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下
關燈
小
中
大
熱補?謬不待言,但下症不明,姑以清涼之藥,加熟軍以解藥毒,因其腹中如有物狀,少加枳、樸,服後遂下血塊,方悟為蓄血症也。
但不知本系血症,亦不知誤投溫熱所緻,茲後遂用導瘀理氣涼血之品,漸加脾藥下血半月,至末一次,下瘀血半缽,隨暈絕,灌參湯二錢復蘇,茲後並無血下,繼以脾胃藥收功。
蓋蓄血症有譫妄,如狂,喜忘,屎黑,小便利,發黃,腹硬痛,漱水不欲咽,脈沉結等症,此症小便反疼,餘症並無,實難辨也。
若不細心體察,能免誤乎? 丁繼寬疫症一案第十六 誤醫赤晨之醫,醫赤晨大郎繼寬,不可沒其功也。
繼寬同時染疫,汗後不解,脈較赤晨少健,浮沉著中,腹不硬痛,舌生灰色潤胎。
書雲:「黑潤胎,屬虛寒。
」從未有言灰色潤胎,當用硝、黃者,予不敢下,亦不敢補,惟用清法,俟其變症。
彼以大承氣湯下之,下後胎少退,熱少止,仍不思食,兩日不下,灰胎腹生,又下之,所下皆膠滯之物,如此下五六次方愈。
此症此脈此治法,彼雲亦未經過,乃出心裁。
予始服其才識,後見誤醫赤晨,又竊怪其粗庸。
雖然,辨繼寬症易、辨赤晨症難也。
繼寬年方二十,未娶,酒量食量皆佳,非實症而何?赤晨年已五十,勞心焦思,八口待食,敢作實症治乎?是知此二症,脈症皆不可憑,惟以意消息得之。
醫之為道難矣! 王益貞痰瘧不治一案第十七 重侄益貞,年將五十,患痰瘧,時咳膠痰甚多,有一結氣,上則咳甚,而胸脅無病,下則咳止,胸脅不快,呃逆不時,舌厚灰色潤胎,予治以清痰下氣解表之藥,漸愈。
因多食經宿酥油燒餅,遂復,餘隻消導,不敢攻下,終未愈。
轉薦朱笠葊治之,亦不效,終斃。
須知此亦系下症,與繼寬大同小異,二人之舌無異者,皆善飲酒。
想痰滯之胎,非燥屎之胎?書雲:「黑胎屬虛寒。
」此症終未遇,縱有此症,必黑而薄,決不灰而厚也。
然赤晨蓄血症,舌胎又何得黑影乎?噫,微矣哉! 繆子尚母感寒一案第十八 繆子尚母年七十,夏月感寒。
予視時,已過七日矣。
微渴,思熱飲,二便如常,舌白胎,厚如積粉,清晨猶惡寒,少陽症也。
右脈勝於左,裡症重於表也。
以大柴胡湯加熟軍微下之。
服至三帖,惡寒止,四帖,內熱止,共行稀糞六遍,表裡俱解而愈。
感寒白胎,原系少陽症,但未見如此之厚。
《溫疫論》雲:「邪在募原,當舌見白胎。
邪重者,胎如積粉。
」豈重疫而兼感寒者耶?若然,則年老之人,何能延至十數日尚愈乎?若雲積滯之胎,則胸膈並不硬痛。
噫,此所以難辨矣! 徐芝三舌黑胎一案第十九 傷寒時疫舌胎黃者,胃實可下。
燥者,胃將幹,急下之。
黑者,胃已爛,不可治。
姨兄徐芝三,屢食角黍,復感寒舌胎黑而厚,光如京墨,然不燥猶能伸縮,脈滑數有力,人事清楚。
論舌則不可治,論脈與人事則可治,遂以白虎湯合小承氣湯治之,少頃自汗,繼以大便而愈。
胃既不爛,舌何以黑?妙在黑而光,且不燥,故胃未爛耳。
此又舌胎之一奇也。
細憶所驗諸舌胎,或白,或黃,或黑,或灰色但厚者,皆系實症。
稀而流者,雖實亦虛症也。
潤以茶水,雖幹而能伸縮者可治,不能伸縮者,不可治也。
舌乾下後津液不生者,亦死症也。
雖然,於不可把握之中,而實亦有把握之機在焉。
若非閱歷深久,何能知此? 漁人六月感寒用麻桂一案第二十 予昔餬口海澨,時六月,漁船往海取魚,適雷雨大作,漁人皆著單衣,感寒者十中八九,予舍時從症,盡以麻黃湯加減發汗,有周姓粗知醫道,竊議之。
見人人盡愈,詰予曰:「六月用麻桂,有本乎?」予曰:「醫者,意也。
仲景必因病立方,豈隨時定劑?有是病,便服是方,焉可執乎?蓋汪洋萬裡,雷雨大作,寒氣不異冬月,況著單衣,感寒為何如哉?故予盡以麻黃湯加減取汗而愈者,意也。
得其意,即本也。
若必事事親見,方為有本,則日亦不足矣。
」 張婦感寒一案第二十一 前有下症當以舌胎為憑之論,茲又有舌胎不足為憑之驗矣。
張婦春初感寒,表未解,一醫用三黃石膏湯四五帖,轉增危困,至十二朝,方延予視。
左脈甚弱,右脈少強,皆微數無力,舌乾無胎無刺,全似津液不生之虛幹舌,按胃口微痛,不按則不能,三日前曾食飯一碗,病初瀉下數行,問其病情,耳聾不知。
若以脈與舌斷之,症屬不治。
然年少素無他疾,不當有此虛症,且神情不亂,予舍脈舌而斷之以理,以小柴胡合小承氣湯與之。
未愈,轉治於蔣天邑。
天邑以予方加倍,一服全愈。
前潘國彩有此舌而下愈者,乃膏粱善飲之人,必有痰飲,故有此舌也。
此乃藜藿之婦,痰飲何來?想因過服涼藥,凝伏太甚,火氣不能上達於舌耳。
彼脈大而有力者,因誤服熱藥,此脈小而無力者,因誤服涼藥,然外有寒熱之殊,其內伏火則一,故皆脈數舌乾,攻下而愈也。
蔣星弁僕人時疫一案第二十二 蔣星弁僕人,廿餘歲,仲秋患疫,一醫始以麻黃湯發汗,終無汗,一醫數下之,皆稀糞,不愈,予視時,已過經矣。
肚皮黏腹,譫語,口渴,舌無胎,脈虛數,屢服清火藥,小便已白,而餘症不解,但臍下築築動氣,失氣甚臭,大腸必有結糞也。
以大承氣湯小其制,下結糞數十枚,繼自汗而愈。
此症舌無胎,小便已白,脈小數無力,肚皮黏腹,全似虛症,惟譫語,失氣甚臭,無汗,臍下跳動,是為下症。
《內經》「臍下動氣,不可汗下」之語,不可泥也。
繆端生感寒兼積痰一案第二十三 繆端生年五十餘,季秋初旬感寒,自以三合湯解表,遂時時汗出,脈不數,重按全無,舌微白,微渴,人事清楚,失氣不臭,但胃口飽悶,咳吐膠痰,舊有頭痛症,痛作無時,汗出則愈,然已過經,外感全無,乃痰厥頭疼也。
痰厥時,則經絡壅塞,汗出,則經絡少通而痰下,故愈。
予因年高,且脈症皆虛,雖胃口飽悶,不敢用承氣湯,以平胃、二陳,加枳、桔、蔞仁、射幹、熟大黃與之。
數帖咳止,而飽悶如常,大便不通,加玄明粉,二帖,亦不通。
改用滾痰丸四錢,下白物闊二指,長二指者兩塊,又服三錢,下痰滯甚多,但小便清晨仍赤,時欲昏去,恐虛脫,隻得令進稀粥,然不大餓,大便復半月不通,腹中攻注,始終失氣不臭,導以蜜箭二條,出結糞十數枚,仍用熟大黃、檳榔、枳殼、玄明粉等,連服二帖,再導蜜箭,方下薄糞。
腹中攻注終不清,復零進滾痰丸兩許,下厚痰數碗,胃中尚有硬處,然痰無盡攻之理,以六君子湯合三子養親湯,重加花粉,直服至小便白,方用歸芍六君子湯調理。
平時皆有微汗,至十一月二十五日冬至,時已臥床八十天矣。
於二十二日,忽大汗,三晝夜不止,至冬至日方止,渾身俱發青點,大小不一,復延餘視。
予問食量並內症何如?彼雲一宿可食七頓,每頓食粥二小碗,餘症並無。
予答不必服藥,亦不必往視,當自愈,後果俱結薄痂而愈。
此因正氣已充,兼之天地一陽之氣來復,而平時因痰壅滯之物自出,即前汗出頭痛則愈之義也。
共約用生熟軍三兩,元明粉一兩,滾痰丸三兩,下數十行,去膠痰結糞一大盆。
此症脈症皆虛,惟胃口飽悶,腹中攻痛為實,總緣痰症多怪症怪脈也。
然痰症每多人事不明,而此反清楚,久病大汗不止為亡陽,而此卻發斑,青斑為胃爛,而此反屬病愈,種種奧理,則又非淺識所能解矣! 錢守國妻虛疫一案第二十四 錢守國妻病疫,服他醫藥數帖不效,餘視雖年少體壯,診脈甚弱,日夜瀉數次,舌無胎,不大思飲,時微汗,胃不硬痛,餘以補中益氣湯,當歸換白芍,數帖而愈。
若謂溫疫無補法,則殺人矣。
梁母虛疫一案第二十五 梁宏九令堂,母死染疫脈數而弱,寸口帶促,予與以清暑藥,不效。
復延一老醫時疫者,以為溫疫無補法,大劑白虎湯與之,煩躁更甚。
後延吳克憲先生,先以附子連理湯救其失,次以參、耆、朮、草、麥冬、五味而愈。
何四兄虛感寒一案第二十六 何四兄冬月感寒,六脈微弱,舌淨,不渴,不飢,小便微黃而清,胃無痞滿,微喘而嗽,虛症也。
前醫尚有藥二帖,令服盡再診視。
予取視之,乃清肺平胃發散之品,若服盡,則難救治矣。
予用補中益氣湯,因過服涼藥,少加薑、桂以救其失,二帖而愈。
王禹訓內人虛疫不治一案第二十七 王禹訓內人,母死染疫,脈大鼓指,予以溫疫藥治之,後忽脈變小弱,人事不清,舌上卷,七日而逝。
以上數症觀之,凡內傷復感時疫者,雖脈促,脈鼓指,猶未可遽斷為實症也。
是知脈促與鼓指者,非真也。
假也。
緣脈道不能體會故也。
可不慎哉,可不懼哉? 丁圬者虛疫不治一案第二十八 丁圬者,初夏染疫,予視時,已經八天。
無汗,脈小數無力,胃先不寬,醫已下過,大小腹皆軟,舌胎黃潤而薄,雖飲冷不多,多痰,齒縫出血不上,然人事清明,舌能伸縮而語,雖虛非死症也。
予憐其貧,送以六味地黃湯加牛膝、鬱金、貝母、麥冬之方。
前醫以為不然,仍投以三黃、石膏、犀角之劑,數帖而斃。
先兄虛感寒不治一案第二十九 先兄痢初愈感寒,脈小數而弱,時惡寒熱,微汗,予以為虛。
時予初業醫,不敢專,請他醫兼視。
先兄適飲番瓜湯,醫視舌黃誤認為胎,惟以無參小柴胡湯,反覆治之而斃。
死之時,遺言清明,醫方悔為虛症也。
哀哉! 予與內子虛疫合案第三十 予夫婦辛巳歲,母方逝,即同染疫,一醫與予以發汗藥,衣被皆濕,病毫不退,脈浮數無力。
予素有陰虛失血症,口漸出血微渴,予令諸生多飲天水茶,與溺頻飲之。
漸次清明,因久不大便,不思食,然無下症,一醫以滾痰丸,取結糞數枚而思食。
又一醫與內子小柴胡湯一帖,即稀糞不禁,不省人事。
復延吳天諭診視,予言素有脾虛症,隨與補中益氣湯而愈。
是知凡病當因人而施,先固其本,不可專治標病也。
徐明子虛感寒不治一案第三十一 徐明子,素有弱疾,大肉瘦盡,復感寒,舌黃胎,薄而流轉,如荷珠狀,脈數而弱,口渴,予不敢治,他醫治之終斃。
是知黃胎亦有虛症者。
十三總族媳虛感寒不治一案第三十二 十三總族媳感寒,四日汗愈。
會大風雨,垣頹,復感寒至八日,方延予視。
舌白乾胎而短,譫語,唇裂,口內全無津液,不渴,胸下微痛而軟,四五日不大便,小便尚有,左脈欲絕,右脈豁大,予思舌乾當黃當渴,今反白而不思飲者,氣虛液槁也。
舌燥譫語,脈當沉數,反豁大者,亡陽之漸也。
唇裂者,亦虛火泛溢也。
雖小便尚有,本屬虛症,無實火,不得以此斷為可治之症。
種種虛症,雖四五日不大便,胃口微痛,敢下乎?縱欲治之,亦系生脈散。
凡遇
但不知本系血症,亦不知誤投溫熱所緻,茲後遂用導瘀理氣涼血之品,漸加脾藥下血半月,至末一次,下瘀血半缽,隨暈絕,灌參湯二錢復蘇,茲後並無血下,繼以脾胃藥收功。
蓋蓄血症有譫妄,如狂,喜忘,屎黑,小便利,發黃,腹硬痛,漱水不欲咽,脈沉結等症,此症小便反疼,餘症並無,實難辨也。
若不細心體察,能免誤乎? 丁繼寬疫症一案第十六 誤醫赤晨之醫,醫赤晨大郎繼寬,不可沒其功也。
繼寬同時染疫,汗後不解,脈較赤晨少健,浮沉著中,腹不硬痛,舌生灰色潤胎。
書雲:「黑潤胎,屬虛寒。
」從未有言灰色潤胎,當用硝、黃者,予不敢下,亦不敢補,惟用清法,俟其變症。
彼以大承氣湯下之,下後胎少退,熱少止,仍不思食,兩日不下,灰胎腹生,又下之,所下皆膠滯之物,如此下五六次方愈。
此症此脈此治法,彼雲亦未經過,乃出心裁。
予始服其才識,後見誤醫赤晨,又竊怪其粗庸。
雖然,辨繼寬症易、辨赤晨症難也。
繼寬年方二十,未娶,酒量食量皆佳,非實症而何?赤晨年已五十,勞心焦思,八口待食,敢作實症治乎?是知此二症,脈症皆不可憑,惟以意消息得之。
醫之為道難矣! 王益貞痰瘧不治一案第十七 重侄益貞,年將五十,患痰瘧,時咳膠痰甚多,有一結氣,上則咳甚,而胸脅無病,下則咳止,胸脅不快,呃逆不時,舌厚灰色潤胎,予治以清痰下氣解表之藥,漸愈。
因多食經宿酥油燒餅,遂復,餘隻消導,不敢攻下,終未愈。
轉薦朱笠葊治之,亦不效,終斃。
須知此亦系下症,與繼寬大同小異,二人之舌無異者,皆善飲酒。
想痰滯之胎,非燥屎之胎?書雲:「黑胎屬虛寒。
」此症終未遇,縱有此症,必黑而薄,決不灰而厚也。
然赤晨蓄血症,舌胎又何得黑影乎?噫,微矣哉! 繆子尚母感寒一案第十八 繆子尚母年七十,夏月感寒。
予視時,已過七日矣。
微渴,思熱飲,二便如常,舌白胎,厚如積粉,清晨猶惡寒,少陽症也。
右脈勝於左,裡症重於表也。
以大柴胡湯加熟軍微下之。
服至三帖,惡寒止,四帖,內熱止,共行稀糞六遍,表裡俱解而愈。
感寒白胎,原系少陽症,但未見如此之厚。
《溫疫論》雲:「邪在募原,當舌見白胎。
邪重者,胎如積粉。
」豈重疫而兼感寒者耶?若然,則年老之人,何能延至十數日尚愈乎?若雲積滯之胎,則胸膈並不硬痛。
噫,此所以難辨矣! 徐芝三舌黑胎一案第十九 傷寒時疫舌胎黃者,胃實可下。
燥者,胃將幹,急下之。
黑者,胃已爛,不可治。
姨兄徐芝三,屢食角黍,復感寒舌胎黑而厚,光如京墨,然不燥猶能伸縮,脈滑數有力,人事清楚。
論舌則不可治,論脈與人事則可治,遂以白虎湯合小承氣湯治之,少頃自汗,繼以大便而愈。
胃既不爛,舌何以黑?妙在黑而光,且不燥,故胃未爛耳。
此又舌胎之一奇也。
細憶所驗諸舌胎,或白,或黃,或黑,或灰色但厚者,皆系實症。
稀而流者,雖實亦虛症也。
潤以茶水,雖幹而能伸縮者可治,不能伸縮者,不可治也。
舌乾下後津液不生者,亦死症也。
雖然,於不可把握之中,而實亦有把握之機在焉。
若非閱歷深久,何能知此? 漁人六月感寒用麻桂一案第二十 予昔餬口海澨,時六月,漁船往海取魚,適雷雨大作,漁人皆著單衣,感寒者十中八九,予舍時從症,盡以麻黃湯加減發汗,有周姓粗知醫道,竊議之。
見人人盡愈,詰予曰:「六月用麻桂,有本乎?」予曰:「醫者,意也。
仲景必因病立方,豈隨時定劑?有是病,便服是方,焉可執乎?蓋汪洋萬裡,雷雨大作,寒氣不異冬月,況著單衣,感寒為何如哉?故予盡以麻黃湯加減取汗而愈者,意也。
得其意,即本也。
若必事事親見,方為有本,則日亦不足矣。
」 張婦感寒一案第二十一 前有下症當以舌胎為憑之論,茲又有舌胎不足為憑之驗矣。
張婦春初感寒,表未解,一醫用三黃石膏湯四五帖,轉增危困,至十二朝,方延予視。
左脈甚弱,右脈少強,皆微數無力,舌乾無胎無刺,全似津液不生之虛幹舌,按胃口微痛,不按則不能,三日前曾食飯一碗,病初瀉下數行,問其病情,耳聾不知。
若以脈與舌斷之,症屬不治。
然年少素無他疾,不當有此虛症,且神情不亂,予舍脈舌而斷之以理,以小柴胡合小承氣湯與之。
未愈,轉治於蔣天邑。
天邑以予方加倍,一服全愈。
前潘國彩有此舌而下愈者,乃膏粱善飲之人,必有痰飲,故有此舌也。
此乃藜藿之婦,痰飲何來?想因過服涼藥,凝伏太甚,火氣不能上達於舌耳。
彼脈大而有力者,因誤服熱藥,此脈小而無力者,因誤服涼藥,然外有寒熱之殊,其內伏火則一,故皆脈數舌乾,攻下而愈也。
蔣星弁僕人時疫一案第二十二 蔣星弁僕人,廿餘歲,仲秋患疫,一醫始以麻黃湯發汗,終無汗,一醫數下之,皆稀糞,不愈,予視時,已過經矣。
肚皮黏腹,譫語,口渴,舌無胎,脈虛數,屢服清火藥,小便已白,而餘症不解,但臍下築築動氣,失氣甚臭,大腸必有結糞也。
以大承氣湯小其制,下結糞數十枚,繼自汗而愈。
此症舌無胎,小便已白,脈小數無力,肚皮黏腹,全似虛症,惟譫語,失氣甚臭,無汗,臍下跳動,是為下症。
《內經》「臍下動氣,不可汗下」之語,不可泥也。
繆端生感寒兼積痰一案第二十三 繆端生年五十餘,季秋初旬感寒,自以三合湯解表,遂時時汗出,脈不數,重按全無,舌微白,微渴,人事清楚,失氣不臭,但胃口飽悶,咳吐膠痰,舊有頭痛症,痛作無時,汗出則愈,然已過經,外感全無,乃痰厥頭疼也。
痰厥時,則經絡壅塞,汗出,則經絡少通而痰下,故愈。
予因年高,且脈症皆虛,雖胃口飽悶,不敢用承氣湯,以平胃、二陳,加枳、桔、蔞仁、射幹、熟大黃與之。
數帖咳止,而飽悶如常,大便不通,加玄明粉,二帖,亦不通。
改用滾痰丸四錢,下白物闊二指,長二指者兩塊,又服三錢,下痰滯甚多,但小便清晨仍赤,時欲昏去,恐虛脫,隻得令進稀粥,然不大餓,大便復半月不通,腹中攻注,始終失氣不臭,導以蜜箭二條,出結糞十數枚,仍用熟大黃、檳榔、枳殼、玄明粉等,連服二帖,再導蜜箭,方下薄糞。
腹中攻注終不清,復零進滾痰丸兩許,下厚痰數碗,胃中尚有硬處,然痰無盡攻之理,以六君子湯合三子養親湯,重加花粉,直服至小便白,方用歸芍六君子湯調理。
平時皆有微汗,至十一月二十五日冬至,時已臥床八十天矣。
於二十二日,忽大汗,三晝夜不止,至冬至日方止,渾身俱發青點,大小不一,復延餘視。
予問食量並內症何如?彼雲一宿可食七頓,每頓食粥二小碗,餘症並無。
予答不必服藥,亦不必往視,當自愈,後果俱結薄痂而愈。
此因正氣已充,兼之天地一陽之氣來復,而平時因痰壅滯之物自出,即前汗出頭痛則愈之義也。
共約用生熟軍三兩,元明粉一兩,滾痰丸三兩,下數十行,去膠痰結糞一大盆。
此症脈症皆虛,惟胃口飽悶,腹中攻痛為實,總緣痰症多怪症怪脈也。
然痰症每多人事不明,而此反清楚,久病大汗不止為亡陽,而此卻發斑,青斑為胃爛,而此反屬病愈,種種奧理,則又非淺識所能解矣! 錢守國妻虛疫一案第二十四 錢守國妻病疫,服他醫藥數帖不效,餘視雖年少體壯,診脈甚弱,日夜瀉數次,舌無胎,不大思飲,時微汗,胃不硬痛,餘以補中益氣湯,當歸換白芍,數帖而愈。
若謂溫疫無補法,則殺人矣。
梁母虛疫一案第二十五 梁宏九令堂,母死染疫脈數而弱,寸口帶促,予與以清暑藥,不效。
復延一老醫時疫者,以為溫疫無補法,大劑白虎湯與之,煩躁更甚。
後延吳克憲先生,先以附子連理湯救其失,次以參、耆、朮、草、麥冬、五味而愈。
何四兄虛感寒一案第二十六 何四兄冬月感寒,六脈微弱,舌淨,不渴,不飢,小便微黃而清,胃無痞滿,微喘而嗽,虛症也。
前醫尚有藥二帖,令服盡再診視。
予取視之,乃清肺平胃發散之品,若服盡,則難救治矣。
予用補中益氣湯,因過服涼藥,少加薑、桂以救其失,二帖而愈。
王禹訓內人虛疫不治一案第二十七 王禹訓內人,母死染疫,脈大鼓指,予以溫疫藥治之,後忽脈變小弱,人事不清,舌上卷,七日而逝。
以上數症觀之,凡內傷復感時疫者,雖脈促,脈鼓指,猶未可遽斷為實症也。
是知脈促與鼓指者,非真也。
假也。
緣脈道不能體會故也。
可不慎哉,可不懼哉? 丁圬者虛疫不治一案第二十八 丁圬者,初夏染疫,予視時,已經八天。
無汗,脈小數無力,胃先不寬,醫已下過,大小腹皆軟,舌胎黃潤而薄,雖飲冷不多,多痰,齒縫出血不上,然人事清明,舌能伸縮而語,雖虛非死症也。
予憐其貧,送以六味地黃湯加牛膝、鬱金、貝母、麥冬之方。
前醫以為不然,仍投以三黃、石膏、犀角之劑,數帖而斃。
先兄虛感寒不治一案第二十九 先兄痢初愈感寒,脈小數而弱,時惡寒熱,微汗,予以為虛。
時予初業醫,不敢專,請他醫兼視。
先兄適飲番瓜湯,醫視舌黃誤認為胎,惟以無參小柴胡湯,反覆治之而斃。
死之時,遺言清明,醫方悔為虛症也。
哀哉! 予與內子虛疫合案第三十 予夫婦辛巳歲,母方逝,即同染疫,一醫與予以發汗藥,衣被皆濕,病毫不退,脈浮數無力。
予素有陰虛失血症,口漸出血微渴,予令諸生多飲天水茶,與溺頻飲之。
漸次清明,因久不大便,不思食,然無下症,一醫以滾痰丸,取結糞數枚而思食。
又一醫與內子小柴胡湯一帖,即稀糞不禁,不省人事。
復延吳天諭診視,予言素有脾虛症,隨與補中益氣湯而愈。
是知凡病當因人而施,先固其本,不可專治標病也。
徐明子虛感寒不治一案第三十一 徐明子,素有弱疾,大肉瘦盡,復感寒,舌黃胎,薄而流轉,如荷珠狀,脈數而弱,口渴,予不敢治,他醫治之終斃。
是知黃胎亦有虛症者。
十三總族媳虛感寒不治一案第三十二 十三總族媳感寒,四日汗愈。
會大風雨,垣頹,復感寒至八日,方延予視。
舌白乾胎而短,譫語,唇裂,口內全無津液,不渴,胸下微痛而軟,四五日不大便,小便尚有,左脈欲絕,右脈豁大,予思舌乾當黃當渴,今反白而不思飲者,氣虛液槁也。
舌燥譫語,脈當沉數,反豁大者,亡陽之漸也。
唇裂者,亦虛火泛溢也。
雖小便尚有,本屬虛症,無實火,不得以此斷為可治之症。
種種虛症,雖四五日不大便,胃口微痛,敢下乎?縱欲治之,亦系生脈散。
凡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