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二
關燈
小
中
大
所觸也。
如瘡色不變,又無他症,此必有因,但俟自定。
其有目瞑息微,四肢僵直,口噤瘡壞,昏睡不醒者,此真氣將脫,魂魄欲離之兆,又不可作靜論也。
痛癢 諸痛為實,諸癢為虛。
謂之實者,邪氣實也;謂之虛者,正氣虛也。
又瘡疹為火,火盛則痛,火微則癢,故常作痛者,此邪氣之實也。
蓋痘瘡之毒,發於皮膚肌肉之間,氣以束之,血以潤之,醞釀其毒,以抵於化,正氣周旋而不捨,毒氣變化而未成,鬱而作痛,此其常也。
毒化膿成,其痛自止。
若肉如刀割,膚如錐刺,一向痛而不止,大叫多哭,此則皮傷肉敗,不勝其毒,又痛之變也。
常作癢者,此正氣之虛也。
經曰:胃者,水穀之海,六腑之大原也。
五味入口,藏於胃以養五臟。
胃氣既虛,則水穀不化,津液內竭,不能輸精於皮毛,氣失其衛,血失其榮,不能醞釀,毒氣以至於成,使毒氣浮沉隱伏,聚散倏忽,灼於皮毛,所以癢也。
此其為異,補其氣血,和中托裡,其癢必止。
若一向瘙癢,時甚一時,爬抓破壞,皮脫肉坑者,此毒氣內陷,正氣外脫,不旋踵而告變矣。
如先痛後癢,此常候也。
蓋先則毒未解化,其火正盛,宜爾作痛,厥後膿成毒解,火氣漸微,宜爾作癢也。
老嫩 嘗觀朝華之草,夕而零落;松柏之堅,淩冬不凋。
夫以草木堅脆不同,堅者難壞,脆者易傷,況於人質有厚薄,氣有強弱耶?彼瘡痘之毒,喜老而惡嫩。
蒼蠟嬌紅,色之老嫩也;緊實虛浮,形之老嫩也;濃濁清淡,漿之老嫩也;堅厚軟薄,痂之老嫩也。
老嫩之故,衛氣主之。
經曰:衛氣者,所以溫分肉,充皮膚,肥腠理,司開闔者也。
是故衛氣強則分肉堅,皮膚厚,腠理密,而開闔得也。
所以收斂禁束,制其毒而使不得以放肆。
故色蒼而形緊而實,漿濃而濁,痂厚而堅,自然易壯易靨,雖有邪風穢毒,弗能害也。
如衛氣弱則分肉脆,皮膚薄,腠理疏,而開闔失也。
所以不勝其毒,而毒得以恣其猖狂之性。
故色嬌而紅,形虛而浮,漿清而淡,痂軟而薄,易破難靨,不待邪風穢氣而先敗害矣。
觀夫瘡之老嫩,則氣不可不養也。
榮枯 夫物濕則潤澤,燥則乾枯,榮枯之分,血實主之。
故血者,所以榮陰陽,濡皮毛,流關節也。
瘡本疏者,血不在多而易充足;瘡本稠密,貴乎血之有餘矣。
苟血有餘,則經脈流行,淪於肌膚,浹於皮毛,灌溉滋潤,肥澤長養,自然形色鮮明,根窠紅活也。
如血不足,則經脈壅遏,窠囊空虛,黑燥而不鮮明也,枯萎而不肥澤也,皮膚皴揭而啟裂也。
經曰:諸澀枯涸,幹勁皴揭,皆屬於燥。
又曰:燥勝則乾。
由其人血常不足,加之以毒火熏灼,反兼燥金之化,精血並竭,是以有此症也。
法宜活血養液,散火解毒,清金潤燥,則乾涸可回。
觀夫瘡之榮枯,而得養血之理。
其或濕氣太過,瘡本浸淫,犯之則破,潰爛難靨者,此又火極而兼水化也。
脾強則生,脾弱則死。
善惡 夫良工者,必知瘡之善惡,善則就之,惡則去之。
瘡痘之症,有五善,有七惡。
五善者:飲食如常,一善也;大小便調,二善也;瘡紅活堅實,三善也;脈靜身涼,手足和暖,四善也;語聲清亮,動止安寧,五善也。
五善之證,不能悉俱,但得一二,自然清吉。
七惡者:煩躁悶亂,譫妄恍惚者,一惡也;嘔啘瀉利,飲食不能者,二惡也;瘡青乾黑陷,癢塌破爛者,三惡也;頭面預腫,鼻塞目閉唇裂者,四惡也;喉舌潰爛,食入則咳,水入則嗆者,五惡也;寒戰咬牙,聲啞色黯者,六惡也;腹脹喘促,四肢逆冷者,七惡也。
七惡之中,但見一症,勢不可為。
七惡之外,復有渾身血泡,心腹刺痛,陷伏不出,便溺皆血,尋衣撮空者,是又卒死之候也。
始終 治痘之法,貴乎謹之於始,而慮其所終,庶無後日之悔。
經曰:上工治未病,中工治將病,下工治已病。
未病施治,十全八九,治將病者,十全四五,治已病者,功莫能施。
發熱之初,大熱渴煩,大便秘,腹痛腰痛,鼻乾唇燥,驚悸譫妄,此毒氣鬱遏於內,即當防其伏而不出也。
吐利不止,即防其中氣虛弱,不能助瘡成就,或緻倒陷也。
故熱則解之,便秘則利之,驚則平之,吐利則止之。
且如初出一點血,此春之氣,發生之令也;至於起發,此夏之氣,長養之令也;水化為漿,此秋之氣,成實之令也;膿乾結靨,此冬之氣,閉藏之令也。
初出而便有水,將發而便戴漿,膿未成而便收靨,此未至而至,謂之太過,必有陷伏,發表托裡,解毒切不可緩。
應出不出,應起不起,應收不收,此當至而不至,謂之不及,必責以氣衰血微,而勻氣活血解毒之法,不可不急施也,又如初出色豔者,皮嫩,皮嫩則易破,當防其癢塌也;相聚成塊者,不可謂之疏,此有伏也;殼空無水者,後必發癰:頭面預腫者,防其易消而倒陷,咽痛者急解之,防其失聲、嗆喉也;中多水泡者,後必自利;目澀淚出者,防其有膚翳也;頻更衣者,防其倒靨。
瘡破不結痂,此倒靨也。
堯夫雲:與其病後才服藥,孰若病前能自防,其此之謂歟!
如瘡色不變,又無他症,此必有因,但俟自定。
其有目瞑息微,四肢僵直,口噤瘡壞,昏睡不醒者,此真氣將脫,魂魄欲離之兆,又不可作靜論也。
痛癢 諸痛為實,諸癢為虛。
謂之實者,邪氣實也;謂之虛者,正氣虛也。
又瘡疹為火,火盛則痛,火微則癢,故常作痛者,此邪氣之實也。
蓋痘瘡之毒,發於皮膚肌肉之間,氣以束之,血以潤之,醞釀其毒,以抵於化,正氣周旋而不捨,毒氣變化而未成,鬱而作痛,此其常也。
毒化膿成,其痛自止。
若肉如刀割,膚如錐刺,一向痛而不止,大叫多哭,此則皮傷肉敗,不勝其毒,又痛之變也。
常作癢者,此正氣之虛也。
經曰:胃者,水穀之海,六腑之大原也。
五味入口,藏於胃以養五臟。
胃氣既虛,則水穀不化,津液內竭,不能輸精於皮毛,氣失其衛,血失其榮,不能醞釀,毒氣以至於成,使毒氣浮沉隱伏,聚散倏忽,灼於皮毛,所以癢也。
此其為異,補其氣血,和中托裡,其癢必止。
若一向瘙癢,時甚一時,爬抓破壞,皮脫肉坑者,此毒氣內陷,正氣外脫,不旋踵而告變矣。
如先痛後癢,此常候也。
蓋先則毒未解化,其火正盛,宜爾作痛,厥後膿成毒解,火氣漸微,宜爾作癢也。
老嫩 嘗觀朝華之草,夕而零落;松柏之堅,淩冬不凋。
夫以草木堅脆不同,堅者難壞,脆者易傷,況於人質有厚薄,氣有強弱耶?彼瘡痘之毒,喜老而惡嫩。
蒼蠟嬌紅,色之老嫩也;緊實虛浮,形之老嫩也;濃濁清淡,漿之老嫩也;堅厚軟薄,痂之老嫩也。
老嫩之故,衛氣主之。
經曰:衛氣者,所以溫分肉,充皮膚,肥腠理,司開闔者也。
是故衛氣強則分肉堅,皮膚厚,腠理密,而開闔得也。
所以收斂禁束,制其毒而使不得以放肆。
故色蒼而形緊而實,漿濃而濁,痂厚而堅,自然易壯易靨,雖有邪風穢毒,弗能害也。
如衛氣弱則分肉脆,皮膚薄,腠理疏,而開闔失也。
所以不勝其毒,而毒得以恣其猖狂之性。
故色嬌而紅,形虛而浮,漿清而淡,痂軟而薄,易破難靨,不待邪風穢氣而先敗害矣。
觀夫瘡之老嫩,則氣不可不養也。
榮枯 夫物濕則潤澤,燥則乾枯,榮枯之分,血實主之。
故血者,所以榮陰陽,濡皮毛,流關節也。
瘡本疏者,血不在多而易充足;瘡本稠密,貴乎血之有餘矣。
苟血有餘,則經脈流行,淪於肌膚,浹於皮毛,灌溉滋潤,肥澤長養,自然形色鮮明,根窠紅活也。
如血不足,則經脈壅遏,窠囊空虛,黑燥而不鮮明也,枯萎而不肥澤也,皮膚皴揭而啟裂也。
經曰:諸澀枯涸,幹勁皴揭,皆屬於燥。
又曰:燥勝則乾。
由其人血常不足,加之以毒火熏灼,反兼燥金之化,精血並竭,是以有此症也。
法宜活血養液,散火解毒,清金潤燥,則乾涸可回。
觀夫瘡之榮枯,而得養血之理。
其或濕氣太過,瘡本浸淫,犯之則破,潰爛難靨者,此又火極而兼水化也。
脾強則生,脾弱則死。
善惡 夫良工者,必知瘡之善惡,善則就之,惡則去之。
瘡痘之症,有五善,有七惡。
五善者:飲食如常,一善也;大小便調,二善也;瘡紅活堅實,三善也;脈靜身涼,手足和暖,四善也;語聲清亮,動止安寧,五善也。
五善之證,不能悉俱,但得一二,自然清吉。
七惡者:煩躁悶亂,譫妄恍惚者,一惡也;嘔啘瀉利,飲食不能者,二惡也;瘡青乾黑陷,癢塌破爛者,三惡也;頭面預腫,鼻塞目閉唇裂者,四惡也;喉舌潰爛,食入則咳,水入則嗆者,五惡也;寒戰咬牙,聲啞色黯者,六惡也;腹脹喘促,四肢逆冷者,七惡也。
七惡之中,但見一症,勢不可為。
七惡之外,復有渾身血泡,心腹刺痛,陷伏不出,便溺皆血,尋衣撮空者,是又卒死之候也。
始終 治痘之法,貴乎謹之於始,而慮其所終,庶無後日之悔。
經曰:上工治未病,中工治將病,下工治已病。
未病施治,十全八九,治將病者,十全四五,治已病者,功莫能施。
發熱之初,大熱渴煩,大便秘,腹痛腰痛,鼻乾唇燥,驚悸譫妄,此毒氣鬱遏於內,即當防其伏而不出也。
吐利不止,即防其中氣虛弱,不能助瘡成就,或緻倒陷也。
故熱則解之,便秘則利之,驚則平之,吐利則止之。
且如初出一點血,此春之氣,發生之令也;至於起發,此夏之氣,長養之令也;水化為漿,此秋之氣,成實之令也;膿乾結靨,此冬之氣,閉藏之令也。
初出而便有水,將發而便戴漿,膿未成而便收靨,此未至而至,謂之太過,必有陷伏,發表托裡,解毒切不可緩。
應出不出,應起不起,應收不收,此當至而不至,謂之不及,必責以氣衰血微,而勻氣活血解毒之法,不可不急施也,又如初出色豔者,皮嫩,皮嫩則易破,當防其癢塌也;相聚成塊者,不可謂之疏,此有伏也;殼空無水者,後必發癰:頭面預腫者,防其易消而倒陷,咽痛者急解之,防其失聲、嗆喉也;中多水泡者,後必自利;目澀淚出者,防其有膚翳也;頻更衣者,防其倒靨。
瘡破不結痂,此倒靨也。
堯夫雲:與其病後才服藥,孰若病前能自防,其此之謂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