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藝香先生醫案

關燈
(案1)初診:一熱則驚,其故者何?蓋緣邪積極甚,充塞於內,閉而生風也。

    驚後四肢反冷,熱熾於內可知,舌苔黃厚,脈象數實,症之險重何辭?歷考古人治法,都以涼膈散洩其無形之熱,去其有形之積為主。

    然陽氣能宣不閉,能行不冷,由此而論,治氣亦為緊著,必得腑通表達,庶可截其駕輕就熟之路,或可不踏前轍為妙,是否商進。

     淡豆豉(三錢) 薄荷(一錢) 鮮佛手(錢半) 牛蒡子(三錢) 鉤鉤尖(四錢,後入) 黑山梔(三錢) 連翹(三錢) 廣鬱金(二錢) 粉前胡(錢半) 達痰丸(二錢,入煎包) 大還丹(二分,待熱甚服) 二診:進涼膈散,腑氣雖未流通,無形之熱氣已洩,譫語稍平,煩躁亦止,熱衰十八,苔化大半,能於明日如是,方為邪敗之象,出入前議,以冀霍然。

     大豆卷(三錢) 黑山梔(三錢) 全瓜蔞(四錢) 前胡、佛手、薄荷(各一錢半) 滑石塊(六錢) 焦枳實(錢半) 鬱金 牛蒡 荷梗 竹瀝達痰丸(一錢) (案2)初診:症延十有六日,寒來不過四肢,身熱起伏,咳微不爽,從未得汗,脈來浮滑而數,舌質光紅而幹。

    前日陡加煩躁,竟無片刻可安,的是伏邪歸入陽明,鬱蒸化熱。

    陽明本是多氣多血之鄉,經中氣血既為邪熱煎沸,變為多煩多躁之地。

    蓋胃上覆肺,迫近心包,此處既為邪熱所交迫,無怪其勢益甚焉。

    如再進一層則不堪設想矣。

    姑擬白虎湯一法,救肺之品亦寓其中矣。

     生石膏(八錢) 生山梔(三錢) 天冬(三錢) 茯神(三錢) 夜交藤(三錢) 阿膠(三錢) 肥知母(三錢) 玄參(三錢) 淡芩(錢半) 生炙草(各五分) 百合心(五錢) 二診:煩躁又輕於前,今日脈象不靜,腹痛時作,臍下膨滿,舌苔黃而膩,中心一條光裂,乃濕溫化熱,分而後合。

    熱則陰分受灼,久則木橫乘土,脾胃雖皆屬土,大腹乃脾土所主。

    養陰洩熱,抑木和土乃一定章程。

     川連(四分) 大豆卷(三錢) 北沙參(三錢) 煨木香(七分) 白芍(錢半) 茯苓神(各二錢) 淡黃芩(錢半) 冬桑葉(錢半) 白石英(二錢) 大腹皮(三錢) 香附(三錢) 臺烏藥(錢半) 杜竹茹(錢半) 戊己丸(一錢) 三診:大便數行,似可推陳緻新,刻下不但腹痛未除,而臍上更且發熱,而兼身熱,舌心光裂今布淡黃,此無他,定由陽明之宿垢未楚,太陰又招新風。

    風為無形之邪,首必襲肺,肺令人咳,咳甚則身熱耳,還慮驚喘之變。

     荊芥 枳殼 桔梗 蟬衣 橘紅 桑葉 前胡 象貝 竹茹 蘇子 牛蒡 神麯 四診:病中加咳既非本病,實由新感所緻,雖未起床出幃,而虛則衣被之間亦可冒風。

    風性鼓盪,為百病之長。

    所以陡加咳嗽,身熱復甚,非散不可,非汗不解,且不宜緩,正所謂無糧之師,利於速戰耳。

     南沙參 麻黃 荊芥 象貝 鬱金 橘紅 牛蒡子 前胡 桔梗 光杏仁 枳殼 竹茹 (案3)初診:癉瘧之濁邪本未盡徹,復因感寒,與素有之肝氣併發,犯胃侮脾,無所不為,是以陡為上嘔下洩,寒熱腹痛,不一而至也。

    恙後久虛,恐其不支而變。

     廣藿香 川樸 烏藥 淡吳萸 制廣軍 新會皮 蘇梗 香附 枳實 連皮檳 白蔻仁 另:上瑤桂(一分) 上沉香(二分) 巴豆殼(二分) 生黑醜(二分) 研末先服。

     二診:《經》曰:用藥如用兵,應戰則戰。

    昨日宛如敵寇圍集,勢不可緩,非大將長驅攻伐,焉能攻出重圍。

    必待敵人不得奔散,方可直走坦道,病勢自然告退,但餘氣尚甚,宜肅清為妥。

     製半夏 藿梗 淡吳萸 香附 連皮檳 摩沉香(沖) 煨木香 廣皮 煨草果 枳實 制廣軍 三診:熱勢雖和,腹痛不已,連及腰脅,欲圊不便,舌色灰黃,乃濁滯內阻,氣遂窒痹,迫入於橫絡之間也。

    肝性剽悍,恐其肆橫無制,為暴厥之變。

    候商。

     青皮 香附 乳香 草果仁 連皮檳 橘皮 延胡 川樸 木香 淡吳萸 上沉香 枳實 備急丸(二分) 溫化丸(二錢) 二味和先服。

     四診:《經》雲:藥與病竟如對待,寒宜溫,食宜消,窒滯宜通。

    此是寒滯阻氣,阻痹不便,以溫、化、通三法並行,得暢便數次,宿垢頓下,庶能腹痛大減,黃苔半化,脈象宣揚,正是陽明主腑,以通為用。

    況今氣道雖曰:無論虛實皆貴乎通暢,而在實面尤甚,昔賢早已定例。

    刻下餘濁未楚,氣機未宣,還宜疏化,毋用通劑。

     制茅朮 川樸 烏藥 枳實 香附 半夏 木香 連皮檳 制軍 陳皮 小茴 摩沉香(三分) 摩青皮(四分,沖) (案4)初診:邪痧一候,遍體色紅,如塗胭脂,邪熱分洩,但點粒不清,面部色淡未足,咳痰不爽,煩躁神糊,滿口碎腐,汗瀉不暢,脘腹闆硬而痛,大便溏洩不實,脈濡滑數,舌尖布刺,乃邪不外達,積難下化,化熱蒸痰,由肺胃而下趨大腸也。

    洩則傷氣,恐無力托載,邪從內走,為昏閉之變。

     黑山梔 豆豉 連翹 淡芩 廣生軍 前胡 天竺黃 木香 枳實 連皮檳 鮮薄荷 川雅連 桔梗 蘆根 摩犀尖 萬氏清心丸 二診:熱雖得和,神識仍糊,皆由邪不外達,積難下化之故。

    蓋痧症即是時邪,邪與積蒸,化熱煉痰,蒙灼於肺胃。

    肺胃居於中土,在於胸膈之間。

    夫胸中本是清曠之地,氣機所聚之處,今為熱邪痰積僭居,機竅失靈,神明逆亂,所以語言無序,苔浮起腐,咳痰不爽,脘腹闆痛,諸恙不退也。

    為勢尚在險途,恐有非常之變。

     生石膏 黑山梔 前胡 射幹 淡芩 天竺黃 鮮蘆根 生廣軍 連翹 牛蒡 桔梗 膽星 鮮薄荷 另:上濂珠(三分) 西黃(三釐) 川貝(三分) 同研末,和入摩犀尖(三分)。

     三診:便雖兩行,俱屬不暢,有形之痰積仍與無形之邪火相蒸於表裡,充斥於上下,無怪其壯熱,煩悶,咳嗽不爽,喉間痰聲宛如拽鋸,口唇舌色竟如豬肝,滿口腐爛,神糊目赤,脘腹按之闆痛,脈形沉濡滑數,諸款畢集也。

    刻下一葉小舟行於萬頃波濤之中,險莫甚焉。

    回思既業醫者,何思束手望視,不得不曲運神思,搜索枯腸,勉擬一方,乞得神功默佑,或可有弋獲之幸。

     玄參 象貝 連翹 生石膏 前胡 廣生軍(四錢,梨汁浸,打汁沖先服) 牛蒡 知母 竹黃 鮮生地(豆豉同打) 枳實 風化硝(錢半,沖) 鮮薄荷 鮮蘆根 白茅根 摩犀尖(沖) (案5)《經》雲:夏傷於暑,秋必成瘧。

    瘧不離乎膽者,猶咳不離肺也,蓋咳有聲音,瘧有寒熱故也。

    是瘧已延兩候有餘,始起似有間日輕重之象,寒總不能慄,熱不退清,陽明之病兼涉少陽,不曰似瘧,名之起伏,起伏之由病居募原之間,相隨衛氣而發。

    古雲:暑必挾濕,傷人氣分。

    所以作則煩悶嘔惡,非常難過,必然並見。

    刻下苔色黃而膩,脈象濡數不持,胸次痞窒,甚則覺痛,形似間日之瘧,實則為起伏耳。

    懷孕八月,手陽明司胎,大腸與肺相為表裡,胎為熱迫,其氣乃逆,逆則猶可,竊恐胎動下墜耳。

    總之暑為熱氣,胎宜涼安,用藥從此著筆,佐以芳香化濁,苟能應手,方可把握,然否?商進。

     豆豉 桂枝尖 知母 連皮檳 川樸 淡子芩 草果 鮮佛手 滑石 鮮蘆根 鮮荷葉 摩近根蘇梗(三分)、摩老山檀香(三分,沖) 二診:間日起伏,邪在衛分,汗多不解,濕蒸故也。

    舌苔淡黃而膩,胸次痞窒而間暑濕之病,陽明之症昭如繪素矣。

    有娠病久,其元自虛,純補有礙於邪濕,獨散猶慮其傷正,法當兼顧以望各有裨益。

     南沙參 香豉 淡子芩 連皮檳 香青蒿 川樸 草果仁 上紫蔻 鮮佛手 鮮薄荷 辰滑石 冬桑葉 (案6)寒熱下痢而緻胎墮,張氏雲:五日不止者,不治。

    古人之言,良不詒我! 當歸頭 撫芩 荊芥 紅神麯 橘紅 枇杷葉 澤蘭 澤瀉 楂炭 鬱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