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
關燈
小
中
大
役。
或因飲食稍多。
或因言語過分。
或緣視聽不節。
或為動靜不常。
皆成此復。
若復甚者。
乃至不救。
劇於初得病時。
不可以復發而雲輕易。
(外臺) 新差。
強人足兩月。
虛弱人足百日。
則無復病矣。
(總病) 疫邪已退。
脈證俱平。
但元氣未復。
或因梳洗沐浴。
或因多言妄動。
甚至車騎勞頓。
遂至發熱。
前證復起。
惟脈不沉實為辨。
此為勞復。
蓋氣為火之舟楫。
今則真氣方長。
勞而復折。
真氣既虧。
火亦不前。
如人慾濟。
舟楫已壞。
其可渡乎。
是火也。
陷於經絡。
則為表熱。
陷乎藏府。
則為裡熱。
虛甚熱甚。
虛微熱微。
治法。
輕則靜養可復。
重則大補氣血。
候真氣一回。
血脈融和。
表裡通暢。
所陷之火。
隨氣輸洩。
自然熱退。
而前證自除矣。
若誤用承氣及寒涼剝削之劑。
變證蜂起。
遂至殞命。
(溫疫論。
案此蓋勞復中之一證。
) 蓋勞則生熱。
熱氣乘虛。
還入經絡。
未免再復。
治宜清熱解勞。
小柴胡湯。
麥門冬湯。
和之。
熱氣浮者。
梔豉枳實湯。
表證多者。
柴胡桂枝湯汗之。
裡症多者。
大柴胡湯下之。
勞復症久不愈。
恐成癆瘵。
(入門) 麥門冬湯。
治勞復氣欲絕。
起死人方。
麥門冬(一兩) 甘草(二兩) 京棗(二十枚) 竹葉(切一升) 上四味。
?咀。
以水七升。
煮粳米一升令熟。
去米內諸藥。
煎取三升。
分三服。
不能服者。
綿滴湯內口中。
用之有效。
(千金。
案玉函。
勞復發熱者。
麥門冬湯主之。
方與金匱同。
而先君子以為仲景舊文。
) 補中益氣湯。
治勞復發熱。
氣高而喘。
身熱而煩。
四肢怠惰。
(蘊要) 大病後不宜勞動。
若勞倦傷氣。
無力與精神者。
名曰勞復。
補中益氣湯主之。
(心悟) 瘥後有勞復者。
勞則生熱。
小柴胡。
加五味。
麥冬和之。
(士林餘業) 圖經曰。
治傷寒勞復。
身熱。
大小便赤如血者。
胡黃連一兩。
山梔子二兩。
去皮。
入蜜半兩拌和。
炒令微焦。
二味搗羅為末。
用豬腸汁和。
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
用生薑二片。
烏梅二個。
童子小便三合浸半日。
去滓。
食後暖小便令溫。
下十丸。
臨臥再服。
甚效。
(證類。
元戎。
引孫尚藥。
豬腸汁。
作豬膽汁。
宜從。
) 治傷寒差後勞復。
壯熱頭痛。
六神湯。
鱉甲 茈胡 人參 知母 黃連(各一兩) 烏梅肉(半兩) 上六味。
粗搗篩。
每服五錢匕。
水一盞半。
入生薑半分。
拍碎。
同煎至八分。
去滓。
食後溫服。
(聖濟。
以上勞復) 凡得溫毒病新瘥。
脾胃尚虛。
穀氣未復。
若食犬豬羊肉並腸血。
及肥魚炙脂膩食。
此必下利。
下利則不可復救。
(。
案此蓋本於肘後。
)又禁食餅餌炙膾。
棗慄諸生果難消物。
則不能消化。
停積在於腸胃。
便脹滿結實。
大小便不通。
因更發熱。
覆成病也。
非但雜食。
梳頭洗浴諸勞事。
皆須慎之。
(巢源。
案傷寒食復候。
論證殊略。
今錄雜載中。
) 傷寒新瘥。
胃氣尚弱。
若恣飲食。
不能克化。
濁穢藏府。
依前發熱。
若用調和脾胃藥。
胃熱轉增。
大凡傷寒無和胃之理。
治須清熱消食。
輕者。
胸中微滿。
謂之遺熱。
損谷自愈。
重者。
胸高喘滿腹脹。
必須吐下。
梔豉枳黃湯主之。
(。
當是枳梔湯。
加大黃。
)煩熱甚者。
竹葉石膏湯。
胸痞者。
生薑瀉心湯。
飲酒復者。
其熱尤甚。
蓋酒性至熱。
必煩躁乾嘔舌胎。
妄語不寐者。
解毒湯。
(入門。
飲酒復、出外臺。
既抄於前。
) 傷寒才愈。
脾胃尚虛。
雖消中固宜節食。
若恣食而再熱者。
名曰食復。
宜六君子湯一小劑。
或加神麴。
麥芽。
予嘗見食復多死者。
蓋以久敝之脾胃。
不能化驟進之食物也。
(程氏醫彀) 若因飲食所傷者。
或吞酸作噯。
或心腹滿悶。
而加熱者。
此名食復。
輕則損谷自愈。
重則消導方愈。
(溫疫論) 車口何姓者。
在濟患傷寒。
後食肉復。
醫與利藥下之。
下後身熱耳聾。
口乾不渴。
喜漱水不欲咽。
是熱在經。
予視之曰。
此誤下亡陰。
猶有表證。
與小柴胡。
去半夏。
加天花粉。
山梔。
麥冬。
五味。
歸。
芍。
生地。
一服減半。
四劑良愈。
(類案。
以上食復) 夫傷寒病新瘥。
未滿百日。
氣力未平復。
而以房室者。
略無不死也。
有得此病愈後六十日。
其人已能行射獵。
因而房室。
即吐涎而死。
病雖雲瘥。
若未平復。
不可交接。
必小腹急痛。
手足拘拳。
二時之間亡。
範汪方雲。
故督郵顧子獻得病。
已瘥未健。
詣華敷視脈。
敷曰。
雖瘥尚虛未平復。
陽氣不足。
勿為勞事也。
能勞尚可。
女勞即死。
臨死當吐舌數寸。
獻婦聞其瘥。
從百餘裡來省之。
住數宿止。
交接之。
間三日死。
婦人傷寒雖瘥。
未滿百日。
氣血骨髓。
未牢實。
而合陰陽快者。
當時乃未即覺惡。
經日則令百節解離。
經絡緩弱。
氣血虛。
骨髓空竭。
便恍恍吸吸。
氣力不足。
著床不能動搖。
起居仰人。
食如故。
是其證也。
丈夫亦然。
其新瘥虛熱未除。
而快意交接者。
皆即死。
(巢源) 男子房勞復。
發熱口噤。
臨死舌出數寸。
又始得病。
百節痛如被打。
渾身沉重。
恍惚失措。
脈促而絕。
不可治。
或有吐涎不止。
或有讝妄煩亂者。
皆不可治。
(總病) 仲景止言陰陽易。
而千金復增女勞復證。
昔賢相傳。
陰陽易猶可生。
若女勞復必死者。
何也。
愚以復病。
由病後正氣大虛。
餘邪不能傳易於人。
因而自病。
則多死。
以其人不堪再病故也。
易病。
由病人正氣稍復。
不病之人。
正氣久虛。
餘邪遂至傳易。
因而忽病。
然猶可生。
以其人病尚初發也。
(辨注) 逍遙湯。
治有患傷寒瘥後。
血氣未平。
勞動助熱。
復還於經絡。
因與婦人交接。
搖欲而復發。
不易有病者。
謂之勞復。
人參 知母 黃連 甘草 滑石 生地黃 韭根 柴胡 犀角 竹青 如卵縮腹痛。
倍加。
水二鍾。
棗二枚。
姜三片。
煎之。
(六書) 若犯內事陰虧者。
宜六味生乾地黃湯。
氣少者。
倍加人參湯主之。
(金鑑。
案以上諸復治法。
當通用之。
) 嘗治傷寒病未平復。
犯房室。
命在須臾。
用獨參湯。
調燒裩散。
凡服參一二斤餘。
得愈者三四人。
信哉。
用藥不可執一也。
(準繩。
案原文引張兼善。
論用燒裩散之理。
文繁不錄。
又案此證。
蓋是脫陽。
當考少陰病四逆變方。
。
以上女勞復) 若無故自復者。
以伏邪未盡。
此名自復。
當問前得某證。
所發亦某證。
稍與前藥。
以徹其餘邪。
自然獲愈。
(溫疫論。
右自復)
或因飲食稍多。
或因言語過分。
或緣視聽不節。
或為動靜不常。
皆成此復。
若復甚者。
乃至不救。
劇於初得病時。
不可以復發而雲輕易。
(外臺) 新差。
強人足兩月。
虛弱人足百日。
則無復病矣。
(總病) 疫邪已退。
脈證俱平。
但元氣未復。
或因梳洗沐浴。
或因多言妄動。
甚至車騎勞頓。
遂至發熱。
前證復起。
惟脈不沉實為辨。
此為勞復。
蓋氣為火之舟楫。
今則真氣方長。
勞而復折。
真氣既虧。
火亦不前。
如人慾濟。
舟楫已壞。
其可渡乎。
是火也。
陷於經絡。
則為表熱。
陷乎藏府。
則為裡熱。
虛甚熱甚。
虛微熱微。
治法。
輕則靜養可復。
重則大補氣血。
候真氣一回。
血脈融和。
表裡通暢。
所陷之火。
隨氣輸洩。
自然熱退。
而前證自除矣。
若誤用承氣及寒涼剝削之劑。
變證蜂起。
遂至殞命。
(溫疫論。
案此蓋勞復中之一證。
) 蓋勞則生熱。
熱氣乘虛。
還入經絡。
未免再復。
治宜清熱解勞。
小柴胡湯。
麥門冬湯。
和之。
熱氣浮者。
梔豉枳實湯。
表證多者。
柴胡桂枝湯汗之。
裡症多者。
大柴胡湯下之。
勞復症久不愈。
恐成癆瘵。
(入門) 麥門冬湯。
治勞復氣欲絕。
起死人方。
麥門冬(一兩) 甘草(二兩) 京棗(二十枚) 竹葉(切一升) 上四味。
?咀。
以水七升。
煮粳米一升令熟。
去米內諸藥。
煎取三升。
分三服。
不能服者。
綿滴湯內口中。
用之有效。
(千金。
案玉函。
勞復發熱者。
麥門冬湯主之。
方與金匱同。
而先君子以為仲景舊文。
) 補中益氣湯。
治勞復發熱。
氣高而喘。
身熱而煩。
四肢怠惰。
(蘊要) 大病後不宜勞動。
若勞倦傷氣。
無力與精神者。
名曰勞復。
補中益氣湯主之。
(心悟) 瘥後有勞復者。
勞則生熱。
小柴胡。
加五味。
麥冬和之。
(士林餘業) 圖經曰。
治傷寒勞復。
身熱。
大小便赤如血者。
胡黃連一兩。
山梔子二兩。
去皮。
入蜜半兩拌和。
炒令微焦。
二味搗羅為末。
用豬腸汁和。
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
用生薑二片。
烏梅二個。
童子小便三合浸半日。
去滓。
食後暖小便令溫。
下十丸。
臨臥再服。
甚效。
(證類。
元戎。
引孫尚藥。
豬腸汁。
作豬膽汁。
宜從。
) 治傷寒差後勞復。
壯熱頭痛。
六神湯。
鱉甲 茈胡 人參 知母 黃連(各一兩) 烏梅肉(半兩) 上六味。
粗搗篩。
每服五錢匕。
水一盞半。
入生薑半分。
拍碎。
同煎至八分。
去滓。
食後溫服。
(聖濟。
以上勞復) 凡得溫毒病新瘥。
脾胃尚虛。
穀氣未復。
若食犬豬羊肉並腸血。
及肥魚炙脂膩食。
此必下利。
下利則不可復救。
(。
案此蓋本於肘後。
)又禁食餅餌炙膾。
棗慄諸生果難消物。
則不能消化。
停積在於腸胃。
便脹滿結實。
大小便不通。
因更發熱。
覆成病也。
非但雜食。
梳頭洗浴諸勞事。
皆須慎之。
(巢源。
案傷寒食復候。
論證殊略。
今錄雜載中。
) 傷寒新瘥。
胃氣尚弱。
若恣飲食。
不能克化。
濁穢藏府。
依前發熱。
若用調和脾胃藥。
胃熱轉增。
大凡傷寒無和胃之理。
治須清熱消食。
輕者。
胸中微滿。
謂之遺熱。
損谷自愈。
重者。
胸高喘滿腹脹。
必須吐下。
梔豉枳黃湯主之。
(。
當是枳梔湯。
加大黃。
)煩熱甚者。
竹葉石膏湯。
胸痞者。
生薑瀉心湯。
飲酒復者。
其熱尤甚。
蓋酒性至熱。
必煩躁乾嘔舌胎。
妄語不寐者。
解毒湯。
(入門。
飲酒復、出外臺。
既抄於前。
) 傷寒才愈。
脾胃尚虛。
雖消中固宜節食。
若恣食而再熱者。
名曰食復。
宜六君子湯一小劑。
或加神麴。
麥芽。
予嘗見食復多死者。
蓋以久敝之脾胃。
不能化驟進之食物也。
(程氏醫彀) 若因飲食所傷者。
或吞酸作噯。
或心腹滿悶。
而加熱者。
此名食復。
輕則損谷自愈。
重則消導方愈。
(溫疫論) 車口何姓者。
在濟患傷寒。
後食肉復。
醫與利藥下之。
下後身熱耳聾。
口乾不渴。
喜漱水不欲咽。
是熱在經。
予視之曰。
此誤下亡陰。
猶有表證。
與小柴胡。
去半夏。
加天花粉。
山梔。
麥冬。
五味。
歸。
芍。
生地。
一服減半。
四劑良愈。
(類案。
以上食復) 夫傷寒病新瘥。
未滿百日。
氣力未平復。
而以房室者。
略無不死也。
有得此病愈後六十日。
其人已能行射獵。
因而房室。
即吐涎而死。
病雖雲瘥。
若未平復。
不可交接。
必小腹急痛。
手足拘拳。
二時之間亡。
範汪方雲。
故督郵顧子獻得病。
已瘥未健。
詣華敷視脈。
敷曰。
雖瘥尚虛未平復。
陽氣不足。
勿為勞事也。
能勞尚可。
女勞即死。
臨死當吐舌數寸。
獻婦聞其瘥。
從百餘裡來省之。
住數宿止。
交接之。
間三日死。
婦人傷寒雖瘥。
未滿百日。
氣血骨髓。
未牢實。
而合陰陽快者。
當時乃未即覺惡。
經日則令百節解離。
經絡緩弱。
氣血虛。
骨髓空竭。
便恍恍吸吸。
氣力不足。
著床不能動搖。
起居仰人。
食如故。
是其證也。
丈夫亦然。
其新瘥虛熱未除。
而快意交接者。
皆即死。
(巢源) 男子房勞復。
發熱口噤。
臨死舌出數寸。
又始得病。
百節痛如被打。
渾身沉重。
恍惚失措。
脈促而絕。
不可治。
或有吐涎不止。
或有讝妄煩亂者。
皆不可治。
(總病) 仲景止言陰陽易。
而千金復增女勞復證。
昔賢相傳。
陰陽易猶可生。
若女勞復必死者。
何也。
愚以復病。
由病後正氣大虛。
餘邪不能傳易於人。
因而自病。
則多死。
以其人不堪再病故也。
易病。
由病人正氣稍復。
不病之人。
正氣久虛。
餘邪遂至傳易。
因而忽病。
然猶可生。
以其人病尚初發也。
(辨注) 逍遙湯。
治有患傷寒瘥後。
血氣未平。
勞動助熱。
復還於經絡。
因與婦人交接。
搖欲而復發。
不易有病者。
謂之勞復。
人參 知母 黃連 甘草 滑石 生地黃 韭根 柴胡 犀角 竹青 如卵縮腹痛。
倍加。
水二鍾。
棗二枚。
姜三片。
煎之。
(六書) 若犯內事陰虧者。
宜六味生乾地黃湯。
氣少者。
倍加人參湯主之。
(金鑑。
案以上諸復治法。
當通用之。
) 嘗治傷寒病未平復。
犯房室。
命在須臾。
用獨參湯。
調燒裩散。
凡服參一二斤餘。
得愈者三四人。
信哉。
用藥不可執一也。
(準繩。
案原文引張兼善。
論用燒裩散之理。
文繁不錄。
又案此證。
蓋是脫陽。
當考少陰病四逆變方。
。
以上女勞復) 若無故自復者。
以伏邪未盡。
此名自復。
當問前得某證。
所發亦某證。
稍與前藥。
以徹其餘邪。
自然獲愈。
(溫疫論。
右自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