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

關燈
,蓋陽臟人感邪,則為熱證,陰臟人感邪,則為寒證也。

    ’愚謂軒說並是,又陶隱居曰:‘邪氣之傷人,最為深重,經絡既受此氣,傳入藏腑,隨其虛實冷熱,結以成病,亦足以發焉。

    ”) 寒熱者,病之情也。

    病有所在部位,人有體氣強弱,故表裡虛實相配,以為三陽三陰,而證狀機變,於是乎無不出於此。

     表者,軀殼之分,是也。

    裡者,胃府是也。

    (中西惟忠曰:“胃者,津液之原,有生之本也。

    飲食之入,與前後之出,顯然可度之於外,而察內之所病矣。

    ”愚又謂陽氣之盛衰,必驗之胃,而倉廩之官,邪最易陷入,且外感之病,倘傷及臟,則非藥之所能治,皆是仲景之所以專主胃腑也。

    ) 虛者,無形之名,氣虧之義;實者,有形之名,氣盈之義。

    蓋陽盛則熱,故實證多熱,火熱炎上,故表證多熱;陽衰則寒,故寒證多虛,水勢沉下,故寒證多裡。

    然事不可以一定,故熱亦有裡有虛,寒亦有表有實,此所以分而為六也。

     太陽病者,表熱證也;少陽病者,半表半裡熱證也。

    此二者未藉物為結,然其體氣則實矣。

    陽明病者,裡熱實證也;太陰病者,裡寒實證也;少陰病者,表裡虛寒證也,而更有等差;厥陰病者,裡虛而寒熱相錯證也。

    此三陽三陰之梗概也。

    (表裡俱有寒熱,但半表半裡,有熱證而無寒證。

    蓋寒是潤下之氣,非可羈留隙地,其理不待辨也。

    ) 如諸家所說,一系經絡藏府之義,愚豈求異前輩,姑攄所見,以俟後之識者爾。

    (考諸家說,皆主經絡藏府,而各有異同。

    今摘其略,成氏以太陽為表,陽明為胃,少陽為半表半裡,太陰為陽邪傳裡,少陰邪氣傳裡深,厥陰熱已深。

    方氏以太陽為皮膚,陽明為肌肉,少陽為軀殼之內,藏府之外,而三陰唯配各藏。

    張志聰及錫駒,則以盧之頤為原,牽合氣化之說。

    程氏則以為六經實即表裡府藏之別名。

    汪氏則謂仲景之意,一同內經,則以諸寒證,自為一書。

    柯氏則據《素問?皮部論》,強立辨別。

    魏氏則以陽為表,陰為裡,而稱太陰裡中之表,少陰裡中之半表裡,厥陰裡中之裡。

    (表裡中更分表裡,劉完素《保命集》,既有其說。

    )尤氏則三陽必分經腑,而三陰必分經臟寒熱。

    如夫皇國諸注,則擯斥經絡藏府,專主病位,然其說多出虛揣,殊少實效。

    要之三陽病從有定論,至三陰病,則各注殊見,未見有確核之說矣。

    ) 仲景之命病,本有定名,然亦有彼此更稱,而示人以不可拘執者。

    曰:“傷寒六七日,無大熱,其人躁煩者,此為陽去入陰故也。

    ”曰:“傷寒三日,三陽為盡,三陰當受邪雲雲。

    ”此所謂陰陽,就熱證中,標表與裡者也。

    曰:“病發於陽,而反下之,熱入因作結胸;病發於陰,而反下之,因作痞也。

    ”此所謂陰陽,於太陽中,標虛與實者也。

    蓋虛實表裡,以配陰陽,則表為陽,裡為陰,實為陽,虛為陰,然經中陽病亦有裡,陰病亦有表有實,則不可據以解篇題陰陽之稱。

    至於經絡藏府之言,經中間或及之,然本自別義,非全經之旨。

    (閔氏釋行經等義,與《輯義》所舉諸說相發,文繁不錄,宜參考。

    軒村曰:“經中經字,皆當為表字看,猶指裡為藏,亦可備一說也。

    ”方氏曰:“六經之經,與經絡之經不同,猶儒家六經之經,猶言部也。

    ”程氏曰:“經則猶言界也。

    ”又曰:“經,猶言常也。

    ”柯氏曰:“仲景之六經,是經略之經,而非經絡之經。

    ”愚謂本經中,無六經字,則諸說殊為贅疣,經絡藏府,非全經之旨,卷末答問有辨。

    )唯以寒熱定陰陽,則觸處朗然,無不貫通也。

     成氏注《傷寒例》,若或差遲,病即傳變曰:“傳,有常也,傳為循經而傳,如太陽傳陽明,是也;變,為不常之變,如陽證變陰證,是也。

    ”蓋三陽三陰之次第,陽則自表而裡,陰則自實而虛,寒極而熱,此其概也。

    病機不一,難得定論,然今原之經旨,如三陽病,自太陽而少陽,而陽陽,陽明無所復傳,又有太陽直傳陽明者;至陽變為陰,則有太陽變太陰者,有太陽變少陰者,有少陽變太陰或少陰或厥陰者;如三陰病,太陰之實,變為少陰之虛,少陰自有直中,少陰之寒極,為厥陰之燥熱;至陰變陽,則有太陰變為陽明者,有少陰變諸陽證者;如三陰將愈,必須寒去陽旺耳。

    此傳變之略也。

    如其委曲,次卷悉之矣。

    (詳前輩傳變諸說,唯王履稍得其要,然立言猶不免有病,他湊合《內經》,或論再傳之義,或立傳手不傳足之說,或分循經越經等目,或為陰證不傳變之說,皆現與仲景之旨背馳矣。

    至如方氏三綱傳變之說,則印定後人眼目,其害最甚。

    ) 夫病自表而裡,自裡而表,自實而虛,自虛而實,自熱而寒,自寒而熱,有如壞敗,有如兼挾,千態萬狀,不可端倪,然其情機,則實不能出於三陽三陰範圍之外也已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