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

關燈
證,是也。

    蓋其人表氣稍實,必須麻黃之發,然邪未迫骨節,而猶著筋脈,是病在桂麻二證之間,故酌量二湯,以為之治也。

    (葛根,柯氏說極當,然以為有和裡之功者,殆不然,蓋為發表中之涼藥,故能生津液,而舒筋脈也。

    本草,圖經雲:“張仲景治傷寒,有葛根及加半夏,葛根黃芩黃連湯,以其主大熱解肌開腠理故也。

    ”) 有表實重一等,熱勢加甚者,何?大青龍湯證,是也。

    其候一與麻黃證相同,(不言喘者,蓋省文也。

    )但煩躁為彼所無。

    (徐大椿曰:“凡辨證必於獨異處著眼,是。

    ”山田正珍曰:“不汗出,言雖服麻黃,而不汗出,與無汗有別,存考。

    ”)此表熱極郁,內氣不能宣達,則有麻黃湯力不能及,故加石膏之涼,藉以發越之。

     (此證惡寒而無渴,可知非裡有熱者。

    石膏雖專治裡,倘與麻黃配用,則相藉以走表分,而散其壅鬱,如越婢湯,亦為然。

    要此湯證,於太陽中,病為最重,故不得不倍用麻黃。

    唯其熱極郁甚,單用麻桂,必有兩陽相格之虞,故佐以石膏,則鬱開熱潰,作汗而解。

    蓋龍升雨降之妙,在溫涼相併處。

    柯氏所解,迥勝前注,然猶未為盡。

    尤氏《醫學讀書記》曰:“大青龍,治風寒外壅,而閉熱於經者。

    夫熱鬱於經,而不用石膏,汗為熱隔,寧有能發之者乎。

    ”此說本於王文祿,而殊為協當。

    又吳人駒雲:“發散表邪,皆以石膏同用者,蓋石膏其性寒,寒能勝熱,其味薄,薄能走表,非若芩連之輩,性寒味苦而厚,不能外達也。

    ”此說亦得。

    。

    按《元和紀用經》,陽粉散,謂病當發汗,而汗不止,不止則亡陽,當溫撲之,用麻黃、藁本、白芷、米粉,末之,以粉止身汗,疑是龐氏諸家之所本也。

    又《三國志?華佗傳》注,稱有婦人長病經年,世謂寒熱注病者,佗用寒水汲灌,滿百灌,佗乃使然火溫床厚覆,良久汗洽出,著粉汗燥便愈。

    然則漢時神醫,多用粉法,而未知兩夫子之方果是相同否。

    。

    復服汗多者,表陽虛,故惡風,裡陽虛,故煩躁不得眠,汪氏以為邪熱未除,恐不然。

    ) 如脈浮緩,身不疼但重者,其機異而其情同者也。

    (蓋邪迫骨節,故脈緊身疼痛,今邪不迫,故脈緩身不疼,然身重而兼見前條諸候,則知是均屬表郁。

    但脈緩身重,疑於少陰之脈遲身重,故徵以乍有輕時,更雲無少陰證者,而示精心體察,不可輕試之戒。

    又麻黃湯證,亦必有邪不緊迫與此同機者,可推而知也。

    ) 以上太陽病要領也。

     此他,得病之初,有所挾者,有停飲相觸,治兼驅利者。

    (如喘家,及小青龍湯證之類。

    )(有素稟虛弱)不可徑汗者。

    (如小建中湯,及尺中遲,咽喉乾燥等諸證之類。

    )又有風濕相搏者,並類列於後卷中矣。

     至其傳變,則裡之受病,皆無不自表,故其類不一,或傳少陽,或直傳陽明,或直變太陰,或直變少陰。

    (以上傳變,皆有明文,蓋本病變為陰者,必多自桂枝證,其理何也?既是表疏,比之表實者,陽氣稍弱,故其重一等者,或須溫養,則其易變為陰也,明矣。

    )但少陰直中,非經太陽者,而厥陰,則病之所極,蓋不自此遽變也。

    (並是玩經文而自知。

    ) 更有拘下後,軒熙曰:“過經,猶言過表。

    ”存考。

    心下急,急字無明解,柯氏曰:“急者,滿也。

    ”猶不了。

    考急是緩之對,蓋謂有物窘迫之勢,非拘急之謂。

    李氏《脾胃論》曰:“裡急者,腹中不寬快,是化。

    ”蓋所謂不寬快者,以釋裡急,則未為當,而於心下急,則其義甚親,桃核承氣條,少腹急結之急,亦同義也。

    此方芍藥,蓋取之通壅,宜參後桂枝加芍藥湯。

    。

    陶氏《本草序例》曰:“枳實若幹枚者,去穰畢,以一分準二枚。

    ”據此,此方枳實四枚,準今一分七釐七毫六絲,比他藥殊輕,大小承氣、枳實梔子湯,並稱幾枚,而其舉分量者,麻仁丸則半斤,四逆散則各十分,仍知仲景用枳實,本不甚輕,陶說可疑。

    。

    此方再煎,其義難晰,俟考。

     其一,柴胡加芒硝湯證,是也。

    此其壅實稍輕於前證,而以丸藥之故,裡邪膠固,殆屬壞病。

    (此條難讀,然程注頗明竅,但此實得之攻後雲雲者,殊似含混,蓋此證本是少陽陽明並病,以用下失法,徒擾腸胃,而邪與實,依然具存者。

    程又曰:“去者非所留,留者非所去,故溏者自溏,結者自結,而結者既結,溏者益溏矣。

    ”此說反覺直切,又此證既是兼裡,乃似宜蚤從大些胡雙解之法,而先用小柴胡者,蓋以丸藥誤下,不欲續以快藥,仍姑清和,以待胃安也,且其下利,故壅實輕於大柴胡證,而燥結則有甚,是以不藉大黃之破實,而殊取芒硝之軟堅矣。

    按以此方為大柴胡加芒硝,原出於黃氏,而宗印亦有其說。

    。

    軒熙曰:“此條與次調胃條,其雲十三日者,亦是約略之辭,或以為十餘日之訛者,殆未是也。

    ”) 其一,柴胡加龍骨牡蠣湯證,是也。

    此以誤下,邪陷於裡,加以諸證錯雜,蓋壞之甚者矣。

    (成氏曰:“傷寒八九日,邪氣已成熱,而復傳陽經之時,下之虛其裡,而熱不除,胸滿而煩者,陽熱客於胸中也,驚者,心惡熱而神不守也,小便不利者,裡虛津液不行也,讝語者,胃熱也,一身盡重,不可轉側者,陽氣內行於裡,不營於表也,與柴胡湯,以除胸滿而煩,加龍骨、牡蠣、鉛丹,收斂神氣而鎮驚,加茯苓,以行津液利小便,加大黃,以逐冒熱止讝語,加桂枝,以行陽氣,而解身重,錯雜之邪,斯悉愈矣。

    ”尤氏曰:“傷寒下後,其邪有並歸一處者,如結胸下利,是也,有散漫一身者,如此條所雲諸證,是也。

    ”二說亦似精當,喻氏以為伏飲素積,為變之最巨者,叵從,又此證一身盡重,與三陽合病,身重難以轉側,其機稍均。

    。

    此當入兼變諸證中,然無類可附,仍列於斯。

    ) 以上少陽病要領也。

     此他,有兼虛小建中湯證。

    (出兼變虛乏中。

    )其愈,有振汗而解者。

    (成氏謂經下裡虛,邪氣欲出,內則振振然,蓋原於辨脈法,其人本虛,是以發戰雲雲,軒熙曰:“太陽病未解,脈陰陽俱停,必先振慄汗出而解,諸注皆為自愈之候,恐非,蓋振汗非太陽所有,脈陰陽俱停,想系邪在少陽者,其病跨於表裡,故脈不偏見,猶是《金匱》脈兩出積在中央之理,倘用柴胡,而鬱邪離窟,則振汗而解也。

    ”下文,雲汗出,雲下之,俱指藥治,要是列舉三陽愈候者,故下三而解字,此說未知當否,姑錄備考。

    )其傳陽明,有為白虎證者。

    (服柴胡湯已渴者條,可徵。

    )有為承氣證者。

    (經中多言之。

    )其變或為太陰,或為少陰,或為厥陰,殆不一定矣。

    (變為三陰,經無明文,然太陽既變太陰,則少陽亦未可不變太陰,其變少陰者,近世甚多,如厥陰,則其部位,及寒熱勝復,並與本病,稍相類似,乃其變為,固其分也。

    )蓋以其界表裡,所繫不一,而醫之失治,多於此位,故兼挾變壞之證,少陽最多,而經中所舉,不過數章,學者當擴而充也。

    (吳有性著《溫疫論》,主疫邪自口鼻入之說,蓋膜原實少陽之部,而達原飲、三消飲,有地方之宜,或驗於今者,然審其主證,猶不能出大小柴胡之例,竊想當吳氏之時,邪勢暴厲,遽犯半表裡,故遂立其說乎,董氏《西塘感症》,引《傷寒心法》,稱見今世甚少太陽症,其書適與吳氏時世相近,可以證矣,世偶有墨守吳氏之法,忌用桂麻,視柴胡為餘熱之治者,故附識於茲。

    ) 述陽明病 陽明病者,裡熱實證,是也。

    邪熱陷胃,燥屎搏結,即所謂胃家實者也。

    (胃家實,該諸病在胃宜下證之稱,但正陽陽明之胃家實,專指大承氣證也,又前注多立陽明經腑之別,實失經旨矣。

    。

    白虎證,系胃熱而無實者,即溫病是,今自列於次卷,又中風中塞,是不於胃家實上有分別,則亦不復具論。

    ) 如其來路,或自大陽,或自少陽,而其等不一,病之輕重,亦隨而異。

    有其人胃素有熱,邪勢亦盛,相藉遽實者,其病為重,即正陽陽明也。

    (本篇大承氣第一條,玩語氣,似曾不經誤治,而邪氣自實者。

    )有自太陽桂枝證,發汗過多,胃液為燥者,其病最輕,即太陽陽明也。

    (脈陽微而汗出少者,脈浮而芤,及麻子人丸三條,可以徵焉,脈經脾病證曰:“脾約者,其人大便堅,小便利,而反不渴。

    ”成氏以太陽病若吐若下若發汗後,與小承氣條,為脾約,恐非,又不更衣十日無所苦,與脾約自別。

    )有自少陽病,誤發汗利小便,以為胃燥者,其病頗輕,即少陽陽明也。

    (太陽陽明,少陽陽明,喻氏誤為並病,汪氏擬方,蓋本其意。

    )然誤治之後,亦或為正陽陽明,有自太陽病,誤汗下利小便者。

    (如問曰何緣得陽明病條,是也。

    )有自太陽病失汗者。

    (如本太陽和得病時,發其汗,汗先出不徹,是也,次條相承,亦謂失汗胃實,蓋傷寒發熱無汗,即是表實證,其嘔不能食,亦風寒外束之故,此證倘發汗不徹,則不宜有汗,而反汗出濈濈然者,邪氣內結,以屬陽明也。

    )有自少陽病誤汗者。

    (如少陽篇,發汗則讝語,是也。

    )然則輕證所由,亦不止一端也。

    (仲景先區三等,以示輕重,更出以上諸條,以盡其變,學者宜密察。

    ) 其為證也,不惡寒惡熱,濈濈汗出。

    (汗出有二端,有遍身濈濈者,為裡熱蒸迫之故,有手足濈濈者,為邪熱內結之徵,巢源、活人書,並有掌心汗濕之說。

    )身重短氣,腹滿而喘,潮熱(潮熱,明理論所說,似穩貼,或不言日晡者,蓋省文也。

    )讝語,不大便。

    (胃中有燥屎,胃中,猶言腹中,不必深講,經言部位,往往類此,且屎在大腸,而其燥結不下者,實由胃熱遏住,王好古以為地道不通,火逆至胃者,慎矣。

    )脈實大遲。

    (大承氣條曰:“脈遲。

    ”小承氣條曰:“脈滑而疾。

    ”是兩相對待之詞,而遲脈實為應下之正候,《千金方》,以脈朝夕駃,為實癖可下,可疑。

    ) 此胃實正證,大承氣湯主之。

    若不識人,循衣摸床,惕而不安,微喘直視者,病加劇而正亦虛,其猶用前方者,不畏虛以養病也。

    (吳又可補瀉兼施,蓋即此證,且此條本分三等,輕重雖異,其為胃實則一,故皆以大承氣湯主之。

    )或劇熱迅傳,勢近危惡者,則有急下之例。

    (少陰急下條,其來路雖異,其危劇則一,吳又可所謂急證急攻者,亦此類也,又急字,參成氏少陰篇急溫之之解,其義更明矣。

    。

    大承氣諸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