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二

關燈
四時之氣,人或感之,有此之傷 春傷於風,邪氣留連,至夏乃為洞洩。

     夏傷於暑,至秋髮為痎瘧。

     秋傷於濕,至冬,上逆而咳,發痿厥。

     冬傷於寒,至春,必溫病。

     以上四時之氣,更傷五臟。

     聲言衣食水 聲如從室中言者,是中氣之濕也。

     言如微,終日乃復言者,此奪氣也。

     衣被不欲,言語善惡,不避親疏者,此神明之亂也。

     食廩不藏者,是門戶不要也。

    (要者,謂不禁要。

    ) 水泉不止者,是膀胱不藏也。

    (水泉,謂前陰流注也。

    ) 人身之表裡病見 頭者,精明之府。

    頭傾視深,精神將奪矣。

     背者,胸中之府。

    背曲肩垂,府將壞矣。

     腰者,腎之府。

    轉搖不能,腎將憊矣。

     膝者,筋之府。

    屈伸不能,行則僂附,筋將憊矣。

     骨者,髓之府。

    不能久立,行則振掉,骨將憊矣。

    (得強則生,失強則死。

    ) 人之夢寐 陰盛則夢涉大水恐懼;陽盛則夢大火燔灼。

     陰陽俱盛,則夢相殺毀傷。

    上盛則夢飛,下盛則夢墮。

    甚飽則夢與,甚飢則夢取。

    肝氣盛則夢怒,肺氣盛則夢哭。

    短蟲多則夢聚眾,長蟲多則夢相擊毀傷。

     故人臥血歸於肝 心主血,肝藏血,動則血行於周身;靜則血歸於肝。

    故肝藏血也。

     又曰:肝得血而能視,足得血而能步,掌得血而能握,指得血而能攝。

     又曰:開鬼門(謂發其汗也),潔淨府(謂利水道也),去宛陳莝(謂去積久之物也)。

     又曰:清陽實四肢,濁陰歸六腑。

    (四肢外動,故清陽實之;六腑內化,故濁陰歸之。

    ) 又曰:水為陰,火為陽,陽為氣,陰為味。

    味歸形,形歸氣,氣歸精,精歸化。

    精食氣,形食味,氣化精,生味和形長。

     又曰:陰勝則陽病,陽勝則陰病;陽勝則熱,陰勝則寒,則一意也。

     又曰:重寒則熱,重熱則寒。

    寒傷形,熱傷氣。

    氣傷痛,形傷腫,故先痛而後腫者,氣傷形也。

    先腫而後痛者,形傷氣也。

    風勝則動,熱勝則腫,燥勝則乾,寒勝則浮,濕勝則濡洩。

     又曰:清氣在下則生飧洩,濁氣在上則生?脹。

    清氣者,熱氣也。

    在下則穀不化,故飧洩。

    濁氣者,寒氣也。

    在上則氣不散,故脹滿也。

     又曰:清氣出上竅,濁陰出下竅。

    (陽本乎天者,親上;陰本乎地者,親下。

    各從其類也。

    )上竅謂耳目口鼻,下竅謂前陰後陰。

     又曰:清陽發腠理,濁陰走五臟。

    腠理謂滲洩之門,故清陽可以發散;濁陰為五臟包藏之所,故濁陰可以走之。

     又曰:結陽腫四肢,結陰者便血。

    陰陽結,邪多陰少陽。

    曰:石水少腹腫,二陽結,為之消。

    二陽結,謂胃與大腸俱熱結也。

    (熱則喜消水穀也。

    ) 又曰:三陽結,謂之隔。

    (三陽結謂小腸、膀胱、熱結也,故隔塞而不便瀉) 又曰:三陰結謂之水。

    (三陰結,謂脾肺寒結也,故則氣化為水。

    ) 又曰:一陰一陽結,謂之喉閉。

    (一陰謂心脈,一陽謂三焦脈,二經之脈並絡喉。

    熱氣內結則患喉痹。

    ) 又曰:陰搏陽別,謂之有子。

    (陰謂尺中也,陽謂寸口也。

    搏謂結於手也,尺脈與寸口殊別,則為有子。

    何者?謂陰中有別陽故也。

    ) 又曰:陰陽虛腸闢死。

    (闢:陰也。

    謂胃氣不留,故腸間弗禁,倉庫不廉,則真氣竭絕,故死。

    闢:作澼。

    ) 又曰:陰虛陽搏,謂之崩。

    (陰脈不足,陽脈有餘,故崩血下心。

    ) 又曰:色者,神之旗。

    臟者,神之舍。

    故神去則臟敗,臟敗則色見異常之死候也。

     又曰:飲食飽甚,汗出於胃;驚而奪精,汗出於心;持重遠行,汗出於腎;疾走恐懼,汗出於肝;搖體勞苦,汗出於脾。

     又曰:邪氣盛則實,精氣奪則虛。

    氣虛者,肺虛也;氣逆者,足寒也。

    重實者,脈與氣俱實也。

    重虛者,脈虛、氣虛、尺虛是也。

     又曰:陽者,天氣也。

    主外。

    地者,陰氣也。

    主內。

    故陽道實,陰道虛,若犯賊風虛邪者,陽受之。

    飲食不節,起居不時者,陰受之。

    陽受之則入六腑;陰受之則入五臟。

    入六腑則身熱,不時臥,上為喘呼。

    入五臟則填滿閉塞,下為飧洩,久為腸澼。

    故喉主天氣,咽主地氣,故陽受風氣,陰受濕氣。

    故傷於風者,上先受之;傷於濕氣者,下先受之。

     又曰:熱傷氣,寒傷血。

    清陽上天,濁陰歸地。

    陽化氣,陰成形。

    寒極生熱,熱極生寒。

    寒氣生濁,熱氣生清,陽生陰長,陽殺陰藏。

    故清陽為天,濁陰為地。

    地氣上為雲,天氣下為雨。

    雨出地氣,雲出天氣。

     三才以肖人 頭以配天,足以象地,五藏中傍人事。

    故天氣通於肺,地氣通於嗌,風氣通於肝,雷氣通於心,穀氣通於脾,雨氣通於腎。

    六經為川,腸胃為海,九竅為水,以天地為之陰陽。

    陽之汗,以天地之雨名之;陽之氣,以天地之疾風名之。

    暴氣象雷,逆氣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