苓桂術甘湯類概述
關燈
小
中
大
小便不利為辨。
本方重在通陽化氣以行水液,無論有無表證,凡氣化失常,而水蓄膀胱者,即可使用。
若無表證,桂枝亦可改為肉桂。
本方治霍亂吐瀉,頭痛發熱,身疼痛,熱多而欲飲水者,用之有效。
本方亦有利濕之效。
後世醫家治濕病多以五苓散加減,如茵陳五苓散治濕多熱少的黃疸之病。
若與平胃散合方,名胃苓湯,治濕盛的大便濡瀉。
若加蒼術、附子,名蒼附五苓散,治陽虛而寒濕内盛的腰膝冷痛,腿酸踝腫等證。
若加人參,名春澤煎,治老人正氣虛衰,少氣懶言,心悸息短,晨起而目胞腫。
若加姜棗,又治風濕疫氣等證。
【方歌】 五苓苓桂澤豬術,水停膀胱津不輸; 口渴心煩尿不利,飲入則吐脈來浮。
【醫案選錄】 某生之父,素有飲茶之癖,日久化為濕痰,咳嘔痰多,頻吐不盡。
自拟二陳湯,雖有好轉,終不根治。
我語生曰:治當通陽利小便,方能除其痰根。
疏五苓散加化痰之品,随手而愈。
(劉渡舟醫案) 五、豬苓湯 【藥物組成】 豬苓(去皮)茯苓澤瀉阿膠滑石(碎)各一兩 【煎服法】 上五味,以水四升,先煮四味取二升,去滓,内阿膠烊消,溫服七合,日三服。
【适應證】 治心煩不得眠,口渴欲飲水,小便不利,發熱,或咳、或嘔、或下利,舌質紅、苔水滑,脈弦細而數。
【原文】 第223條、224條、319條。
【方義】 豬苓淡滲利水,又能入腎以清熱;茯苓健脾滲濕,又能入心以甯神;滑石清熱以利六腑之邪,澤瀉利水而滋陰精之虛。
此方在清熱利水中,妙在加阿膠血肉有情之品,取其味厚以滋補少陰。
由此可見,此方為少陰陰虛有熱而水邪不解者設。
【選注】 《醫宗金鑒》:“趙羽皇曰:仲景制豬苓一湯,以行陽明、少陰二經水熱。
然其旨全在益陰,不專利水。
蓋傷寒表虛,最忌亡陽,而裡虛又患亡陰。
亡陰者,亡腎中之陰與胃家之津液也,故陰虛之人,不但大便不可輕動,即小水亦忌下通。
倘陰虛過于滲利,則津液反緻耗竭。
方中阿膠質膏,養陰而滋燥;滑石性滑,去熱而利水;佐以二苓之滲瀉,既疏濁熱而不留其壅瘀,亦潤真陰而不苦其枯燥,是利水而不傷陰之善劑也。
” 【按語】 本方所治小便不利,系陰分不足,水熱相因所緻。
而真武湯的小便不利,是腎陽虛而水邪泛濫為患,兩方對照發揮,而有陰虛陽虛之别,寒熱之辨,臨床鑒别不難。
本證的小便不利,還包括尿道澀痛以及小便帶血等證。
如《類聚方廣義》雲:“豬苓湯治淋疾點滴不通,陰頭腫痛。
若莖中痛出膿血者,兼用硝石礬石散。
” 【方歌】 豬苓湯治少陰虛,熱與水蓄煩嘔居; 小便不利口又渴,澤膠豬茯及滑石。
【醫案選錄】 崔某,女,35歲。
因産後患腹瀉,誤以為虛,屢進溫補,并無實效。
切其脈沉而略滑,視其舌色紅绛,而苔薄黃。
初診以其下利而又口渴,作厥陰下利治之,投白頭翁湯不甚效。
一日又來診治,自述睡眠不佳,咳嗽而下肢浮腫,小便不利,大便每日三四次,口渴欲飲水。
傾聽之後,思之良久,乃恍然而悟,此乃豬苓湯證。
《傷寒論》第319條說:“少陰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嘔渴,心煩不得眠者,豬苓湯主之。
”今嘔咳下利主證已見,治當無疑。
遂處方:豬苓10克,茯苓10克,澤瀉10克,滑石10克,阿膠10克。
此方服五劑,而小便利,腹瀉止,諸證悉蠲。
(劉渡舟醫案) 六、文蛤散 【藥物組成】 文蛤五兩 【煎服法】 上一味為散,以沸湯和一方寸匕,服湯用五合。
【适應證】 太陽病表不解,陽郁發熱,不用汗法,反用冷水潠灌劫熱,則身被寒劫,而彌更益煩,肉上粟起,口渴而不欲飲。
【原文】 第141條。
【方義】 以冷水劫熱,使表陽郁而不宣,水邪反郁于皮下,故身熱不解,而肉上粟起。
文蛤能清熱利水,以行體表之水,可使水熱并解。
【選注】 尤在泾:“病在陽者,邪在表也,當以藥取汗。
而反以冷水潠之,或灌濯之,其熱得寒被劫而不得竟去,于是熱伏水内,而彌更益煩。
水居熱外,而肉上粟起。
而其所以為熱,亦非甚深而極盛也,故意欲飲水而口反不渴。
文蛤鹹寒而性燥,能去表間水熱互結之氣。
若服之而不差者,其熱漸深,而内傳入本也。
五苓散辛散而淡滲,能去膀胱與水相得之熱。
” 【按語】 柯韻伯認為:文蛤散應改為《金匮》的文蛤湯,此說有失仲景之義。
若如柯氏所言,則“若不差者,與五苓散”之文字,便無着落。
文蛤,即海蛤。
《醫宗金鑒》稱文蛤為五倍子非是。
甄權說:“治水氣浮腫,下小便”,本方所用,正取此義。
【方歌】 水潠原逾汗法門,肉上粟起更增煩; 意中思水還無渴,文蛤磨調藥不繁。
本方重在通陽化氣以行水液,無論有無表證,凡氣化失常,而水蓄膀胱者,即可使用。
若無表證,桂枝亦可改為肉桂。
本方治霍亂吐瀉,頭痛發熱,身疼痛,熱多而欲飲水者,用之有效。
本方亦有利濕之效。
後世醫家治濕病多以五苓散加減,如茵陳五苓散治濕多熱少的黃疸之病。
若與平胃散合方,名胃苓湯,治濕盛的大便濡瀉。
若加蒼術、附子,名蒼附五苓散,治陽虛而寒濕内盛的腰膝冷痛,腿酸踝腫等證。
若加人參,名春澤煎,治老人正氣虛衰,少氣懶言,心悸息短,晨起而目胞腫。
若加姜棗,又治風濕疫氣等證。
【方歌】 五苓苓桂澤豬術,水停膀胱津不輸; 口渴心煩尿不利,飲入則吐脈來浮。
【醫案選錄】 某生之父,素有飲茶之癖,日久化為濕痰,咳嘔痰多,頻吐不盡。
自拟二陳湯,雖有好轉,終不根治。
我語生曰:治當通陽利小便,方能除其痰根。
疏五苓散加化痰之品,随手而愈。
(劉渡舟醫案) 五、豬苓湯 【藥物組成】 豬苓(去皮)茯苓澤瀉阿膠滑石(碎)各一兩 【煎服法】 上五味,以水四升,先煮四味取二升,去滓,内阿膠烊消,溫服七合,日三服。
【适應證】 治心煩不得眠,口渴欲飲水,小便不利,發熱,或咳、或嘔、或下利,舌質紅、苔水滑,脈弦細而數。
【原文】 第223條、224條、319條。
【方義】 豬苓淡滲利水,又能入腎以清熱;茯苓健脾滲濕,又能入心以甯神;滑石清熱以利六腑之邪,澤瀉利水而滋陰精之虛。
此方在清熱利水中,妙在加阿膠血肉有情之品,取其味厚以滋補少陰。
由此可見,此方為少陰陰虛有熱而水邪不解者設。
【選注】 《醫宗金鑒》:“趙羽皇曰:仲景制豬苓一湯,以行陽明、少陰二經水熱。
然其旨全在益陰,不專利水。
蓋傷寒表虛,最忌亡陽,而裡虛又患亡陰。
亡陰者,亡腎中之陰與胃家之津液也,故陰虛之人,不但大便不可輕動,即小水亦忌下通。
倘陰虛過于滲利,則津液反緻耗竭。
方中阿膠質膏,養陰而滋燥;滑石性滑,去熱而利水;佐以二苓之滲瀉,既疏濁熱而不留其壅瘀,亦潤真陰而不苦其枯燥,是利水而不傷陰之善劑也。
” 【按語】 本方所治小便不利,系陰分不足,水熱相因所緻。
而真武湯的小便不利,是腎陽虛而水邪泛濫為患,兩方對照發揮,而有陰虛陽虛之别,寒熱之辨,臨床鑒别不難。
本證的小便不利,還包括尿道澀痛以及小便帶血等證。
如《類聚方廣義》雲:“豬苓湯治淋疾點滴不通,陰頭腫痛。
若莖中痛出膿血者,兼用硝石礬石散。
” 【方歌】 豬苓湯治少陰虛,熱與水蓄煩嘔居; 小便不利口又渴,澤膠豬茯及滑石。
【醫案選錄】 崔某,女,35歲。
因産後患腹瀉,誤以為虛,屢進溫補,并無實效。
切其脈沉而略滑,視其舌色紅绛,而苔薄黃。
初診以其下利而又口渴,作厥陰下利治之,投白頭翁湯不甚效。
一日又來診治,自述睡眠不佳,咳嗽而下肢浮腫,小便不利,大便每日三四次,口渴欲飲水。
傾聽之後,思之良久,乃恍然而悟,此乃豬苓湯證。
《傷寒論》第319條說:“少陰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嘔渴,心煩不得眠者,豬苓湯主之。
”今嘔咳下利主證已見,治當無疑。
遂處方:豬苓10克,茯苓10克,澤瀉10克,滑石10克,阿膠10克。
此方服五劑,而小便利,腹瀉止,諸證悉蠲。
(劉渡舟醫案) 六、文蛤散 【藥物組成】 文蛤五兩 【煎服法】 上一味為散,以沸湯和一方寸匕,服湯用五合。
【适應證】 太陽病表不解,陽郁發熱,不用汗法,反用冷水潠灌劫熱,則身被寒劫,而彌更益煩,肉上粟起,口渴而不欲飲。
【原文】 第141條。
【方義】 以冷水劫熱,使表陽郁而不宣,水邪反郁于皮下,故身熱不解,而肉上粟起。
文蛤能清熱利水,以行體表之水,可使水熱并解。
【選注】 尤在泾:“病在陽者,邪在表也,當以藥取汗。
而反以冷水潠之,或灌濯之,其熱得寒被劫而不得竟去,于是熱伏水内,而彌更益煩。
水居熱外,而肉上粟起。
而其所以為熱,亦非甚深而極盛也,故意欲飲水而口反不渴。
文蛤鹹寒而性燥,能去表間水熱互結之氣。
若服之而不差者,其熱漸深,而内傳入本也。
五苓散辛散而淡滲,能去膀胱與水相得之熱。
” 【按語】 柯韻伯認為:文蛤散應改為《金匮》的文蛤湯,此說有失仲景之義。
若如柯氏所言,則“若不差者,與五苓散”之文字,便無着落。
文蛤,即海蛤。
《醫宗金鑒》稱文蛤為五倍子非是。
甄權說:“治水氣浮腫,下小便”,本方所用,正取此義。
【方歌】 水潠原逾汗法門,肉上粟起更增煩; 意中思水還無渴,文蛤磨調藥不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