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震雲先生診視脈案
關燈
小
中
大
脈,乃否極泰來之兆;陽易陰易,皆為危證,引男女交接之情。
惡寒喘嗽者,發表自愈;惡熱喘滿者,攻裡必寧。
咳逆,又名乞忒,動悸更曰怔忡。
雙傳者,雙經同病;百合者,百脈一宗。
懊,因心中之鬱悶;奔豚,自臍下之攻忡。
腑痛引陰,名為臟結;厥利反食,號為除中。
瘛瘲者,手足抽搐;怫鬱者頭面蒸紅。
勞食再復,因新差之犯禁;過經不解,與溫瘧而相同。
蓋傷寒傳變之不一,非雜症逢真而可攻。
予茲略陳其要,學者自當變通。
六、湯論 治傷寒和營透表解肌湯 此桂枝湯之脫化方也。
當歸 桂枝 秦艽 炙草 陳皮 防風 神麯 生薑 身痛無汗畏寒,甚頭目痛,肢節皆痛,加羌活;如出汗,加炒白芍,減羌活、防風;如系出冷汗,加附子、茯苓;如氣虛者,加白朮;如氣滯嘔惡者,加藿香、砂仁;如痰多洩瀉者,加白朮、半夏、茯苓,去當歸;如兼陽明症,加葛根、白芷;如兼少陽經症,加柴胡。
以上出入加減,總要憑脈虛實,在表在裡,審症虛實,宜攻宜補,或外感挾內傷症,或內傷重挾外感症,斟酌淺深,機變增減,無不中肯綮矣。
清解風熱保肺湯 桔梗 薄荷 前胡 杏仁 甘草 枳殼 貝母 姜蠶 防風 沙參 牛蒡子 透發痧疹邪毒湯 防風 荊芥 桔梗 前胡 葛根 甘草 赤芍 連翹 升麻 蟬衣 牛蒡子 如口渴目赤內熱,唇燥舌苔,加石膏、生地;如體虛不甚者,去赤芍、升麻,加沙參;如挾有寒濕者,方法又當別論,不同拘泥。
潤養脾陰湯 山藥 茯苓 沙參 扁豆 陳皮 石斛 白芍 炙草 柏子仁 補火生土湯 白朮 茯苓 黑姜 陳皮 米仁 人參 炙草 補骨脂 菟絲餅 七、診視脈案方法 培養精氣充足 精生於氣,氣化於精,陰陽互根,坎離妙用,是以人之精氣充足,則寒暑不入。
道書言精氣神為內三寶,耳目鼻為外三寶。
人能潛視返聽,蓄養精神,則可以煉神還虛。
養生者豈可舍此根蒂,而求見枝葉之末,有何益哉!脈細軟。
熟地(四兩) 枸杞(一兩五錢) 澤瀉(八錢) 丹皮(一兩) 山藥(二兩) 茯苓(一兩) 人參(二兩) 鹿霜(一兩五錢) 炙黃耆(一兩五錢) 山萸肉(一兩五錢) 菟絲餅(一兩五錢) 補骨脂(一兩) 遵雷公制末為丸。
嘔惡作瀉畏寒 先天之本在腎命,後天之本在脾胃,然有形精血亦賴後天穀氣生化,是以四時脈皆以胃氣為主。
今診脈參伍不調,兩關絃動,證則嘔惡,子夜作瀉,身倦畏寒,中氣不舒等候,總由脾腎交虧,不能蒸糟粕化精微也。
節屆冬至,倍加保護為主。
焦術 茯苓 菟絲餅 炮姜 川椒 陳皮 人參 補骨脂 嗽喘傷肺腎 《經》雲:五臟皆令人咳,非獨肺也。
然久嗽兼喘,亦無有不關乎肺腎兩臟,且腎為氣之根源,肺為氣之統帥,水出高源,自有以也。
時當秋令,脈見浮數,皆屬虛火所緻。
治宜清金納氣歸腎,足為斯症綱領。
熟地 茯苓 北五味 山藥 沙參 白芍 石斛 菟絲餅 麥冬 枸杞 阿膠 腎虧耳聾頭眩 脈象弦數之至,肝腎大虧,自有耳聾頭眩氣怯等候,宜返觀靜養,佐以藥力,庶可杜其履霜堅決之虞。
如視為泛泛,必至臨渴掘井,猶恐不及事也。
熟地 枸杞 山藥 山萸 茯苓 丹皮 澤瀉 石斛 龜闆 菟絲餅 風寒食滯口渴 風寒傷於營衛,閉郁皮肉,陽氣不能疏暢,自見發熱之症;飲食滯於中焦,津液不運,自見口渴之候,皆非火也。
溫散導滯,自可霍然。
初起失於溫散,每至纏綿不解,傳變他症。
防風 秦艽 桂枝 杏仁 砂仁 陳皮 神麯 生薑 腎虧 腎為先天之本,又為作強之官,故人之強弱勇怯,無不關乎天稟之初。
善調攝者,能悟知雄守雌,蓄陰養陽之理,亦可補先天之不足。
熟地 山藥 菟絲餅 山萸 澤瀉 鹿角 人參 甘枸杞 後天脾土虧弱 《經》雲:中焦受氣,取汁變化而赤,是為血。
可見日之生化全賴後天脾土。
今病已久,中土虧敗,不能傳送藥力,神氣日見消剝,最為病家之忌。
人參 焦術 茯苓 陳皮 炙黃耆 炙草 當歸 益智 南桂 風寒痰嗽化熱 病因起於風寒,有失於疏散,邪氣乘虛內伏,緻令內熱痰嗽口乾,腑中不利,頭眩背痛。
雖經日久,病本未除,還當治本,庶免傳為虛候,慎之。
橘紅 半夏 炙草 桔梗 茯苓 前胡 姜蠶 秦艽 杏仁 玉竹 生薑 羌活 肝風頭搖瘛瘲 肝主通身之筋,因風熱內熾,則筋脈不柔,而頭搖瘛
惡寒喘嗽者,發表自愈;惡熱喘滿者,攻裡必寧。
咳逆,又名乞忒,動悸更曰怔忡。
雙傳者,雙經同病;百合者,百脈一宗。
懊,因心中之鬱悶;奔豚,自臍下之攻忡。
腑痛引陰,名為臟結;厥利反食,號為除中。
瘛瘲者,手足抽搐;怫鬱者頭面蒸紅。
勞食再復,因新差之犯禁;過經不解,與溫瘧而相同。
蓋傷寒傳變之不一,非雜症逢真而可攻。
予茲略陳其要,學者自當變通。
六、湯論 治傷寒和營透表解肌湯 此桂枝湯之脫化方也。
當歸 桂枝 秦艽 炙草 陳皮 防風 神麯 生薑 身痛無汗畏寒,甚頭目痛,肢節皆痛,加羌活;如出汗,加炒白芍,減羌活、防風;如系出冷汗,加附子、茯苓;如氣虛者,加白朮;如氣滯嘔惡者,加藿香、砂仁;如痰多洩瀉者,加白朮、半夏、茯苓,去當歸;如兼陽明症,加葛根、白芷;如兼少陽經症,加柴胡。
以上出入加減,總要憑脈虛實,在表在裡,審症虛實,宜攻宜補,或外感挾內傷症,或內傷重挾外感症,斟酌淺深,機變增減,無不中肯綮矣。
清解風熱保肺湯 桔梗 薄荷 前胡 杏仁 甘草 枳殼 貝母 姜蠶 防風 沙參 牛蒡子 透發痧疹邪毒湯 防風 荊芥 桔梗 前胡 葛根 甘草 赤芍 連翹 升麻 蟬衣 牛蒡子 如口渴目赤內熱,唇燥舌苔,加石膏、生地;如體虛不甚者,去赤芍、升麻,加沙參;如挾有寒濕者,方法又當別論,不同拘泥。
潤養脾陰湯 山藥 茯苓 沙參 扁豆 陳皮 石斛 白芍 炙草 柏子仁 補火生土湯 白朮 茯苓 黑姜 陳皮 米仁 人參 炙草 補骨脂 菟絲餅 七、診視脈案方法 培養精氣充足 精生於氣,氣化於精,陰陽互根,坎離妙用,是以人之精氣充足,則寒暑不入。
道書言精氣神為內三寶,耳目鼻為外三寶。
人能潛視返聽,蓄養精神,則可以煉神還虛。
養生者豈可舍此根蒂,而求見枝葉之末,有何益哉!脈細軟。
熟地(四兩) 枸杞(一兩五錢) 澤瀉(八錢) 丹皮(一兩) 山藥(二兩) 茯苓(一兩) 人參(二兩) 鹿霜(一兩五錢) 炙黃耆(一兩五錢) 山萸肉(一兩五錢) 菟絲餅(一兩五錢) 補骨脂(一兩) 遵雷公制末為丸。
嘔惡作瀉畏寒 先天之本在腎命,後天之本在脾胃,然有形精血亦賴後天穀氣生化,是以四時脈皆以胃氣為主。
今診脈參伍不調,兩關絃動,證則嘔惡,子夜作瀉,身倦畏寒,中氣不舒等候,總由脾腎交虧,不能蒸糟粕化精微也。
節屆冬至,倍加保護為主。
焦術 茯苓 菟絲餅 炮姜 川椒 陳皮 人參 補骨脂 嗽喘傷肺腎 《經》雲:五臟皆令人咳,非獨肺也。
然久嗽兼喘,亦無有不關乎肺腎兩臟,且腎為氣之根源,肺為氣之統帥,水出高源,自有以也。
時當秋令,脈見浮數,皆屬虛火所緻。
治宜清金納氣歸腎,足為斯症綱領。
熟地 茯苓 北五味 山藥 沙參 白芍 石斛 菟絲餅 麥冬 枸杞 阿膠 腎虧耳聾頭眩 脈象弦數之至,肝腎大虧,自有耳聾頭眩氣怯等候,宜返觀靜養,佐以藥力,庶可杜其履霜堅決之虞。
如視為泛泛,必至臨渴掘井,猶恐不及事也。
熟地 枸杞 山藥 山萸 茯苓 丹皮 澤瀉 石斛 龜闆 菟絲餅 風寒食滯口渴 風寒傷於營衛,閉郁皮肉,陽氣不能疏暢,自見發熱之症;飲食滯於中焦,津液不運,自見口渴之候,皆非火也。
溫散導滯,自可霍然。
初起失於溫散,每至纏綿不解,傳變他症。
防風 秦艽 桂枝 杏仁 砂仁 陳皮 神麯 生薑 腎虧 腎為先天之本,又為作強之官,故人之強弱勇怯,無不關乎天稟之初。
善調攝者,能悟知雄守雌,蓄陰養陽之理,亦可補先天之不足。
熟地 山藥 菟絲餅 山萸 澤瀉 鹿角 人參 甘枸杞 後天脾土虧弱 《經》雲:中焦受氣,取汁變化而赤,是為血。
可見日之生化全賴後天脾土。
今病已久,中土虧敗,不能傳送藥力,神氣日見消剝,最為病家之忌。
人參 焦術 茯苓 陳皮 炙黃耆 炙草 當歸 益智 南桂 風寒痰嗽化熱 病因起於風寒,有失於疏散,邪氣乘虛內伏,緻令內熱痰嗽口乾,腑中不利,頭眩背痛。
雖經日久,病本未除,還當治本,庶免傳為虛候,慎之。
橘紅 半夏 炙草 桔梗 茯苓 前胡 姜蠶 秦艽 杏仁 玉竹 生薑 羌活 肝風頭搖瘛瘲 肝主通身之筋,因風熱內熾,則筋脈不柔,而頭搖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