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四

關燈
實痢別,弦為拘急緊為痛,洪為熱兮腑易治。

     知八裡為病法 微為氣痞沉冷氣,緩則氣結澀血滯,遲為寒兮伏物聚,濡為氣虛弱筋痿。

     九道脈及論證 陽長:舉之有過於本位,曰長。

    病主陽毒在內,三焦積熱,坐臥不寧,渾身潮熱,足脛疼痛,可汗。

     陰短:按之不及本位,曰短。

    病主陰中伏陽,三焦氣壅,四體思寒,宿食不消,可下。

     陰虛:按之甚大無力而遲。

    病主少力,恍惚驚悸,目昏耳聾,身體煩熱,小兒驚風。

    左為血虛,右為氣虛。

     陽促:按之極數而時止,併居寸口,退則生,加則死。

    病主積聚氣結於內,氣血留滯結促,非惡脈也。

     陰結:按之聚之卻還,或來或去,大小不足。

    病主臟腑積聚,氣結於內,腸胃疼痛,四肢迷悶,結伏臟積結(浮腑積)。

     陰代:按之不動而不來,須臾復動,如有所代而不能自還。

    病主氣衰亂,為必死之脈,女子得之為孕,老者生少者死(四季得之無害,亦主霍亂。

    )。

     陰牢:尋之即無,按之即有,曰牢。

    病主胸中滿促,骨肉疼痛,皮膚紅腫,亦為死脈。

     陰動:無頭無尾,厥厥動搖,大如豆。

    病主勞倦,遍身疼痛,男血痢女血崩,為陰陽相搏,陽不勝陰則氣乏,陰不勝陽則血盡。

     陰細:脈在皮肉,按之如細細線。

    病主形容瘦瘁,毛髮枯槁,脛痠髓冷,洩精少力,秋得之無害。

     知九道為病歌 長為壯熱短惡寒,虛是多驚促氣煎,結為積聚代魂散,牢為骨痛動虛勞,細為體虛九道病,陰陽錯亂命難逃。

     知十邪為病法 雀啄來疾遲,屋漏胃絕無生死,卻有切繩解索時,散結脾死神仙也。

    難救魚翔釜沸,名伏屍。

    榮衛斷絕,魂魂飛,土丸細小彈石大,此證送屍。

    誠可怕,蝦遊鬼疰曰傳屍,偃刀脈至最為怪。

    凡寸口見雀啄者死,關尺見之猶不妨,蝦遊解索重病難痊。

    凡寸口見屋漏不妨,關尺見之重病必死。

     診四季脈法 春怕秋脈夏怕冬,季中春脈忌相逢,秋逢夏脈冬逢季,此候須知總是空。

     論候認病法 弦緊遲微滿急寒,浮洪緊數熱相兼,濡弱伏沉多氣劣,實芤數澀血風煎,蝦遊解索應難差,屋漏雀啄實難痊,四時但知除此外,其餘總是病根源。

     論脈體相似 弦緊渾相似,微濡弱一般,緩遲形不異,芤陷體同看,浮洪皆一色,沉伏細詳觀,若非深造者,分別料應難。

     又曰: 長與弦相似,短與澀相似,虛與濡相似,洪與緊相似,結與促相似,代與伏相似,牢與沉相似,動與浮相似,細與微相似。

     又曰: 浮與洪相似,滑與短相似,實與牢相似,數與促相似,濡與弱相似,緩與遲相似,澀與緊相似,伏與動相似,沉與虛相似。

     五臟脈逆順 心脈洪大而散,反見沉濡而滑者,不可治也;腎脈沉濡而滑,反見遲而緩者,亦不可治也;脾脈遲緩而大,反見弦而長者,亦是逆脈也;肝脈弦軟而長,反見微沉短澀者,乃為不順也;肺脈浮短而澀,反見洪大而散者,亦為不可治也。

     五臟正經自病 憂悉思慮,則傷於心(其證血脈虛少,不能榮養五臟六腑,宜調其營衛);形寒飲冷,則傷於肺(其證皮聚而毛落者死,可以益其氣者也);沖怒氣逆,上而不下,則傷於肝(其證筋緩不能自收持,宜緩其中也);飲食勞倦,則傷於脾(其證肌肉消瘦,宜調其飲食,適其寒溫也);久坐濕地,強力入水,則傷於腎(其證骨痿,不能起於床者,死。

    宜益其精)。

     脈有六會 太衝脈(在足大指下節後二寸半陷中是)、太谿脈(在足內踝後跟骨上動脈陷中是)、神門脈(在手掌後兌骨之端陷中是)、衝陽脈(在足跗上去二寸陷中是)、尺澤脈(在肘中約約動脈是)、天府脈(去腋肘下身三寸陷中是)。

     汗下合宜 陽盛陰虛,汗之則愈,下之則死。

    關前為陽,寸盛而尺微也。

    陰盛陽虛,下之則愈,汗之則死。

    關後為陰,寸微而尺盛也。

     通真子宜溫汗下歌 弦遲之脈宜溫藥,緊數之時汗最宜,脈若來弦並小緊,此為可下不須疑。

     五邪所見脈 春得秋脈,夏得冬脈,長夏得春脈,秋得夏脈,冬得長夏脈。

    名曰陰出之陽。

    病善怒不治。

    是謂五邪皆同,死命不治。

     五脈應象 肝脈弦,心脈鉤,脾脈代,肺脈毛,腎脈石,是謂五臟之脈。

     《經》曰:陽盛則促,陰盛則結。

    又曰:十二經者,五臟六腑也。

    十五絡者,七表八裡十五脈也。

    一經則一絡餘三絡者。

    陰絡即女子之命脈,陽絡者,即男子之命脈。

    脾之大絡者,即十二經之胃氣也。

    又曰:夫脈者,血之府也,長則氣治,短則氣痛,數則煩心,大則病進,上盛則氣高,下盛則氣脹,代則氣衰,細則氣少,澀則心痛。

    又曰:形盛脈細,少氣不足以息者危。

    形氣相反,故生氣至危,形氣相得,謂之可治。

    今脈氣不足,形氣有餘,證不相扶,故當危也。

    危者,言其近死猶有生者。

    又曰:形瘦脈大,胸中多氣者死;形氣不足,脈氣有餘故死。

    又曰:胃脈實則脹,虛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