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

關燈
母(二兩知母也) 茯苓(二兩) 芎藭(二兩) 乾薑(三兩) 上七味。

    切。

    以水一鬥六升。

    煮酸棗取一鬥。

    去棗內藥。

    煮取三升。

    去滓。

    溫分三服。

    忌海藻菘菜大醋。

    (外臺。

    案此於仲景方。

    加麥門冬。

    乾薑。

    ) 治傷寒後體虛。

    心煩不得眠臥。

    四肢少力。

    宜服熟乾地黃散。

    方。

     熟乾地黃(一兩半) 白芍藥(一兩) 羚羊角屑(一兩) 茯神(一兩) 黃耆(一兩) 麥門冬(一兩) 酸棗人(一兩) 人參(一兩) 上件藥。

    搗篩為散。

    每服四錢。

    以水一中盞。

    煎至六分。

    去滓。

    入雞子清一枚。

    攪令勻。

    溫服。

    (聖惠) 傷寒壞病久不愈。

    常不得眠。

    或心脾氣血素虧。

    而驚悸不寧。

    不得眠。

    諸藥不效者。

    大劑獨參湯。

    或歸脾湯。

    並用送下養正丹。

    (緒論) 歸脾湯 白朮 茯神(去木) 黃耆(去蘆) 龍眼肉 酸棗仁(炒去殼各一兩) 人參 木香(不見火各半兩) 甘草(灸二錢半) 上?咀。

    每服四錢。

    水一盞半。

    生薑五片。

    棗子一枚。

    煎至七分。

    去滓溫服。

    不拘時候。

    (濟生)薛氏醫案。

    加當歸。

    遠志。

     人病傷寒陽證。

    或患熱疾。

    服涼藥而得愈。

    飲食未充。

    夜間便睡不著。

    是膽冷也。

    若脈細身涼。

    隨其虛實。

    下金液丹一服。

    大冷者。

    下百粒。

    及五六十粒。

    不甚冷者。

    三二十粒。

    即睡著。

    當以脈證為準也。

    脈細微。

    大便不甚實。

    小便清。

    面色青白。

    舌下不紅。

    面帶青色。

    皆冷證也。

    (醫說。

    一本。

    引醫餘。

    ) 大抵傷寒汗吐下之後。

    虛極之人。

    或因事驚恐。

    遂生驚惕者。

    宜養血安神鎮心之劑主之也。

    (蘊要) 硃砂安神丸。

    治病後心神不安。

    夜臥不寧。

    或亂夢不得眠。

     硃砂(另研水飛二錢一半為衣) 黃連(炒一錢半) 甘草(炙半錢) 當歸身(酒浸一錢) 生地黃(酒洗焙乾一錢半) 上為細末。

    湯浸蒸餅糊為丸。

    如綠豆大。

    硃砂為衣。

    陰乾。

    每服三十丸。

    以口中津液嚥下。

    或燈心湯下。

    (蘊要。

    此本東垣方。

    一方。

    去當歸。

    地黃。

    ) 病後血氣未復。

    精神未全。

    多於夢寐中。

    不覺失聲如魘。

    此不繫讝語鄭聲。

    宜溫膽湯。

    去竹茹。

    加人參半錢。

    或用六君子湯。

    (要訣) 虛汗 夫傷寒差後。

    體氣羸弱。

    藏府猶虛。

    或每因睡中。

    遍身汗出。

    此皆陽氣虛心氣弱。

    陽屬於表。

    主於膚腠開洩。

    故津液妄行。

    心主血。

    心生汗。

    今心虛不足。

    故多盜汗。

    診其脈虛弱微細者。

    是其候也。

    (聖惠) 大病愈後數日。

    每飲食及驚動即汗。

    此表裡虛怯。

    宜人參養營湯。

    倍黃耆。

    脈靜身涼。

    數日後。

    反得盜汗。

    及自汗者。

    此屬表虛。

    (溫疫論) 治傷寒脈微細。

    汗出不止。

    漸覺虛羸。

    宜服白茯令散。

    方。

     白茯苓(一兩) 人參(一兩) 白朮(三分) 白芍藥(三分) 麻黃根(一兩) 五味子(半兩) 牡蠣(一兩) 肉蓯蓉(一兩酒浸一宿刮去皴皮炙乾) 上件藥。

    搗篩為散。

    每服五錢。

    以水一大盞。

    煎至五分。

    去滓。

    不計時候溫服。

    (聖惠。

    案又治虛勞盜汗。

    黃耆散。

    於本方。

    去芍藥。

    麻黃根。

    蓯蓉。

    加黃耆。

    麥門冬。

    甘草。

    熟乾地黃。

    ) 治傷寒虛汗不止。

    心多煩躁。

    時時驚悸。

    宜服人參散。

    方。

     人參(半兩) 遠志(半兩) 白茯苓(半兩) 麥門冬(半兩) 黃耆(半兩) 柴胡(半兩) 甘草(一分) 龍骨(一兩) 上件藥。

    搗篩為散。

    每服五錢。

    以水一大盞。

    入生薑半分。

    棗三枚。

    竹茹一分。

    煎至五分。

    去滓。

    不計時候溫服。

    (聖惠) 治傷寒後虛羸。

    日夜汗出不止。

    心躁口乾。

    咽喉不利。

    宜服此方。

     黃雌雞(一隻去腸胃理如食法) 肉蓯蓉(一兩酒浸一宿刮去皴皮切) 麻黃根(二兩) 牡蠣(二兩) 上件藥。

    先將雞麻黃根。

    以水七大盞。

    煮取汁三大盞。

    去雞麻黃根。

    後卻下蓯蓉牡蠣。

    煎取一盞半。

    去滓。

    分為三服。

    空心午前夜後臨臥時服。

    (聖惠)陽證。

    身微熱。

    表虛汗出不已。

    或因醫者發汗。

    以緻表虛。

    脈不實。

    治用王海藏黃耆湯。

     黃耆 人參 白茯苓 白朮 白芍藥(各一兩) 甘草(七錢半) 陳皮(五錢) 上銼。

    每服酌量多少。

    用水二盞。

    生薑三片。

    煎八分溫服。

    (寶鑑補遺。

    案此方。

    出元戎。

    無陳皮。

    治中暍。

    ) 陰證。

    身涼。

    額上手背有冷汗。

    治用四逆湯加人參。

    (同上) 方脈正宗。

    治陽虛自汗。

    用牡蠣。

    火煅。

    五錢。

    人參三錢。

    麥門冬五錢。

    北五味二錢。

    煎湯飲。

    立止。

    外再用牡蠣。

    火煅。

    數兩。

    搗細粉。

    布包撲身上。

    亦可收汗。

    (匯言) 大病差後。

    多虛汗。

    及眠中流汗方。

    (。

    原作眼中流汁。

    今據醫心方引葛氏方改。

    ) 龍骨。

    牡蠣。

    麻黃根。

    末。

    雜粉以粉身。

    良。

    (肘後) 錄驗方。

    治大病之後。

    虛汗不可止方。

     乾薑三分。

    治合以粉。

    大良。

    (醫心。

    撲粉方。

    互見太陽病) 當歸六黃湯。

    治傷寒新瘥後。

    虛熱盜汗不止。

     當歸身(酒洗一錢五分) 黃柏(炒七分) 黃芩(炒七分) 黃連(炒五分) 黃耆(鹽水炙二錢) 生地黃(酒洗七分) 熟地黃(酒蒸一錢) 上作一服。

    水二鍾。

    煎至八分。

    食遠濕服。

    (蘊要。

    此本出蘭室秘藏。

    雲。

    盜汗之聖藥。

    ) 虛弱(當與兼變中誤治虛乏參) 其人血氣先虛。

    復為虛邪所中。

    發汗吐下之後。

    經絡損傷。

    陰陽竭絕。

    熱邪始散。

    真氣尚少。

    五藏猶虛。

    穀神未復。

    無津液以榮養。

    故虛羸而生病焉。

    (巢源)傷寒瘥後。

    虛弱無力者。

    先因汗下過多。

    病久元氣虛弱。

    調養失宜。

    須漸漸進食守靜。

    不可太急。

    治傷寒雖無補法。

    若果病久元氣虛憊。

    或勞力所傷。

    不得不補。

    此合宜則用也。

    宜補中益氣湯。

    (蘊要。

    案今本脫此條。

    據撮要。

    及全生集錄。

    ) 補大病後不足虛勞方。

    (萬病虛勞同用) 取七歲已下。

    五歲已上黃牛。

    新生者乳。

    一升。

    以水四升。

    煎取一升。

    如人體溫。

    稍稍飲之。

    不得過多。

    十日服。

    不絕為佳。

    (千金) 十全大補湯。

    病後氣不如舊。

    此藥性溫不熱。

    平補有效。

     白茯苓(焙) 白朮(焙) 人參(去蘆) 熟乾地黃(洗酒蒸焙) 白芍藥 粉草(炙) 黃耆(去蘆) 肉桂(去粗皮不見火) 川當歸(去蘆洗) 川芎(各等分) 上十味。

    銼為粗散。

    每服二大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