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下
關燈
小
中
大
之,數日而臭已止矣。
經雲:諸病寒之而熱者,取之陰,所謂求其屬也。
火衰於戌,故峻補其陰而熱自已,後因不屏肉食,胃火復作,大便不利,目翳耳鳴,不能自忍,雜進涼劑,時或利之,遂至不起。
嗟乎!苟知其熱,則涼之而已矣,則塗之人而皆可為盧扁,何事醫乎! 目翳 萬曆癸酉春,餘與家兄應督學試,從宜興歸,則從子懋錕痘後,二目生翳,羞明特甚,窗牖幃幕,皆以衣被重重覆蔽,就明展二眼視之,則白膜已遍覆黑睛,淚如湧泉,嬰科、眼科,投藥不效,束手告技窮矣。
餘素不嫺於嬰科,莫知為計,家兄曰,女弟垂死之症,弟能生之,豈遂窮技。
於是試精思之,餘返書室,閉戶而思,目者清陽之所走也,而忽焉有翳膜,是濁陰犯之也,濁陰烏敢與陽光敵,故羞明特甚,吾得治法矣。
乃以黃耆助清陽之氣為君,生地、當歸養目中真血為臣,羌活、獨活、防風、白芷、川芎、甘菊花、薄荷、荊芥升清陽,黃芩、豬膽汁、車前子、茯苓降濁陰為佐,仍間服瀉青丸,八劑而目開,徹幃幕,翳已去矣。
時眼科所進點洗之藥,一切屏不用,止用橄欖核磨汁敷上脾而已。
蓋嬰幼柔胞,點洗之藥,必有所傷故也。
腹脹 腹脹多是氣虛不斂,用辛散之藥反甚,宜以酸收之,芍藥、五味子之屬,少佐益智仁,以其能收攝三焦之氣也。
朝寬暮急,用當歸為主,暮寬朝急用人參為主,朝暮俱急,二味並用。
按之有痛處,乃瘀血也,加行血藥。
經雲:濁氣在上,則生牴脹,又雲:下之則脹已,謂宜用沉降之藥,引濁氣之在上者而下之,非通利六腑之謂也。
凡腫脹初起,痰多發喘,小便不利者,服濟生腎氣丸,無不效。
口糜用乾薑 邑侯許少薇患口糜,餘謂非乾薑不能愈,公猶疑之,後竟從餘言而愈。
從子懋鋙亦患此,勢甚危急,熱甚惟欲飲冷,餘令用人參、白朮、乾薑各二錢,茯苓、甘草各一錢,煎成冷服,日數服乃已。
噫!此詎可與拘方者道也。
陽病見陰脈 餘雲衢太史,形氣充壯,飲啖兼人,辛卯季夏六月患熱病,肢體不甚熱,而間揚擲手足如躁擾狀,昏憒不知人事,時發一二語,不可了而非譫也,脈微細如欲絕,有謂是陰症,宜溫者,有謂當下者。
時座師陸葵日先生與曾植齋、馮琢庵二太史皆取決於餘,餘謂是陽病見陰脈,在法為不治,然素稟如此,又值酷暑外爍,酒炙內炎,宜狂熱如焚,脈洪數有力,而此何為者,豈熱氣怫鬱不得伸而然耶!且不大便七日矣,姑以大柴胡湯下之。
時大黃止用二錢,又熟煎,而太醫王電庵力爭,以為太少,不若用大承氣。
餘曰:如此脈症,豈宜峻下,待大柴胡不應,而後用調胃承氣,調胃承氣不應,而後用小承氣,以及大承氣,未晚也。
已服藥大便即行,脈已出,手足溫矣。
餘謂電庵曰:設用大承氣,能免噬臍之悔哉。
繼以黃連解毒湯數服而平。
七月初遂與陸先生同典試南京,不復發矣。
明年餘請告歸裡,偶得劉河間《傷寒直格》讀之,中有雲:蓄熱內甚,脈須疾數,以其極熱蓄甚,而脈道不利,反緻脈沉細而欲絕。
俗未明造化之理,反謂傳為寒極陰毒者,或始得之陽熱暴甚,而便有此證候者,或二感熱甚者。
通宜解毒加大承氣湯下之,下後熱稍退而未愈者,黃連解毒湯調之,或微熱未除者,涼膈散調之。
或失下熱極,以至身冷脈微而昏冒將死,若急下之,則殘陰暴絕而死。
蓋陽氣後竭而然也,不下亦死。
宜涼膈散或黃連解毒湯養陰退陽,積熱漸以宣散,則心胸轉暖,脈漸以生。
然後撫卷而嘆曰:古人先得我心矣。
餘太史所患正失下熱極,以至身冷脈微,而昏冒欲絕者也,下與不下,大下與微下,死生在呼吸,間不容髮。
嗚呼!可不慎哉,宜表而出之,以為世鑑。
相火 問:相火人皆能言之,而迄無定見,有謂心包絡、三焦為相火者,有謂右腎命門為相火者。
夫腎陰也,右亦陰也,腎居右,陰之陰也。
而以為火何哉?若以為心包絡、三焦,則包絡之位在上焦,三焦分布上中下,而何乃皆診於右尺也?答:相火專以心包絡得名,謂真心君主之官不用事,而包絡代之以行事,猶相也,治膻中,在玉堂下一寸六分,猶岩廊焉,三焦為之府,其位在寅,火所生也,而胎於子,腎之位也,一也。
心系有二,一則上與
經雲:諸病寒之而熱者,取之陰,所謂求其屬也。
火衰於戌,故峻補其陰而熱自已,後因不屏肉食,胃火復作,大便不利,目翳耳鳴,不能自忍,雜進涼劑,時或利之,遂至不起。
嗟乎!苟知其熱,則涼之而已矣,則塗之人而皆可為盧扁,何事醫乎! 目翳 萬曆癸酉春,餘與家兄應督學試,從宜興歸,則從子懋錕痘後,二目生翳,羞明特甚,窗牖幃幕,皆以衣被重重覆蔽,就明展二眼視之,則白膜已遍覆黑睛,淚如湧泉,嬰科、眼科,投藥不效,束手告技窮矣。
餘素不嫺於嬰科,莫知為計,家兄曰,女弟垂死之症,弟能生之,豈遂窮技。
於是試精思之,餘返書室,閉戶而思,目者清陽之所走也,而忽焉有翳膜,是濁陰犯之也,濁陰烏敢與陽光敵,故羞明特甚,吾得治法矣。
乃以黃耆助清陽之氣為君,生地、當歸養目中真血為臣,羌活、獨活、防風、白芷、川芎、甘菊花、薄荷、荊芥升清陽,黃芩、豬膽汁、車前子、茯苓降濁陰為佐,仍間服瀉青丸,八劑而目開,徹幃幕,翳已去矣。
時眼科所進點洗之藥,一切屏不用,止用橄欖核磨汁敷上脾而已。
蓋嬰幼柔胞,點洗之藥,必有所傷故也。
腹脹 腹脹多是氣虛不斂,用辛散之藥反甚,宜以酸收之,芍藥、五味子之屬,少佐益智仁,以其能收攝三焦之氣也。
朝寬暮急,用當歸為主,暮寬朝急用人參為主,朝暮俱急,二味並用。
按之有痛處,乃瘀血也,加行血藥。
經雲:濁氣在上,則生牴脹,又雲:下之則脹已,謂宜用沉降之藥,引濁氣之在上者而下之,非通利六腑之謂也。
凡腫脹初起,痰多發喘,小便不利者,服濟生腎氣丸,無不效。
口糜用乾薑 邑侯許少薇患口糜,餘謂非乾薑不能愈,公猶疑之,後竟從餘言而愈。
從子懋鋙亦患此,勢甚危急,熱甚惟欲飲冷,餘令用人參、白朮、乾薑各二錢,茯苓、甘草各一錢,煎成冷服,日數服乃已。
噫!此詎可與拘方者道也。
陽病見陰脈 餘雲衢太史,形氣充壯,飲啖兼人,辛卯季夏六月患熱病,肢體不甚熱,而間揚擲手足如躁擾狀,昏憒不知人事,時發一二語,不可了而非譫也,脈微細如欲絕,有謂是陰症,宜溫者,有謂當下者。
時座師陸葵日先生與曾植齋、馮琢庵二太史皆取決於餘,餘謂是陽病見陰脈,在法為不治,然素稟如此,又值酷暑外爍,酒炙內炎,宜狂熱如焚,脈洪數有力,而此何為者,豈熱氣怫鬱不得伸而然耶!且不大便七日矣,姑以大柴胡湯下之。
時大黃止用二錢,又熟煎,而太醫王電庵力爭,以為太少,不若用大承氣。
餘曰:如此脈症,豈宜峻下,待大柴胡不應,而後用調胃承氣,調胃承氣不應,而後用小承氣,以及大承氣,未晚也。
已服藥大便即行,脈已出,手足溫矣。
餘謂電庵曰:設用大承氣,能免噬臍之悔哉。
繼以黃連解毒湯數服而平。
七月初遂與陸先生同典試南京,不復發矣。
明年餘請告歸裡,偶得劉河間《傷寒直格》讀之,中有雲:蓄熱內甚,脈須疾數,以其極熱蓄甚,而脈道不利,反緻脈沉細而欲絕。
俗未明造化之理,反謂傳為寒極陰毒者,或始得之陽熱暴甚,而便有此證候者,或二感熱甚者。
通宜解毒加大承氣湯下之,下後熱稍退而未愈者,黃連解毒湯調之,或微熱未除者,涼膈散調之。
或失下熱極,以至身冷脈微而昏冒將死,若急下之,則殘陰暴絕而死。
蓋陽氣後竭而然也,不下亦死。
宜涼膈散或黃連解毒湯養陰退陽,積熱漸以宣散,則心胸轉暖,脈漸以生。
然後撫卷而嘆曰:古人先得我心矣。
餘太史所患正失下熱極,以至身冷脈微,而昏冒欲絕者也,下與不下,大下與微下,死生在呼吸,間不容髮。
嗚呼!可不慎哉,宜表而出之,以為世鑑。
相火 問:相火人皆能言之,而迄無定見,有謂心包絡、三焦為相火者,有謂右腎命門為相火者。
夫腎陰也,右亦陰也,腎居右,陰之陰也。
而以為火何哉?若以為心包絡、三焦,則包絡之位在上焦,三焦分布上中下,而何乃皆診於右尺也?答:相火專以心包絡得名,謂真心君主之官不用事,而包絡代之以行事,猶相也,治膻中,在玉堂下一寸六分,猶岩廊焉,三焦為之府,其位在寅,火所生也,而胎於子,腎之位也,一也。
心系有二,一則上與