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五

關燈
涼尤誤。

    投補劑者。

    隻顧目前之虛。

    用參暫效。

    不能拔去病根。

    日後又發也。

    況又兼疫。

    今非昔比。

    今因疫而發。

    血脫為虛。

    邪在為實。

    是虛中有實。

    如投補劑。

    始則以實填虛。

    沾其補益。

    既而以實填實。

    災害並至。

    於是暫用人參二錢。

    以茯苓歸芍佐之。

    兩劑後虛證鹹退。

    熱減六七。

    醫者病者。

    皆謂用參得效。

    均欲速進。

    餘禁之不止。

    乃恣意續進。

    便覺心胸煩悶。

    腹中不和。

    若有積氣。

    求噦不得。

    此氣不時上升。

    便欲作嘔。

    心下難過。

    遍體不舒。

    終夜不寐。

    喜按摩捶擊。

    此皆外加有餘之變證也。

    所以然者。

    止有三分之疫。

    隻應三分之熱。

    適有七分之虛。

    經絡枯澀。

    陽氣內陷。

    故有十分之熱。

    分而言之。

    其間是三分實熱。

    七分虛熱也。

    向則本氣空虛。

    不與邪搏。

    故無有餘之證。

    但虛不任邪。

    惟懊憹鬱冒眩暈而已。

    今投補劑。

    是以虛證減去。

    熱減六七。

    所餘三分之熱者。

    實熱也。

    乃是病邪所緻。

    斷非人參可除者。

    今再服之。

    反助疫邪。

    邪正相搏。

    故加有餘之變證。

    因少與承氣。

    微利之而愈。

    按此病。

    設不用利藥。

    宜靜養數日亦愈。

    以其人大便一二日一解。

    則知胃氣通行。

    邪氣在內。

    日從胃氣下趨。

    故自愈。

    間有大便自調。

    而不愈者。

    內有灣糞。

    隱曲不得下。

    下得宿糞極臭者。

    病治愈。

    設邪未去。

    恣意投參。

    病乃益固。

    日久不除。

    醫見形體漸瘦。

    便指為怯證。

    愈補愈危。

    死者多矣。

    (同上) 時疫坐臥不安。

    手足不定。

    臥未穩則起坐。

    才著坐即亂走。

    才抽身又欲臥。

    無有寧刻。

    或循衣摸床。

    撮空撚指。

    師至才診脈。

    將手縮去。

    六脈不甚顯。

    尺脈不至此平時斷喪。

    根源虧損。

    因不勝其邪。

    元氣不能主持。

    故煩躁不寧。

    固非狂證。

    其危有甚於狂也。

    法當大補。

    然有急下者。

    或下後厥回尺脈至。

    煩躁少定。

    此因邪氣少退。

    正氣暫復。

    微陽少伸也。

    不二時。

    邪氣復聚。

    前證復起。

    勿以前下得效。

    今再下之。

    速死。

    急宜峻補。

    補不及者死。

    此證表裡無大熱。

    下證不備者。

    庶幾可生。

    闢如城郭空虛。

    雖殘寇而能直入。

    戰不可。

    守不可。

    其危可知。

    (同上) 治陰證以救陽為主。

    治傷寒以救陰為主。

    (。

    傷寒。

    蓋謂陽證。

    )傷寒縱有陽虛當治。

    必看其人血肉充盛。

    陰分可受陽藥者。

    方可回陽。

    若面色黧黑。

    (。

    原作面黧舌黑。

    今從緒論)身如枯柴。

    一團邪火內燔者。

    則陰已先盡。

    何陽可回。

    而敢助陽劫陰乎。

    (寓意草) 瘟疫。

    其氣弱而感淺者。

    固宜微汗微下。

    或氣強而感深者。

    非大汗大下。

    邪何由去。

    正何由復。

    必至纏綿不休而死。

    又謂有當。

    從補治者。

    用解毒丸散。

    氣虛而用四君子湯送。

    血虛而用四物湯送。

    大非也。

    蓋疫癘之氣。

    其毒最為酷烈。

    觸傷元氣。

    日深一日。

    即藥專力竭才。

    尤懼弗勝。

    況以半解半補之劑治之。

    吾恐正氣欲補。

    而未獲補。

    邪氣不欲補。

    而先受補。

    邪得補而愈熾。

     病日增加矣。

    即不加甚。

    定增纏擾。

    誠為無益。

    而又害之也。

    故與其一劑之中。

    用解而又用補。

    孰若一二劑之內。

    即解而旋即補。

    使藥力精專。

    而邪氣頓除。

    除後或即平補。

    或即峻補。

    任我而施為也。

    何畏首畏尾之若是乎。

    古人朝用附子。

    暮用大黃。

    自非神聖。

    其孰能與於斯。

    (會解) 失下緻虛證治 證本應下。

    耽閣失治。

    或為緩藥羈遲。

    火邪壅閉。

    耗氣搏血。

    精神殆盡。

    邪火獨存。

    以緻循衣摸床。

    撮空理線。

    筋惕肉瞤。

    肢體振戰。

    目中不了了。

    皆緣應下失下之咎。

    邪熱一毫未除。

    元神將脫。

    補之則邪毒愈甚。

    攻之則幾微之氣。

    不勝其攻。

    攻不可。

    補不可。

    補瀉不及。

    兩無生理不得已。

    勉用陶氏黃龍湯。

    此證下亦死。

    不下亦死。

    與其坐以待斃。

    莫如含藥而亡。

    或有回生於萬一者。

     按前證。

    實為庸書耽閣。

    及今投劑。

    補瀉不及。

    然大虛不補。

    虛何由以回。

    大實不瀉。

    邪何由以去。

    勉用參地以回虛。

    承氣以逐實。

    此補瀉兼施之法也。

    或遇此證。

    純用承氣。

    下證稍減。

    神思稍蘇。

    續得肢體振戰。

    怔忡驚悸。

    心內如人將捕之狀。

    四肢反厥。

    眩暈鬱冒。

    項背強直。

    並前循衣摸床撮空等證。

    此皆大虛之候。

    將危之證也。

    急用人參養營湯。

    虛候少退。

    速可屏去。

    蓋傷寒溫疫。

    俱系客邪。

    為火熱燥證。

    人參固為益元氣之神品。

    偏於益陽。

    有助火固邪之弊。

    當此又非良品也。

    不得而用之。

    (溫疫論)應下失下。

    真氣虧微。

    及投承氣。

    下咽少頃。

    額上汗出。

    髮根燥癢。

    邪火上炎。

    手足厥冷。

    甚則振戰心煩。

    坐臥不安。

    如狂之狀。

    此中氣素虧。

    不能勝藥。

    名為藥煩。

    凡遇此證。

    急投薑湯即已。

    藥中多加生薑煎服。

    則無此狀矣。

    更宜均兩三次服。

    以防嘔吐不納。

    (溫疫論) 服承氣腹中不行。

    或次日方行。

    或半日仍吐原藥。

    此因病久失下。

    中氣大虧。

    不能運藥。

    名為停藥。

    乃天元幾絕。

    大兇之兆也。

    宜生薑以和藥性。

    或加人參。

    以助胃氣。

    更有邪實。

    病重劑輕。

    亦令不行。

    (同上。

    類編雲。

    停藥外治。

    用蔥熨法。

    亦頗著效。

    案熨法。

    系景嶽方。

    今錄於結胸中。

    ) 用下不宜巴豆丸藥 記一鄉人傷寒身熱。

    大便不通。

    煩渴鬱冒。

    醫者用巴豆藥下之。

    雖得溏利。

    病宛然如舊。

    予觀之。

    陽明熱結在裡。

    非大柴胡承氣等不可。

    巴豆止去積。

    安能盪滌邪熱蘊毒耶。

    亟投大柴胡等三服。

    得汗而解。

    嘗謂仲景百一十三方。

    為圓者有五。

    理中。

    陷胸。

    抵當。

    烏梅。

    麻仁。

    是以理中陷胸抵當。

    皆大如彈子。

    煮化而服。

    與湯散無異。

    至於麻仁治脾約。

    烏梅治濕?。

    (。

    此當改治蛔厥。

    )皆用小圓。

    以達下部。

    其他逐邪毒。

    破堅癖。

    導瘀血。

    潤燥屎之類。

    皆憑湯劑。

    未聞用巴豆小丸藥。

    以下邪氣也。

    既下而病不除。

    不免重以大黃樸消下之。

    安能無損也哉。

    (本事) 傷寒時氣瘟病。

    嘗六七日之間。

    不大便。

    心下堅硬。

    腹脅緊滿。

    止可大小承氣湯下之。

    其腸胃積熱。

    慎勿用巴豆杏仁。

    性熱大毒之藥。

    雖用一二丸下之。

    利五七行。

    必反損陰氣。

    涸枯津液。

    燥熱轉增。

    發黃譫語。

    狂走斑毒。

    血洩悶亂。

    輕者為勞復。

    重者或至死。

    間有愈者幸矣。

    不可以為法。

    (事親) 三承氣湯變諸方(附導法) 承氣湯方 枳實(五枚) 芒消(半升) 大黃(四兩) 甘草(三兩) 上四味。

    ?咀。

    以水五升。

    煮取二升。

    去滓。

    適寒溫。

    分三服。

    如人行五裡進一服。

    取下利為度。

    若不得利。

    盡服之。

    (千金) 生地黃湯。

    治傷寒有熱。

    虛羸少氣。

    心下滿胃中有宿食。

    大便不利方。

     生地黃(三斤) 大黃(四兩) 甘草(一兩) 芒消(二合) 大棗(二十枚) 上五味。

    合搗令相得。

    蒸五升米下。

    熟絞取汁。

    分再服。

    (千金。

    辨注雲。

    )上銼麻豆大。

    分一半。

    用水一盞半。

    生薑三片。

    煎至六分。

    納硝煎一二沸。

    絞去滓。

    溫服。

    (直格。

    案此方。

    既出聖惠。

    名大黃散。

    不用生薑。

    治傷寒未解。

    煩熱口乾。

    腹中有結燥不通。

    )劉河間又加甘草。

    以為三一承氣。

    以甘和其中。

    最得仲景之秘也。

    餘嘗以大承氣。

    改作調中湯。

    加以薑棗煎之。

    俗見薑棗。

    以為補脾胃而喜服。

    不知其中有大黃芒消也。

    (儒門事親) 成無己雲。

    大熱結實者。

    大承氣。

    小熱微結者。

    小承氣。

    以熱不甚大。

    故於大承氣湯內。

    去芒消。

    又以結不至堅。

    故減厚樸枳實也。

    如不至大堅滿。

    邪氣盛。

    而須攻下者。

    亦未可投大承氣湯。

    必以輕緩之劑攻之。

    於大承氣湯中。

    去厚樸枳實。

    加甘草。

    乃輕緩之劑也。

    若大承氣證。

    反用調胃承氣湯治之。

    則邪氣不散。

    小承氣湯證。

    反用大承氣下之。

    則過傷正氣。

    而腹滿不能食。

    故有勿大洩之戒。

    此仲景所以分而治之。

    未嘗越聖人之制度。

    後之學者。

    以此三藥。

    合而為一。

    且雲通治三藥之證。

    及無問傷寒雜病。

    內外一切所傷。

    一概治之。

    若依此說。

    與仲景之方。

    甚相違背。

    又失軒岐緩急之旨。

    紅紫亂朱。

    迷惑。

    眾聽。

    一唱百和。

    使病人暗受此弊。

    將何訴哉。

    (寶鑑) 生地黃湯。

    治傷寒有熱。

    虛羸少氣。

    心下滿。

    胃中有宿食。

    大便不利。

    方。

     生地黃(三斤) 大黃(四兩) 甘草(一兩) 芒消(二合) 大棗(二十枚) 上五味。

    合搗令相得。

    蒸五升米下。

    熟絞取汁。

    分再服。

    (千金。

    辨注雲。

    陰虛人。

    大宜服之。

    ) 六一順氣湯。

    治傷寒熱邪傳裡。

    大便結實。

    口燥咽乾。

    怕熱譫語。

    揭衣狂妄。

    揚手擲足。

    斑黃陽厥。

    潮熱自汗。

    胸腹滿硬。

    繞臍疼痛等證。

    悉皆治之。

     大黃 枳實 黃芩 厚樸 甘草 柴胡 芒消 芍藥 上先將水二鍾滾三沸。

    後入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