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六

關燈
以熱處。

    搭病人臍連臍下。

    其上以熨鬥滿貯火熨之。

    令蔥餅中熱氣。

    郁入肌肉中。

    須預作三四餅。

    一餅壞不可熨。

    又易一餅。

    良久。

    病人當漸醒。

    手足溫有汗。

    即瘥。

    更服四逆湯輩溫其體。

    (館本作內)萬萬無憂。

    予伯兄忽病傷寒。

    瞑寂(館本。

    作冥昧。

    )不知人。

    八日四體堅冷如石。

    藥不可復入。

    用此遂瘥。

    集賢校理胡完夫。

    用此方拯人之危。

    不可勝數。

    (蘇沈) 易簡。

    灸丹田氣海。

    仍用此法。

     六書。

    先用麝香半分。

    填於臍中。

    後放蔥餅臍上。

    以火熨之。

    連換二三餅。

    稍醒。

    灌入生薑汁。

    煎服回陽救急湯。

    如不醒。

    再灸關元氣海。

    二三十壯。

    使熱氣通其內。

    逼邪出於外。

    以復陽氣。

    如用此法。

    手足溫和。

    汗出便醒者。

    為有生也。

    如用此法。

    手足不溫。

    汗不出。

    不省人事者。

    必死也。

    略例雲。

    蔥熨法。

    莫若用釅醋。

    拌麩炒熱。

    注布袋中蒸熨。

    比上法尤速。

     熨法。

    治三陰中寒。

    一切虛冷。

    厥逆嘔噦。

    陰盛陽虛之證。

    及陰毒傷寒。

    四肢厥冷。

    臍腹痛。

    咽喉疼。

    嘔吐下利。

    身背強自汗。

    脈沉細。

    或唇青面黑。

    諸虛冷證。

    皆宜用。

     肥蔥(細切銼) 麥麩(各三大片) 滄鹽(二兩) 上三件。

    入水一大盞。

    同和拌勻濕。

    分作二次。

    於鐺鍋內。

    同炒極熱。

    用重絹縫。

    作二包囊裹。

    熨病人臍周。

    下連陰部前後。

    兩股陰間。

    往來不住熨之。

    一包將冷。

    更易一包。

    蔥包既冷。

    再用鹽水拌濕。

    炒焦熱。

    依前用之。

    至煤爛不用。

    取蔥麩。

    日夜不住相續之。

    至身體溫熱。

    脈壯陽氣復來。

    而正守氣。

    養之和之。

    (端效) 若臍下冷結。

    不可便熨。

    冷氣攻心腹必死。

    須先用藥溫之。

    久而可熨。

    凡臍下冷結成關陰。

    大小便不通。

    服藥雖多不見效。

    以炒鹽熨臍下。

    須臾即通。

    然關陰。

    已服巴豆甘遂大黃輕粉之類太多。

    即暴通利而損人。

    尤宜詳之也。

    (總病) 戰汗證 (當參少陽篇。

    蓋戰汗諸證。

    俱為病將解之候。

    難隸之兼變中。

    仍排出之。

    ) 餘嘗治一衰翁。

    年逾七旬。

    陡患傷寒。

    初起即用溫補調理。

    至十日之外。

    正氣將復。

    忽爾作戰。

    自旦至辰。

    不能得汗。

    寒慄危甚。

    告急於餘。

    餘用六味回陽飲。

    入人參一兩。

    姜附各三錢。

    使之煎服。

    下咽少頃。

    即大汗如浴。

    時將及午。

    而浸汗不收。

    身冷如脫。

    鼻息幾無。

    復以告餘。

    餘令以前藥復煎與之。

    告者曰。

    先服此藥。

    已大汗不堪。

    今又服此。

    尚堪大汗乎。

    餘笑謂曰。

    此中有神。

    非爾所知也。

    急令再進。

    遂汗收神復。

    不旬日而起矣。

    嗚呼。

    發汗用此。

    而收汗復用此。

    無怪乎人之疑之也。

    而不知汗之出。

    與汗之收。

    皆元氣為之樞機耳。

    故餘紀此。

    欲人知闔闢之權。

    不在乎能放能收。

    而在乎所以主之者。

    (景嶽) 厥陰病 證候 嘗見厥陰消渴數證。

    舌盡紅赤。

    厥冷脈微渴甚。

    服白虎黃連等湯。

    皆不救。

    (張卿子集註。

    ) 有一種戴陽證。

    兩顴淺紅。

    紅必遊移無定。

    或煩躁發狂。

    欲坐臥泥水中。

    渴欲飲水。

    復不能飲。

    大便自利。

    或秘結。

    小便清白。

    或淡黃。

    咽喉或痛或不痛。

    脈沉遲而微細。

    肌表雖熱。

    重按之則不熱。

    甚者其冷透手。

    此陰盛格陽也。

    又有面紅煩躁。

    遍舌生瘡生刺。

    舌斂縮如荔枝狀。

    或痰涎湧盛喘急。

    小便頻數。

    口乾引飲。

    兩唇焦裂。

    喉間如煙火上攻。

    兩足心如烙。

    脈洪大而數無倫。

    按之有力。

    (亦有按之微弱者。

    )捫其身烙手。

    此腎虛火不歸經。

    素問所謂脈從病反者也。

    俱用大劑八味飲。

    吞生脈散。

    人參熟地。

    可用至二三兩。

    附子可用至三五錢。

    如認作白虎立死。

    (西塘感症。

    四明心法同。

    雲。

    大劑八味飲。

    或參附湯。

    人參熟地。

    可用至一二兩。

    附子可用至三五錢。

    案此條所說。

    不是上熱下寒。

    然亦非真寒假熱。

    猶是厥陰類證。

    故拈於茲。

    又案活人有陰盛格陽條。

    證治不晰。

    今不錄出。

    ) 治驗 內子王病傷寒。

    乃陰隔陽。

    面赤足冷。

    而下痢。

    躁擾不得眠。

    論者有主寒主溫之不一。

    不能決。

    翁以紫雪。

    匱理中丸進。

    徐以水漬甘草乾薑湯飲之愈。

    且告之曰。

    下痢足踡。

    四逆證也。

    苟用常法。

    則上焦之熱彌甚。

    今以紫雪折之。

    徐引辛甘以溫裡。

    此熱因寒用也。

    聞者皆歎服。

    (醫史滄洲翁傳。

    案此治法。

    本出醫說。

    見後卷婦人中。

    ) 或問。

    陰證傷寒。

    用附子湯冷服。

    何也。

    蓋陰極於下。

    陽浮在上之治法也。

    予曾治一人。

    傷寒十餘日。

    脈息沉細。

    手溫而足冷。

    大便不通。

    面赤嘔吐煩渴。

    藥不能下。

    惟喜涼水二三口。

    或西瓜一二塊。

    食下良久而復吐出。

    此陰寒於內。

    逼其浮陽失守之火。

    聚於胸中。

    上衝咽嗌。

    故為面赤嘔煩也。

    遂用附子大者一個。

    以生薑自然汁。

    和白麵包裹。

    煨熟去面。

    取附子。

    去皮臍。

    切作八片。

    又以人參三錢。

    乾薑炮二錢。

    水二鍾。

    煎取一鍾。

    浸於冷水中。

    待藥冷與之。

    即愈。

    此良法也。

    按內經曰。

    若調寒熱之逆。

    冷熱必行。

    則熱藥冷服。

    下嗌之後。

    冷體既消。

    熱性則發。

    由是病氣隨愈。

    嘔煩皆除。

    情且不違。

    而緻大益。

    此之謂也。

    (蘊要。

    案此等證治。

    與前篇陰似陽相發。

    當參看。

    ) 乾薑芩連人參湯變諸方 益元湯。

    治有患身熱。

    頭疼全無。

    不煩便作燥悶面赤。

    飲水不得入口。

    庸醫不識。

    呼為熱證。

    而用涼藥誤死者。

    多矣。

    殊不知元氣虛弱。

    是無根虛火泛上。

    名曰戴陽證。

     熟附 甘草 乾薑 人參 五味 麥門冬 黃連 知母 蔥 艾 水二鍾。

    姜一片。

    棗二枚煎之。

    臨服。

    槌法。

    入童便三匙。

    頓冷服。

    (六書) 撮要。

    孫氏集效方。

    並去蔥。

    加芍藥。

    名復元湯。

    (。

    案本方。

    今人多用治少陰渴燥者。

    緒論亦雲。

    此究不出白通豬膽。

    通脈四逆之成則也。

    然實是治寒熱錯雜之劑。

    ) 連理湯。

    治下利而渴者。

    (。

    主證。

    按要訣錄。

    ) 即理中湯。

    加茯苓。

    黃連。

    (證治類方。

    案此亦為上熱下冷設。

    仍列於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