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辨厥陰病脈證并治
關燈
小
中
大
細介紹,下面根據厥陰病的特點,重點介紹吳茱萸湯證和當歸四逆湯證。
1.吳茱萸湯證 厥陰肝脈,挾胃屬肝,上貫膈,布脅肋,循喉嚨之後,上入颃颡,連目系,上出與督脈會于巅頂。
寒傷厥陰,下焦濁陰之氣,循經上犯于胃,緻胃寒氣逆而幹嘔、吐出清涎冷沫;上犯于頭部,引起巅頂作痛。
臨床上,人多知有肝陽上亢,而每忽略肝陰上逆,實際兩證皆有,隻是肝陽上亢較多而已。
一般地說,肝陽上亢,多挾風火;肝陰上逆,多挾水飲。
厥陰病濁陰上逆而犯陽,故以頭痛、吐涎沫為主要表現,治療用吳茱萸湯暖肝溫胃,散寒降逆。
吳茱萸湯證在《傷寒論》中見于三處,涉及陽明、少陰、厥陰三經病變。
從其方證分析,肝胃虛寒是為病變之根本。
但既屬肝胃虛寒,為什麼又列入少陰病中呢?這是因為少陰腎陽為一身陽氣之本,元陽之氣根于腎,由肝膽而升,行于三焦,溫煦各個髒腑組織,因而肝胃虛寒不能與少陰無關。
再者,胃為中土,乃少陰心腎水火相交的必由之路,若胃氣虛寒,升降失常,則心腎水火亦不能正常地交通,從而形成少陰病。
為此,少陰病之煩躁欲死,是心腎不交的見證,又是陽與陰争的反映。
2.當歸四逆湯證 厥陰肝主藏血,若血虛受寒,寒滞肝脈,陽氣不達四末,而見手足厥寒的,則屬當歸四逆湯證。
以脈辨證,微主陽虛,細主血弱。
陽虛陰盛而見手足厥冷,則脈必微;而血虛肝寒見手足厥冷,則脈必細。
脈為血之府,血虛寒滞,血脈不充,細澀不利,故脈細而欲絕。
厥陰血虛有寒,治宜補血通經散寒,用當歸四逆湯。
當歸四逆湯由當歸、桂枝、芍藥、細辛、炙甘草、通草、大棗組成。
方用當歸、芍藥補肝養血以調營,桂枝、細辛通陽疏肝以散寒,甘草、大棗補脾胃而和中,通草通陰陽以利血脈。
少陰為病,重在陽虛,故四逆湯用姜、附以扶陽;厥陰為病,重在血虛,故四逆湯用歸、芍以養血。
四逆湯藥少力專,回陽宜急;本方藥多義廣,善能溫通血脈。
若内有久寒,表現為下焦積冷,少腹冷痛,或中焦寒飲嘔吐、脘腹疼痛,可加吳茱萸、生姜以暖肝溫胃,散寒飲。
本方用清酒煎藥,借以增強其溫通散寒的力量。
白某,女,28歲。
在田間勞作,适值月經來潮,因入野廁,自覺寒風吹襲下體,非常冷冽。
不久病發少腹冷痛,腰痛如折,不可忍耐。
曾服獨活寄生湯無效。
其脈弦細,舌苔白潤,此乃經期風寒入客,絡脈瘀滞而為病。
為疏: 當歸12克,桂枝12克,赤芍9克,細辛6克,通草6克,石楠藤12克,雞血藤12克,大棗7枚。
僅服二劑則病愈。
(四)厥陰病熱證 厥陰病有寒證,亦有熱證。
厥陰之寒,是感受寒邪而陽氣不足;厥陰之熱,是感受熱邪或陽氣被郁,屬于真熱,并非虛陽外浮之假熱。
厥陰熱證有厥陰之邪,外出少陽,由陰轉陽,見嘔而發熱的小柴胡湯證;有因于邪熱深伏,陽郁不伸而格陰于外,見脈滑而厥的白虎湯證;有腹脹滿、下利、谵語,大腸有燥屎的小承氣湯證;亦有下利後,餘熱不盡蘊郁胸膈,“按之心下濡”的虛煩證。
以上各種病證已分别在有關篇章作了介紹,這裡就不再重複。
若厥陰病虛寒下利,而轉見脈數、口渴,說明陽熱來複,正能勝邪,疾病有自愈的機轉。
如果脈數不解,口渴不除,則是陽複太過,熱氣有餘。
厥陰化熱,肝不疏洩,以緻氣滞壅塞,濕聚熱灼,津被熱傷,血被熱腐,濕熱下迫,不僅見口渴,而且可見下利便膿血之證。
由于濕性黏滞而熱性急迫,故濕熱下迫大腸,必以裡急後重,便膿血黏液為其特點。
厥陰濕熱下利,當治以白頭翁湯清熱燥濕,涼血疏肝。
白頭翁湯由白頭翁、黃柏、黃連、秦皮組成。
白頭翁味苦性寒,擅清腸熱而治毒痢,且能疏達厥陰肝木之氣;黃連、黃柏清熱燥濕,厚腸胃以止利;秦皮苦寒,能清肝膽及腸道濕熱,涼血以堅陰。
本方具有清熱燥濕,疏肝涼血的作用,故對下重、便膿血之熱性痢疾有很好療效。
姜某,男,17歲。
入夏以來腹痛下利,日六七行,後重努責,下利急而排便不出,再三努力,僅少許膿血黏液而已。
口渴思飲,六脈弦滑而數,舌苔黃膩。
此厥陰下利,濕熱内蘊,肝不疏洩,如唐容川所說“金木相診,濕熱相煎”之證。
為疏:白頭翁12克,黃連、黃柏各9克,秦皮9克,滑石塊18克,白芍12克,枳殼6克,桔梗6克。
服二劑,大便次數減少而下利已除;又服二劑,大便不帶黏液,唯腹中有時作痛,轉用芍藥湯二劑而愈。
厥陰虛寒下利,脈當沉遲,“若寸脈反浮數,尺中自澀者”,說明陽複太過,下乘不足之陰,陰虛熱熾,血為熱腐,
1.吳茱萸湯證 厥陰肝脈,挾胃屬肝,上貫膈,布脅肋,循喉嚨之後,上入颃颡,連目系,上出與督脈會于巅頂。
寒傷厥陰,下焦濁陰之氣,循經上犯于胃,緻胃寒氣逆而幹嘔、吐出清涎冷沫;上犯于頭部,引起巅頂作痛。
臨床上,人多知有肝陽上亢,而每忽略肝陰上逆,實際兩證皆有,隻是肝陽上亢較多而已。
一般地說,肝陽上亢,多挾風火;肝陰上逆,多挾水飲。
厥陰病濁陰上逆而犯陽,故以頭痛、吐涎沫為主要表現,治療用吳茱萸湯暖肝溫胃,散寒降逆。
吳茱萸湯證在《傷寒論》中見于三處,涉及陽明、少陰、厥陰三經病變。
從其方證分析,肝胃虛寒是為病變之根本。
但既屬肝胃虛寒,為什麼又列入少陰病中呢?這是因為少陰腎陽為一身陽氣之本,元陽之氣根于腎,由肝膽而升,行于三焦,溫煦各個髒腑組織,因而肝胃虛寒不能與少陰無關。
再者,胃為中土,乃少陰心腎水火相交的必由之路,若胃氣虛寒,升降失常,則心腎水火亦不能正常地交通,從而形成少陰病。
為此,少陰病之煩躁欲死,是心腎不交的見證,又是陽與陰争的反映。
2.當歸四逆湯證 厥陰肝主藏血,若血虛受寒,寒滞肝脈,陽氣不達四末,而見手足厥寒的,則屬當歸四逆湯證。
以脈辨證,微主陽虛,細主血弱。
陽虛陰盛而見手足厥冷,則脈必微;而血虛肝寒見手足厥冷,則脈必細。
脈為血之府,血虛寒滞,血脈不充,細澀不利,故脈細而欲絕。
厥陰血虛有寒,治宜補血通經散寒,用當歸四逆湯。
當歸四逆湯由當歸、桂枝、芍藥、細辛、炙甘草、通草、大棗組成。
方用當歸、芍藥補肝養血以調營,桂枝、細辛通陽疏肝以散寒,甘草、大棗補脾胃而和中,通草通陰陽以利血脈。
少陰為病,重在陽虛,故四逆湯用姜、附以扶陽;厥陰為病,重在血虛,故四逆湯用歸、芍以養血。
四逆湯藥少力專,回陽宜急;本方藥多義廣,善能溫通血脈。
若内有久寒,表現為下焦積冷,少腹冷痛,或中焦寒飲嘔吐、脘腹疼痛,可加吳茱萸、生姜以暖肝溫胃,散寒飲。
本方用清酒煎藥,借以增強其溫通散寒的力量。
白某,女,28歲。
在田間勞作,适值月經來潮,因入野廁,自覺寒風吹襲下體,非常冷冽。
不久病發少腹冷痛,腰痛如折,不可忍耐。
曾服獨活寄生湯無效。
其脈弦細,舌苔白潤,此乃經期風寒入客,絡脈瘀滞而為病。
為疏: 當歸12克,桂枝12克,赤芍9克,細辛6克,通草6克,石楠藤12克,雞血藤12克,大棗7枚。
僅服二劑則病愈。
(四)厥陰病熱證 厥陰病有寒證,亦有熱證。
厥陰之寒,是感受寒邪而陽氣不足;厥陰之熱,是感受熱邪或陽氣被郁,屬于真熱,并非虛陽外浮之假熱。
厥陰熱證有厥陰之邪,外出少陽,由陰轉陽,見嘔而發熱的小柴胡湯證;有因于邪熱深伏,陽郁不伸而格陰于外,見脈滑而厥的白虎湯證;有腹脹滿、下利、谵語,大腸有燥屎的小承氣湯證;亦有下利後,餘熱不盡蘊郁胸膈,“按之心下濡”的虛煩證。
以上各種病證已分别在有關篇章作了介紹,這裡就不再重複。
若厥陰病虛寒下利,而轉見脈數、口渴,說明陽熱來複,正能勝邪,疾病有自愈的機轉。
如果脈數不解,口渴不除,則是陽複太過,熱氣有餘。
厥陰化熱,肝不疏洩,以緻氣滞壅塞,濕聚熱灼,津被熱傷,血被熱腐,濕熱下迫,不僅見口渴,而且可見下利便膿血之證。
由于濕性黏滞而熱性急迫,故濕熱下迫大腸,必以裡急後重,便膿血黏液為其特點。
厥陰濕熱下利,當治以白頭翁湯清熱燥濕,涼血疏肝。
白頭翁湯由白頭翁、黃柏、黃連、秦皮組成。
白頭翁味苦性寒,擅清腸熱而治毒痢,且能疏達厥陰肝木之氣;黃連、黃柏清熱燥濕,厚腸胃以止利;秦皮苦寒,能清肝膽及腸道濕熱,涼血以堅陰。
本方具有清熱燥濕,疏肝涼血的作用,故對下重、便膿血之熱性痢疾有很好療效。
姜某,男,17歲。
入夏以來腹痛下利,日六七行,後重努責,下利急而排便不出,再三努力,僅少許膿血黏液而已。
口渴思飲,六脈弦滑而數,舌苔黃膩。
此厥陰下利,濕熱内蘊,肝不疏洩,如唐容川所說“金木相診,濕熱相煎”之證。
為疏:白頭翁12克,黃連、黃柏各9克,秦皮9克,滑石塊18克,白芍12克,枳殼6克,桔梗6克。
服二劑,大便次數減少而下利已除;又服二劑,大便不帶黏液,唯腹中有時作痛,轉用芍藥湯二劑而愈。
厥陰虛寒下利,脈當沉遲,“若寸脈反浮數,尺中自澀者”,說明陽複太過,下乘不足之陰,陰虛熱熾,血為熱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