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一
關燈
小
中
大
論人之育孕胚胎
且如一晝夜,人受真氣八百一十丈。
積之一月,計二萬四千三十丈。
其氣蒸育胚胎,精血始凝溟涬混沌。
受氣二月,孕秀胎結,男女始分其形。
受氣三月,三焦品位脾胃已成。
受氣四月,尻骨始露,筋絡羅布。
受氣五月,五臟生成,孔竅開闢。
受氣六月,六腑配合,十二經成。
受氣七月,三焦氣闢,五臟六腑、七孔、八骸、九竅、骨筋肉脈、孫絡、精血、皮膚、毛髮、爪甲具焉。
受氣八月,榮衛通流,隨母呼吸。
受氣九月,神全氣足,魂魄安舍。
十月受足真氣,男女受胎共二十四萬三千丈,氣變神靈,天命入體,胎結解根即遂誕生。
又曰:一月精血凝,二月形似盆,三月成三魂,四月成七魄,五月分五臟,六月定六腑,七月開七竅,八月神識具,九月宮室布,十月氣滿足。
又曰:一月如草頭露,二月如桃花,三月男女分,四月形象備,五月骨骼成,六月毛髮生,七月動右手,八月動左手,九月穀氣入胃,十月神具足而降生。
夫脾胃者,陰陽之男女;左右者,陰陽之道路;呼吸者,陰陽之出入;脈息者,陰陽之權衡;至數者,陰陽之度數也。
五臟主五竅 肝主眼,心主舌,脾主口,肺主鼻,腎主耳。
五臟所藏 肝藏魂,心藏神,脾藏意,肺藏魄,腎藏志。
五臟聲色臭味液,一臟有五,五五二十五,乃五行錯綜之道也。
肝 呼 青 臊 酸 淚 通於眼目也 心 笑 赤 焦 苦 汗 洩於皮腠也 脾 歌 黃 臭 甘 涎 溢於口唇也 肺 哭 白 腥臭辛 涕 潤於鼻竅也 腎 呻 黑 腐 鹹 唾 生於牙齒也 三焦定位 上焦在膻中,中焦在中脘,下焦在膀胱上口。
三焦所統 三焦者,百骸之樞紐,九竅之通衢,五臟之關會,六腑之要津。
五臟所惡 心惡熱,熱則脈潰濁;肺惡寒,寒則氣留滯;肝惡風,風則筋燥急;脾惡濕,濕則肉痿腫;腎惡燥,燥則精竭涸,是謂五惡。
五臟五禁,又謂五裁 肝病禁辛,心病禁鹹,脾病禁酸,肺病禁苦,腎病禁甘。
以上口嗜而欲食之,不可多也,必自裁之,命曰五裁。
五臟受病禁食 肝病無多食酸,食酸則肉胝?而唇揭; 心病無多食苦,食苦則皮槁而毛拔; 脾病無多食甘,食甘則骨病而發落; 肺病無多食無,食辛則筋急而爪枯; 腎病無多食鹹,食鹹則脈凝泣而變也。
五臟生成 諸脈者皆屬於目,脈者血之府;諸髓者皆屬於腦,腦者髓之海;諸筋者皆屬於節,筋氣堅結皆絡於骨節之間也;諸血者皆屬於心,血居脈內故屬於心也;諸氣者皆屬於肺,肺藏三氣故也。
五臟所勞 盡神度量勞於肝,肝勞傷血,血少筋幹; 曲運神機勞於心,心勞脈損,脈損神怯; 意外緻思勞於脾,脾勞意損,意損肉脫; 預事而憂勞於肺,肺勞氣耗,氣耗生喘; 矜持志節勞於腎,腎勞髓稀,髓稀骨痿。
五臟五虛 肝虛氣入而為目昏,心虛氣入而為蕩,肺虛氣入而為喘,腎虛氣入而為腰痛,脾虛穀氣不入則為肉削。
五氣所病 胃為氣逆為嘁為恐,大腸小腸為洩,下焦溢為水,膀胱不利為癃(小便濁也),不約為遺溺,膽為怒,是謂五病。
五邪所亂 邪入於陽則狂,邪入於陰則痹,搏陽為巔疾(巔為首疾),搏陰則為瘖,陽入之陰則靜,陰出之陽則怒。
以上是謂五亂。
怒為恐。
五勞所傷 久視傷血,勞於心也,心主血故如是; 久臥傷氣,勞於肺也,肺主氣故如是; 久坐傷肉,勞於脾也,脾主肉故如是; 久立傷骨,勞於腎也,腎主骨故如是; 久行傷筋,勞於肝也,肝主筋故如是。
以上是謂五勞所傷。
五勞之疾 一則,有患喜怒,大便苦難,口內生瘡,此為心勞疾。
二則,有患短氣,面腫鼻不聞香,咳嗽脅滿,此為肺勞疾。
三則,有患面目乾黑,口苦神亂,視物不明,此為肝勞疾。
四則,有患舌卷強直,不得嘔酸,氣脹唇焦,此為脾勞疾。
五則,有患小便黃赤,兼有餘瀝,腰痛耳鳴,此為腎勞疾。
五邪所幹 有中風,有傷暑,有飲食勞倦,有傷寒,有中暑,此之謂五邪。
五邪為病 有虛邪,有實邪,有賊邪,有微邪,有正邪。
所謂我生者,為實邪;生我者,為虛邪;我克者,為微邪;克我者,為賊邪;自病者,為正邪。
五臟運
積之一月,計二萬四千三十丈。
其氣蒸育胚胎,精血始凝溟涬混沌。
受氣二月,孕秀胎結,男女始分其形。
受氣三月,三焦品位脾胃已成。
受氣四月,尻骨始露,筋絡羅布。
受氣五月,五臟生成,孔竅開闢。
受氣六月,六腑配合,十二經成。
受氣七月,三焦氣闢,五臟六腑、七孔、八骸、九竅、骨筋肉脈、孫絡、精血、皮膚、毛髮、爪甲具焉。
受氣八月,榮衛通流,隨母呼吸。
受氣九月,神全氣足,魂魄安舍。
十月受足真氣,男女受胎共二十四萬三千丈,氣變神靈,天命入體,胎結解根即遂誕生。
又曰:一月精血凝,二月形似盆,三月成三魂,四月成七魄,五月分五臟,六月定六腑,七月開七竅,八月神識具,九月宮室布,十月氣滿足。
又曰:一月如草頭露,二月如桃花,三月男女分,四月形象備,五月骨骼成,六月毛髮生,七月動右手,八月動左手,九月穀氣入胃,十月神具足而降生。
夫脾胃者,陰陽之男女;左右者,陰陽之道路;呼吸者,陰陽之出入;脈息者,陰陽之權衡;至數者,陰陽之度數也。
五臟主五竅 肝主眼,心主舌,脾主口,肺主鼻,腎主耳。
五臟所藏 肝藏魂,心藏神,脾藏意,肺藏魄,腎藏志。
五臟聲色臭味液,一臟有五,五五二十五,乃五行錯綜之道也。
肝 呼 青 臊 酸 淚 通於眼目也 心 笑 赤 焦 苦 汗 洩於皮腠也 脾 歌 黃 臭 甘 涎 溢於口唇也 肺 哭 白 腥臭辛 涕 潤於鼻竅也 腎 呻 黑 腐 鹹 唾 生於牙齒也 三焦定位 上焦在膻中,中焦在中脘,下焦在膀胱上口。
三焦所統 三焦者,百骸之樞紐,九竅之通衢,五臟之關會,六腑之要津。
五臟所惡 心惡熱,熱則脈潰濁;肺惡寒,寒則氣留滯;肝惡風,風則筋燥急;脾惡濕,濕則肉痿腫;腎惡燥,燥則精竭涸,是謂五惡。
五臟五禁,又謂五裁 肝病禁辛,心病禁鹹,脾病禁酸,肺病禁苦,腎病禁甘。
以上口嗜而欲食之,不可多也,必自裁之,命曰五裁。
五臟受病禁食 肝病無多食酸,食酸則肉胝?而唇揭; 心病無多食苦,食苦則皮槁而毛拔; 脾病無多食甘,食甘則骨病而發落; 肺病無多食無,食辛則筋急而爪枯; 腎病無多食鹹,食鹹則脈凝泣而變也。
五臟生成 諸脈者皆屬於目,脈者血之府;諸髓者皆屬於腦,腦者髓之海;諸筋者皆屬於節,筋氣堅結皆絡於骨節之間也;諸血者皆屬於心,血居脈內故屬於心也;諸氣者皆屬於肺,肺藏三氣故也。
五臟所勞 盡神度量勞於肝,肝勞傷血,血少筋幹; 曲運神機勞於心,心勞脈損,脈損神怯; 意外緻思勞於脾,脾勞意損,意損肉脫; 預事而憂勞於肺,肺勞氣耗,氣耗生喘; 矜持志節勞於腎,腎勞髓稀,髓稀骨痿。
五臟五虛 肝虛氣入而為目昏,心虛氣入而為蕩,肺虛氣入而為喘,腎虛氣入而為腰痛,脾虛穀氣不入則為肉削。
五氣所病 胃為氣逆為嘁為恐,大腸小腸為洩,下焦溢為水,膀胱不利為癃(小便濁也),不約為遺溺,膽為怒,是謂五病。
五邪所亂 邪入於陽則狂,邪入於陰則痹,搏陽為巔疾(巔為首疾),搏陰則為瘖,陽入之陰則靜,陰出之陽則怒。
以上是謂五亂。
怒為恐。
五勞所傷 久視傷血,勞於心也,心主血故如是; 久臥傷氣,勞於肺也,肺主氣故如是; 久坐傷肉,勞於脾也,脾主肉故如是; 久立傷骨,勞於腎也,腎主骨故如是; 久行傷筋,勞於肝也,肝主筋故如是。
以上是謂五勞所傷。
五勞之疾 一則,有患喜怒,大便苦難,口內生瘡,此為心勞疾。
二則,有患短氣,面腫鼻不聞香,咳嗽脅滿,此為肺勞疾。
三則,有患面目乾黑,口苦神亂,視物不明,此為肝勞疾。
四則,有患舌卷強直,不得嘔酸,氣脹唇焦,此為脾勞疾。
五則,有患小便黃赤,兼有餘瀝,腰痛耳鳴,此為腎勞疾。
五邪所幹 有中風,有傷暑,有飲食勞倦,有傷寒,有中暑,此之謂五邪。
五邪為病 有虛邪,有實邪,有賊邪,有微邪,有正邪。
所謂我生者,為實邪;生我者,為虛邪;我克者,為微邪;克我者,為賊邪;自病者,為正邪。
五臟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