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二·文十二

關燈
蓋即藉此數種之脈,與證言之耳。

    黠者又遁而之他,改作病前奪精之說。

    則奪字既足聳聽,且有夢遺夢洩,或並本人亦未驚心,而其言更無扡格。

    此所以可作三虛外一條出路也。

    否則如年壯氣盛何?徐靈胎曰:陰證無發熱之理,藥亦無補寒之法。

    乃有以溫熱之邪派作陰證,又以夢洩房勞之後而得外感,謂為陰證,更屬奇談。

    吳又可曰:即使房事後得病,病適至行房,亦不過比人略重,到底終是陽證,即四逆亦為陽厥。

    劉松峰曰:世間原有一種寒疫,其人必不發熱也。

    或因過服寒涼所緻,到其時亦必無身熱。

    周揚俊曰:房勞亦有屬陽證者。

    若因曾犯房勞便用溫藥,殺人多矣。

    合數說觀之,惟有發熱不是陰證,惟有陰證必不發熱,則世間夾陰傷寒一說直可削而去之,以救天下之館甥,以全少年之伉儷。

    乃津津樂道者,隻用桂枝三分,謂得夾陰秘法。

    而三分之桂枝,尚不見十分之壞象,因即以未見壞象之桂枝為據,而一切賴以撤熱、賴以救陰之要藥悉付一勾,轉以箝不言夾陰之口,而病家始不以門外目之。

    及其表不解而成為壯熱,仍用犀角之涼。

    邪既陷而發為陽厥,又用鹿角之溫。

    凡及收日,所謂寒熱溫涼皆用過者,即此夾陰之說階之厲也。

    而其時病者之婦,有因此而貽笑於戚黨者矣,有因此而失歡於舅姑者矣,且有因此而直以身殉者矣。

    無其事不容置辯,即有其事,亦不知病之本不因此。

    如靈胎諸人之言者,而病家一聞夾陰,方且引為己咎,一若本是不起之證,非醫藥所能為。

    哀哉!病家其能知太陽證有惡寒脈弱,傷暑證有足冷脈芤遲,厥陰證有厥逆而脈沉者,皆為外感病應有之事,且皆是陽證,不是陰證。

    而果為陰證,又必無發熱者哉。

    夫病家焉能識病?然此數種常見之脈證而一作夾陰,則動關生死。

    他即未能悉知,此則不可不理會也。

    況其人而果荒淫無度以至於病,自當如經所言,醉而使內及入房太甚發為筋痿白淫。

    《金匱》所言,臥不時動搖,當得血痹虛勞之證者,而必不作發熱宜汗之病也。

    又況其所謂夾陰病不可救者,但指一次入房而言。

    夫豈有一次之房事而直可以此殞命者?信斯言也!父母愛之,而願為之有室,則足以殺其軀而已矣。

    其然豈其然乎? 脈有力無力說 脈之有力無力,為實為虛,至無定矣。

    凡有力無力而出於醫之手,無可疑。

    有力無力而出於醫之口,未可信也。

    自陶節庵以有力無力為言,而景嶽因之,且曰:不問其脈之浮沉大小,但指下無力,重按全無,便是陰證。

    又曰:脈之妙,全在有力無力上分。

    有力者為陽、為實、為熱,無力者為陰、為虛、為寒。

    節庵言之,景嶽喜之,後人便之,遂無有一審其是非者。

    夫從有力無力上分陰陽,猶之可也。

    從有力無力上分寒熱,則不可也。

    微獨熱者不定有力,寒者不定無力,而且熱之甚者亦可無力,寒之甚者亦可有力。

    乃以有力即為實,無力即為虛,統觀一部《景嶽全書》,無不斤斤於此。

    自此說行,而欲說是實,即雲有力。

    欲說是虛,即雲無力。

    病家於實病言虛,或尚有未能盡信者。

    至以脈之有力為無力,則萬不能知,即萬不能辨。

    於是有以暑證之脈虛身熱為無力者矣,有以濕病之脈遲而細為無力者矣。

    且以桂枝證陽浮而陰弱,本當無力者,謂陰證之無力者矣。

    而於陽明實熱脈之浮大而濡,謂為無力。

    尤極相似,其可不問浮沉大小,而謂之重按全無哉?夫脈之既沉,必浮按而全無;則脈之既浮,亦必沉按而全無,理也。

    即令病家自將浮脈重按至骨,亦未有不真似全無者。

    況並無此能自按脈之病家耶。

    望聞問切,切居其末。

    豈可論脈而不論證耶?裡門某姓一獨子,年才冠,新昏病傷寒中之溫證,表熱不退,裡熱已成。

    陽明之脈浮大而促,葛根芩連證也。

    熱再盛,則白虎、承氣證也。

    醫執病在上焦、不在中焦之見,用辛涼輕劑,藥不及病。

    越日更醫,方且防其劫津,用滋潤之元參、麥、地,謂是養陰退陽。

    或又防其昏厥,用瘍科之腦、麝、珠、黃,謂是清宮增液,藥不中病,病不待也。

    未幾大醫來,診其脈。

    出語人曰:遲矣,遲矣,脈無力而重按全無,明日即防脫矣。

    尚作何等病觀耶?病家習聞夾陰之說,病適留戀增重,悉如所言。

    意本以虛為疑,乃大嘆服。

    參、耆並進,手寫熟地炭、生地炭,口中則議投薑、附。

    臨行誦盲左之言曰:雖鞭之長,不及馬腹。

    而明日果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