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

關燈


    水一盞。

    生薑三片。

    棗子二個。

    同煎至七分。

    不拘時候溫服。

    (和劑) 四君子湯。

    治大人小兒。

    脾胃不和。

    中脘停飲。

    大病之後宜服。

     人參 茯苓 白朮(各四兩) 甘草(半兩) 上?咀。

    每服四錢。

    水一盞。

    姜七片。

    棗一個。

    煎至六分。

    去滓。

    不以時候服。

    一方。

    加橘紅等分。

    名異功散。

    尤宜病後調理。

    一方。

    去甘草。

    加木香。

    熟附子。

    等分。

    名加味四柱散。

    薑棗煎服。

    大病之調理。

    尤宜用此。

    (易簡。

    異功散。

    本出小兒方訣。

    )得效。

    六君子湯。

    於本方。

    加半夏。

    陳皮。

     小青囊。

    六君子湯。

    於本方。

    加黃耆。

    山藥。

    治傷寒汗下之後。

    將見平復。

    服此調理。

    俾進食。

    (。

    案此係本事七珍散。

    去粟米。

    ) 治傷寒後。

    虛羸少氣。

    嘔吐不納飲食。

    宜服陳橘皮散。

    方。

     陳橘皮(一兩) 五味子(一兩) 麥門冬(一兩半) 人參(一兩) 半夏(一兩) 白朮(半兩) 甘草(半兩) 白茯苓(三分) 黃耆(三分) 上搗粗羅為散。

    每服三錢。

    以水一中盞。

    入生薑半分。

    棗三枚。

    煎至六分。

    去滓。

    不計時候稍熱服。

    (聖惠) 治傷寒後。

    服冷藥過多。

    胃寒嘔噦。

    不下飲食。

    人參湯方。

     人參 白朮 白茯苓(去黑皮) 附子(炮裂去皮臍) 陳橘皮(湯浸去白炒各一兩) 桂(去粗皮) 乾薑(炮各半兩) 丁香(一分) 上八味。

    粗搗篩。

    每服五錢匕。

    水一盞半。

    生薑半分。

    拍碎。

    粳米半匙。

    煎至一盞。

    去滓溫服。

    不拘時。

    (聖濟) 溫脾丸。

    治久病虛羸。

    脾氣弱。

    食不消善噫方。

     黃檗 大麥蘗 吳茱萸 桂心 乾薑 細辛 附子 當歸 大黃 麴 黃連(各一兩) 上十一味。

    為末。

    蜜丸如梧子。

    每服十五丸。

    空腹酒服。

    日三。

    (千金。

    三因。

    麴。

    用神麴。

    )加味枳朮丸。

    治病後胃弱食少。

    服此進飲食強胃氣之藥也。

     枳實(一兩炒) 白朮(一兩) 神麴(一兩炒) 大麥蘗(炒一兩) 陳皮(一兩) 棠求子(一兩) 上為末。

    荷葉燒飯和。

    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七八十丸。

    白湯下。

    如有熱。

    加姜炒黃連七錢。

    如氣鬱不舒蜴。

    加香附一兩。

    如痰多。

    加半夏麴一兩。

    (蘊要。

    案枳朮丸。

    出於張潔古。

    ) 治傷寒後。

    腎氣虛損。

    夜夢失精。

    口乾心煩。

    兩頰黑色。

    皮膚乾燥。

    宜服此方。

     龍骨(一兩) 白芍藥(三分) 人參(三分) 熟乾地黃(三分) 白茯苓(三分) 桂心(半兩) 甘草(半兩) 鹿茸(半兩塗酥微炙去毛) 磁石(一兩半搗碎水淘去赤汁) 上件藥。

    搗粗羅為散。

    每服四錢。

    以水一中盞。

    入棗三枚。

    煎至六分。

    去滓。

    食前溫服之。

    (聖惠) 水腫 病後水腫。

    身虛胃弱食少者。

    以五苓散。

    加蒼朮。

    陳皮。

    木香。

    砂仁之類。

    主之。

    若人不甚弱者。

    以商陸一味。

    煮粥食之。

    亦佳。

    凡病瘥後足腫者不妨。

    但節飲食。

    胃氣強自消也。

    (蘊要) 嚴正甫正年三十。

    時疫後。

    脈證俱平。

    飲食漸進。

    忽然肢體浮腫。

    別無所苦。

    此即氣復也。

    蓋大病後。

    血未成氣暴復。

    血乃氣之依歸。

    氣無所依。

    故為浮腫。

    嗣後飲食漸加。

    浮腫漸消。

    若誤投行氣利水藥。

    則謬矣。

    (溫疫論) 若大病後。

    三焦受傷。

    不能通調水道。

    下輸膀胱。

    肢體浮腫。

    此水氣也。

    與氣復懸絕。

    宜金匱腎氣丸。

    及腎氣煎。

    若誤用行氣利水藥必劇。

    凡水氣足冷。

    肢體常重。

    氣復。

    足不冷。

    肢體常輕為異。

    (同上) 治傷寒後。

    身體浮腫。

    喘息促。

    小便不利。

    坐臥不安。

    防己湯方。

     防己(三分) 豬苓(三分) 海蛤(一兩) 陳橘皮(一兩) 木香(半兩) 白朮(半兩) 桑根白皮(三分) 赤茯苓(三分) 檳榔(一兩) 紫蘇莖葉(一兩) 木通(一兩半) 上一十一味。

    粗搗篩。

    每服三錢匕。

    水一盞。

    入生薑半分切。

    煎至六分。

    去滓。

    不計時候溫服。

    (聖濟) 差後面腫。

    或腰以下腫。

    治用索矩三和湯。

    (。

    案索矩。

    正傳。

    作吉矩。

    ) 橘皮 厚樸 檳榔 白朮(各三兩) 甘草(炙) 紫蘇(各二兩去渣梗) 木通 海金砂(各一兩) 上銼。

    每服五錢。

    水一盞。

    生薑三片。

    煎至八分。

    溫服。

    如鼻上有汗出。

    必氣血和而愈。

    (寶鑑補遺) 勞復(食復 女勞復 自復) 傷寒勞復。

    何以明之。

    勞。

    為勞動之勞。

    復。

    為再發也。

    是傷寒差後。

    因勞動再發者。

    是也。

    傷寒新差後。

    血氣未平。

    餘熱未盡。

    勞動其熱。

    熱氣還經絡。

    遂復發也。

    此有二種。

    一者。

    因勞動外傷。

    二者。

    因飲食內傷。

    其勞動外傷者。

    非止強力搖體。

    持重遠行之勞。

    至於梳頭洗面則動氣。

    憂悲思慮則勞神。

    皆能復也。

    況其過用者乎。

    其飲食內傷者。

    為多食則遺。

    食肉則復者也。

    內經曰。

    熱病已愈。

    而時有遺者。

    何也。

    以熱甚而強食之。

    病已衰。

    而熱有所藏。

    因其穀氣留薄。

    兩陽相合。

    故有所遺。

    經曰。

    病已差。

    尚微煩。

    設不了了者。

    以新虛不勝穀氣。

    故令微煩。

    損谷則愈。

    夫傷寒邪氣之傳。

    自表至裡。

    有次第焉。

    發汗吐下。

    自輕至重。

    有等差焉。

    又其勞復則不然。

    見其邪氣之復來也。

    必迎奪之。

    不待其傳也。

    經曰。

    大病差後勞復者。

    枳實梔子豉湯主之。

    若有宿食。

    加大黃。

    且枳實梔子豉湯。

    則吐之。

    豈待虛煩懊憹之證。

    加大黃則下之。

    豈待腹滿讝語之候。

    經曰。

    傷寒差後。

    更發熱者。

    小柴胡湯主之。

    脈浮。

    以汗解之。

    脈沉實者。

    以下解之。

    亦是便要折其邪也。

    蓋傷寒之邪。

    自外入也。

    勞復之邪。

    自內發也。

    發汗吐下。

    隨宜施用焉。

    嗚呼。

    勞復也。

    食復也。

    諸勞皆可及。

    禦內則死矣。

    若男女相易。

    則為陰陽易。

    其不易自病者。

    謂之女勞復。

    以其內損真氣。

    外動邪熱。

    真虛邪盛。

    則不可治矣。

    昔督郵顧子獻。

    不以華敷之診為信。

    臨死緻有出舌數寸之驗。

    由此觀之。

    豈不與後人為鑑誡哉。

    (明理。

    右 總說。

    案此有所本。

    詳見於後。

    ) 傷寒病新瘥。

    津液未復。

    血氣尚虛。

    若勞復早。

    更復成病。

    故雲復也。

    若言語思慮則勞神。

    梳頭澡洗則勞力。

    勞則生熱。

    熱氣乘虛。

    還入經絡。

    故復病也。

    其脈緊者。

    宜下之。

    (巢源。

    案又曰。

    傷寒病後。

    多因勞動不節。

    飲食過度。

    更發於病。

    名之為復。

    復者。

    謂復病如初也。

    又小兒時氣病發復候曰。

    發覆。

    多重於初病者。

    血氣已虛。

    重傷故也。

    ) 許仁則曰。

    此病復發。

    不但起動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