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溫濕熱(附伏邪伏署)

關燈
赤苓(三錢) 甘菊(三錢五分) 赤芍炭(三錢) 炙雞金(三錢) 澤瀉(三錢) 陳麥柴(三錢)  形寒烘熱均瘥,大便洩瀉轉溏,得食脘痛。

    脈弦濡,舌白膩。

    濕滯阻氣,尚須疏通分利。

     蘇梗(三錢五分) 越鞠丸(三錢,包) 廣木香(一錢) 五靈脂(三錢五分) 四制香附(三錢) 橘紅(一錢) 檳榔尖(三錢五分) 沉香曲(三錢,包) 金鈴子(三錢五分) 製半夏(三錢五分) 延胡索(一錢) 澤瀉(三錢)  畏風,熱不揚,胸痞頭脹,遍體痛,脈數重按少力。

    濕溫痰滯阻氣。

    宜先表裡分解。

     廣藿梗(三錢五分) 枳殼(三錢五分) 越鞠丸(三錢,包) 赤苓(三錢) 炒黑荊芥(三錢五分) 橘紅(一錢) 象貝(四錢) 澤瀉(三錢) 鮮佩蘭(三錢五分) 製半夏(三錢五分) 白蒺藜(四錢) 桑枝(一兩)  面浮頭暈,臍下作痛,便溏舌垢,邪滯交結,防蒸寒熱。

    未可忽。

     桑葉(三錢) 藿梗(三錢五分) 枳實片(三錢五分) 廣木香(一錢) 蔓荊子(三錢五分) 佩蘭(三錢五分) 檳榔尖(三錢五分) 車前子(四錢,包) 白蒺藜(三錢) 赤芍(三錢五分) 焦六曲(三錢)  飲食不節,寒暖不時,頭脹口苦,腸如燥洩,脈不暢,舌白膩。

    脘部拒按,防蒸成下痢。

    殊不可忽。

     蘇梗(三錢五分) 橘紅(一錢) 廣木香(一錢) 沉香曲(三錢) 四制香附(三錢五分) 製半夏(三錢) 檳榔尖(三錢五分) 楂炭(三錢) 川楝子(三錢五分) 白蔻仁(五分,後下) 萊菔子(三錢,炒) 滑石塊(四錢)  寒轉發熱,頭暈胸悶,手麻,舌黃口甜膩。

    濕痰滯交結,遏阻氣機,勢在發越之時。

    未可忽。

     廣藿梗(三錢) 越鞠丸(三錢,包) 橘紅(一錢) 秦艽(三錢五分) 青蒿(三錢五分) 淡芩炭(三錢) 製半夏(三錢五分) 澤瀉(三錢) 赤芍(三錢五分) 白蒺藜(四錢) 鬱金(一錢) 桑枝(一兩,切)  濕溫痰滯互阻,脘悶拒按,小溲通暢,大便昨又洩瀉,便時肛門熱如烙,舌白中黃。

    心惕,邪勢方張,變遷可慮。

     上川連(五分,鹽水炒) 枳實(三錢五分) 檳榔尖(三錢) 鮮蘆根(一兩,去節) 全瓜蔞(三錢,切) 廣鬱金(三錢五分,切) 朱連翹(三錢) 滑石(五錢) 宋半夏(三錢) 象貝(四錢) 焦六曲(三錢) 澤瀉(三錢五分)  形寒灼熱,頭暈口膩吐涎,舌微黃,脈弦數。

    濕溫痰滯交結。

    變遷可懼。

     廣藿梗(三錢) 橘紅(一錢) 旋覆花(三錢五分,絹包) 鮮佩蘭(三錢五分) 白蒺藜(四錢,去刺) 春砂末(五分,沖) 茯苓(三錢) 鮮佛手(三錢五分) 石決明(一兩,煅,先煎) 象貝(四錢,去心) 製半夏(三錢五分)  形寒灼熱,頭暈腹膨脹,便閉溲少,泛惡,濕溫痰滯互郁,正在轉重之時,未可忽。

     廣藿梗 越鞠丸 白蒺藜 赤芍 鮮佩蘭 橘紅 秦艽 澤瀉 薄荷頭 製半夏 滑石  表熱七日,舌黃口乾,音胸悶痰膩,咽間不易咯吐,脈不暢。

    病方轉重,此屬濕溫,正在發越之時。

    勿忽。

     廣藿梗 枳實 檳榔尖 象貝 桑葉 竹茹 黑山梔 滑石 青蒿 廣鬱金 前胡 澤瀉  頭暈齦脹,胸悶納少,畏風灼熱,舌隱灰。

    便閉。

    濕熱風溫互郁。

    宜輕透分利。

     薄荷頭 製半夏 白蒺藜 淡芩 鮮佩蘭 象貝 滑石 鮮蘆根 廣藿梗 桑葉 黑山梔  頭脹暈減而未愈,畏風亦較瘥,呼吸胸口牽痛,脈不暢,大息少力。

    宜洩風平肝、洩降主之。

     桑葉 旋覆花 陳皮 橘絡 白蒺藜 瓦楞殼 宋半夏 絲瓜絡 煨天麻 真鬱金 枳殼 白茅根  表熱胸悶不暢,便溏咽癢欲咳。

    正在轉重之時,未可泛視。

     廣藿梗 枳殼 六曲 車前子 蔓荊子 陳皮 楂炭 澤瀉 白蒺藜 法半夏 萊菔子 鮮佩蘭 桑枝  濕阻氣機,清陽不司,又轉滿腹腹脹鳴響,自覺有水聲,大便溏薄,小溲熱,神疲四肢無力,口膩胸悶。

    宜疏化和中,以防腹滿,無忽。

     越鞠丸 白蔻仁 炙雞金 車前子 橘紅 白杏仁 大腹皮 澤瀉 製半夏 生米仁 茯苓 桑枝 腹滿撐脹漸瘥,大便溏薄轉為便閉,小溲較利,神疲四肢無力,舌黃,口淡無味,胸悶噁心,頭重。

    宜守前法增之。

     生穹術(一錢) 法半夏(二錢) 炒米仁(三錢) 範志曲(三錢) 大腹皮(三錢) 四制香附(三錢五分) 白蔻仁(七分) 車前子(四錢,包) 白杏仁(四錢) 茯苓皮(四錢) 橘紅(一錢) 炒穀芽(五錢) 白蒺藜(四錢) 陳麥柴(四錢)  諸風掉眩,皆屬於肝。

    前病已愈,今則復發,頭暈胸悶痰多。

    此眩僕。

    肝陽痰熱不平,深恐厥而不返,未可泛視。

     桑葉 石決明 陳皮 炒穀芽 白蒺藜 靈磁石 制南星 玫瑰瓣 甘菊瓣 煨天麻 製半夏  壯熱五日不退,胸悶頭暈,舌黃,少寐糊語,脈弦數不暢。

    秋涼引動伏暑,病無出路,昏陷可慮。

     淡豆豉 薄荷 枳實片 茯苓皮 鮮金斛 牛蒡 鮮竹瀝 淡芩炭 赤芍 連翹 紫貝齒 滑石 枇杷露 鮮蘆根  時邪寒熱之後,口苦膩,兩腿痠痛,胃呆納少。

    宜先清熱洩火。

     桑葉 花粉 銀花 石決明 丹皮 鮮生地 甘中黃 水飛青黛 赤芍 知母 黑山梔 滑石 鮮蘆根  腸鳴便洩,便時肛門熱如烙,動則氣急,舌黃口乾。

    暑濕阻延,防昏陷喘塞,未可忽視。

     桑白皮 橘白 淡芩炭 旋覆花 款冬花 製半夏 葫蘆巴 瓦楞殼 象貝 茯苓 水姜皮 陳麥柴 車前子  熱解形浮,多食作脹,溲通神倦,喜熱飲,痰濕互郁,氣機不通。

    深防變遷,未可忽。

     越鞠丸 炙雞金 沉香曲 白杏仁 蘇梗 白蒺藜 白蔻仁 生米仁 制香附 煅瓦楞粉 半貝丸 車前子 陳麥柴  熱七日,胸悶,舌黃垢,口苦膩,大便不多,溲少而熱,咳不暢,少寐多夢。

    伏邪痰濕滯為暴涼所遏,昏陷可懼。

    慎之。

     淡豆豉 薄荷 檳榔尖 牛蒡子 黑山梔 前胡 枳實 澤瀉 竺黃片 赤芍 竹茹 桑枝 車前子 佛手  寒熱之後神思疲倦,多食作脹,杏不思食,口膩舌微黃。

    宜利濕疏中,以醒機軸。

     越鞠丸 臺烏藥 茯苓 澤瀉 橘紅 白蔻殼 大腹絨 資生丸 製半夏 象貝 炙雞金 白杏仁 炒穀芽  耳鳴腹脹,頭暈,脈不暢,溲赤。

    宜利濕疏中為法。

     制香附 臺烏藥 赤苓 法半夏 金鈴子 生米仁 六曲 茯苓 延胡索 白杏仁 陳皮 澤瀉  寒熱之後餘邪留戀,日暮灼熱,二便通調,胃呆神倦。

    宜洩熱滌邪為法。

     杜藿梗 陳皮 赤芍 赤苓 桑葉 法半夏 白杏仁 澤瀉 青蒿 豆蔻殼 象貝 鮮稻葉 薄荷頭  表熱五日,頭脹胸悶,咳不暢,腹痛,脈數。

    溫邪內伏,急急透之。

     淡豆豉 枳殼 白蒺藜 萊菔子 紫菀 白杏仁 青皮 赤芍 前胡 象貝 牛蒡子 澤瀉 幹佩蘭 左(倪少蘭出診方) 伏邪晚發,已交七日,熱甚於夜,煩躁,寐中呻吟不已,指搐譫語,邪蒙。

    脈弦滑數,舌乾黑無津,大便不通。

    症情十分險重,昏厥變幻,可立而待也。

     至寶丹(一丸,研末) 羚羊角(三錢五分) 鉤勾(三錢) 涼膈散(三錢,包) 上濂珠(五分,研如塵) 鮮霍斛(一兩) 朱茯神(五錢) 陳金汁(一兩,沖) 鮮竹瀝(二兩,三味溫化先服) 紫貝齒(二兩) 帶心連翹(六錢) 二方:邪陷開之,未能盡出,陰氣實屬告竭,風動不已,牙關緊,舌短縮,小溲不禁,時時目竄。

    勢實吃重,非人力所挽回也。

     羚羊角 西洋參 茯苓 陳金汁 石決明 鮮霍斛 連翹 鉤勾 紫貝齒 元參 鮮竹瀝 三方:表邪化熱,熱甚於日晡,繼以嘔逆,今通大便,結而且暢。

    腑邪漸有出路。

    惟經邪留戀尚多,脈滑數,舌糙黃。

    病在陽明,治宜存陰清熱。

     鮮金斛(一兩,打) 朱連翹(三錢五分) 黃甘菊(三錢五分) 鮮竹茹(三錢五分) 香青蒿(三錢) 絲瓜絡(三錢) 範志曲(三錢,炒) 飛滑石(三錢,包) 冬桑葉(三錢五分) 黑山梔(三錢五分) 朱赤苓(三錢) 粉丹皮(二錢五分) 四方:臥屆一候,幸得腑氣暢下,表熱得解,但右脈未靜,口味不清,舌津未全回,搐搦止而不淨,餘邪尚有逗留也。

    最易借因生端,飲食寒暖須慎之又慎。

    且本體虛弱,時近大節,用藥須為預籌。

     鮮霍斛(四錢) 赤芍(三錢) 朱茯神(四錢) 枳殼(三錢五分,切炒) 冬桑葉(三錢五分) 白蒺藜(四錢,炒去刺) 朱連翹(二錢) 竹茹(三錢五分,炒) 青蒿子(三錢五分) 廣鬱金(一錢,切) 象貝(四錢,去心) 通草(二錢) 枇杷葉(三錢,去毛筋) 五方:病纏一候,發熱不退,不甚惡寒,焦寐不安,將寐自語喃喃,手指搐動。

    此溫邪病也。

    虛體邪郁,不易外解而易傳裡,脈狀細數而軟,舌白黃少津。

    擬洩火以救陰,解肌以透邪,然風波易起,殊非尋常表症可比。

    至外症一層幸有松機。

    治當顧及之。

    候諸高明政之。

     淡豆豉(三錢) 鮮石斛(五錢,同打) 赤芍(二錢) 紫貝齒(一兩,生杵) 薄荷(五分,後下) 枳殼(三錢五分,切) 朱連翹(二錢) 牛蒡(三錢,勿研) 青蒿子(三錢五分) 竹茹(三錢) 朱赤苓(四錢) 白蒺藜(四錢,炒去刺) 枇杷葉(三錢,去毛筋) 絲瓜絡(三錢) 六方:表熱退淨,流注得消,舌津已回,無一非佳象也。

    脈細軟,胃納微,體本不充,時近夏至,尚須珍重起居,俾可早日強健。

    今方宜參調理法。

     川石斛(四錢) 朱茯神(四錢) 絲瓜絡(三錢五分) 赤芍(三錢五分) 煅瓦楞粉(一兩,包) 橘白(一錢) 川斷(三錢五分,鹽水炒) 象貝(四錢,去心) 青鹽半夏(三錢五分) 白蒺藜(四錢,炒去刺) 生米仁(三錢五分) 粉萆薢(三錢) 桑枝(五錢,切) 生穀芽(五錢,包) 七方:表症全退,氣陰稍得來復,寐中尚有驚惕自語。

    舌津不足,脈來濡,氣弱易積痰濕,陰薄易動心肝。

    宜清理調理兼進之。

     南沙參(三錢) 竹茹(三錢五分) 歸身(一錢,土炒) 粉萆薢(三錢) 川石斛(四錢) 川斷(三錢五分,鹽水炒) 赤芍(三錢) 抱木茯神(四錢) 橘白(一錢) 白蒺藜(三錢,炒去刺) 首烏藤(三錢) 絲瓜絡(二錢) 生穀芽(五錢,包) 佛手花(一錢) 八方:表症初得清解,氣陰未能遽復,寐中驚惕、神思未振,舌津不足。

    脈狀較昨稍暢和。

    所幸瘍患得消。

    可無他慮。

    當再循法理之。

     南沙參(三錢) 青鹽半夏(三錢五分) 絲瓜絡(二錢) 赤芍(三錢五分) 川石斛(四錢) 水炒竹茹(三錢五分) 川斷(二錢,鹽水炒) 白蒺藜(四錢,炒去刺) 橘白(一錢) 生石決明(一兩,先煎) 粉萆薢(三錢) 朱茯神(四錢) 桑寄生(四錢) 生穀芽(五錢,包) 九方:外瘍已消,內熱未盡,納穀不多,胃氣尚能知飢味。

    脈右弦,舌薄白。

    中氣素弱,營分不和。

    治宜存陰養胃,以洩餘熱。

     原金斛(五錢) 白芍(三錢) 橘白(一錢,炙) 料豆衣(三錢,鹽水炒) 扁豆衣(三錢) 黑山梔(三錢五分) 甘黃菊(三錢五分) 生米仁(三錢) 粉丹皮(三錢五分) 鮮竹茹(三錢五分) 白茯苓(三錢) 連翹(三錢) 生穀芽(五錢,包) 十方:復病傷陰,表熱得汗不解,神志似昧,間有譫語,指搐胸悶,便秘溲赤。

    舌苔薄、尖光幹少液,咽關起有糜點,脈狀弦數。

    邪滯郁阻未達,無如陰分先傷,勢恐陷逼厥少而起風動之波,其勢頗重。

    復病難從表達。

    擬以存陰洩熱為法。

     鮮石斛(八錢,打先煎) 連翹(二錢) 象貝(四錢,去心) 黑山梔(三錢五分) 鮮生地(六錢,打) 元參(三錢五分) 全瓜蔞(四錢) 朱茯神(四錢) 金銀花(三錢) 竹捲心(三錢) 竺黃片(三錢) 川通草(一錢) 鮮蘆根(一兩,去節) 十一方:傾間宿垢暢下,下後神識較清,然語言多而氣機促,所說尚多,不輕。

    有微汗,仍壯熱,舌光幹至甚。

    一派陰液為邪火劫奪之象,最怕正不勝病。

    猝然直陷變幻。

     羚羊角(三錢五分) 鉤勾(三錢,後下) 連翹(三錢,帶心辰拌) 二青竹茹(三錢) 鮮斛斛(一兩,打如泥) 桑葉(三錢五分) 赤芍(三錢) 知母(四錢) 紫貝齒(一兩,生杵) 丹皮(三錢五分) 竺黃片(三錢) 滑石塊(四錢) 元參(三錢) 鮮蘆根(一兩,去節) 生濂珠(二分,研如塵,二咪調化溫服) 枇杷露(一兩) 十二方:復病發熱,熱不大壯而正氣已疲憊,陰已告匱,驚惕抽掣,神倦嗜臥。

    舌乾光有白糜點,有矢氣無大便,脈右軟左弦數。

    因虛生火,火甚劫陰,陰乏,生風變細幻極易。

    殊非尋常表症可比。

    格外慎護為要。

     青蒿(三錢) 知母(三錢) 黑山梔(三錢) 竹茹(三錢) 生鱉甲(四錢) 鮮生地(打,一兩) 生石決明(一兩,先煎) 滑石(四錢) 天花粉(三錢) 鮮霍斛(一兩,打如泥) 元參(三錢,秋石水炒) 淡芩(一錢五分,酒炒) 十三方:復病發熱,正不敵邪,邪火劫津動風,一身振惕搐搦不已,神昏,熱壯舌縮而幹。

    脈狀模糊,病涉厥少,防內閉而轉外脫,勢實危急之至。

    候諸高明政之。

     羚羊角(三錢五分,鎊先煎) 全瓜蔞(七錢,打) 丹皮(三錢五分) 黑山梔(三錢) 紫貝齒(一兩五錢,生杵) 鮮霍斛(一兩,打) 青皮(三錢五分) 知母(三錢) 鉤勾(三錢,後下) 桑葉(三錢) 帶心連翹(三錢) 竹葉(三錢) 生濂珠(三分,研如塵) 鮮竹瀝(二兩,二咪調化,燉溫先服) 十四方:復熱幸已退清,肝風瘛瘲,亦得平靜,舌糜大減,津液尚未來復,脈狀較昨為和。

    格外珍衛,勿令寒熱往來為要。

     青蒿(三錢五分) 生石決明(一兩,先煎) 橘白(一錢) 淡竹葉(三錢五分) 淡芩(三錢五分) 川貝(三錢,去心) 知母(三錢) 瓜蔞皮(四錢) 鮮霍斛(一兩,打如泥) 元參(三錢) 竹茹(三錢) 川通草(一錢) 鮮蘆根(一兩,去節) 十五方:昨宵安寐,溱溱汗出,頃得熱退,神清內風亦平,惟左脈弦而不散,右脈軟數。

    營衛未能調暢,最防往來寒熱,且舌糜不退,陰損已極,又慮胃氣不復,格外慎護,以希漸漸應手。

     羚羊角(四分) 生石決明(一兩,先煎) 鹽半夏(三錢五分) 知母(三錢) 野薔薇露(一兩,二味調化燉溫先服) 青蒿(三錢五分) 川貝(三錢,去心勿研) 竹茹(三錢) 鮮霍斛(一兩) 淡芩(三錢五分) 赤芍(三錢) 元參(三錢,海蛤粉拌) 鮮蘆根(一兩,去節切) 滑石塊(四錢) 十六方:兩次病纏,所虛已甚,表分不固則多汗,正氣內乏則神思疲憊,運用不健。

    脈數舌光淡、少血色。

    須格外加慎,俾可日起有功。

     南沙參(三錢五分) 料豆衣(三錢) 元參(二錢,海蛤粉拌) 鹽半夏(三錢五分) 浮小麥(五錢,包) 石決明(一兩,先煎) 知母(二錢,鹽水炒) 抱木茯神(四錢,辰砂拌) 鮮霍斛(七錢) 瓜蔞皮(四錢,切) 橘白(一錢,炙) 川通草(一錢) 野薔薇瓣(三錢五分) 鮮蘆根(一兩,去節切) 十七方:頃間起坐之後,肢冷畏寒,汗出不已。

    脈微數軟,舌全光,頭脹。

    一派虛象,即使小有感冒,仍以扶正為要務,否則猝起虛波,可慮之至也。

    不得不預為籌及。

     臺參鬚(七分,入秋石三釐另煎沖) 蒼龍齒(四錢) 制首烏(三錢) 鹽半夏(三錢五分) 真風斛(四錢,打,另煎沖) 白芍(三錢) 料豆衣(三錢) 炒竹茹(三錢五分) 左牡蠣(一兩,先煎) 朱茯神(五錢) 橘白(一錢) 浮小麥(五錢,包) 生穀芽(五錢,包) 十八方:昨虛憊百出,進氣陰兩補法,幸合機宜。

    今診脈仍軟弱至甚,遍體骨痛。

    舌津得回,虛汗得定,頭痛漸止,循法善調,以禦風波復起。

     臺參鬚(一錢,入秋石三釐另煎沖) 左牡蠣(一兩,鹽水煅,先煎) 朱茯苓(五錢) 鹽半夏(三錢五令) 真楓斛(四裁,打另煎沖) 歸身(一錢) 川斷(鹽水炒,三錢) 浮小麥(七錢,包) 制首烏(四錢) 白芍(二錢) 橘白(一錢) 白杏仁(三錢五分,去尖) 生穀芽(五錢,包) 十九方:病後諸恙漸鬆。

    舌津回,自汗止。

    虛風已息,寐亦得安,頭痛、骨痛均漸漸得定。

    擬再培補氣陰,俾可逐日起色勿稍反復為幸。

     臺參鬚(一錢,秋石三釐另煎沖) 制首烏(四錢) 煅牡蠣(一兩,先煎) 鹽半夏(三錢五分) 南沙參(三錢) 歸身(一錢,炙) 炒香棗仁(三錢五分) 柏子仁(四錢) 生穀芽(五錢,包) 二十方:昨暢汗,肌灼頭脹藉汗而解。

    今脈尚靜,舌苔亦潤。

    症情尚稍安和,惟本體素虛,一時不能復原。

    當溽暑薰逼,不得不加意慎調。

     西洋參(三錢五分,生切) 鮮金斛(五錢) 半貝丸(二錢) 赤芍(三錢) 生鱉甲(三錢,先煎) 全瓜蔞(五錢,切) 淡芩(三錢五分) 滑石塊(三錢) 青蒿子(三錢五分) 知母(二錢) 石決明(一兩,生煅同用,先煎) 竹茹(二錢) 稻根鬚(四錢,洗) 鮮蘆根(一兩,去節) 二十一方:表熱復來,虛體不能勝病,迷濛嗜臥,舌乾光無津液,有糜點,寐即指搐手動,脈左弦數、右軟,均不甚調。

    大便不通,腹病非初病可比。

    頗有可慮之處。

    姑進救陰洩熱以冀應手。

     鮮霍斛(一兩,打如泥) 知母(三錢) 青蒿子(三錢) 竹茹(三錢) 鮮生地(一兩,打) 銀花(三錢) 丹皮(三錢五分) 通草(一錢) 元參(三錢) 連翹(三錢) 紫貝齒(一兩,生,先煎) 赤芍(三錢) 鮮蘆根(一兩,去節) 野薔薇瓣(三錢五分)  據述昨下大便,脘腹悶痛未止,表熱未退,口乾尚甚。

    仍防變遷。

     鮮霍斛(五錢,打) 桑葉(三錢) 枳殼(三錢五分) 青蒿(三錢) 鮮生地(五錢,打) 牛蒡(三錢) 竹茹(三錢五分) 朱連翹(三錢) 淡豆豉(三錢) 白杏仁(四錢,去尖) 滑石(四錢) 朱茯苓(五錢) 鮮蘆根(二兩,去節)  身熱頭暈,痰多脹悶。

    宜解表疏理。

     前胡(三錢五分,蜜水炙) 石決明(一兩,先煎) 枳殼(三錢五分) 大腹皮(三錢,洗) 桑葉(三錢五分) 白蒺藜(四錢,炒去刺) 橘白(一錢) 炙雞金(三錢,去垢) 牛蒡(三錢) 煨天麻(七分) 生草(三分) 通草(一錢) 生熟穀芽(各五錢,包)  濕熱化瘍,勢方越發。

    急宜清化分利,俾可由漸奏功。

     龍膽草(一錢) 銀花(三錢) 粉萆薢(四錢) 土貝(四錢,去心) 川柏(三錢五分) 甘中黃(一錢) 黑山梔(三錢五分) 連翹(三錢) 知母(三錢五分,鹽水炒) 淡竹葉(三錢五分) 赤芍(三錢)  表熱不退,口渴不已。

    變遷可懼,幸勿輕忽。

     鮮霍斛(七錢,打) 牛蒡(三錢) 朱連翹(三錢,帶心) 知母(三錢五分) 淡豆豉(四錢,打) 白杏仁(四錢) 朱茯神(五錢) 枳殼(三錢五分) 香青蒿(二錢) 赤芍(三錢) 花粉(三錢) 竹茹(三錢) 鮮蘆根(二兩,去節) 匝月前,表熱兩作,旋即口渴不已,肩肋痠痛入腹,脈弦。

    溫邪傷陰入絡。

    當表裡分解。

     鮮霍斛(五錢,打) 白蒺藜(四錢,炒去刺) 絲瓜絡(三錢五分) 元參(三錢五分) 蘇葉(三錢五分) 秦艽(三錢五分) 川通草(一錢) 象貝(四錢,去心) 赤芍(三錢) 片薑黃(三錢五分) 朱茯苓(四錢) 鮮桑枝(一兩,切)  昨起寒熱,頭脹,脈數不暢。

    宜疏達法。

     蘇葉(三錢) 荊芥(三錢五分,炒) 牛蒡(三錢) 枳殼 淡豆豉(四錢) 防風(三錢五分) 白杏仁(四錢) 萊菔子(炒,三錢) 赤芍(三錢) 前胡(三錢五分) 象貝(四錢) 陳佩蘭(後下) 桑枝(一兩) 老公祖(吳縣正號) 濕熱未楚,舌苔黃,脈帶弦數。

    尚須清化分利,務使肝膽之火與膀胱之濕,各得平靖為要。

     龍膽草(一錢) 川柏(二錢) 知母(二錢,鹽水炒) 甘草梢(四分) 澤瀉(三錢五分) 黑山梔(三錢) 滑石(四錢) 士貝(四錢,去心) 丹皮(二錢) 淡竹葉(三錢) 豬苓(三錢五分) 瞿麥(三錢) 朱燈芯(三分) 左(正號) 三陰瘧初止,脈狀未靜,營衛未和,所病未清也。

    須格外加慎,以防反復。

    兼之肝腎不足,風濕痹絡,左腿痛而酸尤須速為解散,以防結瘍。

     全當歸(三錢) 白蒺藜(四錢,炒去刺) 豨薟草(三錢,制) 粉萆薢(四錢) 淮牛膝(三錢五分) 川斷(三錢,鹽水炒) 五加皮(三錢) 臭梧桐(三錢) 伸筋草(三錢) 菟絲子(三錢,鹽水炒) 金毛脊(三錢,炙去毛) 桑枝(一兩,切)  風濕交阻,腰右痠痛著骨,防結流注。

    須作速消散。

     蘇梗(二錢) 淮牛膝(三錢五分) 豨薟草(三錢) 淡木瓜(三錢五分) 獨活(一錢) 五加皮(三錢) 臭梧桐(三錢五分) 絲瓜絡(二錢) 防風(三錢五分) 川斷(三錢) 威靈仙(三錢五分) 金毛脊(三錢,炙去毛)  頭痛發熱漸愈,肢冷畏寒尚甚,咳嗽痰多,脈數。

    擬六安煎加減法。

     前胡(三錢五分) 陳皮(一錢) 白杏仁(四錢) 萊菔子(四錢,炒) 牛蒡(三錢) 法半夏(三錢五分) 象貝(四錢) 防風(三錢五分) 紫菀(三錢五分,蜜炙) 茯苓(四錢) 白芥子(七分) 澤瀉(三錢) 酒炒桑枝(一兩,切) 六安煎正方:陳皮(三錢五分) 茯苓(二錢) 甘草(一錢) 白杏仁(一錢) 半夏(三錢) 白芥子(七分)  積滯已解,運化未醒,脈弦。

    本體不充,素有濕熱,當標本兩治。

     臺參鬚(七分,另煎沖) 新會皮(一錢) 川斷(三錢,鹽水炒) 金櫻子(三錢,鹽水炒) 制首烏(三錢) 製半夏(三錢五分) 春砂末(五分,沖) 遠志炭(七分,去心) 沙苑子(三錢,鹽水炒) 玉竹(三錢五分) 炒香棗仁(三錢五分)  頭痛久不止,近增骨痛,脈數轉弦。

    陰薄肝亢,外受風邪。

    擬清理之,再為培本。

     桑葉(三錢五分) 秦艽(二錢) 石決明(一兩) 陳佩蘭(三錢五分,後下) 白蒺藜(四錢,炒去刺) 蘇梗(三錢五分) 赤芍(三錢五分) 桑枝(一兩,切) 蔓荊子(三錢五分) 荊芥(三錢五分) 赤苓(三錢)  頻咳不暢,夜來寒熱,脈數。

    風溫留戀肺經,非透達不可。

     淡豆豉(三錢) 白蒺藜(四錢,炒去刺) 冬瓜子(七錢) 蘇葉(三錢五分) 前胡(三錢五分) 防風(三錢五分) 白杏仁(四錢,去尖) 陳皮(一錢) 牛蒡子(三錢) 荊芥(三錢五分,炒) 象貝(四錢,去心) 枳殼(三錢五分) 桑枝(一兩,切)  曾病風痹,至今復原未足,脈濡。

    當和氣血,解散風濕痰濁。

     全當歸(三錢) 防風(三錢五分) 白蒺藜(四錢) 陳皮(一錢) 制首烏(四錢) 淮牛膝(三錢五分) 豨薟草(四錢) 法半夏(三錢五分) 生西耆(三錢五分) 片薑黃(三錢五分) 臭梧桐(三錢) 制南星(七分) 桑枝(一兩,切)  左肋下作痛如麻,延經匝月,風濕痹阻營絡,延防聚而成瘍。

     桑葉(二錢) 土貝(四錢) 防風(三錢五分) 淡木瓜(三錢五分) 白蒺藜(四錢) 絲瓜絡(二錢) 防己(三錢五分) 生米仁(四錢) 赤芍(三錢) 陳皮(一錢) 豨荃草(三錢五分) 桑枝(一兩,切)  作寒發熱,頭痛無汗,咳嗽鼻塞,脈數而不暢。

    宜疏散表邪。

     淡豆豉(三錢) 前胡(三錢五分) 白杏仁(四錢,去尖) 枳殼(三錢五分) 蘇葉(三錢五分) 牛蒡(三錢) 象貝(四錢,去心) 萊菔子(三錢) 白蒺藜(四錢) 紫菀(一錢,蜜炙) 荊芥(三錢五分,炒黑) 冬瓜子(七錢)  脅刺痛、溫痛,病甫得解表,未淨之邪壅氣,作呃不止。

    脈弦細。

    病情尚在險途,仍防變遷。

     旋覆花(三錢五分,包) 公丁香(七粒,後下) 刀豆子(三錢,炙存性,杵) 枳殼(三錢五分) 代赭石(七錢,煅,先煎) 柿蒂(七隻) 新會皮(一錢) 朱茯苓(五錢) 沉香片(三分) 淡吳萸(三分,鹽水炒) 鹽半夏(三錢) 焦麥芽(六錢) 通草(一錢)  勞傷風寒為病,咳嗽氣急,作寒頭痛,兼之腹痛便溏。

    當表裡兩治。

     蘇葉(三錢五分) 紫菀(三錢五分,蜜炙) 代赭石(五錢,煅,先煎) 烏藥(三錢五分) 荊芥(三錢五分) 牛蒡(三錢) 枳殼(三錢五分) 六曲(四錢) 前胡(三錢五分) 象貝(四錢,去心) 冬瓜子(一兩) 澤瀉(三錢) 桑枝(一兩)  濕痰咽膩,勞傷骨痛,脈濡。

    稍有感冒。

    治當兼顧。

     蘇梗(三錢五分,切) 橘紅(一錢,炙) 生米仁(四錢) 通草(一錢) 白蒺藜(四錢,炒去刺) 法半夏(三錢) 川斷(三錢,鹽水炒) 桑枝(一兩) 赤芍(三錢五分) 制南星(七分) 赤苓(三錢)  惡寒發熱,久不止,脈弦軟。

    本體內乏,未可忽視。

     銀柴胡(一錢) 鱉甲心(四錢,水炙) 煅瓦楞粉(一兩,包) 通草(一錢) 全當歸(三錢五分) 製半夏(三錢五分) 川貝(三錢五分,二味共研,包) 川楝子(三錢五分) 陳佩蘭(二錢) 赤芍(三錢) 赤苓(三錢) 桑枝(一兩)  病約五日,熱勢交暮為甚,頭痛、遍體痛,舌白黃垢,口膩脈數,不甚鼓指,大便溏洩,溲少不寐,煩躁。

    病未雙透,正轉重之時也。

     淡豆豉(三錢) 白蒺藜(四錢,炒去刺) 生米仁(四錢) 朱連翹(四錢) 黑山梔(三錢五分) 白豆蔻(七分,敲小粒,後下) 枳殼(三錢五分) 六曲(四錢,炒) 赤芍(三錢,酒炒) 白杏仁(四錢,去尖) 竹茹(三裁) 車前子(四錢,包) 佩蘭葉(三錢五分,後下)  內熱、滿口紅碎,舌尖起腐作痛妨食,大便閉,溲少。

    風溫留戀,最防轉重。

     桑葉(三錢) 黑山梔(三錢五分) 銀花(三錢五分) 白茅根(一兩,去心) 牛蒡(三錢) 連翹(三錢) 甘中黃(一錢) 朱燈芯(五分) 赤芍(三錢) 竹茹(三錢) 飛中白(三錢五分,包) 通草(一錢)  傷風不淨,略有咳嗽,納穀不香,舌苔白黃,大便不潤。

    宜清理法。

     北秫米(四錢) 白杏仁(四錢) 茯苓(四錢) 大腹皮(三錢) 橘白(一錢) 象貝(四錢) 六曲(四錢) 通草(一錢) 鹽半夏(三錢五分) 竹茹(三錢) 炙雞金(四錢) 生熟穀芽(各五錢,包)  表熱盛衰不定,大便溏洩,溲少,舌黃垢。

    風溫痰滯交郁。

    宜表裡兩治。

     廣藿梗(三錢五分) 枳殼(三錢五分) 茯苓(四錢) 鉤勾(三錢,後下) 白蒺藜(四錢) 六曲(四錢) 大腹皮(三錢) 澤瀉(三錢) 赤芍(三錢五分) 楂炭(三錢五分) 萊菔子(四錢) 炒麥芽(五錢,包) 佩蘭(三錢五分,後下)  往來寒熱,頭痛咳嗽胸痛,連日鼻衄,舌少苔,咽關紅。

    風溫互郁,最易轉重。

     淡豆豉(三錢) 連翹(三錢) 白杏仁(四錢,去尖) 赤芍(三錢五分) 白蒺藜(四錢,炒去刺) 黑山梔(四錢) 象貝(五錢,去心) 絲瓜絡(三錢五分) 枳殼(三錢五分) 鮮生地(五錢,同豆豉三咪打) 竹茹(三錢五分) 通草(一錢) 桑枝(一兩)  胃陽不振,時易泛酸,舌白黃。

    胃氣呆木,大便溏,脈弦數。

    經鬱氣阻,未易奏效。

     生□術(三錢五分) 制川樸(五分) 炙雞金(三錢) 淡芩(一錢,酒炒) 橘紅(一錢) 白杏仁(四錢) 範志曲(三錢) 茯苓(四錢) 製半夏(二錢) 象貝(四錢) 西茵陳(三錢) 澤瀉(三錢) 佛手花(三錢五分) 生熟穀芽(各五錢)  表熱氣急,氣短,舌糙黃,口乾胸次悶塞,便閉,不得寐,脈滑數。

    頭痛邪滯,積伏不淺。

    防塞逆變幻。

     甜葶藶(四錢,焙去油) 旋覆花(三錢五分,包) 象貝(五錢,去心) 萊菔子(五錢,研) 白前(三錢五分) 代赭石(五錢,煅,先煎) 全瓜蔞(四錢,切) 楂炭(三錢) 枳殼(三錢) 白杏仁(五錢) 火麻仁泥(一兩) 車前子(四錢,包) 玉樞丹(二錢,研末) 枇杷露(一兩,二味調化先服)  脈軟滑數。

    軟為臟陰虧乏,滑數為痰熱有餘。

    舌中灰膩,口乾咽燥,耳聾糊語,咳嗽痰白,便閉、溲少。

    邪正交病,風波易起,萬勿忽。

     鮮金斛一兩、鮮生地一兩、鮮沙參(一兩,三味同打如泥) 全瓜蔞(五錢,打) 紫貝齒(一兩五錢,杵) 竹茹(三錢) 火麻仁泥(七錢) 朱茯神(五錢) 竺黃片(三錢) 黑山梔(三錢) 朱連翹(三錢)  昨宵形寒發熱,頭暈腹痛,嘔吐。

    舌白黃,脈數。

    當表裡兩治。

     蘇梗(三錢五分) 白蒺藜(四錢,炒去刺) 青皮(一錢) 萊菔子(四錢) 藿梗(三錢五分) 蔓荊子(三錢五分) 六曲(四錢,炒) 赤苓(三錢) 赤芍(三錢五分) 枳殼(三錢五分) 楂炭(三錢) 澤瀉(三錢) 佩蘭(三錢五分,後下)  頭重胸悶,表熱,脈不暢,肢冷。

    病方鴟張,變遷可慮。

     淡豆豉(三錢) 白蒺藜(四錢,炒去刺) 薄荷(三錢五分,後下) 六曲(三錢) 黑山梔(三錢五分) 蔓荊子(三錢五分) 牛蒡(三錢) 萊菔子(三錢,炒) 赤芍(三錢) 枳殼(三錢五分) 連翹(三錢) 澤瀉(三錢)  頭脹痛,寐則多夢紛壇,不思食,食則胸次作堵,舌白口膩。

    濕困脾陽。

    防轉重。

     越鞠丸(四錢,包) 白蒺藜(四錢,炒去刺) 白豆蔻(七錢,敲小粒,後下) 六曲(四錢,炒) 橘紅(一錢) 蔓荊子(八錢) 白杏仁(四錢,去尖) 萊菔子(四錢,炒) 製半夏(二錢) 赤芍(八錢) 生米仁(四錢) 車前子(四錢,包) 桑枝(一兩) 佩蘭(三錢,後下)  內阻痰濕,外感表邪。

    惡寒胸悶,脈不暢,舌黃。

    防轉重,勿忽。

     老蘇梗(三錢五分) 越鞠丸(四錢,包) 白蔻仁(七錢,研沖) 六曲(四錢,炒) 廣藿梗(三錢五分) 橘紅(一錢) 白杏仁(四錢,去尖) 萊菔子(四錢,炒) 赤芍(三錢五分) 製半夏(三錢) 生米仁(四錢) 澤瀉(三錢) 桑枝(一兩,切)  表熱頗壯,胸悶稍有咳,腹膨、便溏溲少,脈數。

    病方鴟張,變遷易如反掌也。

     淡豆豉(三錢) 枳殼(三錢五分) 六曲(四錢) 赤芍(三錢) 前胡(三錢五分) 竹茹(三錢) 萊菔子(四錢,炒) 滑石(四錢) 牛蒡子(三錢) 連翹(三錢) 青皮(一錢) 澤瀉(三錢) 枇杷葉(三錢,去毛筋,包) 熱經一候,胸悶便薄,少寐糊語,氣急,舌糙黃起刺,質紅,口乾脈數。

    此非輕症,不敢忽視。

     淡豆豉三錢、鮮金斛五錢、黑山梔(三錢,三味同打) 薄荷(三錢五分,後下) 枳殼(三錢五分) 赤苓(四錢,硃砂拌) 牛蒡子(勿研,三錢) 竹茹(三錢五分) 六曲(四錢,炒) 連翹(三錢) 紫貝齒(一兩五錢,生杵) 車前子(四錢,包) 枇杷葉(三錢,去毛筋,包) 石決明(一兩,生,先煎)  頭脹鼻塞,形寒。

    風邪傷衛,風性偏陽,衛亦屬陽,以陽從陽,其氣必浮,是以夜來驚惕,咽癢咳塞窒,脈微數。

    當專從上焦宣洩,勿使邪戀生波為要。

     前胡(三錢五分) 白蒺藜(四錢,炒去刺) 石決明(一兩,生,先煎) 枇杷葉(四錢,去毛筋,包) 白前(三錢五分) 白杏仁(去尖) 赤芍(三錢五分) 瓜蔞皮(切,三錢) 牛蒡(三錢) 象貝(去心) 通草(一錢)  形寒發熱,盛衰不定,汗少頭脹,胸悶、腑氣不通,小溲尚利。

    風溫內郁,最慮轉重。

     淡豆豉(三錢) 白蒺藜(四錢,炒去刺) 六曲(三錢,炒) 連翹(三錢) 香青蒿(三錢五分) 枳殼(三錢五分) 萊菔子(四錢,炒研) 車前子(四錢,包) 赤芍(三錢五分) 竹茹(三錢) 象貝(四錢,去心) 澤瀉(三錢)  尺膚熱脈盛躁者,病溫也。

    溫從熱化,最易爍陰。

    舌白黃,邊尖絳。

    頭痛、胸次不適,少寐起經五日,正發越之時也。

     冬桑葉(三錢) 白蒺藜(四錢,炒去刺) 枳殼(三錢五分,炒) 生石決明(一兩,先煎) 薄荷(三錢五分,後下) 荊芥(三錢五分) 白杏仁(四錢,丟尖) 朱連翹(三錢) 牛蒡子(三錢,勿研) 赤芍(三錢) 象貝(四錢,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