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六·文十六

關燈
,夫人而知之矣。

    然其所以存津液者,汗、吐、下、和、寒、溫之六法皆是也。

    六法中尤以急下存陰為刻不容緩。

    其用滋陰之劑,以為可存津液者,適與六法俱反,故百病無一治。

     陽明主津液所生病。

    病至陽明,未有不傷津液者。

    汗多亡陽,下多亡陰,皆謂亡津液。

    而欲保津液,仍在汗下之得其當。

     病之自汗出者,是為有汗之病,仍須解肌得汗,方為去病之汗。

    且必得其去病之汗,其汗乃止。

     汗為人身之寶,夏日一閉汗即病。

    故經曰:暑當與汗皆出,勿止。

    凡中暑者無傳變,不愈即死。

    霍亂亦然。

     病之用柴胡而汗出者,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氣因和,故汗自作耳。

    非柴胡發其汗也,升、葛亦然,即荊、防亦然。

     未經汗下而燥者,為陽盛緻燥之陽明,以撤熱為治。

    已經汗下而燥者,為奪血緻燥之陽明,以滋陰為治。

    凡陽明病中滋陰藥之先後宜否,以此為準。

     未汗而惡寒者,邪盛而表實也。

    已汗而惡寒者,邪退而表虛也。

    汗出之後,大邪既散,不當復有惡寒矣。

    汗後惡寒,謂非陽虛而何?參、附之用,即在其時。

     陽虛則自汗,陰虛則盜汗。

    然當陽明實熱時,正有自汗盜汗者。

    去其蒸熱則汗止。

     正虛邪實,邪與正爭,則發戰汗出而解。

    正不虛邪不甚,邪不與正爭,則不戰汗出而解。

    邪正俱衰,陰陽自和,則不戰不汗出而解。

    汗之有戰有不戰者以此。

     服桂枝湯,必當先煩乃汗出而解。

    服柴胡湯,必蒸蒸而振,卻發熱汗出而解。

    此煩此振,亦戰汗也。

     陽明病,奄然發狂,濈濈然汗出而解,亦是戰汗。

    戰而汗出病必解,戰而不汗病即加。

     數脈有二,非熱盛即虛極。

    遲脈亦有二,寒者固遲,而陽之郁者亦遲,非真遲也。

    氣之不利,似乎遲耳。

     舌為心之外候,其色當赤。

    而有時白如積粉者,白為肺金之色,反加心火之上,是為侮其所勝,當知有火為金鬱者。

    概以苔白為寒,一遇火鬱之病,何以為辨? 虛寒之寒,亦非概言冷也。

    如曰家寒,曰寒素,又如膽寒,如寒心者,豈盡冷之謂乎?病有因虛而寒者,故亦因熱而實。

     藥之能起死回生者,惟有石膏、大黃、附子、人參。

    有此四藥之病一劑可以回春。

    舍此之外則不能。

     病有初、中、末三傳之分。

    同一證也,見諸末傳則危,見諸初傳則微。

    非可以初傳所見者,便指為末傳之危證。

     醫家言病每日邪在何經,病家一聞邪字,則便以為祟也,乃舍醫而就覡,有時而祟果憑之。

    「晦淫惑疾」,此之謂歟? 病之內陷,謂邪陷於內。

    藥不能從外達,其病深矣。

    非謂內陷為虛。

     外感內傷,莫不以內傷為不足矣。

    然勞倦傷有不足者,若飲食傷則有餘者多。

    所以雲內傷者,明其不因於外感耳,非以外感為實,內傷為虛也。

     世間郁病最多,達、發、奪、洩、折,皆治郁法也。

    故凡郁無虛證。

     張戴人曰:郁之未成,其初甚微,可呼吸按導而去之。

    若強補而留之,留而不去,遂成五積。

    此謂病成即難去。

     戴人又曰:養生之與去病,本自不同。

    今人慾以補劑去病,宜乎不效。

     《難經》:手三陽之脈受風寒,伏留而不去,名厥頭痛。

    非厥陰頭痛之謂,病不定在一陰也。

     真頭痛,手足青至節。

    古人「青」、「清」通用,謂手足清冷也。

    真心痛,手足青至節,亦謂手足冷。

     頭汗出,乃陽鬱於表,非陽虛於上也。

    飲酒而頭汗出者,多由血鬱。

    頭汗出而額上偏多者,心血之郁也。

    皆屬血熱。

     青腿牙疳,牙齦腫腐,齒不痛自落,兩腿枯瘦青紫,皮脫片片如飛。

    日服白馬乳,一月效。

    此與喉痹皆屬火燥。

     茯苓一味,為治痰主藥。

    痰之本,水也。

    茯苓可以行水。

    痰之動,濕也。

    茯苓又可行濕。

     附子為北方元武,坐鎮水邪,力能行水。

    內有久寒者,必用附子。

    此所謂寒,蓋謂水也。

    故小青龍治陽水,真武治陰水。

     目風眼寒,見於《內經》。

    有迎風而下淚者,責其有火。

    即心熱則汗、腎熱則溲之理。

    蓋風中於目,皮毛斂閉,郁其經,陽遂生裡熱。

    久之則陽並於上,安得不熱蒸淚出乎?怕日羞明,拳毛倒睫,亦皆火鬱。

    獨用風藥不兼清火,則風益不去。

     世俗所謂傷風者,不發熱,但有咳嗽,清涕,鼻塞聲重,而已非《傷寒論》之中風也。

    不發熱,故無傳變。

     《傷寒論》之往來寒熱,與瘧相似而不同瘧。

    當病來之前、汗出之後,動作飲啖如平人。

    有寒熱之往來者不能也。

     《周禮》:秋時有瘧寒疾。

    賈疏:惟火沴金。

    此語即是治法。

     太陰為三陰。

    其作三陰瘧者,太陰病也。

    當宗補中益氣法圖治。

    丹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