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卷
關燈
小
中
大
時,亂言狂語,見鬼見神,尋衣摸床,昏睡不醒者,此皆毒氣內攻,心神不清所緻,宜導赤散加連翹、黃芩、犀角、木通、牛黃丸、抱龍丸、辰砂益元散,使小便流利,精神清爽,痘亦漸出,方望生意。
若昏倦軟弱,人事不省,口語喃喃不休者,則不可治矣。
出痘遍身皆熱,獨手足如冰,此脾胃虛也。
蓋脾竅通於四肢,急宜補中益氣湯、理中湯、參苓白朮散,以生胃氣。
若手足熱者,可治;仍冷而厥者,則不可治矣。
又有內傷冷食而手足逆冷者,當用香砂平胃枳實麴櫱之劑,不可執以為虛而妄補也。
痘出發熱,口鼻大小便皆有血出,此毒盛薰灼太過,逼血妄行,至為惡候。
惟從鼻出者,由肺家大熱,可投玄參解毒湯以解之;大便內去血者,熱毒從利減也,當以黃連、當歸、芍藥、枳殼、山楂、木通、甘草、牛蒡子、連翹酒蒸、炒黑大黃治之。
大抵痘瘡見血,十不救一,醫者審之。
治痘全在發熱之時,看其輕重表裡虛實寒熱,分別明白,審真認實,當表則表,當解則解,當汗則汗,當下則下,當補則補,當洩則洩,使毒氣不緻於壅遏,慎勿泥於首尾不可汗下之說,以貽後患。
其或痘出四五日,身熱猶不除者,尚能加添痘瘡,不可謂已出盡。
大抵必待熱退盡,方可謂痘瘡出淨也。
痘瘡,出至六七日,復又身熱,此將行漿而血少也。
當用保元湯加當歸、川芎、白芍藥以助之。
若血少而有餘毒者,用加味連翹散一二劑,世俗所謂蒸漿熱者是也。
若痘已出完,復又發熱,此非餘毒,即系血少,急宜隨症施治。
若發熱兼咳嗽者,欲作疹也,俗雲痧蓋痘,當用前胡、防風、荊芥、蟬退、桔梗、陳皮、熟半夏、山楂以微透其毒。
書雲熱不可驟遏,宜輕解之。
若無熱則又不可發升,用藥者不可不知。
論見形 痘瘡,發熱三四日而出,或身涼而後出,大小不一等,顆顆相間如痘,如珠,摸之礙手,明潤光澤,根顆紅活,痘與皮肉紅白分明,作三次出,天庭無,年壽無,喉下無,頭、面、胸、背稀少,飲食言動、大小便如故,至吉之兆,順之症也。
不須服藥,當觀其日後何如,隨時調理而已。
熱便出瘡多稠密,當詳視其稠密之中,根顆分與不分,顏色紅潤不紅潤,有無黑色痘疔、芋頭皮色痘疔、紫色痘疔,更察其元氣虛實,年紀少長。
若疔少根腳分明,顏色紅潤,元氣實,年力大,飲食強者,當以銀針挑破疔口,括去惡水、惡血,塗以四聖丹,拔其毒;內用小劑保元湯,加活血解毒之藥治之。
如頂不起者,倍加鼠黏子;小便秘者,燈心湯調益元散。
用藥後如飲食不減,大小便調,瘡色飽滿,光澤日長一日,依期灌漿,不煩躁,不癢榻,不瀉,或癢而抓破,鮮血淋淋,扶過十三日、十五日,自然平復。
其或過用解毒之藥,緻寒氣損傷脾胃,作瀉作嘔,癢渴不止,咬牙寒顫者,投以陳氏異功散、七味豆蔻丸,止瀉調元,溫胃亦可得愈。
痘既見形,雖分根顆,身尚發熱,瘡色乾焦枯紫,大便燥結,此火盛毒熾,氣血分俱有熱也。
久則津液枯而發渴,當用四聖散、導赤散、犀角飲,使心火有所導引,則熱自退;更用涼血解毒湯、辰砂益元散,無使其變壞轉黑而為危惡症也。
若身不熱而止乾焦者,此內熱也,導赤散加木通即安。
痘色雖紅活,卻過於嬌嫩,如水噴桃花之狀,此皮嫩囂薄,元氣不實,毒入氣分者也。
當大劑保元湯,少加酒洗焙乾當歸身、酒炒白芍藥、肉桂、糯米為治。
痘色淡白而嫩,或皮寬者,此毒雖少而元氣至虛,不能擴充者也。
宜參耆內托散,倍加糯米為主,保元湯加生磨木香汁、官桂等藥治之。
痘瘡起色雖紅,但乾燥口渴者,此火盛血不足,當用生地四物湯加牛蒡子、紫草、木通、連翹等治之。
痘雖光潤,以手摸之即破,此血有餘而氣不足,或衣被過厚,汗出過多,或先用表藥劑大,以緻如此。
宜大劑參耆內托散主之,保元湯加官桂等治之。
痘色如麩殼,無紅色,無水氣者,此氣血俱虛,雖用八物,亦不能轉。
間有一二服八物湯並黃耆、肉桂之類,變為紅潤含水者,此又可治也,否則危矣。
以上諸候,俱有癢搨之變,均之為險症也。
痘內遍身有碎小密如芥子者,此夾疹也;有內色鮮紅成片,或塊者,此夾斑也,皆毒火太盛,薰於中,故一齊湧出。
宜解毒涼血使斑疹消去,則可施治,以蟬退、荊芥、殭蠶、川山甲等治之。
蓋痘瘡夾斑疹,如五穀中夾荑稗,未有不耨去荑稗而得五穀茂盛者也。
書雲:瘡夾疹者半輕半重,三日退者可治,三日不退者難治。
痘初出時便見水泡,才二三日即頭戴白水,不久即幹,其餘平頂不起,此毒至盛,謂之太過失序。
俗雲:未老先白頭,不治者也。
痘既出之後,若叢雜團聚,密如蠶種,堆垛如魚子,平搨如胖蠶,抓破如蛇退皮,結痂如冷粥皮,頭面眼胞口唇上下一齊光腫,則五、七日內當發斑,發血泡,及口鼻出血而死。
蓋痘瘡喜其腫而皮肉不喜其腫。
書雲:瘡腫肉不腫者昌;肉腫瘡不腫者亡,正此之謂也。
若簇簇於皮膚中,如寒風粟起之狀,或隱或見者,此不待長髮,當啼叫煩悶而危。
若正面胸、背、手、足腫硬成塊,或青或紫,如丹瘤之狀者,當成黑陷,破爛挖坑而危。
若紅紫黑斑如蚤咬,如蚊跡,如灑朱,如點墨,如青黛,與皮膚一平及頭面一片如胭脂者,此極惡之候,三朝五日即危矣。
論部位 痘瘡於初放點之時,先察部位所發之處,即可預知其輕重吉兇。
若口鼻兩傍,人中上下,腮耳之間先出現者,吉;若從兩鬢角耳後,咽喉處先出現者,兇也。
其起漿收靨亦如是。
至如頭者,諸陽聚會之處;兩頤兩頰,五臟精華之府;咽者,水穀之道;喉者,呼吸之門;胸腹者,諸陽受氣之地,為心肺所居,痘疹最要五處稀少。
若頭額多者,謂之朦頭毒參陽位也;頸項多者,謂之鎖喉;胸前多者,謂之縵胸。
朦頭則視聽廢,氣化絕;鎖喉則內不出,外不入;縵胸則陽不清而神失守。
兩頰兩頤多緻成片,或如塗朱,則肝盛克脾,八九日當作滑洩,瀉青色,不食而為險候,故不宜多也。
惟四肢雖多不妨。
以上諸症,俱要疏通榮衛,活血調氣,健脾生胃,使無幹枯焦黑之患,紫草消毒等味似不可少。
若熱甚者,酒炒芩、連、地骨皮;渴者,天花粉;氣虛者,參、耆、木香;大便秘者,枳殼;小便澀者,木通;食少者,山楂、白朮、陳皮;癢者,桂枝;脹者,大腹皮、厚樸;肚疼者,白芍藥、丁香。
然亦看人之大小,稟之虛實。
大而實者可救,小而虛者難痊。
論長髮 痘瘡既出之後,二三日之間漸漸長髮,先出者先起,後出者後起,肥大紅潤,光澤腫胖,依期灌漿,無他症者,吉矣。
若三四日內,雖無他症,但隱於皮膚,不長髮者,此元氣虛也,人參透肌散、參耆內托散,加升麻、防風、前胡、紫草等催之。
若見吐瀉、口渴而不長髮者,此內虛寒也,陳氏木香散主之;胡荽酒噴之;雞冠血和酒灌之;桑蠶搗爛,白酒調下亦可。
痘出四五日,雖見長起而頂獨陷者,氣虛也,參耆保元內托等劑加糯米主之;頂陷不紅活者,此血虛也,四物加參、耆、白朮、甘草主之。
若色雖血活,根腳散大,此血熱而氣不相依,當涼血、解毒、補氣,以大鼠黏子湯加紫草、黃芩、山楂等治。
若色紅而焦,口乾,不起發者,紫草飲加紅花酒、炒黃芩、連翹之類治之。
若大便秘結,內有實熱而不發者,加味四聖散加枳殼、黃芩及快斑散。
若大便利,口發渴而不長髮者,此內虛熱也,四君子湯加肉豆蔻。
若不渴,大便利者,此內虛寒也,理中湯、陳氏木香散主之。
若夏月盛暑,炎氣薰蒸,煩躁發渴,以緻痘不起發者,五苓散加木通、乾葛及人參竹葉湯治之。
若冬月寒天,為冷氣所侵,緻肌膚粟起而不發者,當用陳氏木香散加紫蘇、桔梗。
若鼻塞聲重,咳嗽不發者,此為風寒所侵,人參敗毒散。
若氣血虛弱,偶為邪穢所觸,內伏或陷而不發者,內用十宣散,外用乳香、沉香、芫荽、紅棗燒之,以闢其氣。
痘瘡長髮之際,五六日之間頭面多者,自然腫脹目閉,此正候也。
若應腫不腫,應閉不閉,此毒氣鬱留於內,不能起發之故,急用托裡快斑湯治之。
腫起
若昏倦軟弱,人事不省,口語喃喃不休者,則不可治矣。
出痘遍身皆熱,獨手足如冰,此脾胃虛也。
蓋脾竅通於四肢,急宜補中益氣湯、理中湯、參苓白朮散,以生胃氣。
若手足熱者,可治;仍冷而厥者,則不可治矣。
又有內傷冷食而手足逆冷者,當用香砂平胃枳實麴櫱之劑,不可執以為虛而妄補也。
痘出發熱,口鼻大小便皆有血出,此毒盛薰灼太過,逼血妄行,至為惡候。
惟從鼻出者,由肺家大熱,可投玄參解毒湯以解之;大便內去血者,熱毒從利減也,當以黃連、當歸、芍藥、枳殼、山楂、木通、甘草、牛蒡子、連翹酒蒸、炒黑大黃治之。
大抵痘瘡見血,十不救一,醫者審之。
治痘全在發熱之時,看其輕重表裡虛實寒熱,分別明白,審真認實,當表則表,當解則解,當汗則汗,當下則下,當補則補,當洩則洩,使毒氣不緻於壅遏,慎勿泥於首尾不可汗下之說,以貽後患。
其或痘出四五日,身熱猶不除者,尚能加添痘瘡,不可謂已出盡。
大抵必待熱退盡,方可謂痘瘡出淨也。
痘瘡,出至六七日,復又身熱,此將行漿而血少也。
當用保元湯加當歸、川芎、白芍藥以助之。
若血少而有餘毒者,用加味連翹散一二劑,世俗所謂蒸漿熱者是也。
若痘已出完,復又發熱,此非餘毒,即系血少,急宜隨症施治。
若發熱兼咳嗽者,欲作疹也,俗雲痧蓋痘,當用前胡、防風、荊芥、蟬退、桔梗、陳皮、熟半夏、山楂以微透其毒。
書雲熱不可驟遏,宜輕解之。
若無熱則又不可發升,用藥者不可不知。
論見形 痘瘡,發熱三四日而出,或身涼而後出,大小不一等,顆顆相間如痘,如珠,摸之礙手,明潤光澤,根顆紅活,痘與皮肉紅白分明,作三次出,天庭無,年壽無,喉下無,頭、面、胸、背稀少,飲食言動、大小便如故,至吉之兆,順之症也。
不須服藥,當觀其日後何如,隨時調理而已。
熱便出瘡多稠密,當詳視其稠密之中,根顆分與不分,顏色紅潤不紅潤,有無黑色痘疔、芋頭皮色痘疔、紫色痘疔,更察其元氣虛實,年紀少長。
若疔少根腳分明,顏色紅潤,元氣實,年力大,飲食強者,當以銀針挑破疔口,括去惡水、惡血,塗以四聖丹,拔其毒;內用小劑保元湯,加活血解毒之藥治之。
如頂不起者,倍加鼠黏子;小便秘者,燈心湯調益元散。
用藥後如飲食不減,大小便調,瘡色飽滿,光澤日長一日,依期灌漿,不煩躁,不癢榻,不瀉,或癢而抓破,鮮血淋淋,扶過十三日、十五日,自然平復。
其或過用解毒之藥,緻寒氣損傷脾胃,作瀉作嘔,癢渴不止,咬牙寒顫者,投以陳氏異功散、七味豆蔻丸,止瀉調元,溫胃亦可得愈。
痘既見形,雖分根顆,身尚發熱,瘡色乾焦枯紫,大便燥結,此火盛毒熾,氣血分俱有熱也。
久則津液枯而發渴,當用四聖散、導赤散、犀角飲,使心火有所導引,則熱自退;更用涼血解毒湯、辰砂益元散,無使其變壞轉黑而為危惡症也。
若身不熱而止乾焦者,此內熱也,導赤散加木通即安。
痘色雖紅活,卻過於嬌嫩,如水噴桃花之狀,此皮嫩囂薄,元氣不實,毒入氣分者也。
當大劑保元湯,少加酒洗焙乾當歸身、酒炒白芍藥、肉桂、糯米為治。
痘色淡白而嫩,或皮寬者,此毒雖少而元氣至虛,不能擴充者也。
宜參耆內托散,倍加糯米為主,保元湯加生磨木香汁、官桂等藥治之。
痘瘡起色雖紅,但乾燥口渴者,此火盛血不足,當用生地四物湯加牛蒡子、紫草、木通、連翹等治之。
痘雖光潤,以手摸之即破,此血有餘而氣不足,或衣被過厚,汗出過多,或先用表藥劑大,以緻如此。
宜大劑參耆內托散主之,保元湯加官桂等治之。
痘色如麩殼,無紅色,無水氣者,此氣血俱虛,雖用八物,亦不能轉。
間有一二服八物湯並黃耆、肉桂之類,變為紅潤含水者,此又可治也,否則危矣。
以上諸候,俱有癢搨之變,均之為險症也。
痘內遍身有碎小密如芥子者,此夾疹也;有內色鮮紅成片,或塊者,此夾斑也,皆毒火太盛,薰於中,故一齊湧出。
宜解毒涼血使斑疹消去,則可施治,以蟬退、荊芥、殭蠶、川山甲等治之。
蓋痘瘡夾斑疹,如五穀中夾荑稗,未有不耨去荑稗而得五穀茂盛者也。
書雲:瘡夾疹者半輕半重,三日退者可治,三日不退者難治。
痘初出時便見水泡,才二三日即頭戴白水,不久即幹,其餘平頂不起,此毒至盛,謂之太過失序。
俗雲:未老先白頭,不治者也。
痘既出之後,若叢雜團聚,密如蠶種,堆垛如魚子,平搨如胖蠶,抓破如蛇退皮,結痂如冷粥皮,頭面眼胞口唇上下一齊光腫,則五、七日內當發斑,發血泡,及口鼻出血而死。
蓋痘瘡喜其腫而皮肉不喜其腫。
書雲:瘡腫肉不腫者昌;肉腫瘡不腫者亡,正此之謂也。
若簇簇於皮膚中,如寒風粟起之狀,或隱或見者,此不待長髮,當啼叫煩悶而危。
若正面胸、背、手、足腫硬成塊,或青或紫,如丹瘤之狀者,當成黑陷,破爛挖坑而危。
若紅紫黑斑如蚤咬,如蚊跡,如灑朱,如點墨,如青黛,與皮膚一平及頭面一片如胭脂者,此極惡之候,三朝五日即危矣。
論部位 痘瘡於初放點之時,先察部位所發之處,即可預知其輕重吉兇。
若口鼻兩傍,人中上下,腮耳之間先出現者,吉;若從兩鬢角耳後,咽喉處先出現者,兇也。
其起漿收靨亦如是。
至如頭者,諸陽聚會之處;兩頤兩頰,五臟精華之府;咽者,水穀之道;喉者,呼吸之門;胸腹者,諸陽受氣之地,為心肺所居,痘疹最要五處稀少。
若頭額多者,謂之朦頭毒參陽位也;頸項多者,謂之鎖喉;胸前多者,謂之縵胸。
朦頭則視聽廢,氣化絕;鎖喉則內不出,外不入;縵胸則陽不清而神失守。
兩頰兩頤多緻成片,或如塗朱,則肝盛克脾,八九日當作滑洩,瀉青色,不食而為險候,故不宜多也。
惟四肢雖多不妨。
以上諸症,俱要疏通榮衛,活血調氣,健脾生胃,使無幹枯焦黑之患,紫草消毒等味似不可少。
若熱甚者,酒炒芩、連、地骨皮;渴者,天花粉;氣虛者,參、耆、木香;大便秘者,枳殼;小便澀者,木通;食少者,山楂、白朮、陳皮;癢者,桂枝;脹者,大腹皮、厚樸;肚疼者,白芍藥、丁香。
然亦看人之大小,稟之虛實。
大而實者可救,小而虛者難痊。
論長髮 痘瘡既出之後,二三日之間漸漸長髮,先出者先起,後出者後起,肥大紅潤,光澤腫胖,依期灌漿,無他症者,吉矣。
若三四日內,雖無他症,但隱於皮膚,不長髮者,此元氣虛也,人參透肌散、參耆內托散,加升麻、防風、前胡、紫草等催之。
若見吐瀉、口渴而不長髮者,此內虛寒也,陳氏木香散主之;胡荽酒噴之;雞冠血和酒灌之;桑蠶搗爛,白酒調下亦可。
痘出四五日,雖見長起而頂獨陷者,氣虛也,參耆保元內托等劑加糯米主之;頂陷不紅活者,此血虛也,四物加參、耆、白朮、甘草主之。
若色雖血活,根腳散大,此血熱而氣不相依,當涼血、解毒、補氣,以大鼠黏子湯加紫草、黃芩、山楂等治。
若色紅而焦,口乾,不起發者,紫草飲加紅花酒、炒黃芩、連翹之類治之。
若大便秘結,內有實熱而不發者,加味四聖散加枳殼、黃芩及快斑散。
若大便利,口發渴而不長髮者,此內虛熱也,四君子湯加肉豆蔻。
若不渴,大便利者,此內虛寒也,理中湯、陳氏木香散主之。
若夏月盛暑,炎氣薰蒸,煩躁發渴,以緻痘不起發者,五苓散加木通、乾葛及人參竹葉湯治之。
若冬月寒天,為冷氣所侵,緻肌膚粟起而不發者,當用陳氏木香散加紫蘇、桔梗。
若鼻塞聲重,咳嗽不發者,此為風寒所侵,人參敗毒散。
若氣血虛弱,偶為邪穢所觸,內伏或陷而不發者,內用十宣散,外用乳香、沉香、芫荽、紅棗燒之,以闢其氣。
痘瘡長髮之際,五六日之間頭面多者,自然腫脹目閉,此正候也。
若應腫不腫,應閉不閉,此毒氣鬱留於內,不能起發之故,急用托裡快斑湯治之。
腫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