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二
關燈
小
中
大
古人謂:瘡疹春夏為順,秋冬為逆。
春三月謂之發陳,萬物以生;夏三月謂之蕃秀,萬物以長,得其時,所以順也;秋三月謂之容平,草木萎落;冬三月謂之閉藏,蟄蟲坯戶,違其時所以逆也。
此亦語其生、長、收、藏之理,豈有春夏皆順而吉,秋冬皆逆而兇者乎?如春失養生,夏失養長,則春夏亦逆;秋能養收,冬能養藏,則秋冬亦順也。
惟痘出一般,疏密得所,不愆其期,症之順也。
痘出來雜,帶斑帶疹,稠密無縫,常失其期,症之逆也。
噫!春夏為順,秋冬為逆,古人之言,豈真拘拘於時令之說耶?蓋春夏發生之令也,秋冬殺伐之令也,痘瘡之出,起發者,得春夏之令,所以為順;陷伏者,得秋冬之令,所以為逆,其斯之謂歟?春膿疱(金剋木),夏黑陷(水剋火),秋斑(火剋金),冬疹(土剋水),為之逆者,此不經之談。
黑陷一症,四時不治,何但在於夏耶?故非其時而有是症者,氣血和平,臟腑充實,莫不皆順。
如其時而有是症者,氣血衰弱,臟虛憊者,莫不皆逆。
痘有怪變 夫痘曰聖瘡者,謂之變化莫測也。
若正而順者,自然苗而秀,秀而實,以成造化之功。
被邪而逆,則有許多怪變焉。
一曰試痘,初發熱兩三日,面上報出紅點,磊落稀疏,十分可喜也,不起發,也不灌膿,至五六日後都不見了。
其人面多青黑,精神困倦,再過兩三日後遍身發熱,其痘一齊湧出,善醫者能保其一二,其實不可治者多矣。
二曰痘母,初發熱四五日後,其痘不出,或肩背上或胸前忽然腫起一塊,小者如杯,大者如盤;又有發熱二三日後,面上遍身,其痘盡出,至起發時,中間有痘瘡三五糊塗,根腳頑硬,但見此症,多不可治。
三曰鬼痘,發熱三日出痘,又三日磊落稀疏,十分可喜,至起發時,痘頂作膿如綠豆色,根腳紅圈戴豔,至六七日後,其瘡自破,個個深孔如錢鏨中心之狀,必不可救。
又有一等,起發之時,忽有瘡頂變黑,撫之則痛者,急以法救之,以待傳開,不可活矣。
四曰爛痘,初出之時,十分可喜,至於起發作膿之時,自然潰爛破損,此病甚危。
五曰幹痘,出形之後,細密混雜,如疹如疥,皮膚乾燥,瘡頭焦黑,不能起發而死。
六曰空痘,出現時好,起發時好,隻到灌膿之時卻不作膿,一片空殼,此症若不死,必發癰毒,大抵不可活者多矣。
七曰生痘,痘瘡之出,即如枝頭之果,以漸成熟。
今起發之時,中心平陷,再不滿頂。
至於作膿之時,四圍紅紫,尤是生血,不化膿漿,其期已過,不見成熟之色,此症必死。
虛實 不知虛實者,不可以為工。
經曰:無虛虛,無實實。
虛實之分,不可不知也。
經曰:必先度其形之肥瘠,以調其氣之虛實。
此以形體別虛實也。
又曰:谷盛氣盛,谷虛氣虛。
此以飲食別虛實也。
又曰:脈實血實,脈虛血虛。
此以血脈別虛實也。
又曰:邪氣盛則實,精氣奪則虛。
此以邪正別虛實也。
大抵實者,邪氣實也;虛者,正氣虛也。
經曰:邪之所湊,其氣必虛。
留而不去,其病則實是也。
又雲:五實死者,謂邪氣之實也;五虛死者,謂正氣之虛也。
瘡痘之症,其人形體肥健,飲食能多,六脈洪實,素無疾病,大便如常,瘡色紅潤者,此表裡正氣俱實也,不須服藥。
若形體羸怯,素多疾病,飲食減少,六脈微弱,吐利頻頻,瘡色淡嫩,若此,表裡正氣俱虛也,陳氏溫補之法可用。
如瘡熱太盛,焮腫痛脹,大熱不退,煩渴昏睡,大小便秘,此表裡邪氣俱實也,錢氏涼瀉之法可用;如瘡本稠密,焮發紅活,吐利不食者,此表虛裡實也,於補湯中加解毒藥;如瘡色淡白,發不透滿,大小便秘,浩飲大嚼者,此裡實表虛也,於解利中加發散藥。
又如瘡痛者,邪氣實也,當活血以開其鬱。
若痛如刀剜,悶亂大叫者,勿治。
瘡癢者,正氣虛也,當補氣以燥其濕。
如爬搔不定,破爛皮脫者,勿治。
灰白者,氣虛也,參耆之功為大;乾燥者,血虛也,歸芎之力宜多。
虛則補之,實則瀉之,中病則已,無過其制,此治之權衡也。
若本實而反補之,則毒氣彌盛,或為潰爛,或為癰腫,或為目病,或為咽瘡,或為失血,皆補之過也。
如本虛而反瀉之,則正氣益虛,或為吐,為利,為厥逆,皆瀉之過也。
經曰:毋緻邪,毋失正,絕人長命。
其此之謂歟! 動靜 凡物得其平則靜,失其平則動。
經曰:陽氣者,靜則養神。
柔則養筋。
又曰:陰氣者,靜則神藏,躁則消亡。
夫患痘者,陰陽俱病,息欲其勻,語欲其少,寐欲其定,寤欲其寧,飢則索食,渴則少飲,觸其瘡則吟,拂其欲則鳴,此平人之候,神清氣定,謂之靜而吉也。
如呻者,身有苦也;自語者,神不清也;喘粗者,內熱也;腸鳴者,瀉也;坐臥不定者,心煩也;啼叫不止者,痛也;搖頭者,風也;指欲搔者,癢也;咽物難者,咽痛也;咬牙者,必肝熱也。
若悶亂躁擾,譫妄昏眩,如見鬼狀,搖頭扭項,手舞足擲,目睛上翻,寒戰咬牙,語音不出,則皆死候矣。
如病向靜,忽作擾動者,異也,以法求之。
如瘡色變,無他候者,此戾氣
春三月謂之發陳,萬物以生;夏三月謂之蕃秀,萬物以長,得其時,所以順也;秋三月謂之容平,草木萎落;冬三月謂之閉藏,蟄蟲坯戶,違其時所以逆也。
此亦語其生、長、收、藏之理,豈有春夏皆順而吉,秋冬皆逆而兇者乎?如春失養生,夏失養長,則春夏亦逆;秋能養收,冬能養藏,則秋冬亦順也。
惟痘出一般,疏密得所,不愆其期,症之順也。
痘出來雜,帶斑帶疹,稠密無縫,常失其期,症之逆也。
噫!春夏為順,秋冬為逆,古人之言,豈真拘拘於時令之說耶?蓋春夏發生之令也,秋冬殺伐之令也,痘瘡之出,起發者,得春夏之令,所以為順;陷伏者,得秋冬之令,所以為逆,其斯之謂歟?春膿疱(金剋木),夏黑陷(水剋火),秋斑(火剋金),冬疹(土剋水),為之逆者,此不經之談。
黑陷一症,四時不治,何但在於夏耶?故非其時而有是症者,氣血和平,臟腑充實,莫不皆順。
如其時而有是症者,氣血衰弱,臟虛憊者,莫不皆逆。
痘有怪變 夫痘曰聖瘡者,謂之變化莫測也。
若正而順者,自然苗而秀,秀而實,以成造化之功。
被邪而逆,則有許多怪變焉。
一曰試痘,初發熱兩三日,面上報出紅點,磊落稀疏,十分可喜也,不起發,也不灌膿,至五六日後都不見了。
其人面多青黑,精神困倦,再過兩三日後遍身發熱,其痘一齊湧出,善醫者能保其一二,其實不可治者多矣。
二曰痘母,初發熱四五日後,其痘不出,或肩背上或胸前忽然腫起一塊,小者如杯,大者如盤;又有發熱二三日後,面上遍身,其痘盡出,至起發時,中間有痘瘡三五糊塗,根腳頑硬,但見此症,多不可治。
三曰鬼痘,發熱三日出痘,又三日磊落稀疏,十分可喜,至起發時,痘頂作膿如綠豆色,根腳紅圈戴豔,至六七日後,其瘡自破,個個深孔如錢鏨中心之狀,必不可救。
又有一等,起發之時,忽有瘡頂變黑,撫之則痛者,急以法救之,以待傳開,不可活矣。
四曰爛痘,初出之時,十分可喜,至於起發作膿之時,自然潰爛破損,此病甚危。
五曰幹痘,出形之後,細密混雜,如疹如疥,皮膚乾燥,瘡頭焦黑,不能起發而死。
六曰空痘,出現時好,起發時好,隻到灌膿之時卻不作膿,一片空殼,此症若不死,必發癰毒,大抵不可活者多矣。
七曰生痘,痘瘡之出,即如枝頭之果,以漸成熟。
今起發之時,中心平陷,再不滿頂。
至於作膿之時,四圍紅紫,尤是生血,不化膿漿,其期已過,不見成熟之色,此症必死。
虛實 不知虛實者,不可以為工。
經曰:無虛虛,無實實。
虛實之分,不可不知也。
經曰:必先度其形之肥瘠,以調其氣之虛實。
此以形體別虛實也。
又曰:谷盛氣盛,谷虛氣虛。
此以飲食別虛實也。
又曰:脈實血實,脈虛血虛。
此以血脈別虛實也。
又曰:邪氣盛則實,精氣奪則虛。
此以邪正別虛實也。
大抵實者,邪氣實也;虛者,正氣虛也。
經曰:邪之所湊,其氣必虛。
留而不去,其病則實是也。
又雲:五實死者,謂邪氣之實也;五虛死者,謂正氣之虛也。
瘡痘之症,其人形體肥健,飲食能多,六脈洪實,素無疾病,大便如常,瘡色紅潤者,此表裡正氣俱實也,不須服藥。
若形體羸怯,素多疾病,飲食減少,六脈微弱,吐利頻頻,瘡色淡嫩,若此,表裡正氣俱虛也,陳氏溫補之法可用。
如瘡熱太盛,焮腫痛脹,大熱不退,煩渴昏睡,大小便秘,此表裡邪氣俱實也,錢氏涼瀉之法可用;如瘡本稠密,焮發紅活,吐利不食者,此表虛裡實也,於補湯中加解毒藥;如瘡色淡白,發不透滿,大小便秘,浩飲大嚼者,此裡實表虛也,於解利中加發散藥。
又如瘡痛者,邪氣實也,當活血以開其鬱。
若痛如刀剜,悶亂大叫者,勿治。
瘡癢者,正氣虛也,當補氣以燥其濕。
如爬搔不定,破爛皮脫者,勿治。
灰白者,氣虛也,參耆之功為大;乾燥者,血虛也,歸芎之力宜多。
虛則補之,實則瀉之,中病則已,無過其制,此治之權衡也。
若本實而反補之,則毒氣彌盛,或為潰爛,或為癰腫,或為目病,或為咽瘡,或為失血,皆補之過也。
如本虛而反瀉之,則正氣益虛,或為吐,為利,為厥逆,皆瀉之過也。
經曰:毋緻邪,毋失正,絕人長命。
其此之謂歟! 動靜 凡物得其平則靜,失其平則動。
經曰:陽氣者,靜則養神。
柔則養筋。
又曰:陰氣者,靜則神藏,躁則消亡。
夫患痘者,陰陽俱病,息欲其勻,語欲其少,寐欲其定,寤欲其寧,飢則索食,渴則少飲,觸其瘡則吟,拂其欲則鳴,此平人之候,神清氣定,謂之靜而吉也。
如呻者,身有苦也;自語者,神不清也;喘粗者,內熱也;腸鳴者,瀉也;坐臥不定者,心煩也;啼叫不止者,痛也;搖頭者,風也;指欲搔者,癢也;咽物難者,咽痛也;咬牙者,必肝熱也。
若悶亂躁擾,譫妄昏眩,如見鬼狀,搖頭扭項,手舞足擲,目睛上翻,寒戰咬牙,語音不出,則皆死候矣。
如病向靜,忽作擾動者,異也,以法求之。
如瘡色變,無他候者,此戾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