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五
關燈
小
中
大
不得眠也。
仲景雲。
胃中燥。
大便堅者。
必譫語。
此所以有時譫語也。
非躁非煩。
非寒非痛。
所謂心中懊憹也。
聲如嘆息。
而時發一聲。
所謂外氣怫鬱也。
燥屎得除。
大便通利。
胃中安和。
故其病悉去也。
(本事。
案此雲外氣怫鬱。
其義不瑩。
) 真定府趙吉夫。
約年三旬有餘。
至元丙寅五月間。
因勞役飲食失節。
傷損脾胃。
時發煩躁而渴。
又食冷物過度。
遂病身體困倦。
頭痛四肢逆冷。
嘔吐而心下痞。
醫者不審。
見其四肢逆冷。
嘔吐心下痞。
乃用桂末三錢匕。
熱酒調服。
仍以綿衣裹之。
作陰毒傷寒治之。
海受汗大出。
汗後即添口乾舌澀。
眼白睛紅。
項強硬。
肢體不柔和。
小便淋赤。
大便秘澀。
循衣摸床。
如發狂狀。
問之則言語錯亂。
視其舌則赤而欲裂。
朝輕暮劇。
凡七八日。
家人輩自謂危殆。
不望生全。
鄰人吉仲元舉予治之。
診其脈六七至。
知其熱證明矣。
遂用大承氣湯。
苦辛大寒之劑。
一兩作一服。
服之利下三行。
折其勝勢。
翌日以黃連解毒湯。
大苦寒之劑二兩。
使徐徐服之。
以去餘熱。
三日後。
病十分中。
減之五六。
更與白虎加人參湯。
約半斤服之。
瀉熱補氣。
前證皆是。
戒以慎起居。
節飲食。
月餘漸得平復。
(寶鑑。
案此下後之治。
似難法。
) 王叔雨寓錢唐病傷寒。
他醫至。
皆以為虛證。
常進附子。
持論未決。
其弟熙暘謁攖寧生曰。
舍兄病亟。
惟幾生。
忍坐視不救乎。
至切其脈。
兩手皆沉實而滑。
四末覺微青。
以燈燭之。
遍體皆赤斑。
舌上胎黑而燥如芒刺。
身大熱。
神恍惚。
多譫妄語。
攖寧生曰。
此始以表不得解。
邪氣入裡。
裡熱極甚。
若投附必死。
乃以小柴胡湯。
益以知母石膏飲之。
終夕三進。
次日以大承氣湯下之。
調治兼旬乃安。
(醫史) 東陽戚十八。
四月間得傷寒。
證惡寒發大熱而渴。
舌上白胎。
三日前。
身脊百節俱痛。
至第四日。
惟脅痛而嘔。
自利。
六日來。
召予治。
診其脈。
左右手皆弦長而沉實。
且數甚。
予曰。
此本三陽合病。
今太陽已罷。
而少陽與陽明仍在。
與小柴胡。
合黃連解毒服。
三服脅痛嘔逆皆除。
惟熱猶甚。
九日後。
漸加氣築痰響。
聲如拽鋸。
出大汗退後。
而身復熱愈甚。
法當死。
看其面上。
有紅色潔淨。
而無賊邪之氣。
言語清亮。
間有譫語。
而不甚含糊。
予故不辭去。
而復與治。
用涼膈散。
倍大黃服。
二服。
視其所下仍如前。
自利清水。
其痰氣亦不息。
與大承氣湯。
合黃連解毒湯。
二服。
其所下亦如前。
予曰。
此蓋熱結不開。
而燥屎不來耳。
後以二方相間。
日三四服。
每藥又各服至五貼。
始得結糞。
如肥皂子大者。
十數枚。
痰氣漸平。
熱漸減。
至十五日。
熱退氣和而愈。
(正傳) 社友韓茂遠傷寒。
九日以來。
口不能言。
目不能視。
體不能動。
四肢俱冷。
眾皆曰陰證。
比予診之。
六脈皆無。
以手按腹。
兩手護之。
眉皺作楚。
按其趺陽。
大而有力。
乃知腹有燥屎也。
欲與大承氣湯。
病家惶懼不敢進。
餘曰。
吾郡能辨是證者。
惟施笠澤耳。
延至診之。
與餘言若合符節。
遂下之。
得燥屎六七枚。
口能言。
體能動矣。
故按手不及足者。
何以救此垂絕之證耳。
(必讀) 一婦人患傷寒十餘日。
手足躁擾。
口目瞤動。
面白身冷。
讝語發狂。
不知人事。
勢甚危篤。
其家以為風。
縛其手足。
或以為痰迷心竅。
或以為虛。
或以為寒。
或辭不起。
延予診治。
切其脈全無。
問其證不知。
按其身不熱。
予曰。
此證非是人參附子證。
即是大黃芒消證。
出此入彼。
死生立判。
因坐視良久。
聆其聲重而且長。
予曰。
若是虛寒證。
到脈脫之時。
氣息沉沉將絕。
那得有如許氣力。
大呼疾聲。
久而不絕。
即作大承氣湯。
牙關緊閉。
穵開去齒。
藥始下咽。
黃昏即解黑糞半床。
次早脈出身熱。
人事亦知。
舌能伸出而黑。
又服小陷胸湯二劑而愈。
(直解。
案小陷胸湯。
不妥。
) 朱海疇者。
年四十五歲。
患疫得下證。
四肢不舉。
身臥如塑。
目閉口張。
舌上胎刺。
問其所苦不能答。
因問其子。
兩三日所服何藥。
雲進承氣湯三劑。
每劑投大黃兩許不效。
更無他策。
惟待日而已。
但不忍坐視。
更祈一診。
餘診得脈尚有神。
下語悉具。
藥淺病深也。
先投大黃一兩五錢。
目有時而少動。
再投舌刺無芒。
口漸開能言。
三劑舌胎少去。
神思稍爽。
四日服柴胡清燥湯。
五日復生芒刺。
煩熱又加。
再下之七日。
又投承氣養營湯。
熱少退。
八日仍用大承氣。
肢體自能少動。
計半月。
共服大黃十二兩而愈。
又數日始進糜粥。
調理兩月平復。
凡治千人。
所遇此等。
不過三四人而已。
姑存案以備參酌耳。
(溫疫論) 兼蓄血治驗 來熙庵憲。
急□召診。
乃侄方丈。
身體豐碩。
傷寒已二十八日。
人事不省。
不能言事。
手足揚擲。
腹脹如鼓。
而熱烙手。
目赤氣粗。
齒槁舌黑。
參附石膏。
硝黃芩連。
無不服。
諸名公巳言施矣。
診之脈濁鼓手。
用大黃一兩。
佐以血藥一劑。
下黑臭血一二鬥少蘇。
四劑始清。
熙庵公問予。
侄昏三日。
所存唯一息耳。
君何用劑。
且大且多。
幸遂生全。
何說何見。
予曰。
治病用藥。
譬之飲酒。
滄海之量。
與之涓滴。
則唇喉轉燥矣。
顧若大軀殼。
病邪甚深。
不十倍其藥。
何效可克。
且此恙。
寒邪入胃。
畜血在中。
其昏沈揚擲。
是喜忘如狂之深者也。
不知為病。
而望之為死。
不棄之乎。
蓋大黃未嘗不用。
而投非其時。
品劑輕小。
不應則惑矣。
寧放膽哉。
(芝園存案) 吾家有畤宗者。
三月病熱。
予與仲遠。
同往視之。
身壯熱而讝語。
胎刺滿口。
穢氣逼人。
少腹硬滿。
大便閉。
小便短。
脈實大而遲。
仲遠謂熱結在裡。
其人發狂。
少腹硬滿。
胃實而兼蓄血也。
法以救胃為急。
但此人年已六旬。
證兼蓄血。
下藥中宜重加生地黃。
一以保護元陰。
一以破瘀行血。
予然其言。
主大承氣湯。
消黃各用八錢。
加生地一兩。
搗如泥。
先炊數十沸。
乃納諸藥同煎。
連進五劑。
得大下數次。
人事貼然。
少進米飲。
一二口輒不食。
呼之不就。
欲言不言。
但見舌胎。
乾燥異常。
口內噴熱如火。
則知裡熱尚未衰減。
復用犀角地黃湯。
加大黃三劑。
又下膠滯二次。
色如敗醬。
臭惡無狀。
於是口臭乃除。
裡燥仍盛。
三四日無小便。
忽自取夜壺。
小便一回。
予令其子取出。
視之。
半壺鮮血。
觀者駭然。
經言血自下。
下者愈。
亦生地之功也。
復診之。
脈轉浮矣。
此潰邪有向表之機。
合以柴胡湯。
迎其機而導之。
但此時表裡俱還熱極。
陰津所存無幾。
柴胡亦非所宜。
惟宜白虎湯。
加生地黃芩。
以救裡。
倍用石膏之質重氣輕。
專達肌表。
而兼解外也。
如是二劑。
得微汗而脈靜身涼。
舌胎退而人事清矣。
再用清燥養營湯。
二十劑而全愈。
(舒氏。
白虎加地芩。
不妥。
) 挾虛證治 病有先虛後實者。
宜先補而後瀉。
先實而後虛者。
宜先瀉而後補。
假令先虛後實者。
或因他病先虧。
或因年高血弱。
或因先有內傷勞倦。
或因新虛下血過多。
或舊有吐血及崩漏之證。
時疫將發。
即觸動舊疾。
或吐血或崩漏。
以緻亡血過多。
然後疫氣漸漸加重。
以上並宜先補而後瀉。
瀉者。
謂疏導之劑。
並承氣下藥。
概而言之也。
凡遇先虛後實者。
此萬不得巳。
而投補劑一二貼。
後虛證少退。
便宜治疫。
若補劑連進。
必助疫邪。
禍害隨至。
假令先實而後虛者。
疫邪應下失下。
血液為熱搏盡。
原邪尚在。
宜急下之。
(。
類編曰。
此虛。
乃因失下。
血液搏盡之虛。
非同平日虛怯之虛。
)邪退六七。
急宜補之。
虛回五六。
慎勿再補。
多服則前邪復起。
下後畢竟加添虛證者方補。
若以意揣度其虛。
不加虛證。
誤用補劑。
貽害不少。
(溫疫論) 病有純虛純實。
非補即瀉。
何有乘除。
設遇既虛且實者。
補瀉間用。
當詳孰先孰後。
從多從少。
可緩可急。
隨其證而調之。
吳江沈青來正少寡。
素多鬱怒。
而有吐血證。
歲三四發。
吐後即已。
無有他證。
蓋不以為事也。
三月間別無他故。
忽有小發熱。
頭疼身痛。
不惡寒而微渴。
若惡寒不渴者。
乃感冒風寒。
今不惡寒微渴者。
疫也。
至第二日。
舊證大發。
吐血倍常。
更加眩暈。
手振煩躁。
種種虛躁。
飲食不進。
且熱漸加重。
醫者病者。
但見吐血。
以為舊證復發。
不知其為疫也。
故以發熱。
認為陰虛。
頭疼身痛。
認為血虛。
不察未吐血前一日。
已有前證。
非吐血後所加之證也。
諸醫議補。
問予可否。
餘曰。
失血補虛。
權宜則可。
蓋吐血者。
內有結血。
正血不歸經。
所以吐也。
結血牢固。
豈能吐乎。
能去其結。
於中無阻。
血自歸經。
方冀不發。
若吐後專補內則血滿。
既滿不歸。
血從上溢也。
設用寒
仲景雲。
胃中燥。
大便堅者。
必譫語。
此所以有時譫語也。
非躁非煩。
非寒非痛。
所謂心中懊憹也。
聲如嘆息。
而時發一聲。
所謂外氣怫鬱也。
燥屎得除。
大便通利。
胃中安和。
故其病悉去也。
(本事。
案此雲外氣怫鬱。
其義不瑩。
) 真定府趙吉夫。
約年三旬有餘。
至元丙寅五月間。
因勞役飲食失節。
傷損脾胃。
時發煩躁而渴。
又食冷物過度。
遂病身體困倦。
頭痛四肢逆冷。
嘔吐而心下痞。
醫者不審。
見其四肢逆冷。
嘔吐心下痞。
乃用桂末三錢匕。
熱酒調服。
仍以綿衣裹之。
作陰毒傷寒治之。
海受汗大出。
汗後即添口乾舌澀。
眼白睛紅。
項強硬。
肢體不柔和。
小便淋赤。
大便秘澀。
循衣摸床。
如發狂狀。
問之則言語錯亂。
視其舌則赤而欲裂。
朝輕暮劇。
凡七八日。
家人輩自謂危殆。
不望生全。
鄰人吉仲元舉予治之。
診其脈六七至。
知其熱證明矣。
遂用大承氣湯。
苦辛大寒之劑。
一兩作一服。
服之利下三行。
折其勝勢。
翌日以黃連解毒湯。
大苦寒之劑二兩。
使徐徐服之。
以去餘熱。
三日後。
病十分中。
減之五六。
更與白虎加人參湯。
約半斤服之。
瀉熱補氣。
前證皆是。
戒以慎起居。
節飲食。
月餘漸得平復。
(寶鑑。
案此下後之治。
似難法。
) 王叔雨寓錢唐病傷寒。
他醫至。
皆以為虛證。
常進附子。
持論未決。
其弟熙暘謁攖寧生曰。
舍兄病亟。
惟幾生。
忍坐視不救乎。
至切其脈。
兩手皆沉實而滑。
四末覺微青。
以燈燭之。
遍體皆赤斑。
舌上胎黑而燥如芒刺。
身大熱。
神恍惚。
多譫妄語。
攖寧生曰。
此始以表不得解。
邪氣入裡。
裡熱極甚。
若投附必死。
乃以小柴胡湯。
益以知母石膏飲之。
終夕三進。
次日以大承氣湯下之。
調治兼旬乃安。
(醫史) 東陽戚十八。
四月間得傷寒。
證惡寒發大熱而渴。
舌上白胎。
三日前。
身脊百節俱痛。
至第四日。
惟脅痛而嘔。
自利。
六日來。
召予治。
診其脈。
左右手皆弦長而沉實。
且數甚。
予曰。
此本三陽合病。
今太陽已罷。
而少陽與陽明仍在。
與小柴胡。
合黃連解毒服。
三服脅痛嘔逆皆除。
惟熱猶甚。
九日後。
漸加氣築痰響。
聲如拽鋸。
出大汗退後。
而身復熱愈甚。
法當死。
看其面上。
有紅色潔淨。
而無賊邪之氣。
言語清亮。
間有譫語。
而不甚含糊。
予故不辭去。
而復與治。
用涼膈散。
倍大黃服。
二服。
視其所下仍如前。
自利清水。
其痰氣亦不息。
與大承氣湯。
合黃連解毒湯。
二服。
其所下亦如前。
予曰。
此蓋熱結不開。
而燥屎不來耳。
後以二方相間。
日三四服。
每藥又各服至五貼。
始得結糞。
如肥皂子大者。
十數枚。
痰氣漸平。
熱漸減。
至十五日。
熱退氣和而愈。
(正傳) 社友韓茂遠傷寒。
九日以來。
口不能言。
目不能視。
體不能動。
四肢俱冷。
眾皆曰陰證。
比予診之。
六脈皆無。
以手按腹。
兩手護之。
眉皺作楚。
按其趺陽。
大而有力。
乃知腹有燥屎也。
欲與大承氣湯。
病家惶懼不敢進。
餘曰。
吾郡能辨是證者。
惟施笠澤耳。
延至診之。
與餘言若合符節。
遂下之。
得燥屎六七枚。
口能言。
體能動矣。
故按手不及足者。
何以救此垂絕之證耳。
(必讀) 一婦人患傷寒十餘日。
手足躁擾。
口目瞤動。
面白身冷。
讝語發狂。
不知人事。
勢甚危篤。
其家以為風。
縛其手足。
或以為痰迷心竅。
或以為虛。
或以為寒。
或辭不起。
延予診治。
切其脈全無。
問其證不知。
按其身不熱。
予曰。
此證非是人參附子證。
即是大黃芒消證。
出此入彼。
死生立判。
因坐視良久。
聆其聲重而且長。
予曰。
若是虛寒證。
到脈脫之時。
氣息沉沉將絕。
那得有如許氣力。
大呼疾聲。
久而不絕。
即作大承氣湯。
牙關緊閉。
穵開去齒。
藥始下咽。
黃昏即解黑糞半床。
次早脈出身熱。
人事亦知。
舌能伸出而黑。
又服小陷胸湯二劑而愈。
(直解。
案小陷胸湯。
不妥。
) 朱海疇者。
年四十五歲。
患疫得下證。
四肢不舉。
身臥如塑。
目閉口張。
舌上胎刺。
問其所苦不能答。
因問其子。
兩三日所服何藥。
雲進承氣湯三劑。
每劑投大黃兩許不效。
更無他策。
惟待日而已。
但不忍坐視。
更祈一診。
餘診得脈尚有神。
下語悉具。
藥淺病深也。
先投大黃一兩五錢。
目有時而少動。
再投舌刺無芒。
口漸開能言。
三劑舌胎少去。
神思稍爽。
四日服柴胡清燥湯。
五日復生芒刺。
煩熱又加。
再下之七日。
又投承氣養營湯。
熱少退。
八日仍用大承氣。
肢體自能少動。
計半月。
共服大黃十二兩而愈。
又數日始進糜粥。
調理兩月平復。
凡治千人。
所遇此等。
不過三四人而已。
姑存案以備參酌耳。
(溫疫論) 兼蓄血治驗 來熙庵憲。
急□召診。
乃侄方丈。
身體豐碩。
傷寒已二十八日。
人事不省。
不能言事。
手足揚擲。
腹脹如鼓。
而熱烙手。
目赤氣粗。
齒槁舌黑。
參附石膏。
硝黃芩連。
無不服。
諸名公巳言施矣。
診之脈濁鼓手。
用大黃一兩。
佐以血藥一劑。
下黑臭血一二鬥少蘇。
四劑始清。
熙庵公問予。
侄昏三日。
所存唯一息耳。
君何用劑。
且大且多。
幸遂生全。
何說何見。
予曰。
治病用藥。
譬之飲酒。
滄海之量。
與之涓滴。
則唇喉轉燥矣。
顧若大軀殼。
病邪甚深。
不十倍其藥。
何效可克。
且此恙。
寒邪入胃。
畜血在中。
其昏沈揚擲。
是喜忘如狂之深者也。
不知為病。
而望之為死。
不棄之乎。
蓋大黃未嘗不用。
而投非其時。
品劑輕小。
不應則惑矣。
寧放膽哉。
(芝園存案) 吾家有畤宗者。
三月病熱。
予與仲遠。
同往視之。
身壯熱而讝語。
胎刺滿口。
穢氣逼人。
少腹硬滿。
大便閉。
小便短。
脈實大而遲。
仲遠謂熱結在裡。
其人發狂。
少腹硬滿。
胃實而兼蓄血也。
法以救胃為急。
但此人年已六旬。
證兼蓄血。
下藥中宜重加生地黃。
一以保護元陰。
一以破瘀行血。
予然其言。
主大承氣湯。
消黃各用八錢。
加生地一兩。
搗如泥。
先炊數十沸。
乃納諸藥同煎。
連進五劑。
得大下數次。
人事貼然。
少進米飲。
一二口輒不食。
呼之不就。
欲言不言。
但見舌胎。
乾燥異常。
口內噴熱如火。
則知裡熱尚未衰減。
復用犀角地黃湯。
加大黃三劑。
又下膠滯二次。
色如敗醬。
臭惡無狀。
於是口臭乃除。
裡燥仍盛。
三四日無小便。
忽自取夜壺。
小便一回。
予令其子取出。
視之。
半壺鮮血。
觀者駭然。
經言血自下。
下者愈。
亦生地之功也。
復診之。
脈轉浮矣。
此潰邪有向表之機。
合以柴胡湯。
迎其機而導之。
但此時表裡俱還熱極。
陰津所存無幾。
柴胡亦非所宜。
惟宜白虎湯。
加生地黃芩。
以救裡。
倍用石膏之質重氣輕。
專達肌表。
而兼解外也。
如是二劑。
得微汗而脈靜身涼。
舌胎退而人事清矣。
再用清燥養營湯。
二十劑而全愈。
(舒氏。
白虎加地芩。
不妥。
) 挾虛證治 病有先虛後實者。
宜先補而後瀉。
先實而後虛者。
宜先瀉而後補。
假令先虛後實者。
或因他病先虧。
或因年高血弱。
或因先有內傷勞倦。
或因新虛下血過多。
或舊有吐血及崩漏之證。
時疫將發。
即觸動舊疾。
或吐血或崩漏。
以緻亡血過多。
然後疫氣漸漸加重。
以上並宜先補而後瀉。
瀉者。
謂疏導之劑。
並承氣下藥。
概而言之也。
凡遇先虛後實者。
此萬不得巳。
而投補劑一二貼。
後虛證少退。
便宜治疫。
若補劑連進。
必助疫邪。
禍害隨至。
假令先實而後虛者。
疫邪應下失下。
血液為熱搏盡。
原邪尚在。
宜急下之。
(。
類編曰。
此虛。
乃因失下。
血液搏盡之虛。
非同平日虛怯之虛。
)邪退六七。
急宜補之。
虛回五六。
慎勿再補。
多服則前邪復起。
下後畢竟加添虛證者方補。
若以意揣度其虛。
不加虛證。
誤用補劑。
貽害不少。
(溫疫論) 病有純虛純實。
非補即瀉。
何有乘除。
設遇既虛且實者。
補瀉間用。
當詳孰先孰後。
從多從少。
可緩可急。
隨其證而調之。
吳江沈青來正少寡。
素多鬱怒。
而有吐血證。
歲三四發。
吐後即已。
無有他證。
蓋不以為事也。
三月間別無他故。
忽有小發熱。
頭疼身痛。
不惡寒而微渴。
若惡寒不渴者。
乃感冒風寒。
今不惡寒微渴者。
疫也。
至第二日。
舊證大發。
吐血倍常。
更加眩暈。
手振煩躁。
種種虛躁。
飲食不進。
且熱漸加重。
醫者病者。
但見吐血。
以為舊證復發。
不知其為疫也。
故以發熱。
認為陰虛。
頭疼身痛。
認為血虛。
不察未吐血前一日。
已有前證。
非吐血後所加之證也。
諸醫議補。
問予可否。
餘曰。
失血補虛。
權宜則可。
蓋吐血者。
內有結血。
正血不歸經。
所以吐也。
結血牢固。
豈能吐乎。
能去其結。
於中無阻。
血自歸經。
方冀不發。
若吐後專補內則血滿。
既滿不歸。
血從上溢也。
設用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