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十二
關燈
小
中
大
喜引才方笑。
此子不待喜引自笑,謂之無情。
笑者心之聲,火之象也。
經曰:諸痛癢瘡瘍,皆屬心火。
故恐出痘也。
朱公惑。
次年果痘,頭面腫癢死。
友人胡三溪中年得子,項小聲小,予告之曰:項者,頭之莖,名曰天柱,項不任元,天柱頹矣;聲者,氣之發,聲微不揚,元氣弱也。
誠恐出痘不勝毒。
果九歲出痘,乍見乍隱,鼻滴血死。
邑人李新芳子,四歲得驚風,予醫愈,乃曰:以吾兒托公。
予曰:令嗣胎稟怯弱,精神短少,若調理數年,胃氣充實,出痘無妨。
但恐痘太急耳。
次年果痘密甚,不成膿死。
邑人周柳溪,止一子,五歲未出痘,癸醜正月廿三日,發熱,請予視之,見面多青黑色,目無神,元氣怯弱。
予曰:當亟治。
周不喜予言。
予曰:邪氣有餘,元氣不足,若不亟治,後發血疱不可為也。
彼更請醫張鵬,作外感治,且汗且下,至廿八日,果發血疱卒。
蘄水周蕙長男婦魯氏,新寡,二男二女皆未痘,請予視之,予往見二男、長女面色嬌赤,光太露,額有青紋,惟小女形實氣充,面色明瑩,乃告之曰:若出痘,惟小女吉也。
魯以言太直,不聽。
半月後長女、二男相繼以痘殞,小女存。
蘄水徐長溪三子,癸醜春出痘,季子先病痘卒,次子又卒,惟長子存。
亟延予治之。
時未發熱,予觀長溪色憂情苦,予告之曰:令嗣當出痘時,精神爽健,氣色光晶,年壽明潤,印堂黃光,壽相,又順候,其痘必疏,不須醫治,毋疑慮也。
頃之果出痘甚疏,未藥愈。
發散為陽收斂陰,始終一氣自流行, 試觀春夏多蕃秀,才到中秋少發榮。
嘗論痘之症,乃人身中一陽之氣,始於發生,終於收斂,流行遞變,以至於盡。
譬諸草木,春生夏長,秋實冬藏,皆此一陽之氣自為始終者也。
故治痘者,先要識得此氣,其來不可禦,其序不可紊,盡其裁成輔相之道,以左右民,然後謂之良醫也。
所謂道者,明於陰陽,和於術數也。
蓋天食人以五氣,寒熱溫涼平也;地食人以五味,辛甘酸苦鹹也。
天有陰陽,故溫熱為陽,而寒涼為陰;地有陰陽,故辛甘為陽,而酸苦鹹為陰。
一物之中,亦有陰陽,故氣薄者,陽中之陽,厚者,陽中之陰;味薄者,陰中之陽,厚者,陰中之陰。
清陽升浮,發腠理而實四肢;濁陰降沉,走五臟而歸六腑。
所謂明於陰陽者,此也。
至於立方之旨,如辛甘發散為陽,則用辛涼甘寒之劑,味雖陽而氣則陰也;酸苦湧洩為陰,則用酸熱苦溫之劑,味雖陰而氣則陽也。
氣味相和,陰陽相濟,必使陽毒之氣順其流行之勢,而不失其遞變之序。
始於春夏,終於秋冬,所謂和於術數者,此也。
今之醫痘者,辛甘溫熱之群聚,偏於陽而不知濟之以陰;酸苦寒涼之合同,偏於陰而不知濟之以陽。
使痘之氣有春無秋,有冬無夏,是皆昧於陰陽之理,不知術數之奧,以夭人命,醫雲乎哉! 首尾汗下謂不宜,尋常執著豈通醫, 若分虛實能權變,可奪乾坤造化機。
首尾不可汗下,古人必有所為而發。
今徒拘執不可汗下之言,設若遇外感寒邪,腠理閉密,其出不快,其發不透,不與辛甘發散之劑,寧無壅遏之患乎?又如大小便秘結者,不與苦寒洩利之劑,寧無脹滿煩躁乎?但察其虛實,與時權變,可汗即汗,可下即下,中病則已,勿過其制,然後謂之通醫。
邑訓導馬公順,蜀人也,一孫五歲出痘,至八九日膿成將靨,忽腹痛煩哭,大便秘,馬駭甚。
予曰:此結糞也,當急下之。
馬公曰:痘瘡首尾不可下,今當收靨,中氣要實,敢下耶?予思不急下,加腹脹、氣喘且不救。
乃作桂枝湯,暗入酒蒸大黃,煎服,下燥糞,腹痛即止,痘靨而安。
馬公知之,謝曰:非子通變,幾誤此孫。
痘瘡無病勿服藥,實實虛虛不可錯, 幾多狂瞽昧經文,壁上安鼠翻成惡。
痘瘡一科,自始至終如無病者,不可服藥。
古人雲:無病服藥,如壁中安鼠。
試確論也。
蓋治病之工,隻有補瀉二法,果虛則補之可也,若元氣素厚,穀氣素強者,而復補之,則有實實之變。
果實而瀉之可也,若元氣素薄,穀氣素弱者,而復瀉之,則有虛虛之變。
如此之類,豈不為壁中安鼠者乎?今之業醫者,但思醫不用藥,何以為功而取利也,不論虛實,妄投藥餌,幸而中病則大言以彰其功,一有誤焉,則掩飾其過而推託於命矣。
痘疹傷寒疑似間,古人分證可相參, 莫將汗劑先輕試,發散惟令表裡安。
瘡疹發熱與傷寒相似,但傷寒隻見一經形症,若痘瘡則五臟之症皆見。
如呵欠頓悶,肝症也;乍涼乍熱,手足梢冷,多睡,脾症也;面燥腮赤,咳嗽,噴嚏,肺症也;驚悸,心症也;骩涼耳涼,腎之平症也。
如初發熱,疑似之時,不可遽用發汗之劑,如麻黃桂枝
此子不待喜引自笑,謂之無情。
笑者心之聲,火之象也。
經曰:諸痛癢瘡瘍,皆屬心火。
故恐出痘也。
朱公惑。
次年果痘,頭面腫癢死。
友人胡三溪中年得子,項小聲小,予告之曰:項者,頭之莖,名曰天柱,項不任元,天柱頹矣;聲者,氣之發,聲微不揚,元氣弱也。
誠恐出痘不勝毒。
果九歲出痘,乍見乍隱,鼻滴血死。
邑人李新芳子,四歲得驚風,予醫愈,乃曰:以吾兒托公。
予曰:令嗣胎稟怯弱,精神短少,若調理數年,胃氣充實,出痘無妨。
但恐痘太急耳。
次年果痘密甚,不成膿死。
邑人周柳溪,止一子,五歲未出痘,癸醜正月廿三日,發熱,請予視之,見面多青黑色,目無神,元氣怯弱。
予曰:當亟治。
周不喜予言。
予曰:邪氣有餘,元氣不足,若不亟治,後發血疱不可為也。
彼更請醫張鵬,作外感治,且汗且下,至廿八日,果發血疱卒。
蘄水周蕙長男婦魯氏,新寡,二男二女皆未痘,請予視之,予往見二男、長女面色嬌赤,光太露,額有青紋,惟小女形實氣充,面色明瑩,乃告之曰:若出痘,惟小女吉也。
魯以言太直,不聽。
半月後長女、二男相繼以痘殞,小女存。
蘄水徐長溪三子,癸醜春出痘,季子先病痘卒,次子又卒,惟長子存。
亟延予治之。
時未發熱,予觀長溪色憂情苦,予告之曰:令嗣當出痘時,精神爽健,氣色光晶,年壽明潤,印堂黃光,壽相,又順候,其痘必疏,不須醫治,毋疑慮也。
頃之果出痘甚疏,未藥愈。
發散為陽收斂陰,始終一氣自流行, 試觀春夏多蕃秀,才到中秋少發榮。
嘗論痘之症,乃人身中一陽之氣,始於發生,終於收斂,流行遞變,以至於盡。
譬諸草木,春生夏長,秋實冬藏,皆此一陽之氣自為始終者也。
故治痘者,先要識得此氣,其來不可禦,其序不可紊,盡其裁成輔相之道,以左右民,然後謂之良醫也。
所謂道者,明於陰陽,和於術數也。
蓋天食人以五氣,寒熱溫涼平也;地食人以五味,辛甘酸苦鹹也。
天有陰陽,故溫熱為陽,而寒涼為陰;地有陰陽,故辛甘為陽,而酸苦鹹為陰。
一物之中,亦有陰陽,故氣薄者,陽中之陽,厚者,陽中之陰;味薄者,陰中之陽,厚者,陰中之陰。
清陽升浮,發腠理而實四肢;濁陰降沉,走五臟而歸六腑。
所謂明於陰陽者,此也。
至於立方之旨,如辛甘發散為陽,則用辛涼甘寒之劑,味雖陽而氣則陰也;酸苦湧洩為陰,則用酸熱苦溫之劑,味雖陰而氣則陽也。
氣味相和,陰陽相濟,必使陽毒之氣順其流行之勢,而不失其遞變之序。
始於春夏,終於秋冬,所謂和於術數者,此也。
今之醫痘者,辛甘溫熱之群聚,偏於陽而不知濟之以陰;酸苦寒涼之合同,偏於陰而不知濟之以陽。
使痘之氣有春無秋,有冬無夏,是皆昧於陰陽之理,不知術數之奧,以夭人命,醫雲乎哉! 首尾汗下謂不宜,尋常執著豈通醫, 若分虛實能權變,可奪乾坤造化機。
首尾不可汗下,古人必有所為而發。
今徒拘執不可汗下之言,設若遇外感寒邪,腠理閉密,其出不快,其發不透,不與辛甘發散之劑,寧無壅遏之患乎?又如大小便秘結者,不與苦寒洩利之劑,寧無脹滿煩躁乎?但察其虛實,與時權變,可汗即汗,可下即下,中病則已,勿過其制,然後謂之通醫。
邑訓導馬公順,蜀人也,一孫五歲出痘,至八九日膿成將靨,忽腹痛煩哭,大便秘,馬駭甚。
予曰:此結糞也,當急下之。
馬公曰:痘瘡首尾不可下,今當收靨,中氣要實,敢下耶?予思不急下,加腹脹、氣喘且不救。
乃作桂枝湯,暗入酒蒸大黃,煎服,下燥糞,腹痛即止,痘靨而安。
馬公知之,謝曰:非子通變,幾誤此孫。
痘瘡無病勿服藥,實實虛虛不可錯, 幾多狂瞽昧經文,壁上安鼠翻成惡。
痘瘡一科,自始至終如無病者,不可服藥。
古人雲:無病服藥,如壁中安鼠。
試確論也。
蓋治病之工,隻有補瀉二法,果虛則補之可也,若元氣素厚,穀氣素強者,而復補之,則有實實之變。
果實而瀉之可也,若元氣素薄,穀氣素弱者,而復瀉之,則有虛虛之變。
如此之類,豈不為壁中安鼠者乎?今之業醫者,但思醫不用藥,何以為功而取利也,不論虛實,妄投藥餌,幸而中病則大言以彰其功,一有誤焉,則掩飾其過而推託於命矣。
痘疹傷寒疑似間,古人分證可相參, 莫將汗劑先輕試,發散惟令表裡安。
瘡疹發熱與傷寒相似,但傷寒隻見一經形症,若痘瘡則五臟之症皆見。
如呵欠頓悶,肝症也;乍涼乍熱,手足梢冷,多睡,脾症也;面燥腮赤,咳嗽,噴嚏,肺症也;驚悸,心症也;骩涼耳涼,腎之平症也。
如初發熱,疑似之時,不可遽用發汗之劑,如麻黃桂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