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

關燈
其有餘義者,今述於下。

    陽明病,潮熱大便硬者條,首段,言既有潮熱,則大便雖微硬,知其熱既實,故可與大承氣,倘未潮熱者,恐其熱未實,雖不大便六七日,難必其燥屎有否,故與小承氣試之也,又周氏曰:“其後發熱,是必日晡時作,此又未盡之邪復結而硬,但既攻之後,所結不多,隻小承氣湯和之足矣。

    ”錢氏曰:“其後又復發熱者,乃潮熱之類也。

    ”二說與輯義意相合。

    。

    病人不大便五六日,繞臍痛條,錢氏解發作有時,為日晡潮熱之類,此本於柯氏,蓋言繞臍痛煩躁之發作有時,猶日晡潮熱之理,非別有熱氣發作也,《金鑑》本於程氏,曰:“燥屎穢氣,上攻則煩躁,不攻則不煩躁,故發作有時也。

    ”亦通。

    。

    病人小便不利,大便乍難乍易條,尤氏曰:“小便不利者,其大便必溏,而有燥屎者,水液雖還入胃,猶不足以潤之,故大便乍有難時,而亦乍有易時也。

    ”此與錢氏異義,姑錄備考。

    。

    得病二三日脈弱條,喻氏注不確,此條二雖字,為其眼目,蓋可下證,以不能食為常,然無太陽柴胡證,煩躁心下硬,不大便,至四五日,則雖有能食之似胃和,猶以小承氣與之,若不大便六七日,雖有不能食之似胃實,其小便少者,初硬後溏,宜暫待其實,不可遽下,此二證對示,以欲人通變也,又大便初硬後溏,自有二端,其一,系寒實證,是不終結者也,其一,系熱實未成,是終結者也,宜分別看。

    ) 如胃實正證,而輕一等者,小承氣湯主之。

    (大承氣證,有姑用是湯探試者,其義可見也。

    又小承氣證,陽明病,其人多汗,以津液外出,胃中燥,及太陽病,若吐若下若發汗後條,並是津液受傷,似是調胃所宜,然多汗,本陽明所固有,則其有滿實,蓋寓之言外者耳。

    ) 如液燥熱搏,其實則輕者,調胃承氣湯主之。

    (大承氣證,有液甚燥者,但病屬急劇,不得已而奪之者爾。

    此方所主,則病勢稍慢,非潤而蕩之不可也。

    大抵得之誤汗吐下,津液虧乏者為多。

    如吐後腹脹痛者,亦是似大實而非者。

    尤氏曰:“設遇庸工,見其脹滿,必以枳樸為急矣。

    ”是。

    又太陽中篇過經二條,其證殆屬壞病者也。

     成氏曰:“大熱結實者,與大承氣湯;小熱微結者,與小承氣湯。

    以熱不大甚,故於大承氣湯,去芒硝;又以結不至堅,故減厚樸枳實也。

    ”又雲岐子《傷寒保命集》曰:“大承氣者,厚樸,苦溫去痞。

    (按此雲痞者,蓋氣閉之義,非心下痞之痞。

    )枳實,苦寒洩滿;芒硝,味鹹而能軟堅;大黃,味苦寒能洩實。

    痞滿燥實四證全則可用,故曰大承氣湯。

    小承氣者,大黃,味苦寒洩實;厚樸,苦溫去痞。

    痞實兩全可用也,故曰小承氣湯。

    調胃承氣者,大黃,苦寒洩實;芒硝,鹹寒而能耎堅潤燥;甘草,和平,和其中。

    燥實堅三證全者可用,故曰調胃承氣湯。

    ”此說頗當。

    至陶氏六書,則曰:“病有三焦俱傷者,則痞滿燥實堅全;邪在中焦,則有燥實堅三證;上焦受傷,則痞而實。

    ”拘鑿殊甚,閔芝慶嘗闢其繆,文繁不錄。

    又吳又可曰:“三承氣功用彷彿。

    ”又曰:“功效俱在大黃,餘皆治標之品也。

    ”並欠辨晰。

    又王好古學三方主證,輯義漏載調胃證,仍補出之,曰:“謂胃承氣湯,治實而不滿者,腹如仰瓦,腹中轉矢氣,有燥糞,不大便,而讝語堅實之證,宜用之。

    ”又大黃酒製,程知說是,然抵當湯,不用芒硝,而大黃酒洗,大陷胸湯丸、大黃牡丹湯,並有芒硝,而大黃生用,故其說不能無疑,存考。

     幼幼新書,惠眼觀證,芍藥散,治大小便下藥不通者,於調胃本方,加芍藥、當歸。

    保命集,當歸承氣湯,於調胃方中,加當歸、姜、棗,水煎。

    三法六門,玉燭散,以四物湯、承氣湯、樸消,各等分,水煎,去滓,食前服之。

    傷寒心要,產後如血不盡,則以涼膈與四物合煎,調理經血,甚者,大承氣合四物,乃瀉中有補也。

    又曰:“大承氣合四物,治婦人一切血積血聚等疾,如紅花尤妙。

    ” 脾約,則病最輕,而但胃燥,故麻子人丸,僅潤下之。

    (本草,圖經引,作枳實一斤,十丸下,有食後服之字,曰:“唐方七宣麻仁丸,亦此類也。

    ”徐大椿曰:“此潤腸之主方。

    ”又陶隱居曰:“如梧子者,以二大豆準之。

    ”又杏仁熬黑,陶氏有說,宜參。

    ) 熱去津竭,而大便硬者,以蜜煎導之。

    (導法,用蜜,用土瓜根,用豬膽汁,俱取潤肛,設更用皂角諸品,徒覺多事。

     本草,開寶引陳藏器雲:“主大便不通,取豬羊膽,以葦筒著膽,縛一頭,內下部,入三寸,灌之,入腹立下。

    ”此方,出北齊道興治疾方,但主治文泐滅難考。

    又梅師方,肛門主肺,肺熱即肛門塞,腫縮生瘡,白蜜一升,豬膽一枚,相和,微火煎令可丸,丸長三寸作挺,塗油內下部,臥令後重,須臾通洩。

    ) 此陽明病要領也。

     此他,有兼素虛者,如無汗身如蟲行者。

    (詳見兼變虛之中。

    )及不大便,脈微澀者,是也。

    (宗印曰:“明日不大便,而脈反微澀者,邪熱實,而正氣虛也。

    微為氣虛,澀則無血,此胃氣虛於裡,雖有熱實,不可攻之,故為難治。

    ”此說與汪意相同。

    )有兼表者,有兼半表半裡者。

    (二證詳於合併中。

    但脅下硬滿,不大便而嘔,舌上白胎,與小柴胡,此係其實少陽,而似陽明者。

    )有迫血分。

    (列於兼變瘀血。

    )有挾濕鬱(列於濕熱中。

    )亦宜隅反爾。

     蓋本病無所復傳。

    (經有明文,大抵下後清潤,病日就愈,此吳氏所以有養營清燥諸湯也。

    )然有攻下過度,胃虛熱迸,以為厥陰者,殆局外之變也。

    (古人有下多亡陰之戒,蓋下多胃亦虛,亡陰必內燥,勢不得不為厥陰,今世往往有緻此者。

     詳本篇中,文易了而義難曉者,凡有五條,曰:“初欲食,小便反不利,大便自調。

    ”曰:“反無汗而小便利。

    ”曰:“但頭眩不惡寒。

    ”曰:“脈浮而緊者,必潮熱發作有時。

    ”曰:“太陽病寸緩關浮尺弱。

    ”是也。

     太陰病與陽明,其位與有實,則相同,而自有寒熱之異,故本篇點出,以便照對,但猶題以陽明病,是以注家不察,多緻論混,今詳開於次款,讀者宜考。

    ) 述太陰病 太陰病者,裡寒實證,是也。

    蓋其人內有久寒,倘遇邪客,雖初得陽證,及其入裡,則遂從寒化,而胃氣猶有守,故能搏實者矣。

    (《脈經》曰:“下利而腹痛滿,為寒實,當下之。

    ”此語,出其平下利中,考前後諸條,似即雜病論之遺,然則本病為寒實,其義甚明矣。

    蓋雜病寒疝寒脹之類,亦系寒實,故《金匱》腹滿寒疝證治,間與本篇相發,又寒實字面,出三物白散條,及腹滿篇第四條。

    ) 其所受者,有自太陽病誤下來,則其不誤下,亦或有變成者,及或有自少陽來者,皆可知也。

    (成氏曰:“太陰病者,陽邪傳裡也。

    ”此言有味,豈因三陰中,太陰特有桂枝法,而發乎。

    ) 曰自利,曰吐食不下,曰時腹痛,皆寒盛之徵;曰腹滿,曰下之胸下結鞕,俱壅實之驗。

    (所謂下之者,蓋指承氣、十棗之類而言,其病不似少陰之脫,故胸下結鞕,猶是崔氏所謂下後虛逆,氣毒相激之類也,胸下,蓋即心下也。

    太陰唯於末條言脈候,似不必其正脈,然要不出沉遲細弱等也。

    ) 其初起滿實,陽氣能持者,設桂枝加芍藥,及加大黃湯,以為和洩溫利之法。

    (此條,曰本太陽病,則時既離表可知,蓋誤下之後,胃氣生寒,表邪陷實,以緻是證,顧下後便秘者,桂枝湯加倍芍藥,既非發表,亦與建中不同其旨,考小柴胡加減法曰:“若腹中痛者,去黃芩,加芍藥三兩。

    ”成氏曰:“加芍藥以通壅。

    ”又《明理論》曰:“宜通而塞為痛,邪氣入裡,裡氣不足,寒氣壅之,則腹中痛,芍藥,味酸苦微寒,酸性洩而利中,加之則裡氣得通,而痛自已。

    ”愚謂此方芍藥,亦取通壅,次條設當行大黃芍藥者語氣,可以徵焉。

    張志聰《侶山堂類辨》曰:“芍藥氣味苦平,苦走血,故為血分之藥,苦下洩,故本經,主邪氣腹痛,除血痹,破堅積寒熱,因其破洩,故太陰篇雲雲,今人鹹雲,芍藥主酸斂,而不知有大黃之功能。

    ”此說則過當矣。

    病勢更劇,大實痛者,加大黃以疏之,亦猶大黃附子湯之例,以病屬寒,主在溫利,擴充此理,則大黃附子湯,及溫脾湯等,皆宜治本病也。

     《脈經》所謂當下之者,亦加大黃湯證,其下利,因有寒積,而氣下墜所緻,與四逆證之下利自異,要知寒實用下,於脈之有力無力,腹痛之微甚著眼,始為親切。

     陳氏《三因方》曰:“太陰屬脾,中州土也,性惡寒濕,非乾薑附子,不能溫燥。

    ”又曰:“至太陰脾經,溫燥不行,亦當溫利,自陽明出,如溫脾丸,用大黃者,是也。

    ”此其言雖曖昧不明,似稍知太陰之為寒實者矣。

    ) 如其脈弱者,要加斟量。

    (太陰為病之為字,疑衍,提綱諸條,及風溫之外,經無比語例,續自便利,恐是承上條而言,醫下之後,續自便利,柯氏意亦似然,太陽中篇,傷寒醫下之,續得下利,殆一例也,蓋此條,示寒實動變陽虛,不可輕下之戒。

    ) 病既重者,則用四逆輩,以溫散之。

    (提綱之證,蓋謂此也,不渴,即與少陰分別處,彼以胃少液故渴,此以寒氣壅閉,津液猶持,故不渴,成氏曰:“自利而渴,寒在下焦,自利不渴,寒在中焦。

    ”恐誤,雲四逆輩,而不雲四逆湯,意在溫散,而不在治厥也,朱氏《活人書》以來,療本病有用理中湯丸者,蓋能得經旨者矣。

    ) 蓋寒實之病,雖胃猶閉持,以寒固胃之所忌,其實之極,中氣必敗,不似熱證之久實,故初起雖用溫利,至其重者,則宜扶陽散寒耳。

    (《玉函經》曰:“寒則散之。

    ”此之謂也,桂枝加芍藥證曰:“時痛。

    ”加大黃證曰:“大實痛。

    ”提綱曰:“時腹自痛。

    ”此足以知其病機,而措治之法亦見矣。

    ) 此太陰病要領也。

     他有兼表者,桂枝湯條,是也。

    (少陰兼太陽,治法先裡後表,太陰不似少陰之脫,且桂枝湯,程氏所謂胎建中之體,無礙於溫者,此所以猶先其表乎。

    ) 其愈,有從外者,太陰中風,是也。

    (成氏注辨脈首條曰:“陰病見陽脈,而主生者,則邪氣自裡之表,欲汗而解也,如厥陰中風,脈微浮為欲愈,不浮為未愈者,是也。

    ”據此說,則三陰中風,特似言其愈候,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