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幼集附本草藥性

關燈
升麻 味苦、平,性微寒,升也,陰中之陽也。

    引蔥白散手陽明之風邪;引石羔止足陽明之齒痛;引諸藥遊行四經升陽氣於至陰之下,因名之曰升麻。

     羌活 味苦平,性微溫,升也,陰中之陽也。

    散肌表八風之邪;利周身百節之痛;排巨陽肉腐之疽;治新舊風濕之症,乃手足太陽表裡引經藥也。

     白芷 味辛,性溫,升也,陽也。

    去頭面皮膚之風,除皮膚燥癢之痹,止足陽明頭痛之邪,為手太陰引經之劑,起痘瘡頂陷、退風疹、疏熱癢之要藥也。

     防風 味甘辛,性溫,升也,陽也。

    以氣味能瀉肺金,以體用通療諸風,治痘發驚者與天麻同用。

     葛根 味甘平,性寒,可升可降,陽中之陰也。

    發傷寒之表邪,升痘疹之熱毒,理胃虛,解煩渴,乃痘瘡已見形、未見形之要藥也,須白色如粉者佳。

     人參 味甘,氣溫,升也,陽也。

    能益元氣而和中,生津液而止口渴,治痘之聖藥,非此莫能固裡。

    量人大小多寡用之。

    若裡實毒盛者,不宜用也。

    須擇明潤者佳,乾枯碎小者無力。

     黃耆 味甘,氣溫,升也,陽也。

    能益元氣而補腎,溫肉分而實肌。

    治痘賴此裡托外負,量人大小多寡用之。

    若表實者,不宜用。

    須箭桿綿軟不油者佳。

    十日之後,痘發已足,不肯收斂,蜜炙隨意用。

     甘草 味甘平,氣微溫,陽也。

    能解諸毒而瀉火,健脾胃而和中。

    治痘賴以分理陰陽,佐正君臣之道也。

    寒則炙用,熱則生用,須擇堅實者佳。

     官桂 味辛熱,浮也,陽中之陽。

    能祛風邪而實腠理,和榮衛以固肌表。

    桂枝引藥力以上行,肉桂引藥力以下行,開榮衛,藉力以達於表。

    冬月夏月斟酌多寡用之。

     川芎 味辛,氣溫和也,陽也。

    能助清氣而升頭面,引參耆以補元陽。

    小如雀腦者佳。

     當歸 味甘辛,氣溫,可升可降,陽也。

    治各有條能,生血止血,活血養血,治痘賴以助血歸附氣位,必加芍藥以佐之,恐其活血流動,毒無定位。

    宜身大白淨者佳。

    酒洗,銼片,焙乾用。

    大便不實,不宜多用。

     茯苓 味甘淡,性溫,降也,陽中之陰也。

    能利竅而去濕,止渴而生津,治痘不可過用。

    惟瀉渴及毒不斂而發水疱者不禁。

    惟堅白大者佳。

     白朮 味甘,氣溫,可升降,陽也。

    能利水道而除濕,益脾胃而退熱,治痘不宜過多,非瀉痢發水疱者不加,漿毒溢盛不結痂者多用。

    宜於潛細白而堅者佳。

     白芍藥 味酸平,性寒,可升可降,陰也。

    能健脾氣而補表,止腹痛而收陰。

    治痘血散不歸,賴以收之而附氣也;痘解不斂賴以收之而成功也。

    宜白大者佳。

    須酒浸透,切片,微火炒過用。

    七日前少用,七日後大用。

     紫草 味苦氣寒,能補中氣而制諸邪,行痘毒而利九竅,瘡色白者不宜用。

    須紫茸染手者佳。

    若色紫赤毒盛者,五日前後皆不禁也。

     陳皮 味苦辛,氣溫,可升可降,陽也。

    能和中而益脾,消痰而行氣,不可多用。

    若去白而名橘紅者,專主消化痰涎,行氣壅滯,惟暫用之則可。

    以廣東陳久者佳。

     麥門冬 味苦甘平,氣微寒,陽中之微陰也。

    能清肺火而止渴,補心氣而生脈,治痘。

    宜白淨小者佳,須去心用之。

     木香 味苦辛,氣微溫,降也,陰中之陽也。

    能調氣而破堅,和胃而闢毒,若痘行氣助參耆之力,止瀉痢,而理後重,不可過於多也。

    宜如枯骨黏牙者佳。

    磨水用,或銼片同煎亦可。

     肉豆蔻 味辛氣溫,能止霍亂而溫中,治積冷而止瀉,非水瀉久痢不加,乃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