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二
關燈
小
中
大
陽。
二陽之病,發心脾。
有不得隱曲,故女子不月 二陽:謂手陽明大腸,足陽明之經脈也。
隱曲:謂隱蔽,委曲之事也。
夫腸胃發病,心脾受之,心受之則血不流;脾受之則味不化;血不流故女子不月;味不化則男子少精。
是以隱曲之事不能為也。
又曰:精不足者,補之以味,由是觀之,則味不化而精氣少也。
又曰:胞胎者,繫於腎。
又曰:月事不來者,胞脈閉也。
胞脈者,屬於心而絡於胞中。
令氣上迫肺,心氣不得下通,故月事不來,此其意也。
治病次第識其高下治法 邪風之至,疾如風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膚,其次治筋脈,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臟。
五臟者,半死半生也。
故天之邪氣,感則害人五臟;水穀之寒熱,感則害人六腑;地之濕氣,感則害人皮肉筋脈。
因其輕而揚之,因其重而減之,因其衰而彰之(彰者:彰明氣色也)。
形不足者,溫之以氣;精不足者,補之以味。
其高者,因而越之(謂越揚上吐也);其下者,引而竭之(謂洩下引也);中滿者,瀉之於內(內謂腹內邪);其有邪者,漬形以為汗(邪謂風邪,在表發之以汗);血實者決之(以砭針去血);氣虛者宜掣引之(導引其氣。
) 治病舉綱論 且如病之一二言之,隔塞悶絕有氣窒之病,原其本得之於暴憂,不治其氣而釋其憂也。
且如女子不月,血滯之病也,原其本得之於心氣不下通也,不治其血,而通其心可也。
且如勞極,驚悸者,過傷也,勞於心,氣不足,使心氣內和,則精神莫得而動也。
且如頸痿者,風毒之病也,每傷於憂愁思慮之不止,使志意和通,則氣血自得而通暢,則凡治病之術不先制其所欲,正其所念,去其所惡,損其所恐,未有不能愈者也。
夫病有中外,治有緩急論 凡在內者,以內治法和之;凡在外者,以外治法和之;氣微不調,以氣法調之;其次大者,以平氣法平之;盛甚不已,則奪其氣,令其衰也。
故《經》曰:「調氣之方,必在陰陽,定其中外,各守其鄉,內者內治,外者外治,微者調之,其次平之,盛者奪之,汗者下之,寒熱溫涼衰之,以屬隨其攸利也。
」 五臟四時受病發咳 《經》曰:乘秋則肺先受邪,乘春則肝先受邪,乘夏則心先受邪,乘至陰則脾先受邪,乘冬則腎先受邪。
又曰:何以異之?答曰:肺咳之狀,而喘息有音,甚則唾血;心咳之狀,則心痛,喉中介介如梗狀,甚則咽痛喉閉;肝咳之狀,則兩脅下痛,甚則不可以轉,轉則兩脅病;脾咳之狀,咳則右胠下痛,陰陰引肩背,甚則不可以動,動則咳劇;腎咳之狀,咳則腰背相引而痛,甚則咳涎。
六腑受病發咳 又曰:「六腑之咳,安所受病。
」答曰:「五臟之久咳,乃移於六腑。
脾咳不已,則胃受之。
胃咳之狀,咳而嘔,嘔甚則長蟲出。
肝咳不已,則膽受之。
膽咳之狀,咳嘔膽汁。
肺咳不已,則大腸受之。
大腸咳狀,咳而遺失。
心咳不已,則小腸受之。
小腸咳狀,咳而失氣,氣與咳俱失。
腎咳不已,則膀胱受之。
膀胱咳狀,咳而遺尿。
」 三焦受病發咳 又曰:「久咳不已,則三焦受之。
三焦咳狀,咳而腹滿,不欲食飲,此聚於胃,關於肺,使人多涕唾而面浮腫,氣逆也。
」 經曰:「人之五臟卒痛,何氣使然?」 答曰:「經脈流行不止,環周不休。
寒氣入經而稽遲,泣(音澀)而不行。
客於脈外則血少,客於脈中則氣不通,故卒然而痛。
」又曰:「其痛或卒然而止者,或痛甚不休者,或痛甚不可按者,或按之而痛止者,或按之無益者,或喘動應手者,或心與背相引而痛者,或脅肋與小腹相引而痛者,或腹痛引陰股者,或痛宿昔而成積者,或卒然痛死不知人有少間復生者,或痛而嘔者,或腹痛,或後洩者,或痛而閉不通者。
」凡此諸痛,各不同形,別之奈何? 答曰:「寒氣客於脈外,則脈寒。
脈寒則縮蜷,縮蜷則脈細,急則外引小絡,故卒然而痛。
得炅則痛立止(炅,熱也,下同)。
因重中於寒,則痛久矣。
寒氣客於經脈之中,與炅氣相搏,則脈滿,滿則痛而不可按也。
寒氣稽留,炅氣從上,則脈充大而血氣亂,故痛甚而不可按也。
寒氣客於腸胃之間,膜原之下,血不得散,小絡急引,故痛。
按之則血氣散,故按之動止。
寒氣客於俠脊之脈,則深。
按之不能及,故按之無益也。
寒氣客於衝脈,衝脈起於關元,隨腹直上寒氣,則脈不通,則氣因之,故喘動應手矣。
寒氣客於背俞之脈,則血泣脈泣,則血氣虛。
血氣虛,則痛,其俞泣於心,故相引而痛。
按之則熱氣至,熱氣至則痛止矣。
寒氣客於厥陰之脈者,絡陰氣繫於肝。
寒氣客於脈中,則血泣脈急,故脅肋與小腹相引痛矣。
厥氣客於陰股,寒氣上及小腹,血泣在下相引,故腹痛引陰股。
寒氣客於小腸膜原之
二陽之病,發心脾。
有不得隱曲,故女子不月 二陽:謂手陽明大腸,足陽明之經脈也。
隱曲:謂隱蔽,委曲之事也。
夫腸胃發病,心脾受之,心受之則血不流;脾受之則味不化;血不流故女子不月;味不化則男子少精。
是以隱曲之事不能為也。
又曰:精不足者,補之以味,由是觀之,則味不化而精氣少也。
又曰:胞胎者,繫於腎。
又曰:月事不來者,胞脈閉也。
胞脈者,屬於心而絡於胞中。
令氣上迫肺,心氣不得下通,故月事不來,此其意也。
治病次第識其高下治法 邪風之至,疾如風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膚,其次治筋脈,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臟。
五臟者,半死半生也。
故天之邪氣,感則害人五臟;水穀之寒熱,感則害人六腑;地之濕氣,感則害人皮肉筋脈。
因其輕而揚之,因其重而減之,因其衰而彰之(彰者:彰明氣色也)。
形不足者,溫之以氣;精不足者,補之以味。
其高者,因而越之(謂越揚上吐也);其下者,引而竭之(謂洩下引也);中滿者,瀉之於內(內謂腹內邪);其有邪者,漬形以為汗(邪謂風邪,在表發之以汗);血實者決之(以砭針去血);氣虛者宜掣引之(導引其氣。
) 治病舉綱論 且如病之一二言之,隔塞悶絕有氣窒之病,原其本得之於暴憂,不治其氣而釋其憂也。
且如女子不月,血滯之病也,原其本得之於心氣不下通也,不治其血,而通其心可也。
且如勞極,驚悸者,過傷也,勞於心,氣不足,使心氣內和,則精神莫得而動也。
且如頸痿者,風毒之病也,每傷於憂愁思慮之不止,使志意和通,則氣血自得而通暢,則凡治病之術不先制其所欲,正其所念,去其所惡,損其所恐,未有不能愈者也。
夫病有中外,治有緩急論 凡在內者,以內治法和之;凡在外者,以外治法和之;氣微不調,以氣法調之;其次大者,以平氣法平之;盛甚不已,則奪其氣,令其衰也。
故《經》曰:「調氣之方,必在陰陽,定其中外,各守其鄉,內者內治,外者外治,微者調之,其次平之,盛者奪之,汗者下之,寒熱溫涼衰之,以屬隨其攸利也。
」 五臟四時受病發咳 《經》曰:乘秋則肺先受邪,乘春則肝先受邪,乘夏則心先受邪,乘至陰則脾先受邪,乘冬則腎先受邪。
又曰:何以異之?答曰:肺咳之狀,而喘息有音,甚則唾血;心咳之狀,則心痛,喉中介介如梗狀,甚則咽痛喉閉;肝咳之狀,則兩脅下痛,甚則不可以轉,轉則兩脅病;脾咳之狀,咳則右胠下痛,陰陰引肩背,甚則不可以動,動則咳劇;腎咳之狀,咳則腰背相引而痛,甚則咳涎。
六腑受病發咳 又曰:「六腑之咳,安所受病。
」答曰:「五臟之久咳,乃移於六腑。
脾咳不已,則胃受之。
胃咳之狀,咳而嘔,嘔甚則長蟲出。
肝咳不已,則膽受之。
膽咳之狀,咳嘔膽汁。
肺咳不已,則大腸受之。
大腸咳狀,咳而遺失。
心咳不已,則小腸受之。
小腸咳狀,咳而失氣,氣與咳俱失。
腎咳不已,則膀胱受之。
膀胱咳狀,咳而遺尿。
」 三焦受病發咳 又曰:「久咳不已,則三焦受之。
三焦咳狀,咳而腹滿,不欲食飲,此聚於胃,關於肺,使人多涕唾而面浮腫,氣逆也。
」 經曰:「人之五臟卒痛,何氣使然?」 答曰:「經脈流行不止,環周不休。
寒氣入經而稽遲,泣(音澀)而不行。
客於脈外則血少,客於脈中則氣不通,故卒然而痛。
」又曰:「其痛或卒然而止者,或痛甚不休者,或痛甚不可按者,或按之而痛止者,或按之無益者,或喘動應手者,或心與背相引而痛者,或脅肋與小腹相引而痛者,或腹痛引陰股者,或痛宿昔而成積者,或卒然痛死不知人有少間復生者,或痛而嘔者,或腹痛,或後洩者,或痛而閉不通者。
」凡此諸痛,各不同形,別之奈何? 答曰:「寒氣客於脈外,則脈寒。
脈寒則縮蜷,縮蜷則脈細,急則外引小絡,故卒然而痛。
得炅則痛立止(炅,熱也,下同)。
因重中於寒,則痛久矣。
寒氣客於經脈之中,與炅氣相搏,則脈滿,滿則痛而不可按也。
寒氣稽留,炅氣從上,則脈充大而血氣亂,故痛甚而不可按也。
寒氣客於腸胃之間,膜原之下,血不得散,小絡急引,故痛。
按之則血氣散,故按之動止。
寒氣客於俠脊之脈,則深。
按之不能及,故按之無益也。
寒氣客於衝脈,衝脈起於關元,隨腹直上寒氣,則脈不通,則氣因之,故喘動應手矣。
寒氣客於背俞之脈,則血泣脈泣,則血氣虛。
血氣虛,則痛,其俞泣於心,故相引而痛。
按之則熱氣至,熱氣至則痛止矣。
寒氣客於厥陰之脈者,絡陰氣繫於肝。
寒氣客於脈中,則血泣脈急,故脅肋與小腹相引痛矣。
厥氣客於陰股,寒氣上及小腹,血泣在下相引,故腹痛引陰股。
寒氣客於小腸膜原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