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七·文七

關燈
聲,其聲惡濁而若斷。

    噦之有聲也,為但有聲而無物,其聲短促而聯屬。

    病大不同,豈僅微甚之謂乎?至成無己且雲:噦即咳逆。

    則咳逆兩字屢見於《金匱》痰飲病中,與嗽則不甚相遠,與噦則大相懸絕,尤不能視為一病。

    安道駁之良是。

    然安道又出吃忒兩字,謂咳逆即是吃忒,吃忒非即是噦。

    豈知噦正可稱吃忒,吃忒正不可名咳。

    若以咳逆謂即吃忒,則仍以噦為咳,而誤亦與成氏同矣。

    況《內經》治噦有以草刺鼻取嚏之法,又曰:無息而疾引之,立已;大驚之,亦已。

    則未聞以咳者而可以嚏止,可以疾引、大驚而止者。

    《內經》論咳又有咳逆甚而見血一條,正以咳之不止,血隨咳出,又未聞以噦之不止而因噦見血者也。

    餘讀「內則」:子事父母,不敢噦、噫、嚏、咳。

    既說噦,又說咳,則噦之非即是咳,不更可意會歟?夫吃忒已是後世俗稱,而後世方言又各不同。

    即如吾蘇俗稱於安道所謂吃忒者,又稱為打呃,打呃又稱為冷呃。

    自有冷呃之稱,而一見有呃,遂以為呃無不冷,競用丁香柿蒂湯之辛溫,施諸陽明病熱極垂危之際,則稱名之不正害之也。

    不知呃之出於平時者,則如《靈樞》所雲:谷入於胃,胃氣上注於肺。

    今有故寒氣與新穀氣相亂,氣並相逆而為噦者,則無端呃作,並不兼見他病。

    此噦定屬於寒,則謂之冷呃。

    而予以丁香之溫正合。

    即不然而用《金匱》「嘔吐噦」一門生薑半夏湯、橘皮竹茹湯亦有合者。

    然此僅噦之輕淺者耳。

    若在傷寒溫熱病中,則有冷熱兩途,而其為病也大矣。

    如陽明病,不能食,攻其熱必噦。

    又曰:大吐大下之極虛,復極汗出者,因得噦,此則因攻緻虛,幾於虛脫,即名之以冷呃,亦無不可,因其本宜於溫中也。

    獨有太陽中風,火劫發汗後,久則譫語甚者緻噦。

    又若陽明中風,有潮熱、嗜臥、一身及面目悉黃、小便難、時時噦。

    又若腹滿不能食,欲飲水,與水則噦。

    又若陽明不屎,腹滿,加噦者不治。

    此則皆為胃中實熱,不急用大、小承氣撤其熱即死。

    而亦因冷呃二字之相沿,竟若不呃則已,呃則未有不冷者,而仍用丁香之溫劑,否則僅用橘、半、竹茹之輕劑,則其誤於稱名之不正者,害且不可勝言。

    前人隻從氣逆上圖治,安得及救此陽明最危之病耶?且仲景時之噦,多得之極吐汗下,屬冷者多。

    今則每由失汗失下得之,故屬熱者多。

    餘於同治癸亥在上海病,中見噦不省人事者旬日,餘子潤庠以大承氣一服得生。

    越八年辛未,餘友青浦胡海霞明經亦見此證,於溫病中飛艇延治,至則醫已連進丁香,且議投肉桂矣。

    餘曰:此證必見五臭全,方可活。

    謂臭汗、臭痰、臭屎、臭尿、及放空亦臭也。

    乃僅予以芩、連、丹、芍,少佐元明粉,而未及三日,五臭已全,病若失。

    則其病之為胃風胃火,而非冷呃,不甚明哉!嗟乎,此證之以稱為冷呃而死者,不知凡幾。

    惟其愈用辛熱,愈見寒象,故病家終不悟耳。

     世又有以噦為噫者。

    《說文》:噫,飽食息也。

    《一切經音義》引作「飽出息」。

    《玉篇》同此。

    皆傷食所緻。

    與《魯論》:孔子之噫,一為傷痛聲,一為心不平聲者異。

    亦與《詩·噫嘻》:成王莊子大塊噫氣、漢梁鴻作「五噫歌」並異。

    而皆不可以噦當之。

    又有以噦為噎者。

    噎,則《說文》曰:飯窒也。

    《通俗文》:塞喉曰噎。

    《續漢書·禮儀志》:民年八十、九十,賜玉杖,端以鳩鳥為飾。

    鳩,不噎之鳥也。

    《後漢書·明帝記》:祝哽在前,祝噎在後。

    亦皆防其傷食。

    與《詩·王風》:中心如噎。

    傳雲:噎,憂不能息也者,尤不可以噦當之也。

    兩說亦皆非也。

    至「呃」字,僅見《玉篇》中,《廣韻》無呃字,有呝字,皆於革切。

    呃之與噦字雖不同,而其為氣逆則同。

    《玉篇》釋作雞聲,《廣韻》釋作鳥聲,正是形容短促而聯屬之聲,併為氣逆所緻。

    而所關係者尤在冷熱兩途。

    明乎此,而知噦即吾蘇之所謂呃,獨不得囿於吾蘇之所謂冷呃,則宜溫宜清之辨,即可生可死之分。

    病家於此最危之證,其可安於不知也哉。

     周鶴亭太史雲:明人作《正字通識》者,謂其疏舛頗多,不可為典要。

    獨其於噦字釋作呃逆,則大可從也。

    信然。

     霍亂論 霍亂一證,有寒有熱。

    熱者居其九,寒者居其一。

    凡由高堂大廈乘涼飲冷而得之者,仲景則有理中、四逆諸方,後世亦有漿水、大順、復元、冷香飲子諸方。

    病多屬寒,藥則皆宜用熱。

    若夫春分以後,秋分以前,少陽相火、少陰君火、太陰濕土三氣合行其令,天之熱氣則下降,地之濕氣則上騰,人在氣交之中,清氣在陰,濁氣在陽,陰陽反戾,清濁相幹,氣亂於中,而上吐下瀉。

    治此者,宜和陰陽,分清濁,以定其亂,亂定即無不愈。

    此則病非寒也,而亦非盡用寒藥也,即如薷、藿、平、陳、胃苓等湯,習用之劑,亦皆溫散溫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