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論
關燈
小
中
大
是根據人體抗病力的強弱、病勢的進退、緩急等各方面的因素,對疾病發生發展過程中的各種證候,進行分析、歸納、綜合,借以判斷病變部位、寒熱性質、正邪盛衰以及治療的順逆宜忌等,作為診病治療的依據。
如風寒初客于表,表現為惡寒、發熱、頭項強痛、脈浮等太陽經表不利,營衛失和的證候,便是太陽病;若邪氣化熱入裡,表現為熱而不寒、口渴、汗出,甚或腹滿疼痛拒按、大便燥結不下等胃腸燥熱實證,便是陽明病;若邪氣雖已離表,但又未入于裡,與正氣交争在半表半裡的脅下膽經部位,表現為往來寒熱、胸脅苦滿、神情默默而不欲飲食、心煩喜嘔、口苦、咽幹、目眩等證候,便是少陽病。
以上三陽經病,表示外邪侵犯人體,邪氣雖盛,但正氣不衰,與邪氣鬥争有力,表現為功能亢奮;其病變部位在表、在外、在腑;其病變性質以熱證、實證為主。
若病入三陰,說明機體的功能衰減,抗邪無力,寒邪入裡而病于髒,表現為陽虛陰盛的虛寒證。
其中,表現為脾陽虛,寒濕内困,見到吐利、腹滿疼痛、喜溫、喜按等證的,是為太陰病;表現為心腎陽虛,陰寒内盛,見手足厥冷、下利清谷、精神委靡、昏沉欲睡、脈微細等證的,則屬少陰病;厥陰病是六經病的終末階段,其病證以肝腎陽衰而又有陽氣來複的寒熱錯雜證為主,表現有消渴、氣上撞心、心中疼熱、饑而不欲食、嘔吐、下利等證。
從以上所列舉的六經病證可以看出,它既是對疾病所表現的六類證候的概括,又表示傷寒病變過程中的既不相同而又相互聯系的六個階段。
同時也體現了六經分陰陽,陰陽又統攝表裡、寒熱、虛實的六經與八綱的内在聯系。
下面再簡單介紹一下六經與髒腑經絡的關系及六經與六氣的關系。
1.六經與髒腑經絡的關系 六經是人體手足十二經的統稱。
由于經脈分别絡屬于相關的髒腑,經脈與髒腑在生理病理上是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的。
所以,六經病證就是髒腑經絡病變的具體表現。
張介賓說:“經脈者,髒腑之枝葉;髒腑者,經脈之根本,知十二經之道,則陰陽明,表裡悉,氣血分,虛實見……凡人之生,病之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莫不由之。
”就切實地指明了經絡與髒腑的密切關系,以及通曉髒腑經絡學說,對于掌握疾病的發生發展規律,判斷病證的陰陽、表裡、寒熱、虛實,從而對進行有效的辨證論治有着極其重要的意義。
六經病證是髒腑經絡病變的反映,如三陽經病,反映了六腑的病變;三陰經病,反映了五髒的病變;在經之邪不解,可随經入裡,發為腑病或髒病,如太陽經證不解,可随經入裡發為太陽腑證等等,都是對六經病證與髒腑經絡關系的很好說明。
又由于經脈的溝通聯系,各個經脈、髒腑之間都具有相應的表裡關系,而這些具有表裡關系的髒腑經脈,在發生病變時的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的關系,也在六經病證中有所體現。
如太陽為病,陽氣抗邪于表,則出現太陽經表證;若太陽抗邪無力,而在裡的少陰陽氣又虛,則太陽之邪也可以内傳少陰;當少陰陽氣得到了恢複,有力量抗邪于外時,則病變又可由陰轉陽而外傳太陽。
像這種具有表裡關系的經脈、髒腑病證的相互聯系與影響,不僅表現在太陽與少陰之間,而且也同樣存在于其他六經病證之中。
因此,可以從陰陽、表裡、寒熱、虛實等各種矛盾的運動中,去認識髒腑經絡的病理變化,這就是《傷寒論》認識疾病的基本方法。
從這個意義上說,六經辨證也是髒腑辨證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2.六經與六氣的關系 六經、六氣之說,源于《内經》,用于注釋《傷寒論》則以清代張隐庵為代表。
他用六經的經氣特點,即太陽之氣為寒,陽明之氣為燥,少陽之氣為火,太陰之氣為濕,少陰之氣為熱,厥陰之氣為風,來說明六經為病,或寒或熱、或燥或濕、從标從本不同的病證,是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的。
因此,為了能深刻地理解《傷寒論》六經病證的性質、特點及其發病機制,也有必要熟悉六經六氣的道理。
(四)六經病的傳變 傷寒六經為病,不是靜止不動的,而是經常處于傳變的運動之中。
一般地說,凡邪氣内傳,則病證由表傳裡、由陽入陰;而正氣能拒邪外出,則病證由裡出表、由陰轉陽。
無論病證由表傳裡、由陽入陰,還是由裡出表、由陰轉陽,都可以說是傳變,所不同的是前者屬邪盛病進,後者為邪衰病退,病勢有輕重進退的不同。
六經病證是否傳變,主要決定于人體正氣的盛衰及正邪鬥争的狀況。
正氣充盛,抗邪有力,則邪氣不能内傳;而正氣虛衰,抗邪無力,則常導緻邪氣内傳;若邪氣雖已内傳,但正氣在與邪氣鬥争中逐漸得到恢複,又具備了驅邪外出的能力,則又可使病情由陰轉陽,當正勝邪卻時,還可以“戰汗”的形式外解。
正邪力量的對比,也是相對的。
六經傳變不僅與正氣盛衰有關,而且與邪氣的盛衰也有密切關系。
若感邪勢盛,所向披靡,長驅直入,也必然向内傳變;而邪氣不甚,或在與正氣鬥争中變衰,則無内傳之力,或雖已内傳,亦可轉為外出之機。
由此可見,六經病證的傳變是有條件的,主要取決于正邪盛衰狀況。
判斷六經是否傳變,不應以病日數計,而應以脈證的變化為依據,《傷寒論》中提出:“傷寒一日,太陽受之,脈若靜者,為不傳;頗欲吐,若躁煩,脈數急者,為傳也”,“傷寒二三日,陽明少陽證不見者,為不傳也”,都是很好的證明。
六經病證的發生發展,不僅有傳經而來的,而且也有直中的。
“直中”是指病邪不經太陽初期階段或三陽階段,直接進入陰經的一種病變形式。
如傷寒直中太陰,起病即見吐利、腹滿而痛的太陰證候。
直中以直中太陰、少陰為多見,直中厥陰的較少見。
病邪所以能越過陽經而直中陰經為病,主要原因是正氣内虛,抗邪無力。
因此,凡屬直中多較一般傳經之邪
如風寒初客于表,表現為惡寒、發熱、頭項強痛、脈浮等太陽經表不利,營衛失和的證候,便是太陽病;若邪氣化熱入裡,表現為熱而不寒、口渴、汗出,甚或腹滿疼痛拒按、大便燥結不下等胃腸燥熱實證,便是陽明病;若邪氣雖已離表,但又未入于裡,與正氣交争在半表半裡的脅下膽經部位,表現為往來寒熱、胸脅苦滿、神情默默而不欲飲食、心煩喜嘔、口苦、咽幹、目眩等證候,便是少陽病。
以上三陽經病,表示外邪侵犯人體,邪氣雖盛,但正氣不衰,與邪氣鬥争有力,表現為功能亢奮;其病變部位在表、在外、在腑;其病變性質以熱證、實證為主。
若病入三陰,說明機體的功能衰減,抗邪無力,寒邪入裡而病于髒,表現為陽虛陰盛的虛寒證。
其中,表現為脾陽虛,寒濕内困,見到吐利、腹滿疼痛、喜溫、喜按等證的,是為太陰病;表現為心腎陽虛,陰寒内盛,見手足厥冷、下利清谷、精神委靡、昏沉欲睡、脈微細等證的,則屬少陰病;厥陰病是六經病的終末階段,其病證以肝腎陽衰而又有陽氣來複的寒熱錯雜證為主,表現有消渴、氣上撞心、心中疼熱、饑而不欲食、嘔吐、下利等證。
從以上所列舉的六經病證可以看出,它既是對疾病所表現的六類證候的概括,又表示傷寒病變過程中的既不相同而又相互聯系的六個階段。
同時也體現了六經分陰陽,陰陽又統攝表裡、寒熱、虛實的六經與八綱的内在聯系。
下面再簡單介紹一下六經與髒腑經絡的關系及六經與六氣的關系。
1.六經與髒腑經絡的關系 六經是人體手足十二經的統稱。
由于經脈分别絡屬于相關的髒腑,經脈與髒腑在生理病理上是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的。
所以,六經病證就是髒腑經絡病變的具體表現。
張介賓說:“經脈者,髒腑之枝葉;髒腑者,經脈之根本,知十二經之道,則陰陽明,表裡悉,氣血分,虛實見……凡人之生,病之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莫不由之。
”就切實地指明了經絡與髒腑的密切關系,以及通曉髒腑經絡學說,對于掌握疾病的發生發展規律,判斷病證的陰陽、表裡、寒熱、虛實,從而對進行有效的辨證論治有着極其重要的意義。
六經病證是髒腑經絡病變的反映,如三陽經病,反映了六腑的病變;三陰經病,反映了五髒的病變;在經之邪不解,可随經入裡,發為腑病或髒病,如太陽經證不解,可随經入裡發為太陽腑證等等,都是對六經病證與髒腑經絡關系的很好說明。
又由于經脈的溝通聯系,各個經脈、髒腑之間都具有相應的表裡關系,而這些具有表裡關系的髒腑經脈,在發生病變時的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的關系,也在六經病證中有所體現。
如太陽為病,陽氣抗邪于表,則出現太陽經表證;若太陽抗邪無力,而在裡的少陰陽氣又虛,則太陽之邪也可以内傳少陰;當少陰陽氣得到了恢複,有力量抗邪于外時,則病變又可由陰轉陽而外傳太陽。
像這種具有表裡關系的經脈、髒腑病證的相互聯系與影響,不僅表現在太陽與少陰之間,而且也同樣存在于其他六經病證之中。
因此,可以從陰陽、表裡、寒熱、虛實等各種矛盾的運動中,去認識髒腑經絡的病理變化,這就是《傷寒論》認識疾病的基本方法。
從這個意義上說,六經辨證也是髒腑辨證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2.六經與六氣的關系 六經、六氣之說,源于《内經》,用于注釋《傷寒論》則以清代張隐庵為代表。
他用六經的經氣特點,即太陽之氣為寒,陽明之氣為燥,少陽之氣為火,太陰之氣為濕,少陰之氣為熱,厥陰之氣為風,來說明六經為病,或寒或熱、或燥或濕、從标從本不同的病證,是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的。
因此,為了能深刻地理解《傷寒論》六經病證的性質、特點及其發病機制,也有必要熟悉六經六氣的道理。
(四)六經病的傳變 傷寒六經為病,不是靜止不動的,而是經常處于傳變的運動之中。
一般地說,凡邪氣内傳,則病證由表傳裡、由陽入陰;而正氣能拒邪外出,則病證由裡出表、由陰轉陽。
無論病證由表傳裡、由陽入陰,還是由裡出表、由陰轉陽,都可以說是傳變,所不同的是前者屬邪盛病進,後者為邪衰病退,病勢有輕重進退的不同。
六經病證是否傳變,主要決定于人體正氣的盛衰及正邪鬥争的狀況。
正氣充盛,抗邪有力,則邪氣不能内傳;而正氣虛衰,抗邪無力,則常導緻邪氣内傳;若邪氣雖已内傳,但正氣在與邪氣鬥争中逐漸得到恢複,又具備了驅邪外出的能力,則又可使病情由陰轉陽,當正勝邪卻時,還可以“戰汗”的形式外解。
正邪力量的對比,也是相對的。
六經傳變不僅與正氣盛衰有關,而且與邪氣的盛衰也有密切關系。
若感邪勢盛,所向披靡,長驅直入,也必然向内傳變;而邪氣不甚,或在與正氣鬥争中變衰,則無内傳之力,或雖已内傳,亦可轉為外出之機。
由此可見,六經病證的傳變是有條件的,主要取決于正邪盛衰狀況。
判斷六經是否傳變,不應以病日數計,而應以脈證的變化為依據,《傷寒論》中提出:“傷寒一日,太陽受之,脈若靜者,為不傳;頗欲吐,若躁煩,脈數急者,為傳也”,“傷寒二三日,陽明少陽證不見者,為不傳也”,都是很好的證明。
六經病證的發生發展,不僅有傳經而來的,而且也有直中的。
“直中”是指病邪不經太陽初期階段或三陽階段,直接進入陰經的一種病變形式。
如傷寒直中太陰,起病即見吐利、腹滿而痛的太陰證候。
直中以直中太陰、少陰為多見,直中厥陰的較少見。
病邪所以能越過陽經而直中陰經為病,主要原因是正氣内虛,抗邪無力。
因此,凡屬直中多較一般傳經之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