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辨太陽病脈證并治

關燈
太陽病,是外感病的初起階段,由于這個時候正氣開始抵抗,正邪鬥争還隻限于體表部位,故稱為“表證”。

     太陽病可分為太陽經證和太陽腑證兩大類。

    由于證候表現不同,太陽經證又包括中風和傷寒兩類;太陽腑證又包括蓄水和蓄血兩類。

    除太陽的經腑證之外,還有邪熱蘊郁胸膈不得伸發的虛煩證,熱與痰或水互結的結胸證;若中焦寒熱阻塞,升降失調,還可出現心下痞證;太陽病治不得法,也就是誤治,還會發生種種變證;另外,還有一些類似太陽病的證候,作為太陽病類證應與太陽病鑒别比較。

    太陽與少陰為表裡,若少陰陽氣不足而感外邪,還可形成太陽與少陰同時俱病的“兩感”證。

     太陽病的治療:經證屬表,當用汗法;因感受風寒邪氣,故宜以辛溫解表之法。

    腑證蓄水,用通陽行水法;蓄血,用破血逐瘀法。

    若屬太陽與少陰的“兩感”證,當溫經解表并用。

    至于其他諸證,或用溫法,或用清法,或用補法,或用瀉法,自當随證施治。

     (一)太陽病辨證綱要 要掌握太陽病的辨證特點,首先應該弄明白什麼是太陽,什麼是太陽病。

     太陽,指足太陽膀胱。

    太陽膀胱,其位居于下焦,内藏津液。

    腎陽蒸化膀胱津液,形成一種霧露之氣,達于體表,叫做“太陽之氣”。

    太陽之氣,行于體表,具有溫煦肌表,管理汗孔開合,防禦外邪,保衛機體的作用,故又稱為“衛氣”。

    太陽之氣也就是衛氣運行于全身,古人認為衛氣一日一夜行50周,晝夜各行25周,每日早晨當陰氣盡時,則陽氣出于目,目張則衛陽之氣上行于頭,然後循頸項而下行太陽經脈。

    由于太陽之氣行于體表,在六經的最外層,又具有衛外的功能,所以就有“太陽主表,為六經之首,總統營衛,而為一身之外藩”的說法。

    《靈樞·營衛生會》說“太陽主外”,也是指它的部位及功能而言。

     我們都知道肺是主表的,這裡又提出太陽亦主表,它們有什麼關系呢? 肺主表,是因為肺主宣發,能把衛氣布散到體表,以行使溫煦、衛外的功能。

    而太陽主表,則指太陽之氣行于體表。

    太陽之氣就是衛氣,它出于下焦,由腎陽蒸化膀胱津液所産生,受胃的水谷之氣而贍養,然後又通過上焦開發以“熏膚、充身、澤毛”。

    《靈樞·本髒》指出“腎合三焦膀胱,三焦膀胱者,腠理毫毛其應”,“肺合大腸,大腸者,皮其應”,就說明了髒腑相連,在内之髒腑與在外之皮毛相應的表裡關系。

    皮毛屬表,太陽之氣行于表,是由少陰腎氣所化,經肺氣的宣發敷布外達皮毛,所以說肺氣合于表而太陽之氣則主表。

     足太陽膀胱經是人體最大的一條經脈,循行路線最長,與督脈并行于人身的背部。

    背為陽之府,是人體陽氣最集中的一個部位,太陽經從這裡通過,所以說它是“陽經之長”。

    足太陽膀胱經行于内髒時,屬于膀胱腑而絡于腎髒。

    膀胱主藏津液,但它還要賴以腎氣的作用使津液氣化升降。

    以上介紹的可以說是太陽的生理。

     由于太陽之氣行于表,所以當外邪侵襲人體時,太陽必然首當其沖。

    太陽受邪,太陽之氣抗邪于體表所表現的證候,就是太陽病。

    太陽主表,所以說太陽病就是表證。

    對于太陽病的主要脈證表現,《傷寒論》中作了概括:“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可作為辨太陽病的主要依據。

     太陽病為什麼見浮脈呢?因為邪氣初客體表,太陽之氣開始抵抗,氣血趨向于外以抗邪,故脈應之而浮。

    “浮脈為陽表病居”,說明浮脈是表證的綱脈,凡見浮脈,當先考慮病在表。

    所謂“頭項強痛”,是形容頭痛項強,顧盼俯仰不能自如。

    《靈樞·本髒》說:“經脈者,所以行血氣而營陰陽,濡筋骨,利關節者也”。

    今太陽受邪,經氣運行不利,故出現頭項強痛的證候。

    頭為諸陽之會,足太陽經上額、交巅、絡腦、下項,所以太陽之為病必見頭項強痛。

    太陽之氣行于體表,行使其溫煦衛外的功能,太陽受邪,溫煦衛外的功能失常,故見惡寒。

    惡寒,是各種外感疾病的初起階段,即表證階段的必見證,它對判斷病邪是在表還是已經入裡,有重要的鑒别意義。

    “有一分惡寒,便有一分表證”,這個臨床經驗總結,就說明惡寒一證是判斷病邪在表的一個重要标志。

    太陽為病,衛陽之氣被郁,正氣奮起與邪氣鬥争,還應見發熱。

    而太陽病提綱中并未提發熱,這是因為外邪入侵人體,衛陽被遏傷在先,故惡寒每先見于發熱。

    《傷寒論》中說“太陽病,或已發熱,或未發熱,必惡寒”,就指出了太陽病發熱可有遲早,但惡寒是必見的。

    太陽病是邪在表未入于裡,故舌苔以薄白為多見。

     以上脈證,是從太陽病脈證中抽出來的具有共性的證候,它反映了一切表證的最基本的證候特點,具有普遍的指導意義,所以把它們列為太陽病的辨證綱要。

     (二)太陽病經證 太陽病,根據其證候特點,可以分為經證和腑證兩大類。

    所謂太陽經證,是指病邪侵擾太陽經表而未聚結于太陽之腑所表現的證候。

    由于經與腑有表裡之分,所以太陽經證就是太陽之表證;太陽腑證可以看做是太陽之裡證。

    前面介紹的“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的太陽病,主要是指太陽經證。

     太陽病經證,按其所見脈證不同,習慣上又常分為太陽中風與太陽傷寒兩種證候。

     1.太陽中風證治 太陽中風,是指風邪外襲,在太陽病“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的脈證基礎上,更見發熱、汗出、惡風、脈緩等證的一種太陽表證,不同于“腦血管意外”的中風。

    因太陽中風用桂枝湯治療,故太陽中風證又稱為“桂枝湯證”。

    有關太陽中風的證治,下面就從桂枝湯主證、桂枝湯加減證和桂枝湯的禁忌證加以介紹、說明。

     (1)桂枝湯主證 桂枝湯是治療太陽中風的主方。

    要了解桂枝湯證,也就是要了解太陽中風證的病變特點,首先要從風邪的性質及其緻病特點談起。

     風為陽邪,風陽襲衛,衛陽與風邪相搏,故見發熱,發熱證的出現既迅速又較突出。

    由于衛陽被風邪所傷,失去了衛護肌表、管理汗孔開合的作用,再加上風邪的疏洩,迫使營陰不能内守,因而自汗出。

    出汗越多,肌腠就越疏松不固,衛氣也就更難抵禦風邪的侵襲,故患者特别怕風。

    汗出肌疏,營陰外洩,反映在脈象上,就呈現了緩慢而有松弛虛弱感的一種緩脈。

    《傷寒論》中對太陽中風的脈證與病變機制,作了很形象的描述和很好的說明:脈“陽浮而陰弱”,即見浮取有餘,重按不足的浮而緩弱的脈象;“翕翕發熱”、“淅淅惡風”、“啬啬惡寒”,形容像多着衣服那樣的發熱,像冷水淋在身上一樣的怕風,而怕冷又表現出一種畏縮的樣子。

    同時,由于風邪外襲,影響了肺氣的宣發和胃氣的下降,肺氣不利則鼻鳴,胃氣上逆則幹嘔。

    太陽中風的病理,《傷寒論》把它概括為“榮弱衛強”。

    “榮弱”是說營陰失去衛陽的固護而外洩,反映了正氣不足的一面;“衛強”指風邪犯于衛分,反映了邪氣盛實的一面。

    總體來看,風邪外襲以緻營衛不和,就是太陽中風最基本的病變特點。

     太陽中風證,既然是風邪外襲,營衛不和,治法就當解肌祛風,調和營衛,宜用桂枝湯。

    桂枝湯由桂枝、芍藥、炙甘草、大棗、生姜組成。

    方中桂枝溫通衛陽,配生姜之辛,以解衛分之風邪;芍藥味酸能斂陰和營,配大棗之甘,可滋養營陰之弱;甘草和中扶虛。

    以上諸藥内含辛、酸、甘味,由于辛甘化陽,可助衛;酸甘化陰,能以和營,故桂枝湯有調和營衛的功效。

    本方服法要求服藥後喝熱稀粥,其目的是使谷氣内充,既可借以資汗源,又可強營衛以助抗邪之力。

     太陽中風當用桂枝湯治療,但桂枝湯卻不僅限于治太陽中風證。

    如本屬太陽傷寒證,經過汗下之後表邪仍不解;或雖經汗解,但又複感風寒病在表者,均應以桂枝湯再行解表。

    為什麼此時要用桂枝湯呢?這是因為病原屬傷寒,但已經汗下,盡管表證仍在,也不宜再用峻汗法,用桂枝湯可解肌發表,調和營衛,雖發汗以祛邪,但不損傷正氣。

    正如《傷寒論》中所說:“傷寒發汗,已解,半日許複煩,脈浮數者,可更發汗,宜桂枝湯”。

     還有一種情況,即有的患者内髒并沒有什麼毛病,隻是不時的自汗,或伴以發熱,這是什麼原因呢?這是因為“衛氣不和”,“衛氣不共榮氣諧和故爾”。

    也就是說,雖然患者營氣和順,但衛氣不和,不能與營氣密切協作,以緻營衛各行其是,衛氣不能外固,榮陰不能内守,因而“常自汗出”或“時發熱自汗出而不愈”。

    這種既非太陽中風,又“髒無他病”的榮衛不和證,也要用桂枝湯,在未發病之前服藥取汗,使營衛調和則愈。

     曾治一患者李某,女,53歲。

    每日都有兩三次發熱、汗出,患病已一年。

    查其飲食、二便、睡眠皆佳。

    曾按陰虛治療,服藥廿餘劑無效。

    診其脈緩軟,舌淡苔白,辨為營衛不和之證,遂用桂枝湯原方,隻服二劑,則熱止汗不出。

     柯琴在評價桂枝湯時說:“此為仲景群方之魁,乃滋陰和陽,調和營衛,解肌發汗之總方也。

    凡頭痛發熱,惡風惡寒,其脈浮而弱,汗自出者,不拘何經,不論中風、傷寒、雜病,鹹得用此發汗;若妄汗、妄下,而表不解者,仍當用此解肌。

    如所雲頭痛、發熱、惡寒、惡風、鼻鳴、幹嘔等病,但見一證即是,不必悉具,惟以脈弱自汗為主耳”。

    柯氏綜合了《傷寒論》的有關條文,既概括指出了桂枝湯的應用範圍,又告訴我們不可拘泥,要靈活運用;但靈活也不能失掉原則,要堅持辨證論治,要始終以客觀脈證為施用方藥的依據。

    下面舉個病例以說明這個道理。

     一男性患者,年六十,患荨麻疹,瘙癢鑽心,數月不愈。

    其脈浮而弛緩,并見汗出而惡風寒,舌苔薄白,斷為風邪稽留,營衛不和之證。

    用桂枝湯原方,不增減一味,囑其喝熱稀粥溫覆取汗,一劑則疹退癢止。

    此例之所以用桂枝湯治荨麻疹取得療效,其主要原因就是見到了桂枝湯的主要脈證,即汗出、惡風、脈浮緩,也就是遵循了辨證論治的法則。

     太陽中風,當用桂枝湯。

    一般情況下,太陽中風患者服用桂枝湯,均可汗出而解。

    但也有“太陽病,初服桂枝湯,反煩不解者”,這不是桂枝湯無用,是由于在經之邪太盛,服湯不能驟解,以緻陽郁而增煩。

    遇到這種情況,應先針刺風池、風府二穴,以疏散在經之風邪,然後再服桂枝湯如法取汗,就能把病治好。

     (2)桂枝湯加減證 對桂枝湯進行加減化裁,以治療太陽中風的各種兼見證,就叫作桂枝湯的加減證。

     【桂枝加厚樸杏仁湯證】 桂枝加厚樸杏仁湯,即桂枝湯加厚樸和杏仁。

    這個方在《傷寒論》中用以治療太陽病中風又兼氣喘的證候,即“喘家作桂枝湯,加厚樸杏子(即杏仁)佳”。

     喘家,就是素有喘疾的人,又觸冒風邪而病太陽中風。

    由于風邪外襲内迫于肺,以緻肺氣更為不利而作喘,應用桂枝湯以解肌祛風,加杏仁、厚樸宣肺降氣以平喘。

    這是用桂枝加厚樸杏仁湯的一種情況。

    另外,還有兩種情況,也用桂枝加厚樸杏仁湯治療: 其一,患太陽病中風,并無氣喘之宿疾,隻因風邪外襲内迫,影響了肺氣的宣發與肅降,故在汗出、惡風、脈浮緩、苔薄白等太陽中風的脈證基礎上,更見胸滿氣喘。

     其二,太陽病表不解,大便不通,本應先解表,然後再用下法。

    但醫生一開始就用了攻下的方法,以緻表邪乘機内陷而迫肺,肺氣不利,所以作喘。

    此時因表邪仍未解,故當以桂枝加厚樸杏仁湯,外解風邪,内利肺氣。

     許叔微在《傷寒九十論》中,舉了一個桂枝加厚樸杏仁湯的治例,對後人運用此方有一定啟示。

    他說,有一個武将被敵人俘虜後,關押在船艙裡,數日才得以逃脫。

    跑出來後,這個武将飽飽吃了一頓,就坐在露天的地方,解開衣服歇息,不料第二日就得了傷寒。

    先請來一個醫生,說是過飽傷食之證,而用下法;又請來一個醫生,說是感受外邪,而用汗法。

    這樣又下又汗,雜治幾日不僅不見好,反而更增喘息,前醫茫然不知所措,就又請來了許叔微診治。

    許看了患者後說,這是太陽病用了下法,而表仍未解又見微喘,當用仲景的方法,以桂枝加厚樸杏仁湯治療。

    前醫見開此方,還有些疑惑不信。

    經服此藥,一劑而喘定;再服,則汗出脈和身涼而病愈。

     【桂枝加葛根湯證】 太陽病,本有頭項強痛的太陽經輸不利之證。

    若太陽中風,經輸不利嚴重時,不僅頸項強急不舒而且連及背部,以緻顧盼俯仰受限,這就是《傷寒論》中所說的“項背強”。

    ,本是形容短翼之鳥伸頸欲飛而又不能飛的樣子,在這裡用以比喻項背強急而不舒。

    一般來講,此證多見于傷寒無汗表實之證,而今卻反見汗出、惡風,故知這個證候,仍屬太陽中風的範圍,還要用桂枝湯以解肌祛風,加葛根則可以疏通經脈以治項背強急。

     原宋本《傷寒論》中記載,此方中尚有麻黃,但林億等人又在方後注:既有汗,不當有麻黃。

    故後來的注家,多按照林億等人的見解,去掉了麻黃。

     【桂枝加附子湯證】 桂枝加附子湯證,是太陽中風又兼有表陽虛的證候,可見于太陽病發汗之後。

     太陽病用發汗的方法治療理所應當,但為什麼病沒有治好,反而傷了表陽呢?問題就在于汗不得法。

    按要求,太陽病發汗隻宜發微汗,不可大汗令“如水流漓”。

    若發汗太過,不僅邪不去、表不解,反而使陽從汗洩,更傷衛陽。

    表不解,則仍見汗出、惡風;表陽虛,肌表不固,則汗漏不止;汗出過多,津氣俱傷,筋脈失養,氣化不利,所以“小便難,四肢微急難以屈伸”。

    此時,表不解又兼見亡陽脫液,故以桂枝湯解肌發表,加附子以溫經回陽,固表斂汗。

     本證既有津傷,但方中并不加生津益陰的藥物,其理何在?陸淵雷作了很好的說明:“津傷而陽不亡者,其津自能再生;陽亡而津不傷者,其津亦無後繼。

    是以良工治病,不患津之傷,而患陽之亡……桂枝加附子湯之證,傷津而兼亡陽也,仲景則回其陽而已,不養其津,學者當深思之”。

     有關桂枝加附子湯的用法,舉一個例子說明。

    同事仆老師,在回鄉探親前向我求方,他說有一個親戚患自汗證,身體虛憊不堪。

    曾用黃芪、黨參、龍骨、酸棗仁、浮小麥等止汗固表藥不效,問我怎麼辦?我告訴他,如無熱象,可試用桂枝加附子湯。

    他回鄉後用此方果然取效。

    後來,他對我說,陽虛出汗,非附子而不能止,若早看到這一點,病也不至于拖延至今哪! 【桂枝去芍藥湯、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證】 太陽病應當用汗法,不能用攻下法,若誤下則屬逆其病機,可使在表之邪内陷。

    由于陽氣開發于胸中,表又近于胸位,因此誤下往往使表邪内陷胸中,影響陽氣的開發以緻胸滿。

    此時,其脈若沉緊有力,恐為結胸之變;若脈來急促,按之而軟,說明陽氣雖因誤下受挫,但仍能與邪氣抗争,病在陽而未入陰,在胸而未入腹。

    正因邪氣去表未遠,故用桂枝去芍藥湯以鼓舞心胸陽氣,驅邪從表外出。

     桂枝去芍藥湯,方用桂枝、炙甘草以扶心胸之陽;配以生姜、大棗辛甘發散,使内陷胸間之邪從表解;因芍藥酸寒,其性陰凝而斂,不利于胸陽的宣通暢達,故不用。

     若在上證基礎上更見微惡風寒,說明陽氣損傷較重,顯現出溫煦失職之象,故須于上方中加附子,以扶陽氣之虛損。

     治驗舉例:王某,男,36歲。

    自訴胸中發滿,甚或作痛,每逢嚴冬季節發作更甚。

    兼見咳嗽,氣短。

    切其脈弦而緩,握其手冷如冰,問其小便則清而長。

    參合上述脈證,斷為胸陽不振而有寒。

    因冬月陰寒最盛,陽受其困,故病情增劇。

    為之處方:附子9克,桂枝9克,生姜9克,大棗7枚。

     患者見上方除姜棗外,僅二味藥,有些不相信。

    一周後他高興的告訴筆者,服上藥後多年宿疾已愈。

     【桂枝加芍藥生姜各一兩人參三兩新加湯證】 太陽病未經發汗的身體疼痛,是表不解;已經發汗後的身體疼痛,多為氣血兩虛,不能濡養筋脈所緻。

    凡屬表證的身疼,其脈應浮;屬氣血虛的身疼,脈多見沉遲而澀。

    氣虛血少,充盈鼓動血脈的力量不足,故脈沉遲而澀滞不暢。

    表證身疼,治當汗解;汗後氣血不足的身疼,則應溫補,用桂枝加芍藥生姜各一兩人參三兩新加湯治療。

     桂枝加芍藥生姜各一兩人參三兩新加湯,是由桂枝湯加重芍藥、生姜的用量,再加人參所組成。

    桂枝湯有調和營衛的作用;加重芍藥以滋養營血;加人參補氣生津,調營養衛;重用生姜可宣通陽氣,使藥力達于體表。

     曾治一樊姓婦女,新産之後,忽而身痛,自服生化湯兩帖無效。

    随筆者實習的學員診為氣血兩虛身痛,用當歸、黃芪、黨參、白術、甘草等藥,服之有效但治不徹底。

    切其脈沉緩無力,舌淡苔白,囑用新加湯,三劑而病愈。

    學員不解,紛紛問詢是什麼道理?筆者對他們說,關鍵在于桂枝湯走肌表而參芪走裡,身疼痛一證是在表的營衛氣血不足,故進參芪其效則緩,而服桂枝湯就取得了滿意的療效。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術湯證】 病有類似太陽病,實非太陽病,臨證時不能不加以辨别。

    如有一種病表現為頭項強痛,翕翕發熱而無汗,并有小便不利,心下脹滿微痛。

    若辨頭項強痛、翕翕發熱為表不解,投以桂枝湯發汗;或認為心下滿微痛是裡邪凝結,用攻下法治療均不見效,如《傷寒論》中所說:“服桂枝湯,或下之,仍頭項強痛,翕翕發熱,無汗,心下滿微痛,小便不利”。

    此證汗之不解,下之不愈,究竟是什麼病證呢?由于膀胱氣化失司,水邪内停,故小便不利;水邪凝結,影響中氣不運,所以心下脹滿微痛。

    經脈與髒腑相通,腑病影響了在外之經氣不和,故見頭項強痛、翕翕發熱等證,這是水遏陽郁不得宣暢的表現,屬于太陽之邪内陷,以緻膀胱氣化失職的水飲内停之證。

    與太陽中風的翕翕發熱、汗出、惡風之證截然不同,所以不能用桂枝湯,應該用桂枝去桂加茯苓白術湯治療。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術湯由芍藥、炙甘草、生姜、大棗、茯苓、白術組成。

    因為表無邪,故不用桂枝;水飲内停,小便不利,故加茯苓、白術;方中用生姜,可健胃以散心下之飲;用芍藥助疏洩以解心下之痛;甘草、大棗有培土制水的功效。

    因本方所治之證,屬太陽之裡影響于太陽之表,并無太陽表證存在,故不需汗出而解,隻要“小便利則愈”。

     陳慎吾老大夫,曾治一發熱患者,屢經醫治,發熱不退。

    問其小便不利,而胃脘脹滿不舒,脈沉而弦,舌苔白而水滑,辨為水飲内停,陽氣外郁,乃不治熱而治水,用桂枝去桂加茯苓白術湯,三劑熱退而安。

     對桂枝去桂加茯苓白術湯證,各醫家也有不同的看法,《醫宗金鑒》認為:“去桂當是去芍藥。

    此方去桂,将何以治仍頭項強痛、發熱、無汗之表乎?……故用桂枝湯去芍藥之酸收,避無汗心下之滿,加苓、術之滲濕,使表裡兩解,則内外諸證自愈矣”。

    自《醫宗金鑒》提出“去桂當是去芍”之說後,對這個問題就展開了争論,同意《醫宗金鑒》觀點者亦有不少人,故将此見解提出來,供參考。

     以上列舉了桂枝湯的加減諸證,雖不能面面俱到,但可舉一反三,觸類旁通。

    後世醫家徐靈胎在此方基礎上加黃芪、當歸;葉天士則加杏仁、幹姜、五味子等等,他們均能在辨證論治的原則指導下,做到随證加減,靈活變通,不斷地擴大了桂枝湯的應用範圍。

     (3)桂枝湯禁忌證 桂枝湯是治療太陽中風證的主方。

    太陽中風以發熱、汗出、惡風、脈浮緩為主要臨床表現和辨證依據。

    若病人見發熱、惡寒、無汗、脈浮緊,說明所患之病是太陽傷寒,并非太陽中風,應當用麻黃湯不能用桂枝湯治療。

    所以,《傷寒論》中提出:“桂枝本為解肌,若其人脈浮緊,發熱汗不出者,不可與之也”。

    “解肌”指桂枝湯有解肌腠之邪的作用,是對麻黃湯解表作用相比較而言。

    由于太陽中風桂枝湯證與太陽傷寒麻黃湯證,在病因上有傷于風和感于寒的不同,在病理上有衛強營弱與營強衛閉的不同,在臨床表現上又有汗出與無汗的區别,因此,這兩種不同的病證就有完全不同的治法。

    若太陽中風錯用麻黃湯發汗,可出現“汗漏不止……小便難,四肢微急,難以屈伸”的桂枝加附子湯證;若太陽傷寒誤用桂枝湯,不僅由于藥不對證而病不解,還可能由于桂枝湯中芍藥的酸寒收斂,使表寒更加郁閉,變化為“不汗出而煩躁”的大青龍湯證或其他病證。

    對于上述一些問題,在臨床上一定要認真對待,不可粗心大意,以免給患者帶來不應有的痛苦。

    為此,張仲景也特别告誡我們:“常須識此,勿令誤也”。

     太陽傷寒證不能用桂枝湯,這是桂枝湯禁忌證之一。

    此外,《傷寒論》中提出“酒客病”不能用桂枝湯。

    酒客,指有喝酒嗜好的人。

    由于長期飲酒無以節制,故酒客的濕熱較盛。

    濕熱内蘊,熏蒸于外,緻營衛不和,可出現汗出、幹嘔、頭痛等類似太陽中風的證候,稱為“酒客病”。

    治療應該用葛花、枳椇子等解酒利濕藥物,不能用桂枝湯。

    若誤投桂枝湯,不僅酒客病不解,反而由于桂枝湯為辛甘溫之劑,辛溫能以助熱,甘藥能以助濕,酒客服後使濕熱更盛,壅滞于中,影響胃氣的和降,引起嘔吐。

    張仲景在《傷寒論》中,把這個道理歸結為:“以酒客不喜甘故也”。

     酒客病禁用桂枝湯是有一定道理的,但在具體應用時不可拘泥。

    當酒客太陽中風時,無濕熱表現,可用桂枝湯;雖不是酒客,但這個人濕熱素盛,當病太陽中風時,桂枝湯也當慎用。

    日本山田正珍提出用化裁桂枝湯治療酒客患太陽中風證:“若夫平素好飲之客,雖有中風之證,不可執桂枝之成法與之,宜減去甘、棗二物以投之。

    ”可供我們臨證時參考。

     太陽病,以發汗為治療大法。

    若不發汗,反瀉下,就是治療上的錯誤。

    如雖經誤下,但并未導緻邪氣内陷,太陽之氣仍能抗邪于外,即“其氣上沖者”,就還可以用桂枝湯發汗解表,這正如《傷寒論》中所說:“太陽病,下之後,其氣上沖者,可與桂枝湯,方用前法”。

    若誤下之後,太陽之氣不上沖,表證已不在,邪氣内陷于裡,桂枝湯就不能用了。

    其實不僅誤下,就是發汗不得法,或錯誤地用吐法、溫針等方法,都會使病情發生變化,以緻發生“壞病”。

    既然病證有變,治法方藥當随之而變,此時再用桂枝湯就不中用了。

    如《傷寒論》中所說:“太陽病三日,已發汗,若吐,若下,若溫針,仍不解者,此為壞病,桂枝不中與之也”。

    發生了壞病,桂枝湯又不中用,該怎樣救治呢?還是張仲景說的好:“觀其脈證,知犯何逆,随證治之”,也就是要遵循辨證論治的法則。

     2.太陽傷寒證治 太陽病傷寒,是指感受寒邪,在太陽病“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的脈證基礎上,更見無汗而喘、頭疼、身疼、腰痛、骨節疼痛、脈緊等證的又一種類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