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五

關燈
力。

    活人又雲。

    脈浮滑而數。

    蓋總病最為親切。

    )始惺靜。

    今狂語。

    此為胃實陽盛。

    再汗即死。

    須下之即愈。

     亦有始得病。

    便變陽盛之證。

    須便下之。

    不可拘以日數。

     更有心胸連臍腹。

    大段疰悶。

    腹中疼。

    坐臥不安。

    冒悶喘急極者。

    亦不候他證。

    便下之。

    (活人。

    案此本於總病。

    殊為明約。

    ) 大抵下藥。

    必切脈沉實。

    或沉滑沉疾有力者。

    可下之也。

    再以手按臍腹硬者。

    或叫痛不可按者。

    則下之無疑也。

    凡下後不解者。

    再按臍腹有無硬處。

    若有硬處。

    手不可按。

    下不盡也。

    須再下之。

    (蘊要) 凡瘟疫宜下者。

    必陽明邪實於腑。

    而秘結腹滿。

    或元氣素強。

    胃氣素實者。

    方可下。

    若大便雖數日不行。

    而腹無脹滿。

    及大便無壅滯不通之狀。

    或連日不食。

    而臍腹坦然。

    軟而無疑。

    此陽明胃腑。

    本無實邪。

    切不可妄下以洩中氣。

    (說疫) 溫疫伏邪。

    傳入胃中。

    水穀得疫邪而蒸熱。

    疫邪附水穀而熾盛。

    上薰三陽。

    而陽經之證漸生。

    下陷三陰。

    而攻下之證又現。

    熱傷血分。

    或畜血。

    或斑疹。

    熱瘀水道。

    或溺閉。

    或發黃。

    熱傷神氣。

    則譫語狂亂。

    熱傷津液。

    則燥渴便硬。

    蜂起變症。

    皆因胃中疫熱而然。

    故善治者。

    宜急清其胃中之熱。

    胃熱一清。

    諸症悉愈。

    如釜底無薪。

    沸自不作。

    不煩揚湯之誚也。

    (傷寒翼。

    案此雲上薰三陽。

    蓋謂自汗惡熱等證。

    下陷三陰。

    即是邪實於裡者。

    ) 舌白胎漸變黃胎(邪在膜原。

    舌上白胎。

    邪在胃家。

    舌上黃胎。

    胎老變為沉香色也。

    白胎未可下。

    黃胎宜下。

    ) 舌黑胎(邪毒在胃。

    薰騰於上。

    而生黑胎。

    有黃胎老而變焦色者。

    有津液潤澤。

    作軟黑胎者。

    舌上乾燥。

    作硬黑胎者。

    下後二三日。

    黑皮自脫。

    隻有一種舌俱黑而無胎。

    此經氣。

    非下證也。

    妊娠多見此。

    陰證亦有此。

    並非下證。

    下後裡證去。

    舌尚黑者。

    胎皮未脫也。

    不可再下。

    務在有下證方可下。

    舌上無胎。

    況無下證。

    誤下舌反見離離黑色者。

    危。

    急宜補之。

    ) 舌芒刺(熱傷津液。

    此疫毒之最重者。

    急當下。

    老人微疫無下證。

    舌上乾燥。

    易生胎刺。

    用生脈散。

    生津潤燥。

    芒刺自去。

    ) 舌裂(日久失下。

    血液枯極。

    多有此證。

    又熱結傍流。

    日久不治。

    在下則津液消亡。

    在上則邪火毒熾。

    亦有此證。

    急下之裂自滿。

    ) 舌短 舌硬 舌卷(皆邪氣勝。

    真氣虧。

    急下之。

    邪毒去。

    真氣同。

    舌自舒。

    ) 白砂胎(舌上白胎。

    乾硬如砂皮。

    一名水晶胎。

    乃自白胎之時。

    津液乾燥。

    邪雖入胃。

    不能變黃。

    宜急下之。

    ) 唇燥裂 唇焦色 唇口皮起 口臭 鼻紮如煙煤(胃家熱多有此證。

    固當下。

    唇口皮起。

    仍用別證互較。

    鼻孔煤黑。

    疫毒在胃。

    下之無辭。

    ) 口燥渴(更有下證者。

    宜下之。

    下後邪去胃和。

    渴自減。

    ) 目赤 咽乾 氣噴如火 小便赤黑涓滴作痛 小便極臭 揚手擲足 脈沉而數(皆為內熱之極。

    下之無辭。

    ) 潮熱(邪在胃。

    有此證。

    宜下。

    然又有不可下者。

    詳載似裡非裡。

    熱入血室。

    神虛譫語。

    三條之下。

    ) 善太息(胃家實。

    呼吸不利。

    胸膈痞悶。

    每欲引氣下行。

    故然。

    ) 心下滿 心下高起如塊 心下痛 腹脹滿 腹痛按之愈痛 心下脹痛(以上皆胃家邪實。

    內結氣閉。

    宜下之。

    氣通則已。

    ) 頭脹痛(胃家實。

    氣不下降。

    下之頭痛立止。

    若初起頭痛。

    別無下證。

    未可下。

    ) 小便閉(大便不通。

    氣結不舒。

    大便行小便立解。

    誤服行氣利水藥無益。

    ) 大便閉 轉屎氣極臭(更有下證。

    下之無辭。

    有血液枯竭者。

    無表裡證。

    為虛燥。

    宜蜜煎導。

    及膽導。

    ) 大腸膠閉 協熱下利 熱結傍流。

    (並宜下。

    ) 四逆 脈厥 體厥(並屬氣閉。

    陽氣鬱內。

    不能四布於外。

    胃家實也。

    宜下之。

    下後反見此證者。

    為虛脫。

    宜補。

    ) 發狂(胃家實陽氣盛也。

    宜下之。

    有虛煩似狂。

    有因欲汗作狂。

    並忌下。

     以上溫疫論。

    ) 大便閉結者。

    疫邪傳裡。

    內熱壅鬱。

    宿糞不行。

    蒸而為結。

    漸至梗硬。

    下之結糞一行。

    瘀熱自除。

    諸證悉去。

     熱結傍流者。

    (。

    類編曰。

    熱邪將糞結住不能下。

    糞旁止能流下臭水。

    並所進湯藥。

    此句當如是講。

    )以胃家熱。

    內熱壅閉。

    先大便閉結。

    續得下利純臭水。

    全然無糞。

    日三四度。

    或十數度。

    宜大承氣湯。

    得結糞而利立止。

    服湯不得結糞。

    仍下利臭水。

    及所進湯藥。

    因大腸邪勝。

    失其傳送之職。

    知邪猶在也。

    病必不減。

    宜下之。

     大腸膠閉者。

    其人平素大便不實。

    設遇疫邪傳裡。

    但蒸作極臭。

    沕然如黏膠。

    至死不結。

    但愈蒸愈閉。

    以緻胃氣不能下行。

    疫毒無路而出。

    不下即死。

    但得黏膠一去。

    下證自除。

    霍然而起。

    (同上。

    原更有協熱下利證。

    殊欠明瞭。

    不錄。

    ) 溫疫得裡證。

    神色不敗。

    言動自如。

    別無怪證。

    忽然六脈微如絲。

    細而軟。

    甚至於無。

    或兩手俱無。

    或一手先伏。

    察其人不應有此脈。

    今有此脈者。

    皆緣應下失下。

    內結壅閉。

    營氣伏於內。

    不能達於四末。

    此脈厥也。

    亦多有過用黃連石膏諸寒之劑。

    強遏其熱。

    緻邪愈結。

    脈愈不行。

    醫見脈微欲絕。

    以為陽證得陰脈為不治。

    委而棄之。

    以此誤人甚眾。

    若更用人參生脈散輩。

    禍不旋踵。

    宜承氣緩緩下之。

    六脈自復。

    (同上。

    案直格雲。

    脈須疾數。

    以其極熱畜甚。

    而脈道不利。

    以緻脈沉細而欲絕者。

    脈厥也。

    吳氏蓋本於此。

    ) 急證急攻 溫疫發熱一二日。

    舌上白胎如積粉。

    早服達原飲一劑。

    午前舌變黃色。

    隨現胸膈滿痛。

    大渴煩躁。

    此伏邪即潰。

    邪毒傳胃也。

    前方加大黃下之。

    (。

    以上治法。

    不確。

    )煩渴少減。

    熱去六七。

    午後復加煩躁發熱。

    通舌變黑生刺。

    鼻如煙煤。

    此邪毒最重。

    復瘀到胃。

    急投大承氣湯。

    傍晚大下。

    至夜半熱退。

    次早。

    鼻黑胎刺如失。

    此一日之間。

    而有三變。

    數日之法。

    一日行之。

    因其毒甚。

    傳變亦速。

    用藥不得不緊。

    設此證不服藥。

    或投緩劑羈遲。

    二三日必死。

    設不死。

    服藥亦無及矣。

    當見溫疫二三日即斃者。

    乃其類也。

    (溫疫論) 因證數攻 古人皆雲。

    三下之熱未退。

    即死矣。

    亦有按法以下四五次。

    利一二行。

    (。

    宣明作一二十行。

    心要。

    作十數行。

    )熱方退而得活者。

    免緻不下退其熱。

    而必死也。

    下後熱稍退。

    而未愈者。

    黃連解毒湯調之。

    或微熱未除者。

    涼膈散調之。

    或失下熱極。

    以緻身冷脈微。

    而昏冒將死者。

    若急下之。

    則殘陰暴絕而死。

    蓋陽氣後竭而然也。

    不下亦死。

    宜涼膈散。

    或黃連解毒湯。

    養陰退陽。

    畜熱漸以宣數。

    則心胸復暖。

    脈漸以生。

    至於脈復而有力。

    方可以三一承氣湯下之。

    (直格) 溫疫下後二三日。

    或一二日。

    舌上覆生胎刺。

    邪未盡也。

    再下之。

    胎刺雖未去。

    已無鋒芒而軟。

    然熱渴未除。

    更下之。

    熱渴減。

    胎刺脫。

    日後更復熱。

    又生胎刺。

    更宜下之。

    餘裡周因之者。

    患疫月餘。

    胎刺凡三換。

    計服大黃二十兩。

    始得熱不復作。

    其餘脈證方退也。

    所以凡下不以數計。

    有是證則投是藥。

    醫家見理不透。

    經歷未到。

    中道生疑。

    往往遇此證。

    反緻擔閣。

    但其中有間日一下者。

    有應連下三四日者。

    有應連下二日。

    間一日者。

    其中寬緩之間。

    有應用柴胡清燥湯者。

    有應用犀角地黃湯者。

    至投承氣。

    某日應多。

    與某日應少。

    與其間不能得法。

    亦足以誤事。

    此非以言傳。

    貴乎臨時斟酌。

    (溫疫論。

    更附一按。

    錄於後治驗中。

    ) 疫邪乘於胃而漸下。

    蒸熱水穀。

    或為硬糞。

    或為臭穢。

    一次下之。

    邪不能盡。

    故下之有至再至三之道。

    但連下之。

    故一因下後復熱。

    下症不減。

    而再下之。

    (三承氣湯選用)一因下後。

    元氣虛弱。

    不敢峻下。

    惟用熟大黃錢許。

    加各證藥中以和之。

    (此微下法也。

    )一因下後虛脫。

    下症又急。

    即於補藥中以下之。

    (此補下兼施法。

    )一因腸胃乾枯。

    燥糞黏結。

    而用滋補潤下之品。

    間服以和之。

    結開燥潤為止。

    (此間下法也。

    傷寒翼) 治驗 有人病傷寒八九日。

    身熱無汗。

    時時譫語。

    時因下利。

    大便不通三日矣。

    非煩非躁。

    非寒非痛。

    終夜不得臥。

    但心中無曉會處。

    或時發一聲。

    如嘆息之狀。

    醫者不曉是何證。

    予診之曰。

    此懊憹怫鬱二證俱作也。

    胃中有燥屎。

    宜承氣湯。

    下燥屎二十餘枚。

    得利而解。

    仲景雲。

    陽明病下之。

    心中懊憹微煩。

    胃中有燥屎者。

    可攻。

    又雲。

    病者小便不利。

    大便乍難乍易。

    時有微熱。

    怫鬱不得臥者。

    有燥屎也。

    承氣湯主之。

    素問雲。

    胃不和則臥不安。

    此夜所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