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六

關燈
活看。

    ) 四逆湯變諸方 治陰毒傷寒。

    脈候沉細。

    四肢逆冷。

    煩躁頭痛。

    四逆湯方。

     乾薑(半兩) 附子(半兩) 桂心(半兩) 甘草(半兩) 白朮(半兩) 當歸(半兩) 上件藥。

    搗粗羅為散。

    每服三錢。

    以水一中盞。

    煎至六分。

    去滓。

    不計時候。

    稍熱頻服。

    (聖惠) 又治傷寒四逆。

    及內有久寒方。

    於本方。

    去當歸。

    加人參。

     治傷寒大汗出。

    熱不去。

    腹內拘急。

    四肢厥冷。

    並下利方。

     甘草(一兩) 附子(半兩) 乾薑(一兩) 赤芍藥(一兩) 上件藥。

    搗篩為散。

    每服五錢。

    以水一大盞。

    煎至五分。

    去滓。

    不計時候稍熱服。

    (聖惠) 治兩感傷寒。

    陰陽二毒交併。

    身體手足厥逆。

    心中熱悶強語。

    三部脈微細。

    宜急救之。

    四逆湯方。

     乾薑(三分) 附子(一兩) 桂心(一兩) 甘草(半兩) 上件藥。

    搗粗羅為散。

    每服五錢。

    以水一大盞。

    煎至五分。

    去滓。

    不計時候熱服。

    良久吃熱粥。

    以助藥力。

    汗出為度。

    (聖惠) 崔氏。

    凡少陰病。

    寒多表無熱。

    但苦煩憒。

    默默而極不欲見火。

    有時腹自痛。

    其脈沉細。

    而不喜渴。

    經日不差。

    舊用四順湯。

    餘怪其熱。

    不甚用也。

    若少陰病下利。

    而體猶有熱者。

    可服黃連龍骨湯。

    若已十餘日。

    而下利不止。

    手足徹冷。

    及無熱候者。

    可服增損四順湯。

    方。

     甘草(二兩炙) 人參(二兩) 龍骨(二兩) 黃連 乾薑(各二兩) 附子(中形者一枚炮去黑皮。

    ) 上六味。

    切。

    以水六升。

    煮取二升。

    分再服。

    不差復作。

    甚良。

    若下而腹痛。

    加當歸二兩。

    嘔者。

    加橘皮一兩。

    忌海藻菘菜豬肉冷水。

    (外臺。

    案此方。

    今移為病機漸向厥陰者之主劑。

    見驗。

    ) 參附湯。

    如自利上炎煩躁。

    坐臥不安。

    脈遲。

    宜。

     人參(五錢) 附子(一兩) 姜十片煎。

    (如宜方。

    案此方。

    本出濟生續方。

    ) 參附湯。

    治陽脫。

    四肢厥逆危證。

    人參(一兩) 附子(六枚) 水二鍾。

    煎一鍾。

    灌下。

    渣連服。

    此劑追回元氣。

    生脈。

    直服至有脈。

    四肢溫暖方止。

    (醫約) 傷寒四五日後。

    手足逆冷。

    惡寒身踡。

    脈又不至。

    復加躁擾不寧。

    人以為少陰陽絕之證也。

    而不知不止陽絕也。

    陰亦將絕矣。

    方用參附湯救之。

    用人參二兩。

    附子二錢。

    水煎服。

    往往有得生者。

    (辨證錄) 四明心法。

    亦不用姜。

    雲。

    去人參。

    加黃耆。

    名耆附湯。

    (案耆附湯。

    亦出濟生續方。

    ) 脈沉自利。

    四逆畏寒。

    而小便難者。

    為津液竭。

    而氣化不行也。

    雖難必無黃亦澀。

    四逆湯。

    合生脈散。

    (緒論) 治夾陰傷寒。

    陰極發躁面青。

    小腹絞痛。

    用乾薑。

    附子。

    甘草。

    合生脈散。

    入白蜜冷服。

    (士林餘業。

    赤水同。

    案回陽反本湯。

    此類方也。

    ) 回陽救急湯。

    治直中真寒證。

    初起無頭痛。

    止惡寒。

    四肢厥冷。

    戰慄。

    腹疼吐瀉。

    不渴。

    引衣自蓋。

    踡臥沉重。

    或手指甲唇青。

    或口吐涎沫。

    或至無脈。

    或脈來沉遲而無力者。

    宜用。

     熟附子 乾薑 人參 甘草 白朮 肉桂 陳皮 五味子 茯苓 半夏 或嘔吐涎沫。

    或有小腹痛。

    加鹽炒茱萸。

     無脈者。

    加豬膽汁一匙。

    水二鍾。

    姜三片煎之。

    臨服入麝香三釐調服。

    中病以手足溫和即止。

    不得多服。

    多則反加別病矣。

    (六書。

    案麝香。

    不可用。

    ) 撮要。

    去茯苓。

    半夏。

     回陽反本湯。

    治陰盛格陽。

    陰極發躁。

    微渴面赤。

    欲坐臥於泥水井中。

    脈來無力。

    或脈全無欲絕者。

    宜用。

     熟附子 乾薑 甘草 人參 麥門冬 五味子 臘茶 陳皮 面戴陽者。

    下虛也。

    加蔥七莖。

    黃連少許。

    用澄清泥漿水一鍾煎之。

    臨服入蜜五匙。

    頓冷服之。

    取汗為效。

    (六書) 撮要。

    去臘茶。

    陳皮。

    加肉桂。

    茯苓。

    童便。

    (六書。

    案如此二方。

    殆喻氏所謂。

    加增藥味。

    和合成湯。

    反牽制其雄入之勢者也。

    錄以備緩證雲。

    ) 昔海昌劉默齋。

    醫張學師。

    三陰中寒。

    厥冷自汗。

    煩躁脈微。

    而用附子理中。

    倍加人參。

    臨服和童便一鍾與服。

    即得安睡。

    諸證霍然。

    思此則龍潭方公所謂。

    童便能使陰與陽合。

    血氣和平。

    可味。

    (本草匯言) 六味回陽飲。

    治陰陽將脫等證。

     人參(一二兩或數錢) 製附子(二三錢) 炮乾薑(二三錢) 炙甘草(一錢) 熟地(五錢或一兩) 當歸身(三錢如洩瀉者或血動者以冬朮易之多多益善) 水二鍾。

    武火煎七八分。

    溫服。

     (景嶽)參附養營湯(。

    原治因下痞滿。

    其說稍屬曖昧。

    今不敢錄。

    ) 當歸(一錢) 白芍(一錢) 生地(三錢) 人參(一錢) 附子(炮一錢) 乾薑(炒一錢) 照常煎服。

    (溫疫論。

    舒氏曰。

    大下之後。

    而證見目瞑倦臥。

    少氣懶言者。

    真陽暴虛。

    元氣虧損也。

    法主熟附人參。

    以回其陽。

    而補其氣。

    必不可兼養其營。

    蓋陽不能從陰。

    陰愈長而陽愈消也。

    此法殊覺不合。

    案此說似有理。

    然少陰證。

    其人血液素虧者。

    或不得不從兼養。

    蓋此方與上方。

    要是一類者爾。

    ) 治傷寒陰證脫陽。

    或因大吐大瀉之後。

    四肢逆冷。

    元氣不接。

    不醒人事。

    或傷寒新瘥。

    誤與婦人交。

    其證小腹緊痛。

    外腎搐縮。

    面黑氣喘。

    冷汗自出。

    亦是脫陽證。

    須臾不治。

    即不救。

     蔥白(炒令熱熨臍下次用) 附子(一個重七錢者銼作八片) 白朮(兩半) 乾薑(半兩) 木香(一錢) 上各銼碎。

    用水兩碗。

    煎至八分。

    去滓。

    放冷灌與服。

    須臾又進一服。

    兩服滓。

    再作一服。

    (家寶) 得效。

    名大固陽湯。

     熨法 治氣虛陽脫。

    體冷無脈。

    氣息欲絕。

    不省人。

    及傷寒陰厥。

    百藥不效者。

    蔥熨法。

     蔥。

    以索纏如盞許大。

    切去根及葉。

    惟存白。

    長二寸許。

    如大餅餤。

    先以火脅一面令通熱。

    又勿令灼人。

    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