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一
關燈
小
中
大
化
腎受其精,志強骨輕,腎復傳肝;肝受其精,目明筋柔;肝受於心,神爽志遠;心復受脾,智遠舒揚;脾傳於肺,氣和顏悅。
五氣所病 心為噫,逆氣也,胃氣所主。
肺為咳,肝為語,脾為吞,腎為欠為嚏,嚏鼻氣也。
五精所並,精為火之精 並於心則喜,並於肺則悲,並於肝則憂,並於脾則哀,並於腎則恐。
五虛五實 五實為陽,陽毒者,為邪氣有餘。
脈盛者心也,皮熱者肺也,腹脹者脾也,前後不通者腎也,贅悶者肝也。
五實從火數故也。
五虛為陰,陰毒者,為正氣不足。
脈細者心也,皮寒者肺也,氣少者肝也,洩痢前後者腎也,飲食不入者脾也。
五虛從水數六,灸陰交穴,穴在臍下一寸是也。
五形志治法 形樂志苦,病生於脈,治之以針刺; 形樂志樂,病生於內,治之以針石; 形苦志樂,病生於筋,治之以熨引; 形苦志苦,病生於咽嗌,治之以百藥; 形數驚恐,經絡不通,病生於不仁,治之以按摩、醪藥。
以上是謂五形志也。
五敗之疾 面腫蒼黑,謂之肝敗; 手掌腫無紋,謂之心敗; 唇反黑色無紋理,謂之肺敗; 陰腫莖不起,謂之腎敗; 臍腫鼓脹滿,謂之脾敗。
七傷之病 一、陰汗;二、精寒;三、精清;四、精少;五、囊下濕;六、小便縮;七、夜夢陰人。
八邪之病 風者,虛也。
委於皮毛,肺邪也。
寒者,實也。
腎邪也。
暑者,熱也。
積於血脈,心邪也。
濕者,水也。
通潤津液,亦腎邪也。
飢者,餒也。
谷不實胃,胃邪也。
飽者,逸也。
谷實於脾,脾邪也。
勞者,疲也。
苦於委汗,筋邪也。
逸者,樂也。
筋緩肉疏,不能動轉,魂邪也。
九損之病 一、手足青;二、手足虛腫;三、爪枯齒禁;四、語聲散,鼻虛張;五、唇寒冷露;六、唇腫齒焦枯;七、手循衣縫;八、汗出而不流;九、舌卷卵縮。
六壞之病 當汗不汗,令人九竅閉塞,熱悶狂亂而死也。
不當汗而強汗,令人鼻衄吐血,肺裂聲啞而死也。
當下不下,令人腹壅脹滿,遍身浮腫,發黃而死也。
不當下而強下之,令人腹痛,肚冷腸洩,瀉不止而死也。
當灸不灸,令人陰氣衝心,胃中寒,寒而死也。
不當灸而強灸之,令人火邪入內,熱亂淋血,發狂而死也。
五臟六腑寒熱相移論 腎移寒於脾,臃腫少氣。
脾移寒於肝,臃腫筋攣。
肝移寒於心,狂隔中滿。
心移寒於肺,肺消。
消者,飲一洩二,死不治。
肺移寒於腎,為湧水者。
按腸不堅,水氣客於大腸,疾行則鳴,濯濯如囊裹,漿水之病也。
脾移熱於肝,則為驚衄。
肝移熱於心,則死。
心移熱於肺,傳為隔消、為咳,甚者,為洩為痛。
六化之病 厥陰風化戰動;少陰熱化腫毒;陰明燥化乾渴;太陽寒化浮虛;太陰濕化濡洩;少陽火化狂燥。
五積名狀 肝之積,名曰肥氣。
在左脅下如覆杯,有頭足久不愈,令人發咳逆,痎瘧連歲不已。
心之積,名曰伏梁。
起臍上,大如臂,上至心下,久不愈,令人病,煩心。
脾之積,名曰痞氣。
在胃脘覆大如盤,久不愈,令人四肢不收,發黃疸。
肺之積,名曰息賁。
在右脅下覆大如杯,久不已,令人灑淅寒熱、喘咳,發肺癰。
腎之積,名曰奔豚。
發於少腹,上至心下,若豚狀,或上或下無時,久不已,令人喘逆,骨痿少氣。
五洩皆有所受 胃洩者,飲食不化。
色黃,即飧洩也。
脾洩者,腹脹滿洩。
注食,即嘔吐逆,即濡洩也。
大腸洩者,食已窘迫。
大便色白,腸鳴切痛,即洞洩也。
小腸洩者,溲而便膿血,少腹痛,即血洩也。
大瘕洩者,結也。
裡急後重,數至圊而不能便,莖中痛。
此五洩之要法也,即腸澼也。
下痢赤白者,灸小腸俞是也。
穴在十六椎下兩傍各一寸五分,累驗。
五腑各受五臟之色 小腸為赤腸,以心為合也。
大腸為白腸,以肺為合也。
膽者為青腸,以肝為合也。
胃者為黃腸,以脾為合也。
膀胱者為黑腸,以腎為合也。
六腑各有傳瀉、配合之道 《經》曰:「小腸者,受盛之府。
大腸者,傳瀉行道之府。
膽者,清淨之府。
胃者,水穀之府。
膀胱者,津液之府。
小腸者,心之府。
大腸者,肺之府。
膽者,肝之府。
胃者,脾之府。
膀胱者,腎之府。
」 五臟五和 肝和則能生氣;心和則能
五氣所病 心為噫,逆氣也,胃氣所主。
肺為咳,肝為語,脾為吞,腎為欠為嚏,嚏鼻氣也。
五精所並,精為火之精 並於心則喜,並於肺則悲,並於肝則憂,並於脾則哀,並於腎則恐。
五虛五實 五實為陽,陽毒者,為邪氣有餘。
脈盛者心也,皮熱者肺也,腹脹者脾也,前後不通者腎也,贅悶者肝也。
五實從火數故也。
五虛為陰,陰毒者,為正氣不足。
脈細者心也,皮寒者肺也,氣少者肝也,洩痢前後者腎也,飲食不入者脾也。
五虛從水數六,灸陰交穴,穴在臍下一寸是也。
五形志治法 形樂志苦,病生於脈,治之以針刺; 形樂志樂,病生於內,治之以針石; 形苦志樂,病生於筋,治之以熨引; 形苦志苦,病生於咽嗌,治之以百藥; 形數驚恐,經絡不通,病生於不仁,治之以按摩、醪藥。
以上是謂五形志也。
五敗之疾 面腫蒼黑,謂之肝敗; 手掌腫無紋,謂之心敗; 唇反黑色無紋理,謂之肺敗; 陰腫莖不起,謂之腎敗; 臍腫鼓脹滿,謂之脾敗。
七傷之病 一、陰汗;二、精寒;三、精清;四、精少;五、囊下濕;六、小便縮;七、夜夢陰人。
八邪之病 風者,虛也。
委於皮毛,肺邪也。
寒者,實也。
腎邪也。
暑者,熱也。
積於血脈,心邪也。
濕者,水也。
通潤津液,亦腎邪也。
飢者,餒也。
谷不實胃,胃邪也。
飽者,逸也。
谷實於脾,脾邪也。
勞者,疲也。
苦於委汗,筋邪也。
逸者,樂也。
筋緩肉疏,不能動轉,魂邪也。
九損之病 一、手足青;二、手足虛腫;三、爪枯齒禁;四、語聲散,鼻虛張;五、唇寒冷露;六、唇腫齒焦枯;七、手循衣縫;八、汗出而不流;九、舌卷卵縮。
六壞之病 當汗不汗,令人九竅閉塞,熱悶狂亂而死也。
不當汗而強汗,令人鼻衄吐血,肺裂聲啞而死也。
當下不下,令人腹壅脹滿,遍身浮腫,發黃而死也。
不當下而強下之,令人腹痛,肚冷腸洩,瀉不止而死也。
當灸不灸,令人陰氣衝心,胃中寒,寒而死也。
不當灸而強灸之,令人火邪入內,熱亂淋血,發狂而死也。
五臟六腑寒熱相移論 腎移寒於脾,臃腫少氣。
脾移寒於肝,臃腫筋攣。
肝移寒於心,狂隔中滿。
心移寒於肺,肺消。
消者,飲一洩二,死不治。
肺移寒於腎,為湧水者。
按腸不堅,水氣客於大腸,疾行則鳴,濯濯如囊裹,漿水之病也。
脾移熱於肝,則為驚衄。
肝移熱於心,則死。
心移熱於肺,傳為隔消、為咳,甚者,為洩為痛。
六化之病 厥陰風化戰動;少陰熱化腫毒;陰明燥化乾渴;太陽寒化浮虛;太陰濕化濡洩;少陽火化狂燥。
五積名狀 肝之積,名曰肥氣。
在左脅下如覆杯,有頭足久不愈,令人發咳逆,痎瘧連歲不已。
心之積,名曰伏梁。
起臍上,大如臂,上至心下,久不愈,令人病,煩心。
脾之積,名曰痞氣。
在胃脘覆大如盤,久不愈,令人四肢不收,發黃疸。
肺之積,名曰息賁。
在右脅下覆大如杯,久不已,令人灑淅寒熱、喘咳,發肺癰。
腎之積,名曰奔豚。
發於少腹,上至心下,若豚狀,或上或下無時,久不已,令人喘逆,骨痿少氣。
五洩皆有所受 胃洩者,飲食不化。
色黃,即飧洩也。
脾洩者,腹脹滿洩。
注食,即嘔吐逆,即濡洩也。
大腸洩者,食已窘迫。
大便色白,腸鳴切痛,即洞洩也。
小腸洩者,溲而便膿血,少腹痛,即血洩也。
大瘕洩者,結也。
裡急後重,數至圊而不能便,莖中痛。
此五洩之要法也,即腸澼也。
下痢赤白者,灸小腸俞是也。
穴在十六椎下兩傍各一寸五分,累驗。
五腑各受五臟之色 小腸為赤腸,以心為合也。
大腸為白腸,以肺為合也。
膽者為青腸,以肝為合也。
胃者為黃腸,以脾為合也。
膀胱者為黑腸,以腎為合也。
六腑各有傳瀉、配合之道 《經》曰:「小腸者,受盛之府。
大腸者,傳瀉行道之府。
膽者,清淨之府。
胃者,水穀之府。
膀胱者,津液之府。
小腸者,心之府。
大腸者,肺之府。
膽者,肝之府。
胃者,脾之府。
膀胱者,腎之府。
」 五臟五和 肝和則能生氣;心和則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