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文三

關燈
脈沉細為太陰主脈。

    凡濕土之氣化,其證多見虛寒,宜理中以溫補,此大較也。

    而桂枝一法,亦為太陰表藥。

    蓋以太陽傳來之邪,有四肢煩疼,嗌乾,脈浮之表。

    而脾司肌肉,桂枝解肌,故以為治。

    即因誤下而大實痛,仍須桂枝中使以大黃。

    因誤下而腹滿時痛,仍不過於桂枝中倍以芍藥。

    誠以太陰臟本屬寒,如前兩證皆由太陽轉屬太陰,而非太陰本病。

    若病一入臟而見脈弱、自利,雖當行大黃、芍藥者,即宜減之。

    此太陰之所以大異於陽明也。

    三陰皆有自利,自利不皆屬寒。

    少、厥之自利,多口渴;太陰之自利,則不渴。

    不可見太陰之獨有寒耶?其曰手足自溫者,正謂其一身無熱,而但有手足之尚溫。

    故即未成厥逆,亦有取乎四逆之治。

    夫腹滿痛為太陰、陽明公共之證,而太陰為陰道虛,為卑監之土,腹滿而時痛,其脈必弱。

    陽明為陽道實,為敦阜之土,腹滿而大實痛,其脈必大。

    蓋以太陰、陽明同居中土,其邪而在陽明,即為實;其邪而入太陰,即為虛。

    則惟於大實痛之痛無已時,腹時痛之時痛時止者辨之。

     少陰君火病方說 少陰為君火之化,然有水火二臟。

    邪從水化為陰,邪其標也。

    邪從火化為陽,邪其本也。

    從標治在回陽,從本治在救陰。

    回陽、救陰二法有不可偏廢者。

    其脈沉,反發熱,為少陰之表證,麻附辛、甘二湯為少陰之表藥,此仍從太陽傳入者也。

    如下利,咳,嘔,煩渴,用豬苓湯。

    心煩不得眠,用黃連阿膠湯。

    病皆從火化為陽邪,是宜從本,以撤熱為救陰法。

    如下利,或渴,或悸,而小便不利者,及身體痛,骨節痛,手足寒,背惡寒,而口中和者,用真武湯、附子湯。

    如下利,惡寒,倦臥者,且煩躁者,用通脈、白通、茱萸、桃花諸湯。

    病皆從水化為陰邪,是宜從標。

    以驅寒為回陽法。

    此為少陰中截然兩途,宜分溫法、清法以為治,豈可一涉少陰即認作但有溫法耶?三陰經太陰為開,厥陰為合,而少陰為之樞。

    故臟有水火,治分標本。

    以此認得少陰,庶無誤耳。

    況有四逆下重,為陽邪滯下者,隻宜用四逆散。

    或口燥、咽乾、自利色純青、腹脹不大便,為陽邪內實者,且當用大承氣湯。

    陽明有急下三法,少陰亦有急下三法,是亦陽為病而並宜從本治者。

    即《內經》所謂中陰溜府,後人所謂還而成可攻之證是也。

    若夫太陽誤治,汗而復下,下而復汗,即見少陰之煩躁者,雖有固陰收陽、壯陽配陰兩法,為太陽顧本之治,即為少陰難治之條。

    如更汗出,息高,利止,眩冒,惡寒,身倦不煩但躁,則皆少陰中死證。

    即復脈一湯,亦未必及救矣。

     厥陰風木病方說 厥陰為陰之初盡,即為陽之初生。

    與少陽同為相火遊行之部,即為風木主化之經。

    經屬陰而臟不寒,每多陰陽錯雜,寒熱互形之證。

    而尤重在厥、利兩端。

    其手足厥逆,脈細欲絕者,為厥陰之表證,當歸四逆湯即厥陰之表藥。

    厥者何?熱是也。

    先厥者後必熱,厥深者熱亦深,厥微者熱亦微,此蓋陽熱在裡,陰氣被格,陽反居內,陰反居外。

    其熱不除,其厥不已,其人不生。

    切不可因手足之冷而遂認作虛寒,輒投薑、附。

    故於脈滑而厥,當其裡有大熱,還而為陽明證者,且當以白虎湯清之。

    惟有大汗,大下利,厥逆而惡寒者,嘔而小便利,身無熱而見厥者,方可用四逆湯以溫經。

    而臟厥吐沫之用茱萸湯,蛔厥吐蛔之用烏梅丸,胥準此耳。

    其下利亦屬熱者多,故其於熱利下重,便膿血,必用白頭翁之連、柏;下利譫語有燥屎,且用小承氣之樸、枳。

    惟有大汗出而厥,外惡寒內拘急,下利清穀者,始可用通脈四逆湯。

    久利亦用烏梅丸,此則寒利之治也。

    三陰中少陰多內真寒外假熱,厥陰多內真熱外假寒,其間陰盛格陽,陽盛格陰,最為危候。

    故少陰有死證五條,厥陰有死證六條。

    若見身汗如油,喘而不休,環口黧黑,直視搖頭,即復脈一湯亦未必及救,不皆為厥陰中死證歟? 病至三陰,宜溫者多,宜清者亦不少。

    太陰為寒臟,尚有大黃、芍藥。

    少陰火為本而水為標,亦有大承氣。

    厥陰陰之盡而陽之初,亦有白虎、小承氣。

    溫、清之所以不可偏廢也。

     附:《傷寒論》溫、清三法選方 溫法:選方十三道,類方十四道。

     溫法諸方,即仲景所以治中風、傷寒者。

    凡治寒疫亦用溫法。

     桂枝湯 桂枝加厚樸、杏仁湯:本方加樸、杏。

     小建中湯:本方倍芍藥加膠飴。

     桂枝二越婢一湯:本方加麻黃、石膏。

     桂枝 生薑 芍藥 大棗 炙甘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