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論
關燈
小
中
大
(一)《傷寒論》的産生與演變
《傷寒論》原書叫《傷寒雜病論》(或叫《傷寒卒病論》),為後漢張機所著。
張機,字仲景,南郡涅陽(今河南南陽)人,生活于公元150—219年。
他曾跟随同郡張伯祖學醫,經過多年的刻苦鑽研,無論是醫學理論,還是臨床實踐經驗都勝過了他的老師,可謂是“青出于藍而勝于藍”。
張仲景生活于東漢末年,當時由于封建統治階級的殘酷剝削與壓迫,特别是戰争連年不斷,以緻民不聊生,疾疫廣泛流行。
張仲景的家本是一個大家族,有兩百多人,但從建安元年以來,在不到十年的時間裡,就死掉了三分之二,其中病死于傷寒的竟占十分之七。
這種嚴重的疫情,特别是傷寒病對人民生命健康的嚴重危害,張仲景深深感到廣大人民的橫夭莫救,決心認真總結前人的醫療經驗,著書立說以治病救人。
自秦漢以來,在總結大量臨床實踐經驗的基礎上,醫學理論已逐步形成并不斷完善;在應用單味藥的經驗不斷豐富的基礎上,逐步過渡到複方配伍,并開始産生複方配伍的理論,醫學上的這些成就,為張氏著書創造了很好的條件,奠定了必要的基礎。
《傷寒雜病論》問世不久,由于兵火戰亂的洗劫,原書已散失不全。
後經西晉太醫令王叔和搜集整理,此書才又得以保存下來,但書中内容已有所調整與增減。
到了宋代治平年間,高保衡、孫奇、林億等人奉朝廷之命校訂醫書時,考慮到“百病之急,無急于傷寒”,因此先校訂《傷寒論》10卷,頒行于世;其後又校訂了《金匮玉函要略方論》(現簡稱《金匮要略》)。
從此,《傷寒雜病論》一書就分為《傷寒論》與《金匮要略》兩部書了。
現通行的《傷寒論》版本有兩種:一是宋代治平年間經高保衡等人校過的刻本;一是南宋紹興十四年(公元1144年,即金代皇統四年)成無己的注本,叫《注解傷寒論》。
除以上兩種版本外,還有一個《傷寒論》的别本,叫《金匮玉函經》,共8卷,亦是由高保衡、孫奇、林億等人校刻的,因與《傷寒論》同體而别名。
現在,宋朝校訂的原刻本已不可得,而僅存的是明代趙開美的複刻本,由于它還原了宋代治平本的原貌,故常被後來的醫家所采用。
成注本以明代嘉靖年間汪濟川的校刊本為最好。
《傷寒論》全書共分10卷,22篇。
本書隻選取其中的《辨太陽病脈證并治法》、《辨陽明病脈證并治法》、《辨少陽病脈證并治法》、《辨太陰病脈證并治法》、《辨少陰病脈證并治法》、《辨厥陰病脈證并治法》等8篇,作為介紹的主要内容,其他如《辨脈法》、《平脈法》、《辨不可發汗脈證并治法》等諸篇,因多與上述8篇内容重複,故從略。
(二)《傷寒論》是一部什麼書 對《傷寒論》的認識,曆代注家有不同的見解,歸納起來不外兩種:一種認為《傷寒論》是辨治外感熱病的專書,具體地說,是辨治傷于風寒邪氣所引起的外感疾病的專書;另一種則認為《傷寒論》是一部辨證論治的書,它把一些雜病也糅在外感傷寒之中,以六經分證來統攝諸病,是論病以辨明傷寒,非隻論傷寒一病。
它在六經分證的基礎上,察寒熱,定表裡,分虛實,進一步判明病變的性質、部位、邪正盛衰以及疾病發生發展的規律,從而起到了提綱挈領、執簡馭繁的作用。
從這個意義上講,《傷寒論》可以說是主論外感傷寒,兼論内傷雜病,其所見者大,所包者廣,它的實用價值不能低估。
為了說明本書所論述的内容,先介紹一下什麼是傷寒?傷寒有廣義和狹義之分。
《素問·熱論》說:“今夫熱病者,皆傷寒之類也。
”是指廣義的傷寒,即一切外感熱病的統稱;而狹義的傷寒,則專指感受風寒邪氣所引起的外感病證。
按《難經》所說:“傷寒有五,有中風,有傷寒,有濕溫,有熱病,有溫病”。
《傷寒論》既然以傷寒命名,而且又分别論述了傷寒、中風、溫病等多種外感病證,因此,可以說本書所論的傷寒是屬于廣義的傷寒。
但從《傷寒論》中所涉及的主要内容來看,其重點仍在于論述狹義傷寒,因為有關溫病的論述隻是作為類證提出,以與傷寒作簡明的鑒别和比較,并未作系統、全面的論述。
還需要指出,《傷寒論》所說的傷寒病也不同于西醫所說的“傷寒”。
從病變過程及臨床表現來看,西醫所說的斑疹傷寒或傷寒、副傷寒,多屬于外感溫熱病一類,與中醫所說的傷寒病有别,不能混為一談。
什麼是雜病?漢代以前,凡屬于傷寒之外的疾病,可概稱為“雜病”。
從《傷寒雜病論》中雜病部分的内容體會,當時所說的雜病,實際上相當于今之内科疾病,甚至比今之内科疾病的範圍還要廣。
後來,雖然《傷寒雜病論》分為《傷寒論》與《金匮要略》兩部書,但在辨證論治的具體内容上,仍是互相聯系,互相滲透,難以截然分開的。
況且《傷寒論》的六經分證,原為衆病而設,并不是專為傷寒一病所用,它的辨證論治體系可以說是在臨床上具有普遍指導意義的。
所以,張仲景在“原序”中說:“雖未能盡愈諸病,庶可以見病知源,若能尋餘所集,思過半矣。
” (三)什麼是“六經” 《傷寒論》是以六經作為辨證論治的綱領。
六經就是太陽、陽明、少陽、太陰、少陰、厥陰的統稱。
《傷寒論》的六經分證,繼承了《素問·熱論》的六經分證方法,并在此基礎上吸收了漢以前有關平脈辨證與治療的實踐經驗,使之更加系統與完善,更具有科學性和實踐性。
《素問·熱論》的六經隻是作為分證的綱領,沒有提出具體的辨證論治方法;從内容上看,也僅僅是論述了六經的熱證和實證,未能論及六經的寒證和虛證。
《傷寒論》的六經,能有機地将它所聯系的髒腑經絡的病變與證候加以概括,并着重用分析的方法指導辨證與治療。
具體地說,也就
張機,字仲景,南郡涅陽(今河南南陽)人,生活于公元150—219年。
他曾跟随同郡張伯祖學醫,經過多年的刻苦鑽研,無論是醫學理論,還是臨床實踐經驗都勝過了他的老師,可謂是“青出于藍而勝于藍”。
張仲景生活于東漢末年,當時由于封建統治階級的殘酷剝削與壓迫,特别是戰争連年不斷,以緻民不聊生,疾疫廣泛流行。
張仲景的家本是一個大家族,有兩百多人,但從建安元年以來,在不到十年的時間裡,就死掉了三分之二,其中病死于傷寒的竟占十分之七。
這種嚴重的疫情,特别是傷寒病對人民生命健康的嚴重危害,張仲景深深感到廣大人民的橫夭莫救,決心認真總結前人的醫療經驗,著書立說以治病救人。
自秦漢以來,在總結大量臨床實踐經驗的基礎上,醫學理論已逐步形成并不斷完善;在應用單味藥的經驗不斷豐富的基礎上,逐步過渡到複方配伍,并開始産生複方配伍的理論,醫學上的這些成就,為張氏著書創造了很好的條件,奠定了必要的基礎。
《傷寒雜病論》問世不久,由于兵火戰亂的洗劫,原書已散失不全。
後經西晉太醫令王叔和搜集整理,此書才又得以保存下來,但書中内容已有所調整與增減。
到了宋代治平年間,高保衡、孫奇、林億等人奉朝廷之命校訂醫書時,考慮到“百病之急,無急于傷寒”,因此先校訂《傷寒論》10卷,頒行于世;其後又校訂了《金匮玉函要略方論》(現簡稱《金匮要略》)。
從此,《傷寒雜病論》一書就分為《傷寒論》與《金匮要略》兩部書了。
現通行的《傷寒論》版本有兩種:一是宋代治平年間經高保衡等人校過的刻本;一是南宋紹興十四年(公元1144年,即金代皇統四年)成無己的注本,叫《注解傷寒論》。
除以上兩種版本外,還有一個《傷寒論》的别本,叫《金匮玉函經》,共8卷,亦是由高保衡、孫奇、林億等人校刻的,因與《傷寒論》同體而别名。
現在,宋朝校訂的原刻本已不可得,而僅存的是明代趙開美的複刻本,由于它還原了宋代治平本的原貌,故常被後來的醫家所采用。
成注本以明代嘉靖年間汪濟川的校刊本為最好。
《傷寒論》全書共分10卷,22篇。
本書隻選取其中的《辨太陽病脈證并治法》、《辨陽明病脈證并治法》、《辨少陽病脈證并治法》、《辨太陰病脈證并治法》、《辨少陰病脈證并治法》、《辨厥陰病脈證并治法》等8篇,作為介紹的主要内容,其他如《辨脈法》、《平脈法》、《辨不可發汗脈證并治法》等諸篇,因多與上述8篇内容重複,故從略。
(二)《傷寒論》是一部什麼書 對《傷寒論》的認識,曆代注家有不同的見解,歸納起來不外兩種:一種認為《傷寒論》是辨治外感熱病的專書,具體地說,是辨治傷于風寒邪氣所引起的外感疾病的專書;另一種則認為《傷寒論》是一部辨證論治的書,它把一些雜病也糅在外感傷寒之中,以六經分證來統攝諸病,是論病以辨明傷寒,非隻論傷寒一病。
它在六經分證的基礎上,察寒熱,定表裡,分虛實,進一步判明病變的性質、部位、邪正盛衰以及疾病發生發展的規律,從而起到了提綱挈領、執簡馭繁的作用。
從這個意義上講,《傷寒論》可以說是主論外感傷寒,兼論内傷雜病,其所見者大,所包者廣,它的實用價值不能低估。
為了說明本書所論述的内容,先介紹一下什麼是傷寒?傷寒有廣義和狹義之分。
《素問·熱論》說:“今夫熱病者,皆傷寒之類也。
”是指廣義的傷寒,即一切外感熱病的統稱;而狹義的傷寒,則專指感受風寒邪氣所引起的外感病證。
按《難經》所說:“傷寒有五,有中風,有傷寒,有濕溫,有熱病,有溫病”。
《傷寒論》既然以傷寒命名,而且又分别論述了傷寒、中風、溫病等多種外感病證,因此,可以說本書所論的傷寒是屬于廣義的傷寒。
但從《傷寒論》中所涉及的主要内容來看,其重點仍在于論述狹義傷寒,因為有關溫病的論述隻是作為類證提出,以與傷寒作簡明的鑒别和比較,并未作系統、全面的論述。
還需要指出,《傷寒論》所說的傷寒病也不同于西醫所說的“傷寒”。
從病變過程及臨床表現來看,西醫所說的斑疹傷寒或傷寒、副傷寒,多屬于外感溫熱病一類,與中醫所說的傷寒病有别,不能混為一談。
什麼是雜病?漢代以前,凡屬于傷寒之外的疾病,可概稱為“雜病”。
從《傷寒雜病論》中雜病部分的内容體會,當時所說的雜病,實際上相當于今之内科疾病,甚至比今之内科疾病的範圍還要廣。
後來,雖然《傷寒雜病論》分為《傷寒論》與《金匮要略》兩部書,但在辨證論治的具體内容上,仍是互相聯系,互相滲透,難以截然分開的。
況且《傷寒論》的六經分證,原為衆病而設,并不是專為傷寒一病所用,它的辨證論治體系可以說是在臨床上具有普遍指導意義的。
所以,張仲景在“原序”中說:“雖未能盡愈諸病,庶可以見病知源,若能尋餘所集,思過半矣。
” (三)什麼是“六經” 《傷寒論》是以六經作為辨證論治的綱領。
六經就是太陽、陽明、少陽、太陰、少陰、厥陰的統稱。
《傷寒論》的六經分證,繼承了《素問·熱論》的六經分證方法,并在此基礎上吸收了漢以前有關平脈辨證與治療的實踐經驗,使之更加系統與完善,更具有科學性和實踐性。
《素問·熱論》的六經隻是作為分證的綱領,沒有提出具體的辨證論治方法;從内容上看,也僅僅是論述了六經的熱證和實證,未能論及六經的寒證和虛證。
《傷寒論》的六經,能有機地将它所聯系的髒腑經絡的病變與證候加以概括,并着重用分析的方法指導辨證與治療。
具體地說,也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