浴寒飲冷。
當風露坐。
以緻感冒咳血。
而成癆者。
八也。
有師尼寡婦。
嫁娶愆期。
憂思積忿。
以緻心相二火。
熾然日甚。
偶感風邪。
內外鬱蒸。
而成癆嗽咳血者。
九也。
有產後氣血正虛。
失於謹慎。
為風所襲。
邪入至陰。
而為煩渴內熱之恙。
醫者誤為產虛。
不知清散。
補斂太早。
則虛熱與邪熱同病。
而成產癆者。
十也。
此十種死症。
餘三十年來所見。
指不勝屈。
而觸冒之因。
多由感冒。
豈感冒遂能殺人。
實由根本先敗而然也。
(證治百問) 香蘇散。
治四時感冒。
頭痛發熱。
(。
原雲。
治四時瘟疫傷寒。
今據醫方集解考。
) 陳皮(二兩不去白) 香附子(炒香去毛) 紫蘇葉(各四兩) 甘草(炙一兩) 上為粗末。
每服三錢。
水一盞。
煎七分。
去滓熱服。
不拘時候。
日三服。
若作細末。
隻服二錢。
入鹽點服。
(和劑) 衛生家寶。
加減香蘇散。
於本方。
加麻黃。
蒼朮。
桔梗。
管見良方。
芎芷香蘇散。
於本方。
加川芎。
白芷。
得效。
加蒼朮。
雲。
一方。
加沉香。
名沉香飲子。
十神湯。
治時令不正。
瘟疫妄行。
人多疾病。
或風寒濕痹。
可服之。
陳橘皮(去白) 麻黃(去根節) 川芎 甘草(炙) 香附子(杵去毛) 紫蘇(去粗梗) 白芷 升麻 赤芍藥(各四兩) 乾葛(十四兩) 上為細末。
每服三大錢。
水一盞半。
生薑五片。
煎至七分。
去滓熱服。
不拘時候。
(和劑) 是齋。
神授太乙散。
於本方。
去麻
治證一同。
但有輕重之分耳。
故重者為傷。
輕者為感。
感冒之中。
有風有寒。
又須詳別。
夫感寒則必惡寒。
面色黯慘。
項背拘急。
亦或頭痛發熱。
其脈沉遲。
當以五積散。
藿香正氣散。
養胃湯表之。
感風則必惡風。
面色光浮。
身體發熱如瘧。
鼻塞聲重。
時出清涕。
或咳唾稠黏。
其脈多浮數。
當以十神湯。
敗毒散治。
或風寒兼之。
又當用和解之藥。
體虛之人。
不可過於發散。
恐緻他疾。
(醫方集成) 感冒為病。
亦有風寒二證。
即是傷寒外證。
初感之輕者。
故以感冒名之。
若入裡而重。
則是正傷寒。
初感用藥。
與太陽證一同。
今病人往往惡言傷寒。
不知輕則為感。
重則為傷。
又重則為中。
有其病而諱其名。
甚為無義。
特以俗呼為大病。
故諱言之耳。
有微惡風微發熱。
起居飲食自如常。
但不甚清快。
又不可過用表劑。
若投以和解養胃對金之頭。
不效者。
宜神朮散。
有虛人感冒發熱。
僅得一日。
熱不為久。
又不為重。
便見讝語。
此乃虛不禁熱。
不可遽用十分冷劑。
(要訣) 內經曰。
卑下之地。
春氣常在。
故東南卑濕之區。
風氣柔弱。
易傷風寒。
俗稱感冒。
受邪膚淺之名也。
由鼻而入。
在於上部。
客於皮膚。
故無六經形症。
惟發熱頭痛而已。
(醫方集解) 傷寒見證 輕者。
咳嗽有痰。
咽乾聲重。
鼻燥作癢。
或流清涕。
腹脹額悶。
口燥喉痛。
重者。
頭痛項強。
肢節煩疼。
憎寒壯熱。
頭眩嘔吐。
心煩潮熱。
自汗惡風。
亦有無汗而惡風者。
(匯補) 傷寒大汗宜禁 傷風症。
腠理疏洩。
但宜輕揚之劑。
徹越其邪。
不可與傷寒家大汗之藥。
恐蹈亡陽之弊。
(同上) 傷風久虛宜補 如虛人傷風。
屢感屢發。
形氣病氣俱虛者。
又當補中。
而佐以和解。
倘專泥發散。
恐脾氣益虛。
腠理益疏。
邪乘虛入。
病反增劇也。
(同上引立齋。
案此即陶節菴所謂勞力感寒。
主以補中益氣湯者也。
) 傷風寒甚者。
遍傳經絡。
已見傷寒論。
此言其輕淺者。
邪止犯皮毛。
皮毛為肺之合。
皮毛開。
則肺氣不得外洩。
故上壅而嚏。
蒸成涕液。
壅塞鼻中。
故聲出重濁。
肺氣鬱而成熱。
故肺癢而咳。
其人平素體氣。
寒者則無汗。
熱者則有汗。
或發熱。
或不發熱。
或頭痛。
或不頭痛。
蓋雖輕證。
其中又分輕重也。
(醫碥)感冒固輕。
惟人以其輕忽之。
亦足以傷生。
其緻不醒之故。
亦各有因。
我將為子備言之。
以告知命者。
當防微而杜漸也。
今人感冒。
每率己見用藥。
病未除而元氣先傷。
以緻困者。
一也。
有未冒之前。
元氣先虛。
既冒之後。
乘虛陷裡。
虛邪並病。
醫者未及辨明。
而誤藥者。
二也。
有稟性怯弱。
情志多郁。
素有骨蒸虛熱之恙。
重冒風寒。
而咳傷肺絡。
痰紅癆嗽者。
三也。
有沉湎酒色。
濕熱內傷。
當風露臥。
復感風邪。
而成癆瘵者。
四也。
有行房不謹。
汗出當風。
邪入三陰。
傳為虛萎。
或成癆風者。
五也。
有童子室女。
情性執滯。
素多愁郁。
天癸不通。
形神羸弱。
偶冒風寒。
內熱並病。
而成癆者。
六也。
有體肥氣盛。
情性素暴。
不耐病苦。
偶冒風寒。
而煩躁愈甚。
酒色不戒。
飲食失調。
以緻痰嗽咳血。
音啞喉痹。
朝涼暮熱。
大肉脫盡而死者。
七也。
有勞形役心。
負重疾走。
因躁熱而浴寒飲冷。
當風露坐。
以緻感冒咳血。
而成癆者。
八也。
有師尼寡婦。
嫁娶愆期。
憂思積忿。
以緻心相二火。
熾然日甚。
偶感風邪。
內外鬱蒸。
而成癆嗽咳血者。
九也。
有產後氣血正虛。
失於謹慎。
為風所襲。
邪入至陰。
而為煩渴內熱之恙。
醫者誤為產虛。
不知清散。
補斂太早。
則虛熱與邪熱同病。
而成產癆者。
十也。
此十種死症。
餘三十年來所見。
指不勝屈。
而觸冒之因。
多由感冒。
豈感冒遂能殺人。
實由根本先敗而然也。
(證治百問) 香蘇散。
治四時感冒。
頭痛發熱。
(。
原雲。
治四時瘟疫傷寒。
今據醫方集解考。
) 陳皮(二兩不去白) 香附子(炒香去毛) 紫蘇葉(各四兩) 甘草(炙一兩) 上為粗末。
每服三錢。
水一盞。
煎七分。
去滓熱服。
不拘時候。
日三服。
若作細末。
隻服二錢。
入鹽點服。
(和劑) 衛生家寶。
加減香蘇散。
於本方。
加麻黃。
蒼朮。
桔梗。
管見良方。
芎芷香蘇散。
於本方。
加川芎。
白芷。
得效。
加蒼朮。
雲。
一方。
加沉香。
名沉香飲子。
十神湯。
治時令不正。
瘟疫妄行。
人多疾病。
或風寒濕痹。
可服之。
陳橘皮(去白) 麻黃(去根節) 川芎 甘草(炙) 香附子(杵去毛) 紫蘇(去粗梗) 白芷 升麻 赤芍藥(各四兩) 乾葛(十四兩) 上為細末。
每服三大錢。
水一盞半。
生薑五片。
煎至七分。
去滓熱服。
不拘時候。
(和劑) 是齋。
神授太乙散。
於本方。
去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