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辨太陰病脈證并治
關燈
小
中
大
治療用桂枝加芍藥湯,以調和脾家氣血,緩解腹痛。
桂枝加芍藥湯,即桂枝湯倍用芍藥。
方用桂枝湯調氣血營衛以和中州陰陽,加重芍藥用量以和血脈、緩急而止痛。
若腹滿疼痛更甚,以緻拒按,大便也不通利,即“大實痛者”,說明裡虛邪陷不僅轉屬太陰,而且又累及陽明,既見有可下之實證,則當于上方中再加大黃以瀉其實。
桂枝加芍藥湯再加大黃,即成為桂枝加大黃湯。
本方用桂枝加芍藥湯調和太陰脾家氣血,用大黃瀉下陽明胃腑實滞。
然太陰病終不免脾虛不足,因此大黃、芍藥等苦酸性寒藥物應該慎用。
如果患者脈弱無力,又見下利之證,雖有大實痛,此方亦不可用。
倘若不得已用之,亦宜減少其用量。
這是因為脈弱而便利,反映了病人胃氣弱而不振,邪氣不聚而易動,故治療時隻可緩圖而不能峻攻。
脾與胃為表裡,太陽病不解而邪内陷,既可轉屬陽明,亦可内連太陰。
若其人小便數多,大便因硬,手足濈然汗出,是轉屬陽明的标志;若脈浮緩,不得汗出,小便不利,手足自溫,身發黃,則為“系在太陰”。
太陰為濕土,太陰受邪,熱與濕合,濕熱郁蒸,可發為黃疸。
若小便自利,濕有出路,就不能郁蒸為黃。
濕熱相搏,至七八日,若見大便硬者,是濕邪化燥,即轉屬陽明;若不見大便硬,而出現暴煩下利,則是正氣振作,邪氣欲去之象,雖下利日十餘次,終必自止。
這是因為腸中有腐穢之物,當脾氣恢複,能以逐邪外出的時候則見下利,下利是排除邪氣的一種表現形式,與戰汗有相似的意義;一旦邪氣去而腐穢盡,下利亦必自然停止。
由此可見,太陰病下利,其中有屬于正氣逐邪外出的,亦不可不知。
太陰病發黃的治法,可參照陽明病篇,屬于寒濕發黃,即“陰黃”者,當治以溫化;屬于濕熱發黃,即“陽黃”者,則當治以清利。
(三)太陰經病證治 脾氣行于四肢,風又善浸淫四末為病,故太陰中風,證見四肢疼痛得很厲害。
四肢為太陰之表,内與太陰脾相合,即“脾主四肢”。
若此時其人脈浮,浮主表,是太陰經表受邪,故仍可以桂枝湯發汗;若脈見“陽微陰澀而長者,為欲愈”。
“陽微陰澀”,指脈浮取而微,沉取而澀,是邪不盛而正亦不充之象。
微、澀之脈,俱為陰脈。
若在微澀脈中見有長脈者,則是正氣來複,邪氣衰退的表現,陰病見陽脈,故曰欲愈。
(四)太陰經髒俱病證治 太陰經髒俱病,是為表裡皆寒之證。
髒有寒則下利、腹脹滿,經有寒故肢體疼痛。
經髒表裡俱病,治療當先溫裡,用四逆湯,裡證愈而經表之邪仍不解,再用桂枝湯攻表。
太陰經髒俱病,為什麼要先溫裡而後再攻表呢?這是因為太陰髒氣不充,外攻無力;若先發汗攻表,必緻陽氣外洩,裡寒反增,隻有先溫其裡而後救其表,才能達到扶正以祛邪,邪卻而正安的目的。
桂枝加芍藥湯,即桂枝湯倍用芍藥。
方用桂枝湯調氣血營衛以和中州陰陽,加重芍藥用量以和血脈、緩急而止痛。
若腹滿疼痛更甚,以緻拒按,大便也不通利,即“大實痛者”,說明裡虛邪陷不僅轉屬太陰,而且又累及陽明,既見有可下之實證,則當于上方中再加大黃以瀉其實。
桂枝加芍藥湯再加大黃,即成為桂枝加大黃湯。
本方用桂枝加芍藥湯調和太陰脾家氣血,用大黃瀉下陽明胃腑實滞。
然太陰病終不免脾虛不足,因此大黃、芍藥等苦酸性寒藥物應該慎用。
如果患者脈弱無力,又見下利之證,雖有大實痛,此方亦不可用。
倘若不得已用之,亦宜減少其用量。
這是因為脈弱而便利,反映了病人胃氣弱而不振,邪氣不聚而易動,故治療時隻可緩圖而不能峻攻。
脾與胃為表裡,太陽病不解而邪内陷,既可轉屬陽明,亦可内連太陰。
若其人小便數多,大便因硬,手足濈然汗出,是轉屬陽明的标志;若脈浮緩,不得汗出,小便不利,手足自溫,身發黃,則為“系在太陰”。
太陰為濕土,太陰受邪,熱與濕合,濕熱郁蒸,可發為黃疸。
若小便自利,濕有出路,就不能郁蒸為黃。
濕熱相搏,至七八日,若見大便硬者,是濕邪化燥,即轉屬陽明;若不見大便硬,而出現暴煩下利,則是正氣振作,邪氣欲去之象,雖下利日十餘次,終必自止。
這是因為腸中有腐穢之物,當脾氣恢複,能以逐邪外出的時候則見下利,下利是排除邪氣的一種表現形式,與戰汗有相似的意義;一旦邪氣去而腐穢盡,下利亦必自然停止。
由此可見,太陰病下利,其中有屬于正氣逐邪外出的,亦不可不知。
太陰病發黃的治法,可參照陽明病篇,屬于寒濕發黃,即“陰黃”者,當治以溫化;屬于濕熱發黃,即“陽黃”者,則當治以清利。
(三)太陰經病證治 脾氣行于四肢,風又善浸淫四末為病,故太陰中風,證見四肢疼痛得很厲害。
四肢為太陰之表,内與太陰脾相合,即“脾主四肢”。
若此時其人脈浮,浮主表,是太陰經表受邪,故仍可以桂枝湯發汗;若脈見“陽微陰澀而長者,為欲愈”。
“陽微陰澀”,指脈浮取而微,沉取而澀,是邪不盛而正亦不充之象。
微、澀之脈,俱為陰脈。
若在微澀脈中見有長脈者,則是正氣來複,邪氣衰退的表現,陰病見陽脈,故曰欲愈。
(四)太陰經髒俱病證治 太陰經髒俱病,是為表裡皆寒之證。
髒有寒則下利、腹脹滿,經有寒故肢體疼痛。
經髒表裡俱病,治療當先溫裡,用四逆湯,裡證愈而經表之邪仍不解,再用桂枝湯攻表。
太陰經髒俱病,為什麼要先溫裡而後再攻表呢?這是因為太陰髒氣不充,外攻無力;若先發汗攻表,必緻陽氣外洩,裡寒反增,隻有先溫其裡而後救其表,才能達到扶正以祛邪,邪卻而正安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