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六
關燈
小
中
大
緩須臾。
必無及矣。
此一難也。
若其人真陽素擾。
腠理素疏。
陰盛於內。
必逼其陽亡於外。
魄汗淋漓。
脊項強硬。
用附子乾薑豬膽汁。
即不可加蔥及熨灼。
恐助其散。
令氣隨汗脫。
而陽無繇內返也。
宜撲止其汗。
陡進前藥。
隨加固護腠理。
不爾。
恐其陽復越。
此二難也。
用附子乾薑。
以勝陰復陽者。
取飛騎突入重圍。
搴旗樹幟。
使既散之陽望爭趨。
頃之復合耳。
不知此義者。
加增藥味。
和合成湯。
反牽制其雄入之勞。
必至迂緩無功。
此三難也。
(法律。
原凡八難。
俱不確。
姑存其三。
然如撲汗。
亦覺難施。
) 陰似陽治驗 張子和四令郎傷寒四五日。
兩脈虛微。
神氣昏亂。
躁煩不寧。
時欲得水。
復置不飲。
棄衣而走。
勇力倍於常。
時言語狂妄。
不避親疏。
知為群陰格陽欲脫。
外顯假熱。
內伏真寒也。
為定參附理中湯。
大振陽氣。
以敵陰邪。
時群醫滿座。
皆謂火熱有餘之證。
不用溫補。
而欲行寒下。
餘曰。
陰盛之極。
虛陽不勝。
不勝則陰乘陽位。
而陽以外亡。
躁煩狂亂。
種種不寧。
有似陽邪內甚。
孰知其為陽氣外散耶。
觀其得水不欲飲。
情已畢露。
豈有大熱之證。
而不欲引水自救者耶。
且即指外證。
為陽實有餘之候。
則將指兩脈微弱無神者。
為陰虛不足之兆耶。
嗟哉。
一匕之謬。
永刦莫懺。
諸君慎之。
言未竟。
適浙友胡先生至。
議論方案。
與餘若合符節。
謂此證。
陰盛於內。
陽微於外。
若不急救。
大汗一至。
孤陽氣絕。
難為力矣。
時病家始委心聽用。
隨用前藥。
加人參至四兩。
煎成冷服。
一二時許。
狂亂頓止。
反見寒慄。
欲覆重被。
陽虛之狀始露。
再與前藥一劑。
神清熱退而安。
(印機草) 陰變陽治驗 郭雍治一人。
盛年恃健不善養。
因極飲冷酒食肉。
外有所感。
初得疾。
即便身涼自汗。
手足厥。
額上冷汗不止。
遍身痛。
呻吟不絕。
偃臥不能轉側。
心神俱無昏憒。
不恍惚。
請醫視之。
治不力。
言日。
此證甚重。
而病人甚靜。
殊不昏憒。
身重不能起。
自汗自利。
四肢厥。
此陰證無疑也。
又遍身痛。
不知處所。
出則身如被杖。
陰毒證也。
當急治之。
醫言繆悠不可聽。
郭令服四逆湯。
灸關元及三陰交。
未知。
加服九鍊金液丹。
利厥汗證皆少止。
稍緩藥艾。
則諸證復出。
再急灸治。
如此進退者三。
凡三日兩夜。
灸千餘壯。
服金液丹。
亦千餘粒。
四逆湯一二鬥。
方能住灸湯藥。
陽氣雖復。
而汗不出。
證復如太陽病。
未敢服藥。
以待汗二三日。
復大煩躁飲水。
次則讝語斑出。
熱甚無可奈何。
復與調胃承氣湯得利。
大汗而解。
陰陽反覆。
有如此者。
前言煩躁不可投涼藥。
此則可下證具。
非止小煩躁而已。
故不同也。
(類案) 麻黃附子甘草湯變及溫汗諸方 治傷寒一日。
太陽受病。
頭痛項強。
壯熱惡寒。
宜服桂枝湯方。
桂枝(半兩) 附子(半兩) 乾薑(半兩) 甘草(半兩) 麻黃(一兩) 上件藥。
搗篩為散。
每服四錢。
以水一中盞。
以蔥白二莖。
煎至六分。
去滓。
不計時候。
稍熱服。
如人行五裡。
以稀蔥粥投之。
衣蓋取汗。
如未汗。
一依前法再服。
(聖惠。
案治證當不拘。
要是少陰溫汗方。
蓋聖惠以寒字實講。
故有此錯。
) 又治傷寒病極。
脈沉厥逆。
通脈散。
於本方。
去乾薑。
入生薑半分。
棗三枚煎。
聖濟。
治中風傷寒。
頭目四肢疼痛。
惡寒乾嘔。
桂附湯。
於本方。
去乾薑。
加芍藥。
入生薑一棗大。
棗二枚煎。
治傷寒二日。
陽明受病。
宜服桂枝附子湯。
方。
桂枝(一兩) 附子(一兩) 甘草(半兩) 赤芍藥(半兩) 上件藥。
搗篩為散。
每服三錢。
以水一中盞。
入生薑半分。
棗三枚。
煎至六分。
去滓。
不計時候。
稍熱頻服。
汗出即愈。
(聖惠。
此即桂枝加附子湯。
今移治表寒。
治證當與上方同看。
) 若初得病。
便見少陰證。
其人發熱惡寒。
身疼頭不痛者。
宜麻黃附子細辛湯微汗之。
或五積散。
加熟附半錢。
(要訣) 石頑治玉峰陸去非繼室。
嘉平患惡寒。
周身骨節皆疼。
飲食不入者。
已三日。
而惡寒未止。
全不發熱。
診其六脈。
悉緊而細。
詢之平日起居。
飲食絕少。
雖暑月不離復衣。
知其素稟虛寒。
而不能發熱。
洵為太陽寒傷營證無疑。
但從來極虛感寒。
無正發汗之理。
乃以黃耆建中。
制生附汁於耆內。
以助衛氣。
一服肢體即溫。
但背猶畏寒不止。
更與補中益氣。
十全大補。
並加熟附而安。
(緒論。
此亦少陰直中。
非太陽證。
故揭於此。
其不列之治驗者。
以不便參對也。
) 溫補兼清方 下利發熱者。
於竹葉湯中。
去石膏。
加熟附。
名既濟湯。
(易簡。
案竹葉湯。
即竹葉石膏湯。
)如參附湯證。
(。
見下)渴。
宜既濟湯。
(如宜) 如初愈。
燥渴不驚。
(。
疑不解)宜竹葉石膏湯。
如體虛者。
既濟湯。
(同上) 治虛煩上盛下虛。
煩躁自利。
手足冷。
(入門。
案是方此間入少有用者。
先君子施之陽變陰。
猶剩浮熱者。
及少陰病。
未至大脫。
而虛熱燥渴者。
其應如神。
誠為善於變通。
而補古方所不足者。
故特筆出之。
) 附子湯真武湯變方 (此二方。
自有表裡之分。
以其藥料稍同。
姑並出之。
) 治傷寒一日。
壯熱頭痛。
其背惡寒者。
宜服附子湯方。
附子(一兩) 赤茯苓(半兩) 赤芍藥(半兩) 人參(半兩) 白朮(半兩) 桂心(半兩) 上件藥。
搗篩為散。
每服五錢。
以水一大盞。
入生薑半分。
棗三枚。
煎至五分。
去滓。
不計時候溫服。
(聖惠) 治傷寒病三日。
腹痛。
小便不利而嘔者。
屬少陽病證。
宜服赤茯苓散。
方。
赤茯苓(一兩) 赤芍藥(一兩) 白朮(一兩) 附子(半兩) 乾薑(半兩) 上件藥。
搗篩為散。
每服三錢。
以水一中盞。
入生薑半分。
煎至五分。
去滓。
不計時候溫服。
(聖惠。
此雲少陽。
亦當
必無及矣。
此一難也。
若其人真陽素擾。
腠理素疏。
陰盛於內。
必逼其陽亡於外。
魄汗淋漓。
脊項強硬。
用附子乾薑豬膽汁。
即不可加蔥及熨灼。
恐助其散。
令氣隨汗脫。
而陽無繇內返也。
宜撲止其汗。
陡進前藥。
隨加固護腠理。
不爾。
恐其陽復越。
此二難也。
用附子乾薑。
以勝陰復陽者。
取飛騎突入重圍。
搴旗樹幟。
使既散之陽望爭趨。
頃之復合耳。
不知此義者。
加增藥味。
和合成湯。
反牽制其雄入之勞。
必至迂緩無功。
此三難也。
(法律。
原凡八難。
俱不確。
姑存其三。
然如撲汗。
亦覺難施。
) 陰似陽治驗 張子和四令郎傷寒四五日。
兩脈虛微。
神氣昏亂。
躁煩不寧。
時欲得水。
復置不飲。
棄衣而走。
勇力倍於常。
時言語狂妄。
不避親疏。
知為群陰格陽欲脫。
外顯假熱。
內伏真寒也。
為定參附理中湯。
大振陽氣。
以敵陰邪。
時群醫滿座。
皆謂火熱有餘之證。
不用溫補。
而欲行寒下。
餘曰。
陰盛之極。
虛陽不勝。
不勝則陰乘陽位。
而陽以外亡。
躁煩狂亂。
種種不寧。
有似陽邪內甚。
孰知其為陽氣外散耶。
觀其得水不欲飲。
情已畢露。
豈有大熱之證。
而不欲引水自救者耶。
且即指外證。
為陽實有餘之候。
則將指兩脈微弱無神者。
為陰虛不足之兆耶。
嗟哉。
一匕之謬。
永刦莫懺。
諸君慎之。
言未竟。
適浙友胡先生至。
議論方案。
與餘若合符節。
謂此證。
陰盛於內。
陽微於外。
若不急救。
大汗一至。
孤陽氣絕。
難為力矣。
時病家始委心聽用。
隨用前藥。
加人參至四兩。
煎成冷服。
一二時許。
狂亂頓止。
反見寒慄。
欲覆重被。
陽虛之狀始露。
再與前藥一劑。
神清熱退而安。
(印機草) 陰變陽治驗 郭雍治一人。
盛年恃健不善養。
因極飲冷酒食肉。
外有所感。
初得疾。
即便身涼自汗。
手足厥。
額上冷汗不止。
遍身痛。
呻吟不絕。
偃臥不能轉側。
心神俱無昏憒。
不恍惚。
請醫視之。
治不力。
言日。
此證甚重。
而病人甚靜。
殊不昏憒。
身重不能起。
自汗自利。
四肢厥。
此陰證無疑也。
又遍身痛。
不知處所。
出則身如被杖。
陰毒證也。
當急治之。
醫言繆悠不可聽。
郭令服四逆湯。
灸關元及三陰交。
未知。
加服九鍊金液丹。
利厥汗證皆少止。
稍緩藥艾。
則諸證復出。
再急灸治。
如此進退者三。
凡三日兩夜。
灸千餘壯。
服金液丹。
亦千餘粒。
四逆湯一二鬥。
方能住灸湯藥。
陽氣雖復。
而汗不出。
證復如太陽病。
未敢服藥。
以待汗二三日。
復大煩躁飲水。
次則讝語斑出。
熱甚無可奈何。
復與調胃承氣湯得利。
大汗而解。
陰陽反覆。
有如此者。
前言煩躁不可投涼藥。
此則可下證具。
非止小煩躁而已。
故不同也。
(類案) 麻黃附子甘草湯變及溫汗諸方 治傷寒一日。
太陽受病。
頭痛項強。
壯熱惡寒。
宜服桂枝湯方。
桂枝(半兩) 附子(半兩) 乾薑(半兩) 甘草(半兩) 麻黃(一兩) 上件藥。
搗篩為散。
每服四錢。
以水一中盞。
以蔥白二莖。
煎至六分。
去滓。
不計時候。
稍熱服。
如人行五裡。
以稀蔥粥投之。
衣蓋取汗。
如未汗。
一依前法再服。
(聖惠。
案治證當不拘。
要是少陰溫汗方。
蓋聖惠以寒字實講。
故有此錯。
) 又治傷寒病極。
脈沉厥逆。
通脈散。
於本方。
去乾薑。
入生薑半分。
棗三枚煎。
聖濟。
治中風傷寒。
頭目四肢疼痛。
惡寒乾嘔。
桂附湯。
於本方。
去乾薑。
加芍藥。
入生薑一棗大。
棗二枚煎。
治傷寒二日。
陽明受病。
宜服桂枝附子湯。
方。
桂枝(一兩) 附子(一兩) 甘草(半兩) 赤芍藥(半兩) 上件藥。
搗篩為散。
每服三錢。
以水一中盞。
入生薑半分。
棗三枚。
煎至六分。
去滓。
不計時候。
稍熱頻服。
汗出即愈。
(聖惠。
此即桂枝加附子湯。
今移治表寒。
治證當與上方同看。
) 若初得病。
便見少陰證。
其人發熱惡寒。
身疼頭不痛者。
宜麻黃附子細辛湯微汗之。
或五積散。
加熟附半錢。
(要訣) 石頑治玉峰陸去非繼室。
嘉平患惡寒。
周身骨節皆疼。
飲食不入者。
已三日。
而惡寒未止。
全不發熱。
診其六脈。
悉緊而細。
詢之平日起居。
飲食絕少。
雖暑月不離復衣。
知其素稟虛寒。
而不能發熱。
洵為太陽寒傷營證無疑。
但從來極虛感寒。
無正發汗之理。
乃以黃耆建中。
制生附汁於耆內。
以助衛氣。
一服肢體即溫。
但背猶畏寒不止。
更與補中益氣。
十全大補。
並加熟附而安。
(緒論。
此亦少陰直中。
非太陽證。
故揭於此。
其不列之治驗者。
以不便參對也。
) 溫補兼清方 下利發熱者。
於竹葉湯中。
去石膏。
加熟附。
名既濟湯。
(易簡。
案竹葉湯。
即竹葉石膏湯。
)如參附湯證。
(。
見下)渴。
宜既濟湯。
(如宜) 如初愈。
燥渴不驚。
(。
疑不解)宜竹葉石膏湯。
如體虛者。
既濟湯。
(同上) 治虛煩上盛下虛。
煩躁自利。
手足冷。
(入門。
案是方此間入少有用者。
先君子施之陽變陰。
猶剩浮熱者。
及少陰病。
未至大脫。
而虛熱燥渴者。
其應如神。
誠為善於變通。
而補古方所不足者。
故特筆出之。
) 附子湯真武湯變方 (此二方。
自有表裡之分。
以其藥料稍同。
姑並出之。
) 治傷寒一日。
壯熱頭痛。
其背惡寒者。
宜服附子湯方。
附子(一兩) 赤茯苓(半兩) 赤芍藥(半兩) 人參(半兩) 白朮(半兩) 桂心(半兩) 上件藥。
搗篩為散。
每服五錢。
以水一大盞。
入生薑半分。
棗三枚。
煎至五分。
去滓。
不計時候溫服。
(聖惠) 治傷寒病三日。
腹痛。
小便不利而嘔者。
屬少陽病證。
宜服赤茯苓散。
方。
赤茯苓(一兩) 赤芍藥(一兩) 白朮(一兩) 附子(半兩) 乾薑(半兩) 上件藥。
搗篩為散。
每服三錢。
以水一中盞。
入生薑半分。
煎至五分。
去滓。
不計時候溫服。
(聖惠。
此雲少陽。
亦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