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
關燈
小
中
大
其義則自有不同矣,故學者胸次必先了然於此,而始可讀仲景書耳。
考《熱論》,黃帝以熱病起問,而岐伯對以人之傷於寒也,則為病熱,是言人真傷於寒氣,而陽氣怫結,因為熱證也。
曰:“傷寒一日,巨陽受之,故頭項痛,腰脊痛雲雲。
”是據經絡為分,以為三陽經循外,三陰經循內,故表熱證為三陽,裡熱證為三陰,而以表裡均熱為兩感,如所定日期,略示淺深次序耳。
故曰:“其未滿三日者,可汗而已,其滿三日者,可洩而已。
”可以見也。
要之,《素問》之義,止是熱病,與仲景之寒熱兼該者,判然兩途矣。
(《素問》、仲景之異,從來注家,分辨不清,往往牽混,遂至徒分頭緒,泛無統紀,故茲首辨之。
王氏《溯洄集》曰:“夫《素問》謂人傷於寒,則為病熱者,言常而不言變也,仲景謂或熱或寒,而不一者,備常與變,而弗遺也,仲景蓋言古人之所未言,大有功於古人者,雖欲偏廢可乎。
”程氏《後條辨贅餘》曰:“《素問》之六經,是一病共具之六經,仲景之六經,是異病分布之六經,《素問》之六經,是因熱病,而原及六經,仲景之六經,是設六經,以該盡眾病。
”二家之言,特得其要,又中西惟忠、山田正珍,亦並有辨,稍確。
) 仲景所謂陰陽也者,寒熱之謂也。
曰:“病有發熱惡寒者,發於陽也;有無熱惡寒者,發於陰也。
”此則全經之大旨,其發熱無熱,是病熱病寒之明徵也,但其章本為邪之初犯,分表熱表寒之異而設。
(此章之義,《溯洄集》始發其蘊,程、錢諸家,皆根據之。
)然繇是推求,則諸般疾證,皆自歷然矣。
原夫其所以為熱為寒之理,固不以所受之地位,(注家以陽經陰經為說,欠妥。
)亦非所感之邪,有寒與熱也。
(互見卷末答問,宜並考。
)蓋人不論強弱,必有一罅隙,而邪乃乘入之。
(罅隙者何?或勞汗取涼,或衣被失宜,或食飢入房出浴之等,凡一時適有表開,皆是也。
《評熱病論》曰:“邪之所湊,其氣必虛。
”是言氣所虛處,邪氣得湊,百病始生篇曰“風雨寒熱,不得虛,邪不獨傷人”,所謂虛者,言虛邪之風,與身形之虛,又楊上善《太素》注曰:“風氣之邪,得之因者,或因飢虛,或因復用力,腠理開發,風入毛腠,灑然而寒,腠理閉塞,內壅熱悶,皆可以證矣。
”又內藤希哲、山田宗俊,亦嘗論文,欠精切,仍不錄。
)其既乘入也,隨其人陽氣之盛衰,化而為病,於是有寒熱之分焉。
(虛家有陰虛陽盛者,實人亦有內寒者,蓋陰陽盛衰之機,不可一例而言,學者宜精思。
)陽盛之人,邪從陽化,以為表熱,此發於陽之義也。
(詳述於太陽病中。
)陽衰之人,邪從陰化,以為表寒,此發於陰之義也。
(詳於少陰中。
)發於陽者,其陽甚盛,與邪相搏,則傳為裡熱。
(詳於少陽、陽明中。
)如胃氣素弱,為邪所奪,或內有久冷,則變為裡寒。
(詳於太陰、少陰中。
)發於陰者,其陽甚衰,不與邪抗,則傳為裡寒。
(詳於少陰中。
)如本有伏陽,更能撐持,則變為裡熱。
(亦詳於少陰。
)此陰陽之要,受病之略也。
經曰:“邪氣盛則實,精氣奪則虛。
”其義可見也。
(經者,《素問?通評虛實論》也,先教諭嘗有詳解,今愚此說實本於其意雲,從前諸家,間有論及於此者,雖或不無礙,然宜以為據,仍表出於下。
龐氏曰:“凡人稟氣各有盛衰,宿病各有寒熱,因傷寒蒸起宿疾,更不在感異氣而變者,假令素有寒者,多變陽虛陰盛之疾,或變陰毒也,素有熱者,多變陽盛陰虛之疾,或變陽毒也。
”(此說已拈《廣要》中,然論病因人而化者,實以龐氏為藍本,故又列於茲。
)(程氏曰:“人之府藏,不但各有虛實寒熱之不等,而虛實寒熱中,更有剛柔強脆之不等,風寒固不擇而施,府藏則隨材各得。
”柯氏曰:“去病寒熱,當審其人陰陽之盛衰,不得拘天氣之寒熱,必因其人陰陽之多少,元氣之虛實,不全憑時令之陰陽為轉移也。
”金鑑曰:“六氣之邪,感人雖同,人受之而生病各異者,何也?蓋以人之形有厚薄,氣有盛衰,藏有寒熱,所受之邪,每從其人之藏氣而化,故生病各異也。
是以或從虛化,或從實化,或從寒化,或從熱化,譬諸水火,水盛則火滅,火盛則水耗,物盛從化,理固然也。
”誠知乎此,又何疑乎陽邪傳裡,變寒化熱,而遂以為奇耶?又軒村曰:“《靈樞?五變篇》所論,能盡受邪之理,雲:‘黃帝曰:一時遇風,同時得病,其病各異,願聞其故。
少俞曰:善乎哉問,請論以比匠人,匠人磨斧斤礪刀,削斵村木,木之陰陽,尚有堅脆,堅者不入,脆者皮弛,至共交節,而缺斤斧焉。
夫一木之中,堅脆不同,堅者則剛,脆者易傷,況其材木之不同,皮之厚薄,汁之多少,而各異耶。
’雲雲,是也。
軒又曰:‘宋人有陽臟人陰臟人語,就其人體質而為言
考《熱論》,黃帝以熱病起問,而岐伯對以人之傷於寒也,則為病熱,是言人真傷於寒氣,而陽氣怫結,因為熱證也。
曰:“傷寒一日,巨陽受之,故頭項痛,腰脊痛雲雲。
”是據經絡為分,以為三陽經循外,三陰經循內,故表熱證為三陽,裡熱證為三陰,而以表裡均熱為兩感,如所定日期,略示淺深次序耳。
故曰:“其未滿三日者,可汗而已,其滿三日者,可洩而已。
”可以見也。
要之,《素問》之義,止是熱病,與仲景之寒熱兼該者,判然兩途矣。
(《素問》、仲景之異,從來注家,分辨不清,往往牽混,遂至徒分頭緒,泛無統紀,故茲首辨之。
王氏《溯洄集》曰:“夫《素問》謂人傷於寒,則為病熱者,言常而不言變也,仲景謂或熱或寒,而不一者,備常與變,而弗遺也,仲景蓋言古人之所未言,大有功於古人者,雖欲偏廢可乎。
”程氏《後條辨贅餘》曰:“《素問》之六經,是一病共具之六經,仲景之六經,是異病分布之六經,《素問》之六經,是因熱病,而原及六經,仲景之六經,是設六經,以該盡眾病。
”二家之言,特得其要,又中西惟忠、山田正珍,亦並有辨,稍確。
) 仲景所謂陰陽也者,寒熱之謂也。
曰:“病有發熱惡寒者,發於陽也;有無熱惡寒者,發於陰也。
”此則全經之大旨,其發熱無熱,是病熱病寒之明徵也,但其章本為邪之初犯,分表熱表寒之異而設。
(此章之義,《溯洄集》始發其蘊,程、錢諸家,皆根據之。
)然繇是推求,則諸般疾證,皆自歷然矣。
原夫其所以為熱為寒之理,固不以所受之地位,(注家以陽經陰經為說,欠妥。
)亦非所感之邪,有寒與熱也。
(互見卷末答問,宜並考。
)蓋人不論強弱,必有一罅隙,而邪乃乘入之。
(罅隙者何?或勞汗取涼,或衣被失宜,或食飢入房出浴之等,凡一時適有表開,皆是也。
《評熱病論》曰:“邪之所湊,其氣必虛。
”是言氣所虛處,邪氣得湊,百病始生篇曰“風雨寒熱,不得虛,邪不獨傷人”,所謂虛者,言虛邪之風,與身形之虛,又楊上善《太素》注曰:“風氣之邪,得之因者,或因飢虛,或因復用力,腠理開發,風入毛腠,灑然而寒,腠理閉塞,內壅熱悶,皆可以證矣。
”又內藤希哲、山田宗俊,亦嘗論文,欠精切,仍不錄。
)其既乘入也,隨其人陽氣之盛衰,化而為病,於是有寒熱之分焉。
(虛家有陰虛陽盛者,實人亦有內寒者,蓋陰陽盛衰之機,不可一例而言,學者宜精思。
)陽盛之人,邪從陽化,以為表熱,此發於陽之義也。
(詳述於太陽病中。
)陽衰之人,邪從陰化,以為表寒,此發於陰之義也。
(詳於少陰中。
)發於陽者,其陽甚盛,與邪相搏,則傳為裡熱。
(詳於少陽、陽明中。
)如胃氣素弱,為邪所奪,或內有久冷,則變為裡寒。
(詳於太陰、少陰中。
)發於陰者,其陽甚衰,不與邪抗,則傳為裡寒。
(詳於少陰中。
)如本有伏陽,更能撐持,則變為裡熱。
(亦詳於少陰。
)此陰陽之要,受病之略也。
經曰:“邪氣盛則實,精氣奪則虛。
”其義可見也。
(經者,《素問?通評虛實論》也,先教諭嘗有詳解,今愚此說實本於其意雲,從前諸家,間有論及於此者,雖或不無礙,然宜以為據,仍表出於下。
龐氏曰:“凡人稟氣各有盛衰,宿病各有寒熱,因傷寒蒸起宿疾,更不在感異氣而變者,假令素有寒者,多變陽虛陰盛之疾,或變陰毒也,素有熱者,多變陽盛陰虛之疾,或變陽毒也。
”(此說已拈《廣要》中,然論病因人而化者,實以龐氏為藍本,故又列於茲。
)(程氏曰:“人之府藏,不但各有虛實寒熱之不等,而虛實寒熱中,更有剛柔強脆之不等,風寒固不擇而施,府藏則隨材各得。
”柯氏曰:“去病寒熱,當審其人陰陽之盛衰,不得拘天氣之寒熱,必因其人陰陽之多少,元氣之虛實,不全憑時令之陰陽為轉移也。
”金鑑曰:“六氣之邪,感人雖同,人受之而生病各異者,何也?蓋以人之形有厚薄,氣有盛衰,藏有寒熱,所受之邪,每從其人之藏氣而化,故生病各異也。
是以或從虛化,或從實化,或從寒化,或從熱化,譬諸水火,水盛則火滅,火盛則水耗,物盛從化,理固然也。
”誠知乎此,又何疑乎陽邪傳裡,變寒化熱,而遂以為奇耶?又軒村曰:“《靈樞?五變篇》所論,能盡受邪之理,雲:‘黃帝曰:一時遇風,同時得病,其病各異,願聞其故。
少俞曰:善乎哉問,請論以比匠人,匠人磨斧斤礪刀,削斵村木,木之陰陽,尚有堅脆,堅者不入,脆者皮弛,至共交節,而缺斤斧焉。
夫一木之中,堅脆不同,堅者則剛,脆者易傷,況其材木之不同,皮之厚薄,汁之多少,而各異耶。
’雲雲,是也。
軒又曰:‘宋人有陽臟人陰臟人語,就其人體質而為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